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學小名士》觀后感
國學是中國的國粹,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今天小編帶來的是《國學小名士》的觀后感,歡迎閱讀。
【篇一】
相信在很多人的成長中都曾有過被某句詩詞感動,被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所折服,所震撼的經歷。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漢字是人們智慧的結晶,而詩詞則是漢字文化的精髓所在。走進詩詞就如同暢游在了無窮的知識的海洋。今天我有幸觀看到了經典誦讀比賽節(jié)目《國學小名士》,它好像帶我推開了扇神奇的大門,讓我盡情遨游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
比賽的流程很簡單,分為三大環(huán)節(jié),“我愛記詩詞”“名家對對碰”和“美德大考驗”。選手們都不甘落后,大顯身手,發(fā)揚了中華五千年的經典文化,為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短短四十分鐘的比賽,卻讓我思考了許多許多。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孫榮憶選手說的一句話而引發(fā)了我的深思“我左邊坐著大哥哥,右邊坐著大姐姐,我果斷的把蝦夾給了他們,這是應該的”是啊,這是應該的。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講究禮讓,禮讓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我們作為中華兒女來說更應該把它傳承下去?墒乾F在世上的一些人,他們卻不這么想,我們身邊的小事就有許多,平時在校園里上下樓梯時,如果可以做到高年級禮讓低年級,那我們的校園是不是可以變得更安全?汽車在路上行駛時,如果可以做到大家都讓一步,那我們的道路是不是可以變得更暢通?當今社會還有許多因人們沒有遵循禮儀而產生的問題,家庭財產的分配,難道就真的可以因為幾個錢的問題就可以拋棄親情嗎?如果大家都可以做到“禮讓”二字,正如孫榮憶說的那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好的東西讓給朋友;餐桌上的食物讓長輩先吃;乘公交的時候讓老人,孩子先上。
最后一環(huán)節(jié)中,還有另一位選手所做的一件事,令我深思。任家豪選手主動承認了自己在禮儀方面的不足,并改正了它。誠信二字雖然簡單,可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中華五千年自古是教育我們要講誠信,可是卻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這兩個字呢?現在的街道上走到那里都可以看到衣衫襤路的乞討的人們,而他們大都是利用人們的同情心騙取錢財的騙子。還有些商家圖省錢,圖省力,就在食品中商品中加些危害人體的東西。還有身邊的一些小事,例如,借東西不還的,約好了時間遲到或不到的人。誠信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做到的事情,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更是每一個中華兒女要做到的事情。我們小學生作為新一代的棟梁,中華兒女新一代的希望,更應該以身作則,把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精髓,和傳統(tǒng)美德的精神傳承下去。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國學是中國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美德,是中國的傳統(tǒng),它記載著中國歷歷代代的品行。讓國學經典的智慧之光引領自己走出迷茫,讓傳統(tǒng)美德的大舞臺照耀自己未來人生的道路;希望能有更多人繼承并國學文化,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讓自己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篇二】
知識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你想抓住它,掌握它,是十分不容易的,知識是學不完的。這個節(jié)目中有勝利;有歡笑;有拼搏;有淚水。國學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
此次比賽分三輪。第一輪比詩詞,在大屏幕上會顯示出一組或一個關鍵詞,來朗誦這些帶有關鍵詞的詩句,限時5秒,必須要有迅速的反應力和極強的心理素質才能完成比賽。
第二輪比賽考的是古典知識。了解選手對古典知識的掌握程度。這一輪要有一定的知識量,對古代的常識要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這一輪比賽拼的是知識的日常積累。
第三輪比賽考的是美德。主要是看選手自身的品德表現,比如在飯桌上的禮儀;衛(wèi)生方面;禮貌方面;品德方面,這些都應該明白。我覺得這些日常美德至少要學會20條左右。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要牢牢記。罕M管你什么都沒有,但是有了美德,就像什么都有了一樣。在我心中,美德、親情、友情、學習有了定義……
因此我們要多讀書,多積累。學以致用,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向那些大哥哥和大姐姐學習,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我也希望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繼續(xù)發(fā)揚,我還要多多的了解古典知識,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讓民族文化有一個好的傳承。我想信我會做好的。
【篇三】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描寫的是中國哪個節(jié)日?”“元宵節(jié)。”參賽選手回答。這是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教育廳、團省委、省婦聯、山東廣播電視臺主辦的2015年首屆“國學小名士”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現場的一幕。此次大賽自6月至12月舉行,有上萬名選手報名參加,經過層層選拔,共有12名選手脫穎而出進入總決賽。這12位選手都是在復賽中通過“國學”和“美德”的雙重考驗進入決賽的。
此次比賽突出“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首屆“國學小名士”冠軍劉康寧說:“古人說過,學習最好的時間有三個,馬上、枕上、廁上。我覺得,我們應該利用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空閑時間,抓緊學習這些經典文化。”
“我知道國學不像景泰藍黃花梨,能隨隨便便拍出天價,讀四書五經也不能頃刻送人上青云,中國文化不在于追求‘實用’,更重要的是有一種‘不羈’的精神。”來自臨沂市蘭山區(qū)臨沂第一中學的謝奕辰說,“我讀蘇軾的‘詩酒趁年華’,他原本寫來是為自遣,但在我讀來,卻成了空前絕后的浪漫……”
此次比賽設計了眾多環(huán)節(jié),全面考查選手對于國學經典的理解與運用,也深深地影響了這些“小名士”的成長。參加“國學小名士”的昌樂縣昌樂二中的侯朝捷說:“我從詩中獲得了一種力量,感受到古人的一種智慧和心態(tài)。”來自蘭山區(qū)的侯懿軒說:“我不僅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加感受到國學的力量。”
此次活動啟動以來,這些選手除了自己參加外,還帶動了大批中、小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僅參賽選手在各地學校結合“國學小名士”建立的國學社團就達20多個,參與公益活動近3000人次,直接影響和帶動周邊人群超過10萬人,在全省青少年中掀起了傳承國學、傳承美德的新氣象。
去年7月,來自棗莊賽區(qū)滕州市第一中學的“國學小名士”高晗,以大姐姐的身份走進當地小學的留守兒童群體,輔導他們做作業(yè),和他們一起玩游戲、畫畫,以輕松有趣的方式讓留守兒童度過了愉快而美好的一天。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高晗就用談心的方式鼓勵他們好好學習,敦促他們不能因父母不在身邊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同時,她還特意為留守兒童們上了一節(jié)暑期安全課,提醒他們注意身邊的安全隱患,遠離危險。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在滕州市區(qū)一家幼兒園里,近20名孩子端坐在教室內認真地齊聲朗誦《弟子規(guī)》。這堂國學課的老師不再是孩子們熟悉的面孔,而是來自滕州一中的“國學小名士”徐楊和呂文興。課堂上,徐楊、呂文興通過各種小典故、小寓言,把國學知識和傳統(tǒng)文化生動地傳授給孩子們。
“本來覺得小朋友們不認得字,教起來會比較困難,沒想到20多分鐘后,他們就已經能較為流暢地朗誦。”徐楊說,在這次活動中,他不僅過了一把當老師的癮,還通過弘揚傳統(tǒng)文化,獲得了成就感,內心很愉悅。
據比賽主辦方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次的“國學小名士”活動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為主題,旨在讓青少年通過對國學經典的學習,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讓他們因此而收獲成長。
來自東營的季軍田藝萱說:“這次能夠參加‘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電視大賽,我很開心。這是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也能讓我從經典文化精髓中汲取養(yǎng)料,從而感悟人生,修身養(yǎng)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