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的端午節(jié)習俗
每個地方過節(jié)日都有不同的習俗,那么鄂州的端午節(jié)有什么不同呢?讓我們了解一下吧!
鄂州的端午節(jié)習俗
鄂州百姓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敬仰與懷念之情,還在各地修建了一些建筑物,供人們祭祀紀念。
史載,明正德年間,副使惲巍在西山絕頂(現(xiàn)西山松風閣北面)建望楚亭一座,取屈原詩“乘鄂渚而反顧兮”之意。后毀重建,以示對屈原的懷念。
清光緒《武昌縣志》載:鄂州城區(qū)小東門外建有“三閭大夫廟”,在縣東北。祀屈原,俗傳屈原之女尋父至此,故立廟祀之!敖袢偞蠓驈R,在縣治小東門外江濱,額題‘忠潔王廟’(后來毀掉)!
因受時代和地理環(huán)境變遷的影響,鄂州地區(qū)端午節(jié)有些習俗消失了,如喝雄黃酒,當代人知道有毒副作用后,不再飲用了,有的習俗則保留了下來,沿襲了幾千年。在華容一帶,出嫁之女,此日要回家探望父母;各地有吃粽子、咸蛋的習俗;臨江還有用獨蒜及艾葉煮蛋吃的風俗;食品店用木模制作并售賣芝麻糕和綠豆糕等食品。
龍舟競渡要在農(nóng)歷五月初三至初五舉行。龍舟按地區(qū)分白、黃、紅、青四色,約百余只,各船槳手(又稱“橈子”)均著龍舟本色服裝及頭巾。競渡時,南湖(現(xiàn)已成為明堂體育場)四周銃炮齊鳴,各槳手高呼口號:“橈子!!嗬嗬嗬……”水面上,百舟競發(fā);湖岸上,觀者如潮,氣氛熱烈。獲獎物品多置于彭家山、九曲亭及魁星閣(今明塘路新世界商廈東北)等處。各船選手棄船搶岸后還要長跑一段,后來居上者必須從側面抄上前面一名選手,到達終點,才算奪標。
端午節(jié)后,人們將艾葉剪短泡入溫水盆內(nèi),用水給小孩洗澡,據(jù)說可以祛痱止癢。
清光緒《武昌縣志》載,鄂州端午節(jié)習俗還有“俗謂初五為小端陽,十五日為大端陽”。農(nóng)歷五月十五至十八為大端午節(jié),有放神船的盛舉,俗稱“茅船會”。神船俗稱茅船,下面用舊木船底做神船底,上扎2層樓閣,飛檐翹角;前扎龍頭,后扎鳳毛,中間扎有金花圣母等數(shù)十尊神像,神像著繡花緞子衣服,戴的耳環(huán)系純金制成(船放入大江時,衣服、耳環(huán)都取下來,次年再用),神像栩栩如生。
1949年后,端午習俗保留了吃粽子和用雄黃酒涂抹小伢身體以避蟲害的習俗。五月初五這天,家家戶戶均插菖蒲、艾葉于門首及窗戶上;中午,點燃雄黃熏于室內(nèi)陰暗角落,如床、柜、箱子的底部暗處,用舊臉盆燒中草藥末燃煙,以熏蟲之用;從中藥鋪購回配好的'中藥香料粉,用針縫于布綢做成的香袋中,掛在身上。
澤林鎮(zhèn)澤林村紀念屈原的日期定在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之間,據(jù)說是澤林人民得到屈原沉江消息時已是五月十五了,故一直延續(xù)下來,每年端午風俗要祭游龍舟、唱會戲。1993年,澤林重啟這種民間活動,除了游旱龍舟、唱會戲之外,還舉辦吟詩作賦、書畫展等活動。
在梁子湖區(qū)沼山鎮(zhèn),還有穿花龍舟表演習俗,2009年開始,曾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龍舟大賽活動,獲得金獎和銀獎。
近年來,龍舟競渡活動也逐漸恢復。
各地的端午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椹,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jié)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
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jù)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jié)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jù)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游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shù)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fā)生衡突,此俗因
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
桐盧縣鄉(xiāng)塾之學童,端午節(jié)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醫(y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yī)星臨空。
江西
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
黃岡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chǎn)。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jié)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lián)以彩線,系于釵上。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廣東
從化縣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鄂州的端午節(jié)習俗】相關文章:
鄂州過年風俗03-04
端午節(jié)的習俗04-15
端午節(jié)的習俗12-26
端午節(jié)的飲食習俗03-31
關于端午節(jié)的習俗06-17
端午節(jié)的習俗與傳說05-15
有關端午節(jié)的習俗05-15
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06-19
端午節(jié)習俗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