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代端午節(jié)朗誦稿
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朗誦稿吧,朗誦,一般都在舞臺上,在大庭廣眾之中進行。那什么樣的朗誦稿才是好的朗誦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當代端午節(jié)朗誦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當代端午節(jié)朗誦稿1
“櫻桃桑葚與菖薄,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掛黃紙貼,卻疑帳主怕靈符”! 提起端午,人們不由想起令人垂涎欲滴的粽子;想起趣味橫生的龍舟。而我則不同,一首流傳千古的《離騷》;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钡暮姥詨阎,已使我無暇可想。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先生懷著一顆赤膽忠心,踏上了一條為國為民的不歸路,他以自己淵博的學問,博得了楚懷王的贊賞,受封之時僅二十多歲。初出茅廬的屈原,已對當時政治局勢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倡導舉賢受能,富國強兵,指點江山,力主聯齊抗秦。他以機制雄辯的說服力,聯合各國,建立六國聯盟,消除秦國威脅,挽救祖國危亡,革除弊政,消除人民疾苦。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那些擔心屈原的改革計劃會使他們失去權勢的高官奸臣們,倚仗楚王寵妃的勢力,加害屈原,致使意志薄弱的楚王罷免了屈原的官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先生只好通過寫詩來表述他的希望,記述他的悲痛與不滿。幾部膾炙人口、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相繼而出,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你直臣冤。
他雖然已無法挽回楚國的命運,卻百般牽掛著自己的祖國,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秦攻破,屈原絕望無比、痛不欲生。于次年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懷沙》,他邁著無力的步伐來到汨羅江邊,秋風蕭瑟,撩起被淚水濕透的'衣襟,他憔悴地站在汨羅江邊,用飽含淚水的眼望了望遠方西下的夕陽,伴隨著一首悲歌,投入江中。
古往今來,秋風依舊,汨羅江水泠泠,屈原先生走了,留給我們的只有詩歌和懷念嗎?當然不是,留給我們的是一顆堅定的愛國之心,一種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精神。愿這種精神,可以永駐人間。
當代端午節(jié)朗誦稿2
端午節(jié)又到了,往年端午節(jié)粽子那黏黏的糯米,甜甜的棗以及粽葉淡淡的清香味依然縈徊于腦海中揮之不去。粽子的確是一樣美食,真是有些不舍得將它投到江水中去,平時吃也就算啦,端午節(jié)的那一天至少還是要投一個到江水中去的。以紀念兩千多年前抱石投江的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國家如韓國日本越南也把端午節(jié)作為重要節(jié)日來過,近年來甚至還出現了韓國向聯合國提出申請,爭著要把端午節(jié)作為他們國家的世界非物質遺產來保護的趣事?梢妰汕Ф嗄昵暗那钍苋藗兊木囱龊妥匪迹瘸搅藭r空也超過了種族。 農歷的兩千多年前的五月五日,滔滔的汨羅江畔,有一個人在披發(fā)行吟,那就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著名的楚辭《懷砂》大概就是此時產生的。屈原憂國憂民,眼見昏庸的楚懷王聽信讒言,近奸遠忠,內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致使一個強大的楚國日趨衰敗。而自己滿腔的愛國熱情和救國主張卻不被重視,不忍看著楚國的滅亡,毅然抱石投入滾滾的汨羅江中。這是一個悲劇,是中華大地上兩千多年前的一個自治政權的不幸——但卻在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史上豎立起了一座永恒的豐碑。如果楚懷王不是那么昏庸,楚國政權當時能夠重視屈原的價值,采納屈原的主張,重新回復屈原的工作,中國的那一段歷史也許就要改寫,至少秦國統(tǒng)一中國的時間要推后若干年。 屈原真是楚國的一個難得人物,既有辭賦之才,又有治國之本能,徳行俱佳,在當時楚國的政壇上可以說是懷瑾握瑜,一枝獨秀。常言說的好,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屈原太出色了,必然會引起別人的嫉妒,受到讒言的攻擊是難免的。偏偏這位三閭大夫太不善于搞人際關系,上邊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下邊得不到同僚的擁戴,中間又有王后鄭秀和公子子蘭作梗,這就決定了屈原在楚國的政治命運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不當官就算啦,既然不能‘安心留下來,’就不如‘瀟灑地走開’,不為他‘五斗米折腰’,回家種田去。然而,屈原就是屈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實際上是為國家的命運擔憂,這就是一個愛國者的'優(yōu)秀品質;栌沟某醣磺貒膹垉x所騙,既付出了背叛盟友的巨大外交代價,又沒得到秦國允諾的土地,怒而交兵還損失了八萬軍隊,再戰(zhàn)又輸掉了兩場戰(zhàn)爭,楚國的實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屈原他實在是急了,忙返回都城向楚王上疏自己的張。但是,‘大廈將傾兮一木難扶’,‘天將亡楚,人復何為’?屈原的主張沒有被重視——楚國的政治大廈已經徹底的腐爛了。結果是楚懷王先不聽屈原的勸阻放走了狡詐的張儀,又不聽屈原的勸告出會秦王而不得歸客死他鄉(xiāng)。繼任的楚頃襄王比楚懷王更是昏庸有加。屈原徹底絕望了,楚國沒救了。當權者只圖茍且,為官者只圖安怡;爭權奪利,只圖既得利益,紙醉金迷,哪管國之安危。他不忍眼見自己熱愛的祖國土地行將被外軍的鐵蹄踐踏,不忍看到祖國的人民行將被外敵統(tǒng)治。在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中,寧投湘流,不隨俗流,毅然抱石投入滾滾的汨羅江中。
在當時那個諸侯紛爭的時代,每個明智的國君都在極力收羅才以圖壯大本國的實力。以屈原之才如果也像蘇秦張儀之流那樣,游諸侯,何國不容?然而屈原就是屈原,偉大的愛國者“其志潔,其行廉。”盡管受到打擊,遭遇了挫折,縱然絕望到抱石投江,也不會背叛生養(yǎng)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相比之下,那些與屈原同時以及后世的所謂“俊杰們”,當祖國有難時,紛紛以“識時務”為遮羞布蓋臉,急匆匆地叛國求榮為虎作倀,是多么的卑劣和渺小。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究竟有多少高官顯貴?生前錦衣玉食,死時壽終正寢,死后卻只能肥壯他們墳頭上滋生的野草。而其中那些禍國殃民賣國求榮的,死后卻連肥壯野草的資格也沒有,只能腐爛成一堆臭狗屎,留下千古罵名,連他們的子孫都感到羞恥。只有熱愛人民的人才能受到人們的熱愛!
屈原是深受人民愛戴的,人們聞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紛紛把糯米用竹葉包成石頭形狀的粽子煮熟后投入江中,以期把屈原懷中的石頭釋放掉,使屈原能從江水中浮現出來,也藉以希望江中的魚兒吃了粽子后不傷害屈原,人們劃上快捷的龍舟搜索,希望能夠找到沿江而下的屈原?梢韵胍,當年的汨羅江邊人潮如涌,人們哭喊著屈原的名字,向江中投著粽子,飛快地劃著龍舟尋找----屈原最終還是沒能找回來。年年的這一天人們包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這形成了習俗流傳到現在。屈原深邃的思想,屈原優(yōu)美的詩作,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并將永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我國古代的忠臣歷來都把忠君作為首務,而真正的愛國者一定是深愛人民的,‘深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正是因為屈原關心民眾的疾苦,才能受到人們的熱愛。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大多出生于那個時期,出現的悲劇人物也不少。晉國的介子推和吳國的伍子胥,就都是受到國君不公正對待的人。伍子胥有功于吳國,只因提醒吳王應防備越國的進攻,卻被吳王夫差砍了頭,連個紀念的節(jié)日也沒有。伍子胥那不屈的靈魂只能化作滾滾的錢塘潮,年年農歷八月十八那一天來越國故都的城墻下討伐一番,以了卻生前的未竟事業(yè),時至今日仍未止歇。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一起逃亡,在重耳饑餓時甚至曾割股啖君,在重耳得到政權后賞賜功臣時卻被遺忘了,最后被善意地燒死在草木萋萋的綿山之上的柳樹下。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jié)已經被絕大多數人忘卻了,寒食節(jié)的雞蛋也變成了清明節(jié)上孩子們喜愛的食物,清明節(jié)成了上墳燒紙悼念先人的紀念日,幾人還記得窗前插柳的起因和義意?唯有農歷五月五日的端午節(jié)不但和八月十五的仲秋節(jié)一起被列為我國的法定假日,還傳到了國外,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節(jié)日。只是不知道外國人過端午節(jié)是否也吃粽子,吃的粽子跟我們的是否一樣罷了。
人生苦短,滿打滿算量程不過百年。而人所要探索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正如屈原的楚辭所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民需要和平幸福,國家需要安定統(tǒng)一。屈原肯定也不喜歡戰(zhàn)國時的紛爭和戰(zhàn)亂帶給人民的痛苦,大概只是覺得應該由楚國來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罷了。楚懷王無能,屈原雖逢其時,未逢其世,這只能是楚國人的不幸,也是歷史的無奈。然而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永遠都是鼓舞我們中華民族子民奮勇上進的精神動力。物換星移時時變,屈原永不死。
【當代端午節(jié)朗誦稿】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經典朗誦稿06-13
端午節(jié)朗誦稿06-21
端午節(jié)的朗誦稿06-14
關于端午節(jié)的朗誦稿09-25
[薦]端午節(jié)經典朗誦稿08-04
(精)端午節(jié)的朗誦稿07-08
端午節(jié)經典朗誦稿13篇06-14
端午節(jié)經典朗誦稿14篇06-14
端午節(jié)的詩歌朗誦稿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