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jié)的飲食風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清明節(jié)的飲食風俗
“萬物至此,皆潔齊清明!苯裉煳覀兙蛠砗煤谜務勄迕鞴(jié)的飲食習俗,你在清明的時候都會吃些什么食物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那迕鞴?jié)的飲食風俗,以供大家參考!
清明節(jié)的飲食風俗 1
轉眼又到清明。在華南大地,這個時節(jié)除了有延綿的細雨,還有盎然的春意、明凈的四野、勃勃的生機,當然,對一眾饕餮客來說,這個時節(jié)的諸多美食也讓人垂涎不已。在廣東人的清明食單中,除了雞屎藤餅、樸籽粿、薺菜等這些傳統(tǒng)素食,還有豬肉、鵝肉這些葷食,它們色香味俱全,且?guī)в袧鉂獾泥l(xiāng)土氣息。不管你以祭祖的名義,還是踏青的由頭,在這樣的一個潤澤的季節(jié),享用一份香濃大餐,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燒豬膏肉香
清明時節(jié),在廣東人的祭祖儀式上,燒豬必不可少。之所以一定要選用燒豬祭祖,源自古時的一個傳說,五月初八龍母誕,傳說龍母吃了金豬會賜福,而人們吃了金豬則百病不侵,招財進寶。祭祖供奉燒豬,便成為長久流傳下來的習俗,無論是清明節(jié),龍母誕,還是嫁女迎親,燒豬是傳統(tǒng)宴席上的絕對主角。
燒豬文化,還體現(xiàn)在“燒”的技巧上。用明爐燒烤,是廣東人燒制乳豬的傳統(tǒng)做法。“先炙里面肉,使油膏走入皮肉,則皮松脆而味不走!痹凇峨S園食單》中,燒制乳豬的步驟看似簡單,實則考究師傅的純熟技藝,為的是最終的外脆里嫩,肥而不膩。
為了使皮更脆,“炙皮”的功夫十分講究。除了火候得當,涂料也需非常用心,在豬皮上灑酒抹油,還要加入飴糖和醋。為了讓肉質更為香濃可口,內腔還得涂上南乳、五香粉等其他醬料。
傳統(tǒng)老字號里,各家燒制乳豬的方法不盡相同,燒出來的成品大體分為“麻皮燒豬”和“光皮燒豬”兩種,相比之下,前者更為酥脆,而后者則以外形美觀取勝。
好美食的廣東人認為,燒乳豬的精華在于皮。真正美味的燒豬,酥脆鮮香,無須蘸醬,皮膏肉之間所綻放的層層香氣,妙不可言。
石頭豬“鄉(xiāng)”味濃
能吃上豬肉,一度是中國人富裕的標志。但是,“豬肉香”這種妙不可言的滋味,現(xiàn)在哪里還能吃到?
嘴刁的食客覺得,如今不少餐廳中所嘗到的燒豬、豬肉煲,漸漸失了鮮香滋味,腥味反倒更重。山間的石頭豬,反而成了市面上的搶手貨,清明節(jié)前,也成為餐廳中熱銷的主打產品。
來自粵北高寒山區(qū)的石頭豬,號稱“長不大的豬”。雖然其生長期較長,但生長一年也不過百來斤。在農家飼養(yǎng)的石頭豬,多以紅薯、玉米、蔬菜、野菜為食,不食飼料,更無污染無公害。這種“精干瘦小”的石頭豬,相比其他豬肉,總能在口感上略勝一籌,尤其是半肥瘦的五花肉,肥而不膩,口感爽滑,味道鮮美。
傳統(tǒng)的石頭豬烹法離不開燜、蒸、煮三種,燜則凸顯其香味,蒸能留其口感,煮則湯汁鮮美,入菜更鮮。而最近又流行起一種新的吃法,既能保留其爽口的口感,又能散發(fā)肉質的鮮香,充分體現(xiàn)它的品質。廣州勝利賓館西關粵餐廳最新研制出一種石頭豬的新吃法,將日本刺身、潮州鹵味等烹飪技法融合,將蒸好的肥瘦相間的石頭豬肉片與脆肉鯇相拼,風味獨特。與脆肉鯇的搭配是廚師新想出來的'妙招,清爽口感與春夏之季相吻合,而脆肉鯇經(jīng)過了鹵水和清酒的腌制后,再進行冷凍處理,將其與爽口的石頭豬肉相搭配,再配搭青瓜,增添清新的香氣,更是相得益彰,讓人們不僅能嘗到石頭豬原本的特色,還能體會到另一種別樣的清爽。
肉質結實、爽脆、鮮滑,燜煮的石頭豬則更為濃香撲鼻。通常紅燜石頭豬上桌揭開鍋后,色澤油潤,香氣四溢,足以吸引圍桌的食客們。為了能讓它能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鮮味,西關粵的大廚則將鮮鮑魚與石頭豬一起燜扣,一道鮑魚扣石頭豬,則將水中與山間的鮮味融為一體,讓人感受來自不同時空截然不同的兩種味道,綻放出更多層次更豐富的滋味。
而在粵北地區(qū)的山野間,米湯浸石頭豬,則是一道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的傳統(tǒng)菜式,將石頭豬肉浸入米湯中,肉質松軟,保留著原汁原味,還帶有米漿的清甜。
燒鵝獨步天下
獨步天下的廣東燒鵝,是不少來粵的外地人不得補償?shù)牡氐烂牢。而清明?jié)前,品燒鵝正當時。肉質較為粗糙的獅頭鵝,人們通常用來做鹵水鵝,而燒鵝,多選用清遠的黑鬃鵝,肥瘦適中,燒出來皮脆肉滑。廣東人對燒鵝的烹制自有一套技術。選好了鵝種后,把鵝清理干凈,再用各種香料醬料放入鵝的胸腔中,進行腌制,接著再將鵝胸腔縫合好,從鵝的頸部進行吹起,將鵝身吹鼓之后,再放入沸水中過一道定型。最后再在鵝皮上涂抹一層麥芽糖后進行燒制。毋庸置疑,炭火燒制的燒鵝要比電爐燒的更為美味,油脂能更好地滲入至鵝肉之中,令其異常肥美。當然,現(xiàn)在不少燒味檔中的燒鵝,只是半成品的加工,鮮有幾分皮脆柔滑。而只有現(xiàn)燒現(xiàn)賣的燒鵝,剛剛出爐的美味更是叫人垂涎。
而今,在廣東人清明祭祖的大菜中,燒鵝也逐漸成為主角之一。說法不一,有人說這是因為瘦肉精事件讓人們對豬肉不放心,改用燒鵝,也有人認為燒鵝是這個時節(jié)的美味,應當讓祖先也品嘗一番,無論如何,燒鵝已然成為清明時節(jié)不可錯過的美味,它延續(xù)了廣東人對于燒味的執(zhí)著。
清明節(jié)的飲食風俗 2
清明節(jié)的吃什么食物
清明螺
到了清明時節(jié),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jié)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青團子
每逢清明之時,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
雞蛋
民間有句俗語說,清明節(jié)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jié)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薄餅
“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jié)一家人在掃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閩南多數(shù)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芥菜飯
一到清明時節(jié),閩東各地無論城鄉(xiāng),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jù)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jié)有吃馓子的食俗。清明節(jié)吃馓子是深受到了世人的喜愛,由于南北方的差異,各地方做的馓子用料也就各不一樣,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艾粄
艾粄是清明節(jié)客家人必備的傳統(tǒng)小食,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其他
此外,由于南北各地在過清明時節(jié)時還有許多的食品習俗,例如: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yǎng)食物。
清明節(jié)的十大習俗
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xù)不斷的風俗。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jié)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習俗二: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jù)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習俗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xiāng)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jié)期間,梧桐、烏鎮(zhèn)、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shù)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xiāng)特色。
習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fā)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jié)舉行大規(guī)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習俗九: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做“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jié)和寒食節(jié)是不是同一天
寒食節(jié)亦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百五節(jié)”,是夏歷冬至后的第105日,也是清明節(jié)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jié)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fā)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jié)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清明節(jié)是中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稓v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jié)氣與農業(yè)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兩者一是農耕節(jié)氣,一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本是兩碼事,但因兩節(jié)時間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稱的說法。
清明節(jié)的飲食風俗 3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jié)除掃墓祭祖外,其各地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jié)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jié)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jié)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xiàn)在流行于漢族地區(qū)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馓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xiāng)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
青團子
清明時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果
清明果也有叫清明稞的。
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稱鼠曲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卜絲與春筍,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jié)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shù)囟言谒{子里,煞是好看誘人。艾葉采回家后,便開始了繁雜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小時候我就特別好奇,這明明是草,怎么就變成了后來的清明果的?外婆她們也懶得理我,就讓我在邊上看著,她們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頓時變成碧綠色的粉團,鮮嫩欲滴,還是半成品就讓我垂涎。準備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餡也是很講究的,條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樣繁多,制作精細。有熏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但無論什么餡少不了辣椒粉,這樣做出來的果吃起來才覺得夠味過癮。面和餡都準備完畢,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這包果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一個個碧綠剔透,可愛極了,看她們包清明果也是一種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藝術品從她們手中飛出。那一個個碼放整齊的清明果讒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鄉(xiāng)親們總也忘不了在城里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jié)給我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他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xiāng)情。如今,遠離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里涌起淡淡的鄉(xiāng)愁和甜甜的回憶。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于工作原因我沒能回到家鄉(xiāng)給外公、外婆掃墓,但父母卻捎回了家鄉(xiāng)的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我又想起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親親熱熱在一起制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親昵是那么溫馨和美,但這些在都市里,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已很難找到了。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jié)雨綿綿, 艾果柔柔鄉(xiāng)情牽, 春風伴夢回家去, 又見村頭起炊煙。
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畫卵
在一些地方,于清明頭一夜,把雞鴨卵煎熟,染成藍黃雜色,在卵殼上加以雕鏤成畫,作為冷食禮品贈送。據(jù)說吃畫卵,在隋唐時盛行全國。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fā)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清明節(jié)的飲食風俗】相關文章:
清明節(jié)的飲食風俗04-02
湖南的春節(jié)風俗和飲食01-12
春節(jié)的風俗和飲食特點06-10
清明節(jié)的來歷與風俗介紹03-26
清明節(jié)插柳風俗的由來04-07
清明節(jié)的風俗習慣及由來04-07
清明節(jié)飲食習俗及相關事宜04-04
家鄉(xiāng)的清明節(jié)風俗作文(精選47篇)08-20
《紅樓夢》中的清明節(jié)風俗習慣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