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出自論語的成語有哪些

      時(shí)間:2023-02-09 18:53:45 成語 我要投稿

      出自論語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是中國(guó)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gè)整體來應(yīng)用的,承擔(dān)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下面為大家?guī)沓鲎哉撜Z的成語有哪些,快來看看吧。

      出自論語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論語的成語有哪些1

        《為政篇》

        1、【眾星拱北】——拱:環(huán)繞,拱衛(wèi);北:指北極星。天上眾星拱衛(wèi)北辰。舊指有德的國(guó)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墩撜Z·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huán)繞。北極星高懸不動(dòng),群星四面環(huán)繞。舊時(shí)比喻治理國(guó)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huì)歸附。后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墩撜Z·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為政》(2·2):“《詩(shī)》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墩撜Z·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后為三十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yùn)的年齡。指50歲!墩撜Z·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8、【耳順之年】——六十歲時(shí)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墩撜Z·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9、【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墩撜Z·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10、【犬馬之養(yǎng)】——供養(yǎng)父母的謙辭。《論語·為政》(2·7):“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11、【因材施教】——因:根據(jù);材:資質(zhì);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duì)學(xué)習(xí)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jìn)行不同的教育!墩撜Z·為政》“子游問孝”(2·7)、“子夏問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yǎng)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rùn)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12、【溫故知新】——溫:溫習(xí);故:舊的。溫習(xí)舊的知識(shí),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huì)。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rèn)識(shí)現(xiàn)在!墩撜Z·為政》(2·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3、【君子不器】——君子不應(yīng)該成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單一用途的人。《論語·為政》(2·12):“君子不器。”

        14、【周而不比】——周:親和、調(diào)合;比:勾結(jié)。關(guān)系密切,但不勾結(jié)。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論語·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15、【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只學(xué)習(xí)卻不思考,就會(huì)迷惑;只學(xué)習(xí)卻不讀書,就會(huì)缺乏信心!墩撜Z·為政》(2·15):“'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16、【異端邪說】——指和正統(tǒng)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xué)說!墩撜Z·為政》(2·1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墩撜Z·為政》(2·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shí)廣,有不懂之處,還應(yīng)存有疑問。指謙虛謹(jǐn)慎的治學(xué)態(tài)度!墩撜Z·為政》(2·18):“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學(xué)而篇》

        1、【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學(xué)過的內(nèi)容要經(jīng)常復(fù)習(xí)它!墩撜Z·學(xué)而》(1·1):“子曰:'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乎!”

        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xué)而》(1·1):“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tǒng)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墩撜Z·學(xué)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墩撜Z·學(xué)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xué)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6、【三省吾身】——。簷z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gè)方面檢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墩撜Z·學(xué)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zhǎng)!墩撜Z·學(xué)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shí)》:“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還有剩余的精力和時(shí)間!墩撜Z·學(xué)而》(1·6):“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墩撜Z·學(xué)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0、【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墩撜Z·學(xué)而》(1·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八佾篇》

        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gè);孰:那個(gè)。如果這個(gè)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論語·八佾》(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杞宋無征】——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墩撜Z·八佾》(3·9):“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xiàn)不足故也。”

        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諸掌】——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duì)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墩撜Z·八佾》(3·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4、【告(gù)朔餼(xì)羊】——原指魯國(guó)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只羊應(yīng)付一下。后比喻照例應(yīng)付,敷衍了事。論語·八佾》(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5、【愛禮存羊】——由于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hù)根本而保留有關(guān)儀節(jié)。《論語·八佾》(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6、【樂而不淫】——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xiàn)的情感有節(jié)制!墩撜Z·八佾》(3·20):“《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7、【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jié)制;另形容詩(shī)歌、音樂優(yōu)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墩撜Z·八佾》(3·20):“《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8、【成事不說】——說:解說。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說;后指事情已過,不要再解說!墩撜Z·八佾》(3·2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責(zé)怪。原指已經(jīng)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zé)怪了,F(xiàn)指對(duì)以往的過錯(cuò)不再責(zé)備。《論語·八佾》(3·21):“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10、【盡美盡善】——盡:極。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同“盡善盡美”!墩撜Z·八佾》(3·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出自論語的成語有哪些2

        1.哀而不傷

        【解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jié)制;另形容詩(shī)歌、音樂優(yōu)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什么事也不關(guān)心。

        【出自】:《論語·陽(yáng)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3.不恥下問

        【解釋】:樂于向?qū)W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xué)習(xí),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論語·公冶長(zhǎng)》:“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4.不得其死

        【解釋】: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duì)惡人的詛咒。

        【出自】:《論語·先進(jìn)》:“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5.不舍晝夜

        【解釋】: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6.不亦樂乎

        【解釋】: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的意思。

        【出自】:《論語·學(xué)而》:“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擔(dān)任這個(gè)職務(wù),就不去過問這個(gè)職務(wù)范圍內(nèi)的事情。

        【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8.北辰星拱

        【解釋】:北辰:北極星;拱:環(huán)繞。北極星高懸不動(dòng),群星四面環(huán)繞。舊時(shí)比喻治理國(guó)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huì)歸附。后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出自】:《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9.屏氣凝神

        【解釋】:屏氣:抑制呼吸;凝神:聚精會(huì)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論語·鄉(xiāng)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10.比而不周

        【解釋】:搞幫派,但是不團(tuán)結(jié)。結(jié)黨營(yíng)私。

        【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博施濟(jì)眾

        【解釋】:博:廣泛;濟(jì):救濟(jì)。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jì)。

        【出自】:《論語·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何如!

        12.博文約禮

        【解釋】:博:廣泛;約:約束。廣求學(xué)問,恪守禮法。

        【出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察言觀色

        【解釋】: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出自】:《論語·顏淵》:“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成仁取義

        【解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釋】: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

        【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6.從心所欲

        【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自】:《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動(dòng)干戈

        【解釋】: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guī)模地進(jìn)行戰(zhàn)爭(zhēng)。比喻大張聲勢(shì)地行事。

        【出自】:《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yè);而謀動(dòng)干戈于邦內(nèi)!

        18.當(dāng)仁不讓

        【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yīng)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dòng)去做,不推讓。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

        19.簞食瓢飲

        【解釋】: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自】:《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0.待價(jià)而沽

        【解釋】:沽:賣。等有好價(jià)錢才賣。比喻誰給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

        【出自】:《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21.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jù)的傳聞。

        【出自】:《論語·陽(yáng)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22.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23.惡衣惡食

        【解釋】: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論語·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4.耳順之年

        【解釋】:六十歲時(shí)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5.發(fā)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xué)習(xí)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自】:《論語·述而》:“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6.犯上作亂

        【解釋】:犯:干犯。封建統(tǒng)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自】:《論語·學(xué)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7.肥馬輕裘

        【解釋】: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闊綽。

        【出自】:《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28.斐然成章

        【解釋】: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論語·公冶長(zhǎng)》:“吾黨之小子狂簡(jiǎn),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29.分崩離析

        【解釋】: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guó)家或集團(tuán)分裂瓦解。

        【出自】:《論語·季氏》:“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釋】:指祖國(guó)。

        【出自】:《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剛毅木訥

        【解釋】:剛:堅(jiān)強(qiáng);毅:果決;木:質(zhì)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jǐn)慎?鬃臃Q頌人的四種品質(zhì)。

        【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32.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自】:《論語·陽(yáng)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 刀。’”

        33.各不相謀

        【解釋】:謀:商量,計(jì)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3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jié)。恭敬又有禮節(jié)。

        【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zhǔn)備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6.攻乎異端

        【解釋】:指鉆研和實(shí)行儒家以外的主張,也指斥責(zé)異端。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37.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dá)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自】:《論語·先進(jìn)》:“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唬骸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38.怪力亂神

        【解釋】:指關(guān)于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出自】:《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39.后生可畏

        【解釋】:后生:年輕人,后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自】:《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0.患得患失

        【解釋】:患:憂患,擔(dān)心。擔(dān)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dān)心失掉。形容對(duì)個(gè)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論語·陽(yáng)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41.誨人不倦

        【解釋】:誨:教導(dǎo)。教導(dǎo)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自】:《論語·述而》:“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惠而不費(fèi)

        【解釋】:惠:給人好處;費(fèi):耗費(fèi)。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出自】:《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fèi)乎?”

        43.見義勇為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釋】: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45.見賢思齊

        【解釋】:賢:德才兼?zhèn)涞娜耍积R:相等。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脍s上他。

        【出自】:《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46.既往不咎

        【解釋】:咎:責(zé)怪。原指已經(jīng)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zé)怪了。現(xiàn)指對(duì)以往的過錯(cuò)不再責(zé)備。

        【出自】:《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47.盡善盡美

        【解釋】: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jīng)]有一點(diǎn)缺點(diǎn)。

        【出自】:《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48.舉一反三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49.敬而遠(yuǎn)之

        【解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shí)際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出自】:《論語·雍也》:“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

        50.侃侃訚訚(yín)

        【解釋】:形容和悅而從容不迫地談話。

        【出自】:語出《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空空如也

        【解釋】:空空:誠(chéng)懇,虛心。原形容誠(chéng)懇、虛心的樣子,F(xiàn)形容一無所有。

        【出自】:《論語·子罕》:“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52.理屈詞窮

        【解釋】:屈:短,虧;窮:盡。由于理虧而無話可說。

        【出自】:《論語·先進(jìn)》:“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 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53.樂山樂水

        【解釋】: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出自】:《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54.樂以忘憂

        【解釋】: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鞓贰

        【出自】:《論語·述而》:“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55.樂在其中

        【解釋】: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

        【出自】:《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56.良師益友

        【解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7.苗而不秀

        【解釋】:苗:指莊稼出苗;秀:莊稼吐穗開花。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zhì),卻沒有成就。

        【出自】:《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shí)者有矣夫!”

        58.敏而好學(xué)

        【解釋】: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xué)。

        【出自】:《論語·公冶長(zhǎng)》:“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9.敏于事,慎于言

        【解釋】: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jǐn)慎。

        【出自】:《論語·學(xué)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鳴鼓而攻之

        【解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zé)或聲討。

        【出自】:《論語·先進(jìn)》:“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出自論語的成語有哪些】相關(guān)文章:

      出自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03-16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的成語有哪些12-23

      出自《道德經(jīng)》的成語有哪些05-24

      出自三國(guó)的成語有哪些12-30

      出自《論語》中的成語及解釋11-11

      學(xué)習(xí)的成語有哪些07-22

      出自《莊子》的成語07-18

      出自杜甫的成語精選10-14

      有月字的成語有哪些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