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1
維特根斯坦,奧地利哲學家,由于戰(zhàn)爭影響和自我求學的選擇,到英國劍橋大學求學,并成為大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和弟子。但維特根斯坦的哲學,雖然如其自己宣稱的那樣,頗受惠于羅素著作的啟發(fā),但二者實質上有很大的分歧,并且這種分歧越到后來就越不能視而不見了。兩人最后在哲學上合作的關系也無可奈何地以決裂告終。
這種分歧在維特根斯坦的最早著作《邏輯哲學論》中就已經有所體現。當時,為了促成維特根斯坦這部著作提早出版,羅素專門為該書寫了一個序言,但是維特根斯坦不能認同羅素在這個序言中對自己著作的解釋。他堅決認為羅素根本上誤解了他。
他并沒有明確指出羅素是在哪幾點上誤解了自己,亦或是根本上完全沒有把握自己的思想,以至于現在的研究者認為這種誤解純粹來源于英德譯文之間不可避免的歧義。我認為維特根斯坦的這種“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羅素確實在不同場合認為維特根斯坦太過于狹隘地專注邏輯。
但無論維特根斯坦在自己的著作中是否僅僅專注邏輯學,他都是要解決所有哲學問題的。也就是說,他在這部著作中思想所朝向的標的是整個哲學問題,是哲學作為整體而可能產生和存在的問題。他要解決和提出的是一種完整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如果他的工作不小心證明他說的一切關于這項世界觀和歷史觀的東西歸根結底不過是邏輯。那么這并不是維特根斯坦的錯,而是世界的錯,是邏輯的錯。
但另一方面人的結構指的是什么呢,這很明顯,指的是人所使用的語言的結構,也就是邏輯的'結構,在這一點上維特根斯坦基本襲用了羅素和弗雷格的規(guī)定,雖然他自己對這些規(guī)定作了些許改動,但這些改動的意義絕沒有他自以為的那么重大。他認為同世界基本結構互動的結構就是人類語言中的邏輯結構。我們不能脫離邏輯結構而構思出其他的結構,以為人類是不能非邏輯的思考的。但是這就意味著,世界和歷史的意義都是相對的。并沒有絕對的歷史主義觀念。雖然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在許多方面透露出一種不可避免的神秘主義傾向,但是他堅決反對神秘主義的歷史觀,“情況可以描述,但是不能命名!彼^命名就是一種高度概念化的儀式,我們習慣于在概念中封分等級,然后將這種概念等級制投射到歷史之中。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無疑已經足夠反駁這種行為。我們不能肆意給歷史增加任何意義:“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世界上一切事情就如它們之所是而是,如它們之所以發(fā)生而發(fā)生;世界中不存在價值――如果存在價值,那它也會是無價值的!
除了一般的價值界定,我們還喜歡非難歷史,即我們還習慣于用倫理綱常來限定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在維特根斯坦看來,這是從根本上與自己的哲學前提矛盾的,他說:“如果善的意志或惡的意志可以改變世界,那么它只能改變世界的界限,而不能改變事實,即不能改變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東西。”
因為在他看來,不可能有倫理命題。因為命題不能表達更高的東西。所以推而廣之,我們考慮上帝對人類歷史的看法也是毫無意義的,甚至于我們盲目迷信所謂的“因果關系”也是這種可恥的迷信的體現:“我們不能從現在的事件推出將來的事件。相信因果聯系是迷信。”]無疑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是我們自身使歷史和世界變得神秘而不可理解,歷史本身是單純直觀的,是我們給歷史加上了鎖鏈。“世界是怎樣的這一點并不神秘,而世界存在著這一點是神秘的。”[7]而我們要學習的,就是 “對于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維特根斯坦的歷史觀,雖然帶有濃重的不可知論色彩,但他指出人類對世界和歷史認識中的唯我論成分,并指出我們過分使用抽象概念而造成人類同世界本身的脫節(jié),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的研究工作是有巨大的參考和借鑒意義的。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2
這本書從符號系統原則和任何語言中詞和事物之間必須具有的關系出發(fā)考察其應用于傳統哲學的各個部分。根本觀點是:為使某個語句能斷言某個事實,不論語言如何構成,在語句的結構和事實的結構之間必須有某種共同的東西。維特根斯坦強調,任何真正是哲學上的東西,都屬于只能顯示的東西,屬于事實與它的邏輯圖像之間共同的東西。
哲學的目的是從邏輯上澄清思想。
【科普名詞】
1.事實VS事態(tài):世界上的復合物是一個事實,那些不是由其他事實組成的事實,就是維特根斯坦先生所稱為的'失態(tài),一個由兩個或更多的事實組成的事實,則稱為事實。
例如:“蘇格拉底是聰明的”是一個事實也是一個事態(tài),然而“蘇格拉底是聰明的且柏拉圖是他的學生”則是一個事實而不是事態(tài)。
2.對象:是構成世界的實體,對象出現在諸事態(tài)中的可能性就是對象的形式。
【內容摘錄】
1.邏輯中沒有偶然的東西:如果一個事物能夠出現在一個事態(tài)中,那么該事態(tài)的可能性必定已經預含于該事物之中。
2.每個事物都相當于存在于一個可能事態(tài)的空間里。
3.一個想象的世界,無論它怎樣不同于實在的世界,必有一種形式為它與世界所共有。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3
柏拉圖是第一個思考政治問題的哲學家。如果我們贊同斯特勞斯,那么可以姑且認為他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政治哲學家。柏拉圖有兩個老師:蘇格拉底和畢達哥拉斯,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用最完美的方式詮釋了畢達哥拉斯賦予“哲學”這個詞的含義,那就是“愛智慧”。蘇格拉底聲稱自己沒有智慧,但是熱愛智慧,以此和那些自認為有智慧的“智者”的修辭學傳統保持距離。智慧就是邏各斯,而邏各斯的意涵是“說出真理”。但是越是走到高處的哲學家,越是發(fā)現最高的真理是說不出來的。對話錄中的蘇格拉底用畢生的時間與人對話,但是一到最關鍵的段落,蘇格拉底就開始說胡話了,或者至少開始講神話和笑話了,這給研究者們留下了無窮無盡的謎團。斯特勞斯以“雙重真理”來解釋這一點,以便說明柏拉圖是微言大義的政治哲學家,而我覺得這恰恰錯失了哲學之為哲學的本質,那就是試圖說出一種其實根本無法被說出來的真理:柏拉圖認為真理只能被“觀看”,但是看到真理的人,其實沒有辦法通過語言來交流真理,除非他人也“看到了”。
不過,蘇格拉底畢竟可以通過語言來引導他人,逐步把他人帶上通往真理之像的道路,這種哲學教育被稱為“靈魂助產術”。柏拉圖對于智者的根本批判,其實并不在于政治立場(就雅典而言,民主或者寡頭),而在于智者并沒有看到他們自認為擁有、并宣稱可以被講授(還要收學費)的真理。在這個意義上,智者的教育無法培養(yǎng)“好人”,只能培養(yǎng)“好公民”,服務于演說程序的修辭學,和作為城邦立法的根據的詩歌一樣,只是政治內部的調節(jié)和運轉,無法與政治保持足夠的張力,而只有哲學家才是任何馬匹都不能缺少的牛虻,因為只有哲學家才能對政治施加真正的壓力。
政治與哲學的張力最終來自可說和不可說的張力:詩人的迷狂語言是不可說的象征,智者的修辭是可說的內部調整,但是把城邦完全交給不可說的“宗教”、“習俗”和可說的“演說”是不行的,必須有生活在可說與不可說的邊界上的哲學來處理城邦生活的永恒問題——俄狄浦斯身上的'可說的德性和不可說的命運的沖突,安提格涅面對的可說的人法和不可說的神法的兩難。從這個意義上講,柏拉圖并不是政治哲學家,而是哲學家。在以柏拉圖開頭的哲學傳統中,我們可以看到哲學家的生活如何在修昔底德、撒路斯提烏斯的歷史和高爾吉亞、西塞羅的修辭教育與公民德性的夾縫中展開,直到古代晚期這條傳統的全面衰微和基督教帶來的全新理解:在貧瘠的時代哲學何為?
不應該忽略,維特根斯坦讀過的哲學書不多,但是對《懺悔錄》卻讀到了部分段落可以背誦的程度(我猜他能背的是第9卷)。《邏輯哲學論》的第一句話和最后一句話都帶著強烈的奧古斯丁色彩。我相信羅素讀不懂的正是這兩句,中間部分他理解起來應該沒有困難。“事物”和“事實”區(qū)別何在?“存在者”和“去存在”的區(qū)別意味著什么?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進路和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進路看似差別很大,但是就《邏輯哲學論》和《存在與時間》都深受奧古斯丁《懺悔錄》一書的影響而言,其內在精神其實非常一致。就“沉默”而言,維特根斯坦告誡我們必須保持的沉默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說不出來的真理,以及奧古斯丁在《懺悔錄》第9卷對于沉默的討論之間,存在著重大的思想史連續(xù)性,而且這一連續(xù)性涉及哲學“說出沉默之真理”的本質。這一本質在古典語境中表現為哲學和城邦政治的張力,但經過基督教的轉化,它在現代的語境中則是哲學和科學的張力。我不喜歡分析哲學的最終原因,在于維特根斯坦之后的“分析哲學從事者”并沒有生活在可說和不可說的邊界上,從而根本不是愛智慧的哲學家,反而更像愛推理的修辭家。
因為,對于不可說的要保持沉默——這是哲學最起碼的德性;眼下,這或許也是被現代分析哲學遺忘最深的德性。而以分析哲學為進路的現代政治哲學,是否還能保持哲學和政治、可說和不可說的起碼張力?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4
中國古人說“道可道,非常道“,圣經說“道既是上帝”,從而人類獲得了用語言描述上帝的權力,按照斯賓諾莎對上帝的定義,科學也既是分析上帝的學問,然而問題是,當科學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語境,逐漸與自身產生的源頭漸行漸遠的時候,人類在自身理性的巨大成就面前卻無法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從而感到了現代性的帶來的虛無,承受著無家可歸的痛苦。按照維特根斯坦的思路,從本質上說理性的道路所通向的無疑就是人類所向往的終極關懷,然而這種天才般的'預言卻無法改變人類孤獨無助的現實,拉普拉斯所設想的那個神,在維特根斯坦看來無比真實,而這個神則在人類陷入最瘋狂的暴行漩渦時,卻安之若素,無動于衷。
尼采說:“上帝死了”,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以為超越善惡的“超人”,試圖為蕓蕓眾生發(fā)明新的上帝。然而物質的誘惑終究是不可抵御的,科學對物質財富創(chuàng)造所潛在的巨大推動能力,使現實中的人更愿意,將被稱為科學的新的造物主作為自己禮拜的對象。在與科學的對抗中,“超人”失敗了。
理性,就其有限性而言,并不像存在主義所說的那樣是其內部的缺陷,與此正相反,所謂“理性的有限性”是由人類運用理性的能力的有限性一種表象,人類將自己運用理性的能力的缺乏而產生的困境歸罪于理性本身是不正確的。計算機的產生才是人類為了突破自我困境所進行的有意義的嘗試之一,事實上,即使人類永遠無法掌握足夠強大的力量使自己能夠使用理性的武器神化自我,即使我們永遠需要一個作為他者的上帝,我能也不能因此而放棄接近上帝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維特根斯坦所謂“不能說的就應當保持沉默”是相當消極的。畢竟維特根斯坦所謂不能說的就是“上帝”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5
01劃界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可以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兩個時期的維特根斯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語言這一他始終關注的主題。前期維特根斯坦以《邏輯哲學論》(1921)為標志,主要目的是為世界劃界,區(qū)分世界內和世界外,區(qū)分可說和不可說。后期維特根斯坦以《哲學研究》(1953)為標志,主要進行語法研究,即通過澄清語言的用法去解決哲學問題。
《邏輯哲學論》的主旨是劃界,“本書將為思維劃定一個界限,或者不如說不是為思維,而是為思想的表達劃定一個界限”,這個界限同時也是語言、邏輯和世界的界限。“為可思的東西劃界限,從而也為不可思的東西劃界限” ?伤嫉、能夠言說的、有含義的在界限的這邊,例如世界、思想、語言、邏輯、科學;不可思的、不能言說(但能顯示)的、無含義的在界限的另一邊,例如邏輯形式、形而上學主體、倫理學、美學、“神秘的事情”。
02可說的——語言圖像論
“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世界范圍之內的事情都是可說的,因為語言是世界的邏輯圖像——這就是維特根斯坦著名的“語言圖像論”。語言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的圖像,是因為二者有著同樣的、一一對應的“邏輯結構”。
語言的邏輯結構是:語言由命題組成;命題由基本命題組成;基本命題由名稱組成。維特根斯坦指出,“命題是基本命題的真值函項,基本命題是自身的真值函項”,而“名稱不可用定義來作任何進一步的分析:名稱是一種初始記號!爆F實世界的邏輯結構是:世界由事實(facts)組成;事實由基本事實組成;基本事實由對象(邏輯上不可再分的“絕對地簡單的”東西)組成。邏輯空間或可能世界的邏輯結構是:(可能)世界由事態(tài)(state of affairs)組成;事態(tài)由基本事態(tài)組成;基本事態(tài)由對象組成。其中,事實是已發(fā)生的事情或實際情況;事態(tài)則是潛在的、可能的事實,一切在邏輯上有意義的語句所表達的都是事態(tài)。用維特根斯坦的話說,“一個事態(tài)的存在和不存在叫做事實”,如果事態(tài)變成存在的,它就到了現實世界,并因而成了事實,或者說,正的事實;如果事態(tài)變成不存在,它實際上也到了現實世界,并因而成了事實,或者說,負的事實!拔覀円卜Q事態(tài)的存在為正的事實,事態(tài)的非存在為負的事實”,這就是事態(tài)和事實的關系?偠灾,語言的邏輯關系和世界的邏輯關系在本質上是同一的。
“事態(tài)的存在和非存在就是實在”。命題可以刻畫實在,是實在的圖像,“命題表述事態(tài)的存在或不存在”!叭粢粋基本命題為真,事態(tài)就存在;若一個基本命題為假,事態(tài)就不存在”。(復合)命題是(復合)事態(tài)或事實的圖像,基本命題是基本事態(tài)或事實的圖像。而名稱對應于對象,名稱的意義即其對象,名稱沒有描述的功能,因而不是對象的圖像。世界不是對象或物的總和,因為對象沒有自己的獨立存在,只有在事態(tài)或事實中才能存在。語言是命題的總和,但不是名稱的總和,因為名稱只有在命題中才能存在,“只有命題才有意義;只有在命題的聯系關系中名稱才有指謂”。命題的總和等于事態(tài)的總和、大于事實的總和!叭袅信e出所有為真的基本命題,就完全地描述了世界。世界通過列舉所有的基本命題加上列舉其中哪些為真哪些為假而被完全地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命題都是世界的圖像,邏輯和數學命題或是重言式或是矛盾式,因而對于世界的存在或不存在什么也沒有說,即無論世界呈現出何種面貌,它們永遠為真或為假。“命題顯示它們所說的東西,重言式和矛盾式則顯示它們什么也沒有說”,“重言式和矛盾式是缺少意義的”,“重言式和矛盾式不是實在的圖像。它們不表述任何可能情況。因為前者容許每一種可能情況,后者則排除任何一種可能情況”。
命題作為事實的圖像而描述事實,“語言圖像論”說明了什么是可說的,而“凡是不可說的東西,必須對之沉默”。
03不可說
對于不可說的必須保持沉默,但維特根斯坦自己卻并沒有遵守自己給出的規(guī)則,而是列出了一系列不可說的東西。
首先是命題的意義和邏輯形式。“命題的意義是它與事態(tài)的存在和不存在的可能性符合和不符合”,一個命題的真值可以通過考察它所描述的事實是否存在而確定,一個有真值的命題必定是有意義的,而且我們理解它的意義。但是要問這個命題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卻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命題的意義是不可說的,“命題顯示自己的意義”,而“能顯示出來的東西,不能說出來”。邏輯形式也是不可說的。“命題能表現全部實在,但是不能表現其為能表現實在而必須與實在共有的東西——邏輯形式”,“命題不能表現邏輯形式:邏輯形式反映于命題中。語言不能表現那反映在語言中的東西。我們不能用語言表達那自身表達于語言中的東西”,而“為能表現邏輯形式,我們必須能使自己連同命題都處于邏輯之外,亦即處于世界之外”。
存在著一個作為世界界限的形而上學主體,這個主體也是神秘的和不可說的。形而上學主體不是物理的主體——人的肉體,也不是心理的主體——人的心靈,此二者都在事實世界之中,都可以用語言描述。形而上學的主體是思想著的、描述著的`主體,思想者思考然而卻不能思考自己,描述者描述然而卻不能描述自身,因為思想和描述不能站在思想者和描述者之外。維特根斯坦把形而上學主體與世界的關系比作眼睛與視野的關系,眼睛是視野的先決條件,即視野必定是眼睛的視野,然而眼睛本身卻不能出現在視野之中。眼睛是視野的界限而決定著視野,同樣,“主體不屬于世界,然而它是世界的一個界限”。
把世界作為有限整體而企圖有所說時,所說的也是不可說的而且是沒有意義的!瓣P于世界是有限整體的感覺,是神秘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不可說的,否則必然也會遇到要求把自己置身于世界之外的矛盾。例如:斷言世界上一定會發(fā)生什么或者一定不會發(fā)生什么,就是試圖在時間上置身于世界之外;斷言世界上有某種固定不變的實體和結構,就是試圖在空間上置身與世界之外;斷言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之間存在著某種確定不變的規(guī)律,就是試圖在存在上置身于世界之外?傊,一切表現為必然性形式的命題,如果包含著對世界上事情的某種看法,就都屬于這種把世界看成為一個有限整體的企圖。在維特根斯坦看來,“一切發(fā)生的和既存的東西都是偶然的。使它們成為非偶然的那種東西,不可能在世界之中”。
另外,倫理學和美學也是不可說的。倫理學是關涉世界和人生終極意義與絕對價值的,必定在世界之外!皞惱韺W不討論世界。倫理學像邏輯一樣,必然是世界的條件”,“只有通過主體才出現善惡。主體并不屬于世界,而是世界的一個界限”。不可能有任何倫理的命題,命題不可能表達高渺玄遠的東西!拔宜枋龅囊磺卸即嬖谟谑澜缰小T谕暾氖澜缑枋鲋袕牟粫袀惱韺W命題,即使我描述的是一個殺人犯。倫理學的命題不是事態(tài)”。美學也是不可說的。在廣義上,“倫理和美學是一個東西”,“美正是使人幸福的東西”,“藝術品是在永恒的觀點下看到的對象;善的生活是在永恒的觀點下看到的世界。這就是藝術和倫理學的聯系”,而“倫理判斷和審美判斷不是命題,因為它們不能被證實”。
“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而哲學的任務就是劃出這個界限,防止人們因為越界而犯錯誤:“我們對于什么是可說的陷入一團混亂,我們正在清理這個混亂。這個清理活動就是哲學”。
04超越
羅素在《邏輯哲學論》引言中寫道:“對不可言說,維特根斯坦畢竟設法說了許多呀!”但正如維特根斯坦在最后說的:“我的論題可作如下闡釋:任何理解我的人,當他已通過這些論題,并一步一步地超越這些論題時,最終會意識到它們是無意義的。(可以說,在登上高處之后他必須把梯子扔掉,)他必須超越這些命題,然后他就會正確看待世界!
而在后期維特根斯坦那里,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更是完成了對自己前期思想的一次超越。圍繞著語言問題,《邏輯哲學論》力圖解決言說的自明性問題,而《哲學研究》則力圖解決顯示的自明性問題。“邏輯形式”決定我們能夠說什么,“生活形式”決定我們能夠顯示什么。從言說到顯示,從邏輯形式到生活形式,維特根斯坦實現了一次從“語言圖像”到“語言游戲”的超越。
參考文獻:
[1]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賀紹甲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第1版。
[2]賀紹甲,《邏輯哲學論》中的語言劃界問題,哲學研究, 1992年第12期。
[3]張志林,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分析,哲學研究,1994年第2期。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企業(yè)員工關系管理的“邏輯論”01-19
《培根論人生-論真理》讀書筆記01-16
《培根論人生論真理》讀書筆記06-19
論邏輯學的重要地位及影響因素論文04-01
君主論讀書筆記01-03
《論自由》讀書筆記11-14
HR管理:用哲學論打造企業(yè)文化12-24
論情景邏輯聲樂表演意識及其組成因素論文04-30
幸福的哲學讀書筆記(精選4篇)03-11
《有效教學論》讀書筆記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