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惰者集數感與數學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惰者集數感與數學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國的近鄰日本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內,出現了許多杰出的數學家,包括獲得菲爾茲獎的小平邦彥(1915-1997)、廣中平佑(1931-)、森重文(1951-)。其中的小平邦彥除了于1954年為亞洲人獲得首枚菲爾茲獎外,1984年,他又獲得沃爾夫數學獎。他不僅是一名杰出的數學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數學教育家。
今夏在國內期間,我饒有興趣地閱讀了小平邦彥的一本隨筆《惰者集:數感與數學》,對他提出的“數感”一說甚感有趣,而且深感這兩字“言簡意賅”,別有深意。讀完一遍后,因為忙于手中的研究與寫作,未能有足夠時間慢慢咀嚼細細回味來自書中的真知灼見。
好書是值得再讀一遍甚至多遍的。我讀過的好幾本數學家杰作都讓我覺得百讀不厭,如貝爾的《數學精英》和烏拉姆的《一個數學家的經歷》。所以我在十月的時候,每晚臨睡前再次捧上《惰者集》一字一句地細讀半小時,對小平邦彥的“數感”感覺更深,對他關于數學教育的思想收獲更豐,以至于提筆寫下這篇簡短的讀后感,將這本需要慢慢讀、反復讀的優(yōu)秀讀物推薦給所有對數學感興趣、而不管自我裁定是否有“數感”的人。
這本書的前三章分別講的是數學之感、數學教育及數學生涯,具有不同數學背景的讀者,可以從每一章讀到他最感興趣的論點和事例。數學工作者能從第一章中體會作者對于數學的認知和對“數感”的描述,感受數學與科技和人類進步的關聯;第二章對從事或關心數學教育的人士最為有用,如中小學的數學教師和學生的家長;第三章我想每一位喜歡讀數學史、數學家傳或聽數學故事的讀者都會讀得津津有味,更會引起像我這樣剛到美國留學時聽不太懂英文的人對作者初到異國所作所為經歷的一些共鳴。本書的最后一章即第四章,則是小平邦彥于1949年8月赴美訪問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后,到第二年9月的13個月間寫給遠在祖國的太太的部分信件摘抄,讀起來頗有情趣。作者不是陳景潤式的數學家,他彈得一手好鋼琴,太太擅長小提琴,所以信件中的音樂味道也很濃。
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碰到好的句子,尤其是值得反復玩味的字句,都劃了下來,以便日后查閱思考。這些警句,比起出版社找任何名人寫上幾句老生常談的推薦語更有說服力。例如,在位于第一章的第12頁上:“所謂理解證明,也不是確認論證中是否有錯誤,而是自己嘗試重現思考實驗的過程!痹诘18頁上:“數學是一門需要敏銳感覺的學問。數學的理解需要憑借數感,從感覺上把握數學現象。”又如,在第二章內的第58頁上:“學習能力指的不是知識量,而是自主思考的能力!痹谕豁摚浅鲇谶@樣的哲學思辨,作者認為“造成學習能力的下降可能是許多知識的教學時間段偏早!睂τ谛欧睢安蛔尯⒆虞斣谄鹋芫上”的無數中國家長,這是多么可以用來“治病救人”的一紙診斷書!
這本《惰者集:數感與數學》,中文翻譯也是令人稱道的,讀起來很流暢,與數學家“直接明了、簡潔清晰”的數學寫作風格相一致。我發(fā)現的唯一一處筆誤是在第180頁的第一行:“1948年”應該是“1949年”,因為作者是在1949年赴美的,從前面的章節(jié)中可以確認。
【惰者集數感與數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孤獨者》讀后感04-25
舞者讀后感11-09
分歧者讀后感04-29
《新參者》讀后感11-26
《漂泊者們》讀后感04-21
《創(chuàng)新者的窘境》讀后感12-22
宇宙躍遷者讀后感04-17
影響者的讀后感通用12-26
《科學探索者》讀后感01-25
《麥田的守望者》讀后感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