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書的作者海姆·G·吉諾特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兒童治療專家以及家長教育專家。他的一生并不長,享年51歲,他將其短短的一生致力于兒童心理的研究以及父母和教師的教育。
書的主旨非常明確,就是講父母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
這部書并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而是用生活中的事例詮釋著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智慧,邊讀書邊反思自己的教育的過程中,我感悟到許多教育的道理,對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及自己教師的身份有了更多的思考。就讀過的一部分與大家分享:
一、理解孩子語音背后的本質問題,并做出反應。
孩子的問題往往隱藏著他們真實的擔心、煩惱、憤怒、失望或者傷心。
我們要兩個耳朵多聽,一張嘴少說。聽孩子的內在的聲音,行為背后的想法,情緒背后的期待,不僅要聽語言是什么,還要聽語言背后看不到的東西,有什么困惑,聽語言背后事實的聲音特別重要。
二、學會有效地溝通
書中指出: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當遇到孩子不當時,家長往往意識不到是因為不安的情緒導致了那樣的行為。在糾正他們的行為之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
在與孩子的對話中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毫無效果的對話,是一味的說教和批評,在我們看來是為了讓他們進步,改掉壞的習慣,我想那只是所謂的“愛”,這樣只會產生距離和怨恨。這種溝通讓孩子沒有了想說的欲望,毫無意義。
三、理解和共鳴很重要
傾聽不是單純的我們聽,也不是單純的如何讓孩子開口。如何聽,如何表達,還有我們的看法都很重要。
和孩子溝通一定要建立在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另外還需要溝通技巧,要俯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先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能夠心平氣和的談話,然后再提出建議和意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減少多余的、重復的說教,把自己的意思簡潔明了告訴給孩子。你會發(fā)現理解和共鳴用在孩子身上,就是如同和孩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避免了遇事后孩子的抵觸心理。
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老師,我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真正接納孩子,這才是愛的開始。但愛是需要懂得,需要真切地被感知,學習真正有效的溝通技巧才是真正的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