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孔子讀后感

      時間:2024-05-19 17:28:56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子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孔子讀后感

      孔子讀后感1

        今天,我們學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我深深地被孔子那種不恥下問的品行感動了。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孔子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遠近文明的老師了,但他還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就離開了家鄉(xiāng)曲阜,去洛陽拜老子為師?鬃硬慌侣吠具b遠,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的.來到了洛陽。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學問毫不保留的傳授給他。我們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再想想自己桑寫字班練字的時候。每一次去練字時都會悶悶不樂、愁眉苦臉的去練字,到那里也不虛心學習。看著現(xiàn)在的字沒有長進。我都后悔沒向老師努力學習。

        在以后學習中,我要不放過任何機會向別人學習,虛心請教。長大后成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孔子讀后感2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孔子拜師》這一課,讓我從中很受啟發(fā)。

        內容講述了孔子在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很有名氣的老師了,但他還是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就決定拜洛陽城的老子為師,一路上走得非常艱難,到了洛陽,他見老子在迎候他,孔子謝過老子,老子問孔子:“你的知識淵博,為何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說:“學無止境!”

        這讓我明白了,老子和孔子都非常謙虛 ,而且還表明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所以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才。

      孔子讀后感3

        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值得觀察的事物,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它們,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有趣的奧妙。再往遠處看,那嬌艷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風中搖擺。于是,我拿起一個小型的煙花;涂上了美麗的顏色!笨吹狡嫫婧苡兄怯兄\,老狼便從身上拿出一顆藍寶石對奇奇說:“你可別小瞧這顆藍寶石,它能給你變出美味可口的食物,還能逢兇化吉,請你收下吧。

        這兩座山雖然高,卻不會再長,我每天挖一點,總有一天會把它挖掉!庇薰倪@種堅持不懈、不畏艱難險阻、不屈不饒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記得我曾經在數(shù)學小測驗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題目都不會做;丶液笪乙膊还芰恕

        就在這時,媽媽拿了一本我已經讀爛了的`書,告訴我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氣餒,一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靜下來,萬變不離其中,多看書,仔細想一想,肯定能做出來。所有的題目平時我要多做一些練習,關鍵是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難,越要去戰(zhàn)勝它。同學們,我們學習了《論語》,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運用到學習當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難,只要懷著一顆堅定的心,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我們,我們一定會成功的!當我們學到了知識本領后,長大后才能回報祖國。

      孔子讀后感4

        《孔子拜師》里講的是春秋時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千里迢迢的走到洛陽去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的故事。我覺得這個故事里的主角——孔子的品行很好,他不僅僅有謙遜有禮的品行,還有一種對新知識的求知若渴的精神,盡管他的家鄉(xiāng)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可是孔子還是走著去洛陽的,這種不怕吃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老子雖然自己的學問比孔子淵博,但是他并沒有覺得自己比孔子高貴,而是親自去迎接孔子、自己也認為自己的學問和孔子不相上下。老子雖然和孔子一樣有著謙遜有禮和對知識求知若渴的精神,但是更可貴的`是:他還有一種對小輩的關愛精神。我覺得這一點我們高年級要學習學習,不要欺負低年級的小朋友,如果我們對小朋友不友好,他們也會對我們不好,這不僅會讓小朋友們覺得我們很討厭,也會讓其他人覺得我們在做以大欺小的事情。

        我在這個故事里學到了:要對學習有著不滿足的精神,要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

        這就是我在這個故事里收獲的新知識,希望下次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孔子讀后感5

        孔子這個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精確地介紹了孔子的一生,他的一生只能用”傳奇”二字來概括,讓我們領略一下孔子不平凡的人生。

        孔子是個努力學習,虛心請教,對待教育嚴謹認真,精通音律禮儀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一起周游列國,探尋人生的真諦。

        孔子的學習生涯是布滿挫折的。父親原是個小將軍,后面被沒落?鬃訌男【颓趭^學習,不懂就問,對禮儀和音樂倍感興趣,在濃厚的文化空氣中成長。有一次,孔子在彈一首曲子,他的老師說:”彈的很好,可以彈下一首了。”可孔子說:”拍子還不準,不能彈下一首!庇诌^了幾天,孔子的老師說:”拍子準了,現(xiàn)在可以彈下一首了。”孔子搖搖頭:”我還沒有真正的領會這首曲子的情感。”又過了一段時間,老師有點不耐煩了,說:”現(xiàn)在就領會了曲子的情感,可以彈下一首了!笨鬃佑謸u搖頭說:”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作者寫曲子時候的心情!睆倪@件事,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的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和精益求精的學習方法。

        孔子打小就是充滿抱負的人,他的報復是報效祖國,統(tǒng)領天下。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負,可是,各國君王都不器重孔子,覺得他就只是說說大道理,不會真正的統(tǒng)領全國走向富裕。他帶著他的弟子走南闖北,從中吸取到了很多知識和道理。最終,孔子的抱負沒能得到施展。這是個可憐的結局,但他的'教育卻熠熠生輝。

        孔子的教育生涯可謂是他一生最傳奇的一部分。他是中國第一個老師,不管窮人或富人,都收他做弟子,他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得到教育。他有很多學有所成的弟子:子貢、子路、顏淵……他們都受過孔子的大道理。每經歷一次事情,他都會汲取,這件事情里面的教訓和經驗傳授給弟子們?鬃硬幌駝e的老師一樣,說錯了話,不敢承認?鬃邮莻非常嚴謹?shù)睦蠋煟欢蛦,即使,他說錯了話,等他查到正確的,他也會立馬改正回來,給弟子樹立一個知錯就改的形象。他編了一本舉世聞名的史書《春秋》,春秋戰(zhàn)國的名字由此而來。春秋里面記載了各個國家發(fā)生的事情,是第一本采用編年體的書?鬃訉Υ逃@片沃土是非常認真的,他的晚年時代,全心全力的投身在教育事業(yè)中。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按一定順序介紹了孔子的傳奇一生,讀完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孔子讀后感6

        今天,我讀了《孔子好學不倦》的故事,對我的啟發(fā)很大

        我被孔子的好學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孔子已60歲了,還拜師學琴。他學琴與別人不同,別人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求學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學兩三天?煽鬃訉W一首曲子埋頭一練就是十來天,明明已經彈熟了還是不肯換新曲。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孔子還通過曲子的旋律來揣摩曲子的精髓和作曲人的個性、精神等。

        看到這里,想想自己,我感到羞愧萬分。有一次,我碰到一道難題,苦思冥想、抓頭撓耳,怎么也想不出來。這時,我突然想起參考書上有這題的答案,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就不懂裝懂地把答案抄下來,并交給了老師。下午,作業(yè)發(fā)下來,全班就我一個人做對,老師在課堂上表揚了我,夸我聰明,全班學生都投來了贊許的'目光,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墒牵F(xiàn)在翻開本子一看,優(yōu)秀上好像多了一個小黑點。這小黑點好像在問我:“你懂了嗎?”我越想越覺得難受。今天讀了孔子的故事,讓我又想起這件事。它提醒我,作為一名班長,在班里要起帶頭作用,對待學習不能不懂裝懂,碰到難題要虛心向老師請教。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是進步的階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學、好學、不弄虛作假才能取得成功。

      孔子讀后感7

        暑假里,我仔細研讀了周勇的《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完此書令我受益匪淺,感覺自己的教學感悟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我總在問自己:我們到底該怎樣當老師?

        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更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魂”。我們以他的精神為“魂”,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白鋈恕庇幸粋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魂”?鬃拥慕虒W方法和教學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導我們教師教學的準則。此書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話”。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為可能。

        有人寫孔子,寫的是<<學習孔子泡美女>>;而周勇教授寫的是《跟孔子學當老師》。從目錄中還可明晰周勇對當下老師的'諸多不放心。我們的精神似乎太貪戀于物質,缺乏了孔子的教學之戀。對孔子來說,相戀了幾十年的教學生活,無論有多麻煩,有多變化無常,都像當初一般美好,無論何時想起它,孔子均會不禁感嘆“不亦樂乎!”而我們似乎少有如此眷戀,死心塌地的痛快淋漓的無怨無悔的癡戀我們所從事的教學的。我們的教學似乎太折本求末,似乎未理解大教教心也。

        一、大教教心是中國歷代優(yōu)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

        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這種“仁心”在我們實際教學當中就是那種對學生無私的愛。中國式的大愛學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學與不息探索,為學生做求學、正心的榜樣與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術與人生道路。這種大愛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最佳軌道。

        大教教心在我們是教學中不僅是教學生體貼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識教到學生的心里去,即知識傳授的前提是如何獲得學生的“傾心”

      孔子讀后感8

        春秋割據(jù),各國戰(zhàn)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guī)е⒉皇呛芨叩钠谕タ催@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jié)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jié)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tǒng)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xiàn)實之前。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shù)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于晚年返鄉(xiāng)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fā)哥舌戰(zhàn)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xiàn)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xiàn)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于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jié)并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xiàn)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wèi)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后來有著無數(shù)個顏回,我們現(xiàn)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尸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墒欠蜃右琅f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愿,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鉆研學問的嚴謹態(tài)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讀后感9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敘述了孔子的一世介紹。從這本書中,我看出了孔子的謙虛、勇敢、聰慧、勤學和勤勞?鬃尤龤q時就喪了父親,十七歲喪了母親,自己只好流入古怪和冷峻,可是他沒有膽怯生計之危險和困難,而是更為勤學。更為勤勞,不懂就問,這讓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謙虛令我最敬重,在他身上發(fā)生的一件事情讓我歷歷在目。

        一天正午,驕陽當空,孔子正坐在一輛馬車上趕路,突然,孔子聽見了兩個孩子的爭辯聲,好奇的他走過去一看終究!澳銈兒,小朋友!笨鬃酉却蛄苏泻, “請問你們在爭辯些什么?”“我們在爭辯太陽清晨時離我們近還是中正午離我們近!”一個兒童率先回答?鬃勇牭竭@個問題后,開始認真思慮,可想過來想過去,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便又問了一下兩個孩子: “小朋友,你們談談看你們自己的原因!”“我先說。我以為太陽清晨離我們近,由于清晨時的太陽大,所以我以為太陽清晨時離我們近!”個子高一點的兒童說道!安唬曳磳,我以為太陽正午的時候離我們近,由于太陽在正午的時候最熱,所以我以為太陽正午的時候離我們近!”個子矮的兒童說道?鬃勇犃藘蓚兒童的話后,認真想了又想,感覺兩個孩子的話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實的'答案,于是,他沒有不懂裝懂,而是對兩個孩子說: “兩位小朋友,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們讓我回去再想一想吧!”

        孔子就是這樣的謙虛,沒有不懂裝懂,他這樣的好習慣是我們學習的好楷模!也正是所以,孔子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寬闊了眼界,使自己變得更為博學,最后成為了中國古代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讀后感10

        “原來,古代圣賢們的生活是這樣的!”讀完《孔子的旅行》這本書,我不禁感嘆道:“在學習的同時,也在不斷放松自己!

        書中說到,孔子經常帶著學生在大自然中上課,因為這樣可以讓大家對學習充滿興趣。于是,我常常幻想:要是我們也能這樣上課就好了!一邊聽著小鳥的歡唱,一邊學習知識,那將是多么輕松愉快的課堂呀!到那時,不會有人上課開小差,不會有人不集中注意力聽課,也不會有人因為課堂的無趣而放棄學習。所以,孔子的這一想法我是舉雙手贊同。

        《孔子的旅行》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守信用。就像曾子那樣,答應殺豬給孩子吃,就一定要履行諾言。正是因為曾子的守信,他的故事才一直流傳至今。他雖然不是完美的全才,但他難得的品德一直被后人所尊敬。

        再來說說孔子吧!他最讓人佩服的.一點就是不恥下問?鬃由頌槔蠋,按道理說他應該只是教人學習,可是他認為自己還有許多沒有弄懂的學問,于是他總會向別人請教?鬃舆經常與自己的學生討論學問。這可以看出,他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是老師而高高在上,不會與學生產生隔閡?鬃右幌蛘J為:教育與學習,雙方是融會貫通的,是可以互相促進的。

        話說孔子學琴時,為了把一首曲子的意境表現(xiàn)出來,花了很長很長時間學習,最后演奏得十分出色。與孔子相比,我可真是差得遠了!我彈琴,總是不求甚解,都是為了彈而彈。從孔子學琴的態(tài)度上我體會到了彈琴一定要彈出情趣,要用心去彈。

        我想,孔子之所以這么博學多才,就是因為他有學而不厭、不恥下問、教學相長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學會精益求精,將每一個知識掌握牢固,再進行新的學習。并且,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心去領悟、去感受,而不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就像孔子說的:天下的人都是一樣聰明的,之所以有人學得好,有人學得差,區(qū)別就在于他是否用心去學。

        《孔子的旅行》講述了孔子一生中與學生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更讓世人對“仁、義、禮、智、信等”品質有了更深的理解。

        讓我們跟隨孔子繼續(xù)旅行,在旅行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學到更多的才能!

      孔子讀后感11

        《孔子家語》和《論語》性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孔子當年教學的時候弟子各有所記,記錄孔子言語和孔子當時與弟子等有關人物進行對話的記 錄。但是《論語》是選出來的,如果說《論語》相當于孔子的'語錄的話,那么《孔子家語》相當于全集。從規(guī)模上講,包括標點在內,《論語》只有兩萬多字,而 《孔子家語》卻多出近四倍,相對來說材料比較完整。

        因為《論語》都是語錄,而《孔子家語》提供了一個通篇的語言背景和環(huán)境,更加系統(tǒng)。比如關于《論語》成書問題,以往覺得篇章之間是隨 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語》,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內在關聯(lián),它是按照對于孔子思想的內在認識和系統(tǒng)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論語》都服從于整部《論語》的中心 思想,而一篇內的各章《論語》是對該篇的中心思想的闡述與發(fā)揮!墩撜Z》是結構嚴謹、邏輯嚴密、體系完整的大論著。

        《孔子家語通解》是對《孔子家語》進行通盤解說的一本書!犊鬃蛹艺Z》曾被誤認為出于三國時期王肅偽造,其中大量的珍貴資料長期被棄置不用。由于學術的發(fā)展,人們逐步認識到《孔子家語》的重要價值。為了推動孔子、早期儒學和中國“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語通解》誕生了。

        本書以“通解”為名,首先有通盤解說全書的意思;本書的《代前言》是對《家語》成書、流傳及真?zhèn)蔚葐栴}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說”通說全篇,幫助讀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為“原文”、“注釋”、“通解”三部分;本書立足學術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語》全書及各篇的基礎上,本書的序說認真、細致、準確、條理,注釋與通解則網(wǎng)羅、綜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現(xiàn)有注解成果。

      孔子讀后感12

        孔子是把活到老學到老完美實踐的人,一輩子都在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最后終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種名譽。從孔子學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個好學的人,而且更好鉆研,對于學問是孜孜不倦。

        這故事歷經幾千年能保存在現(xiàn)在,可見這個故事影響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為加入了咱們的團體才能夠有機會來深入挖掘這個故事,也能理解這個故事。要是以往這個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記憶,更別說反思了。通過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幾個方面:

        1、永遠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向高手學習。

        知識能改變命運,知識也是博大精深的,我們學一輩子也不能將所有的`知識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從事領域的內容學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對于學習這塊一定要抱有一顆謙卑的心,不然不能夠找到你要學習的對象,只要是比你優(yōu)秀的人都要去學習不管他是什么人。

        2、活到老學到老。

        這是句古語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過今天課程我反思我對這句話又有了新的認識,學習也要運用好三大思維模式,學習的內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鹽。

        學習是要帶著目的性的去學,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問題,模棱兩可的,這個時候需要做深入的學習,對于有點基礎的內容,只要運用好單點爆破,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定能學習很不錯。對于必須掌握,還很陌生的內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學琴一樣。

        所學的內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學習一個掌握一個。

        3、學習的方法。

        孔子學琴是把學習方法描述的淋漓盡致,對于所學的內容,要通過目標細分把,把學習的終極目標劃分成每個小目標,每天就為一個個小小的目標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內容,只追求學習的一個個小目標,學一個掌握一個。

        紙上得來終覺淺啊,看在多的還是要落到實處,多實踐幾次,慢慢的鍛煉,早入成為孔子的知音。這樣就會養(yǎng)成各種好習慣了。

      孔子讀后感13

        中國有許多令人贊嘆不已的傳統(tǒng)美德,其中最感人的就數(shù)孝敬父母了。玉祥臥冰為母求魚、仲由背米養(yǎng)雙親,謝定住打虎救母……這一篇篇催人淚下的親情故事都十分令人感動。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孔融讓梨》了。

        孔融4歲那年,家里吃梨,孔融看著幾個哥哥每人都跑過去挑去了鮮嫩澄黃的大梨子,他卻一直站在父親身旁,直到哥哥弟弟們都拿走了梨子后,才走到桌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當父親問他為什么不挑大梨時,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备赣H又問:“那弟弟不是比你還小嗎?”孔融卻巧妙地回答說:“我是哥哥,哥哥應該讓弟弟,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边@一句句巧妙的回答,令后人驚嘆不已。

        再想想現(xiàn)在的小孩子哪家不是當掌上明珠寵著,有了好吃的`,好穿的,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從來就沒有為家長,為別人著想。

        幾天前,我看了一篇文章,說是有一個小男孩非常愛喝飲料,有一天他讓他的爸爸給他買汽水。他爸爸來到商店門口,買了兩瓶汽水,因為天氣太熱了,他給自己也買了一瓶。那男孩子卻不解地問他爸爸:“爸,為什么買兩瓶?”可見,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有時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但4歲的孔融卻在一個小小的梨子中體現(xiàn)了他謙讓待人,尊敬長輩的美德習慣。

        而我們,21世紀的孩子們,是否也該因此深思些什么呢?

        記得一年夏天,外婆給我們買甜筒吃,我覺得姐姐的比我大些,我就想跟她換,可姐姐不愿意,就此吵了起來,我覺得那時候的我太不成熟,太不懂事,還太自私。沒有為別人多想一點。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有時是一種尊重,有時是一種寬容,而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化解矛盾的良藥。所以在爭執(zhí)面前,我們更應該以謙讓為主,退一步海闊天空。

        良好的道德,可以成就偉人,孔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要向他學習,多一份謙讓,多一份寬容。

      孔子讀后感14

        幾個晚上仔細研讀了這本《跟孔子學當老師》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淺,只感覺自己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鬃又灾档脤W習,不僅因為他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更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為“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白鋈恕庇幸粋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根”,而不僅僅是讓他們通過大學的招生考試,然后便不知道心靈將往哪里去了?鬃拥慕虒W方法和教學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導我們教師學習的準則!耙虿氖┙,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這些中國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風景,這些深深卷入了我們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語詞,蘊藏著一份宗教般虔誠、熾烈、雋永的”教學之戀”。

        一、大教教心是中國歷代優(yōu)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

        我們教育學生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流的學術養(yǎng)育,更是為了能讓他們的心靈獲得熏陶,即所謂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國歷代優(yōu)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

        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在朱熹看來,孔子堪稱圣人。朱子所說的一切堪稱完美再現(xiàn)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將“圣人之心”、“圣人之教”與真正偉大的教育視為同一事物,認為教師教學、學生求學都必須“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來統(tǒng)攝自己的教學活動!拔嶂詾閷W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薄祆洹_@種“仁心”在我們實際教學當中就是那種對學生無私的愛。中國式的大愛學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學與不息探索,為學生做求學、正心的榜樣與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術與人生道路。這種大愛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最佳軌道。

        大教教心在我們是教學中不僅是教學生體貼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識教到學生的心里去,即知識傳授的前提是如何獲得學生的“傾心”——對任課教師的仰慕之心,對所學文化知識的喜愛之心!坝H其師,信其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傳授的知識或對學生的管理沒有滲入到時下這些思想千差萬別的當代學生的內心深處,那我們所謂“生動”的說教也只好算得上毫無意義的忙碌了。因此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真正蹲下來看學生,和學生平等相處,走進學生的心田,播種知識的種子,才可能收獲豐收的喜悅。我們的新課改已經向我們說明“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地位!边@個幾千年前孔子曾經倡導的千年古訓的深層含義了。

        二、“學第一,教第二”永遠是教師不懈追求的教學思路。

        “學”仍然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就會有很好的“心”與教。

        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第一需要是:要想贏得學生的欽佩與追隨,哪怕只是少部分學生的欽佩與追隨,都得有真才實學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對教師來說,有學問,行,無需遮掩,是一件多么體貼、暢快的事;沒學問,不行,還要“演戲”,是一件多么恥辱、難受的事。

        “藝高人膽大”,國學大師或那些真正有學問的教師如梁啟超,章太炎等這些大先生,他們的底氣實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學的學生也不敢詆毀他們的尊嚴,而那些好學的學生更是只能“仰之彌高”,心悅誠服地跟在后面,收獲“從游”之幸福與快樂!拔釤o行而不與二三子”。

        教書不等于教學。教書是教別人的書—————自己不了解的別人編寫的教材。教學教的是自己通過學習撰寫出來的書,把自己的“學”教給學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漁”送給學生,而不是弄一盤“死魚”給學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學的時候,與其為了“趨新”或想出更動人并且更新穎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建構新概念,還不如冷靜下來,想一想教學的永恒之道,讓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實踐。大量的教學實踐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學實踐詮釋的“教學之道”支配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最喜歡的事不是“教”,而是“學”,他不停地“學”,藉此當上了教師,獲得了快樂?鬃邮前炎约貉凶x過的歷史文化遺產變成了自己的“文”,換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學到的歷史文化遺產,把它們變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學問”。難怪他可以心情快樂、底氣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來的“杏壇”上!皩W”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確立人生第一樂事的過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誘惑是“思”。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把“思”作為第一樂事!八肌北匾浴皩W”為基礎,否則“思”與“學”都無樂趣了。因此可以說,孔子之所以能夠當上教師,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夠通過教學,通過與學生相處,品嘗到類似與真正貼心的“朋友”或“知己”進行交流的幸福,全是來源于他的“學而時習之”。陶行知先生常說,當教師的,得先“學而不厭”,方可能體會“誨人不倦”的大樂。錢穆,朱自清們似乎沒有這樣說過,但他們的幸福教師生涯同樣是建立在自己不斷“為學”的基礎之上。“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慍”與“樂乎”皆來自“學”,換言之,“學”實為教學或教師生活之本。只有先學了,才能教學,才能成為“不慍”與“樂乎”的教師。孔子即是先通過歷史文化將自己所要教授的“義理”研究清楚,然后才來教學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學”與“思”作為“教體”的教師。

        三、更新教學方式,建構生命課堂

        帶領學生做程式化的教學,難以將師生的生命情懷盡情展現(xiàn),并達成交融。特別是現(xiàn)代學生知識面較寬,思想較活躍,對新事物渴求較高。因此,古板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學習的要求了。我們必須更新教學方式,創(chuàng)建高效生命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生命是人的根本,從古至今,關注和完善生命始終是教育的必然選擇。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作為一項具有建構生命意義的活動,理應要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舒展著自己的生命,體驗著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享受著生命的快樂和學習生活的樂趣;理應始終關注生命的差異,關注個體素質的提高,關注人格的健全,始終以成全所有生命中各不相同的發(fā)展目標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對于21世紀來說,生命化教學已經成為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課題。

        由孔子締造,并付諸實施的大自然中的“從游之樂”這一古典的教學形式其最基本的行動與觀念乃是:置身于大自然中,有利于師生美好的生命情懷得到釋放與交融,進而又在天地之氣的感染下,激發(fā)、鞏固生命已有的美好情懷,或者養(yǎng)成更加美好的生命情懷。甚至連齷齪環(huán)境中污染的心靈都可以得到凈化—————此即張載所說的“變化氣質”。孔子之所以喜歡在大自然中教學,其最根本的.考慮乃是通過對大自然進行審美,來達到其大教教心的目的?鬃涌傆X得,仁者、知者是那些愛山水的人,且能依靠對山水的審美來安端、加固自己的清澈仁心。在這一點上他就是榜樣。他看見天體運行不止,就能體貼出其中的“健”美,看到大地的廣袤無垠,就能感覺出大地具有滋養(yǎng)生靈、承載萬物的至上仁德,所以要想成為君子,就必須經常像他這樣體貼天地之美。此即《周易》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實說到底,天地之所以美,是因為孔子的心美。

        今天,“新式學堂”有許多教師與學生都在渴望乃至已在實踐,到大自然中去陶冶一下壓抑已久的心靈。如何在“新式學堂”程序化的、師生的美好生命情懷備受壓抑的現(xiàn)代教學世界中創(chuàng)造大自然中的“從游之樂”,即因此成為中國教師自19世紀末期就開始遭遇的一大難題。今天的教師同樣無法回避它,因此它堪稱教學領域的“世紀難題”。當代教師在面對上述“世紀難題”時,首先需要解決的依然是自己的心靈,要有一顆懂得欣賞大自然之美的心靈,這才是首要的功課,而不是將希望首先寄托于以技術的方式將大自然搬到教室來。能不能去大自然教學不是致命的問題,不過是為了品嘗更好的教學形式。真正致命的問題仍是能否誨人不倦、授之以漁,像潘雨廷這樣的教師,天地早已在心中,無論身居何處,都能講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課來,讓學生養(yǎng)成近乎天地的浩然之氣。所以,“學”仍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就會有很多的“心”與教。在此情況下,學生們也一定會諒解我們不能帶他們投入真實的可以觸摸到的大自然,而我們自己也不會為無法置身于大自然的審美熏陶而遺憾不止。

        四、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和“師生心靈的共鳴”

        教育什么時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同樣是:讓師生雙方產生心靈的共鳴!

        真正的教學乃是以師生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為基礎,非得要師生之間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發(fā)生共鳴,才會發(fā)生真正觸及師生心靈的教學。將自己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將要耕耘的“學”一句話,是教師先把自己的“學”教給學生,讓教師了了解教師的“學”,然后和學生一起“學”。

        向學生傳授真正能觸及心靈的“漁”,并因此讓他們更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的愛;反思我們的教學內容是不是來自于我們自身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才是教學時必須考慮的頭等大事。另外,僅對學生的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教學內容,而且教學內容越多越好,越能顯示老師對學生的愛。

        五、教學之戀:教師的終極命運

        孔子對待教學的態(tài)度比喻成“孔子式的愛情”。 “教學,有如柏拉圖式的愛情”和“靜心感受孔子的教學之戀”,認為孔子是把教學當作“戀人”一樣看待的,孔子對教學的癡迷程度,就像柏拉圖把自己的全部愛情奉獻給真理。在沒有職稱、沒有工資,甚至連固定的教學場所也沒有的情況下,孔子還是全身的投入和付出,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柏拉圖式的愛情”——也就是將靈魂中的愛,獻給永恒的真理或美德,而不是世間其他任何可能變動、難以把握的存在。孔子曾有堪于柏拉圖媲美的堅定執(zhí)著、不畏孤軍作戰(zhàn)的英雄本色以及感人至深的師生情誼?鬃印敖K身堅持一種信念”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因為我們幾乎從未像孔子、柏拉圖那樣,有著明晰堅定的信仰,更不要說曾用盡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們也從未通過求知、教學體驗過什么刻骨銘心的愛情,即使我們將愛情寄托于求知、教學以外的人與事,也同樣可能是失意而回。就內涵而言,孔子的教學之戀除了是以自己的愛學習、愛仁心和愛人生等等大愛作為基礎,更表現(xiàn)為他對顏淵、子路、子貢等學生的無私忘我的大愛?鬃右云湟簧慕洑v證明,教學,絕對有如“佳人”一般,可以讓深愛著它的教師體驗到人間的極致情感。教師可能面對的命運有許多,但從孔子的經歷來看,教師的終極命運乃是:倘若我們有幸能成為孔子式的教師,便可以體會到包含人間至情的教學之戀。

        除了我們的心靈需要堅定明晰的信仰,我們的教育以及我們的國家又何嘗不是不能沒有孔子或柏拉圖式的理想來維系著,否則只有分數(shù)和琳瑯滿目的商品的話,也絕非真正文明、真正值得愛的教育和國家。這種文明、可愛的教育和國家正需要每一位以傳授文化為職業(yè)的教師一點一滴的努力。倘若不曾有過孔子或柏拉圖式的懷抱理想的教師,則中西方的教育與文明史會是怎樣的一幅圖景?

        六、學習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情懷和以“禮”來升華自己的感情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便是孔子的情懷之一,倘若教了一輩子的書,連這樣一點情懷都不曾真切地體會到,我們又有何底氣可以讓自己坦然地站在三尺講臺之上,更不要說去感受教學之戀的幸福與快樂。人除了吃飯工作之外,還要為愛而生。人活在世上,只要心靈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安頓自己的愛。圣人孔子亦是如此。但孔子的非凡之處在于,他竟然將自己的生命之愛獻給了被許多人忽視的教學,竟通過教學找到了讓其心動的歸宿,而且倘若真如錢穆先生所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職業(yè)教育家”,那么孔子還是第一位體驗教學之戀的教師,因為所謂“職業(yè)”乃是“事業(yè)”,是可以視之為生命,將生命寄托于它。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孔子傾盡了自己的“深情”與“真氣”,再傾下去,生命便要消失了,孔子的教學之戀即可以和人間任何一種之情媲美。

        孔子是一個極富感情的人,同時有懂得以“禮”來升華自己的感情,從而使自己的感情釋放出來,可以達到超凡脫俗的美,此即所謂“發(fā)乎情而止乎禮”。 “理”他們彼此的關愛、尊重、理解與體貼正是這些人性力量構成了可以升華的“理”?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

        孔子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他從來沒有一句教條,也全無道學氣。他所有的教學之道,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對學生的真實了解為基礎。

        人類身上那些最優(yōu)秀的品質:勇敢、執(zhí)著、仁慈、潔凈……無論愛什么,在愛的過程中,只要具備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并將這些品質發(fā)揮出來,極可能成就并體驗極致的愛情。

        反觀孔子,學問、人格與心意,這些能夠贏得學生追隨的“法寶”他一樣也不缺,而且在學生面前,他歷來都是“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學以及孔門的師生關系實在值得長期地研究下去。

        周子曰:“圣人所以圣者,誠而已!奔唇處熤挥序\地付出自己的一片仁心,才能創(chuàng)造讓學生永遠留戀的求學歲月。

      孔子讀后感15

        在我的心中,孔子是學者,是圣人,對他的感覺只能用一句話來描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這樣的人,是高高在上的,是讓人膜拜的。然而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后,更加了解了他作為一個“人”的一生,作為一名“老師”的喜怒哀樂。

        孔子喜歡向學生推薦《詩》,因為他覺得那可以倒動人的一切美好情感,可以讓人情不自禁的陶醉,可以讓人宣泄心中所有的惆悵,還可以讓人在家里就能看到許多可愛的草木與動物。他感嘆: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他會把自己的求學教訓教給學生。雖然早已“學富五車”,卻依然覺得自己還不夠有學問,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學生之后,他更是覺得自己學問不夠,于是坦誠的將自己的知識缺陷告訴學生,說自己還得繼續(xù)努力。老師在顛沛流離的處境中尚且如此賣力求學,學生又怎么會無動于衷。

        他會在學生面前流露出悲傷與痛苦。顏淵、子路死的時候,他悲傷到不能自已,學生們勸他,他竟然都不知道自己在悲傷,反而問:“我有悲傷嗎?”等他在學生的提示下終于明白自己確實是在悲傷,他就說:“顏淵死了,我能不悲傷嗎?子路死了,我還能吃得下飯嗎?”不但如此,他還會“日哭”——終日哭泣。

        講了這么些孔子的事情,就是想說,孔子教給學生的,不只是文史知識,更重要的,他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喜怒哀樂,用一顆最真的心來教給學生如何“學會做人”,擁有一顆“仁心”。

        我們會常常抱怨學生不聽自己的話,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愛。夏丏尊先生曾將教學比作師生一起在池子里游泳,說如果老師沒有“愛”,就像池子里沒有“水”,游泳便又不成了。這個比喻顯然是正確的,但還不夠全面。愛僅僅是池子里的美好存在之一,還得交學生怎樣游泳,游什么樣的泳,什么又是最好的泳姿。也就是說僅僅有對學生的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教學內容,有愛的依托,也就是說,要“授之以漁”。就像孔子一樣,把自己的'一切都教給學生,用以培養(yǎng)他們“達禮”。

        哪個老師不愛自己的學生。我就承認對他們有著打心底的熱愛?墒,只有當我們把這種愛以恰當?shù)姆绞匠尸F(xiàn)出來時,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教學,并沒有向學生傳授多少能夠觸及心靈的“漁”,而讓他們更強烈的感受到我的愛。自己做的都不夠好,有憑什么來埋怨學生不聽話、不懂事呢?

        由此,我明白了,作為一名地理教師,要想讓學生喜歡地理,學會學習地理,最重要的是自己先做到。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在每一次課上,我都要把自己對地理的熱愛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地理這樣有意思!教給學生知識,更不忘把學習方法交給他們,用切身經驗告訴他們:地理,一點都不難學!每一次的時事地理,都拿出來和學生探討:汶川地震是什么原因?今年哪些地方發(fā)生了洪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原來生活中處處是地理呀,我們離不開地理。我想,那一天,那就是我畢生所追求的。

      【孔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孔子語錄07-28

      孔子的語錄10-23

      孔子的語錄11-19

      孔子誕辰紀念日孔子名言09-29

      孔子的名言啟示02-20

      孔子孟子的名言05-16

      孔子名言與解釋05-18

      孔子拜師有感06-15

      孔子的名言大全01-30

      孔子的名言警句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