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革命大劇《紅旗漫卷西風》觀后感
雖說《紅旗漫卷西風》是一部正劇,但是在劇中巧妙融合了大量青春、熱血的元素,滿足各個階層觀眾的口味,而且跨越20年的一部歷史大戲,居然只有40集,這在當下浮躁功利的電視劇制作方面來說簡直是良心之至,緊湊連貫的劇情、老戲骨帶小鮮肉,主旋律青春化的嘗試非常大膽,這樣的紅色革命劇賣相甚好,有沖著電視劇制作品質的,有沖著劇中演員的,最終的目的是通過這部劇,讓我們再接受一次革命傳統(tǒng)的洗禮。下面是CN人才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青春革命大劇《紅旗漫卷西風》觀后感,歡迎參考~
篇一:青春革命大劇《紅旗漫卷西風》觀后感
電視連續(xù)劇《紅旗漫卷西風》是一部獨具匠心的好作品,是導演王好為、 李晨聲夫婦對中國革命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積極貢獻。
作品反映的是1949年我軍挺進西北,和平解放新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這 一歷史事件空間跨度大,相關人物多,構成事件發(fā)展的因素縱橫交叉,可以說 是“剪不斷,理還亂”。而這部片子卻很短,只有十二集,再加一個尾聲。這 就出現(xiàn)了歷史事實與藝術表現(xiàn)的矛盾。如果取材不全,就不能完整地再現(xiàn)這段 歷史;如果藝術表現(xiàn)力不強,就不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 導演確立了這樣一個思路:簡化事件過程,騰出空間寫人物;簡化人物的一般 描寫,騰出空間寫細節(jié)。根據(jù)這個思路,導演設置了兩條主要線索:一條是我 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殘匪在大西北地區(qū)的較量,一條是我黨領導的和平民主勢 力與國內外分裂主義勢力及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
前者推動后者,如果沒有我 軍在西北戰(zhàn)場上的節(jié)節(jié)勝利,馬呈祥、葉成、羅恕人等國民黨頑固派就不可能 放下武器,就不可能使分裂主義勢力越來越陷于孤立;后者呼應前者,如果沒 有我黨在新疆領導的和平民主勢力的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也不可能在解放軍 進疆之前使新疆獲得和平解放。歷史的邏輯與藝術的邏輯是一致的。編導抓住 了這兩條線索,就抓住了歷史事件的本質真實,同時也就抓住了藝術創(chuàng)造的綱。 抓住了這個綱,就能刪繁就簡,為描寫人物騰出足夠的空間。應當說,片子對 于人物的塑造是比較成功的。如王震的粗中有細、武中有文,陶峙岳的儒雅深 沉、處變不驚,劉長勝的忠誠質樸以及克服小農(nóng)意識的心靈軌跡,都塑造得栩 栩如生,頗見光彩。而人物的生動豐滿,在很大程度上則得力于細節(jié)的精心刻 畫。例如第九集,王震向二、六兩軍的領導講述他與毛主席一起觀看京劇《古 城會》的情形,它不但揭示了王震熱愛士兵、尊重知識分子的思想來源,而且 烘托了毛主席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迷人魅力。這就是宏觀與微觀的統(tǒng)一,敘述事 件與塑造人物的統(tǒng)一,也是作品的真實性、思想性與情感性的統(tǒng)一。
更值得重視的是導演對于歷史真實的把握!都t旗漫卷西風》的特點是, 它在保持藝術品性的前提下,不但歷史事件是真實的,時代精神是真實的,就 是主要人物的重要對話也都是真實的、有案可查的。這種藝術把握的好處是極 大地增強了作品的歷史可信性。這部電視劇對革命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具有積極 的借鑒意義。
看這部作品,我們的心理不能不受到一種強烈的精神震撼。你看,那時的 革命者,盡管沒有西裝革履、油頭粉面、珠光寶氣和裝腔作勢,一個個粗衣俗 表,有時甚至是蓬頭垢面,但是這一切又豈能掩蓋那飄然不群的優(yōu)越氣質?只 要你不是懷有偏見的人,就不能不被那種超越物欲、情欲、支配欲和自我表現(xiàn) 欲的高蹈情懷所感動、所吸引、所鼓舞。可以說,在那個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 把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精神弘揚到了最為強烈、最為高級的程度,中國共產(chǎn)黨人真 正是偉大中華民族的一代精英!那種崇高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 義精神,絕不會隨著那個時代的過去而過去,相反,它具有永恒的價值。
看這部作品,不能不引發(fā)我們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思考。片中用了不少鏡 頭來表現(xiàn)那個叫做馬克南的人物。此人是美國駐新疆領事館副領事、新疆分裂 活動的策動者和幕后指揮者。他秉承美國當局的旨意,在分裂主義分子、國民 黨頑固派和叛匪之間秘密串聯(lián)、上竄下跳、煽風點火,企圖阻止以中國共產(chǎn)黨 人為代表的進步力量推動和平解放新疆、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從某種意 義上說,我黨我軍和平解放新疆,正是與國內外分裂主義勢力斗爭的勝利。這 一歷史事實啟示我們,在當前空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中,我們必須像革命前 輩那樣十分警惕國內外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決把維 護祖國統(tǒng)一進而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大業(yè)進行到底。
篇二:青春革命大劇《紅旗漫卷西風》觀后感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古今多少豪杰為了自己的信仰與追求奔赴前線,血染征袍。
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一對姐妹花,如琬似花的年紀奔赴戰(zhàn)場,共患難,同甘苦。她們在戰(zhàn)地中建立了很好的革命友誼。一場被國民黨圍困的戰(zhàn)爭中,為了幫戰(zhàn)友們尋找食物。她們被射死,臨死前緊緊地抓著手中的果子,讓戰(zhàn)友帶回陣地。那一幕在我眼中比整場戰(zhàn)爭更震撼
女孩開心的摘著果子,交叉蒙太奇的另一邊是一個士兵舉著槍瞄準著她。那一幕女孩倒下,士兵不滿足,為了引另一個女孩,他又開了一槍。每一場革命的勝利,是由無數(shù)革命先驅鮮血染成的。我們在為女孩從容就義的精神所感動的同時,反映出來的是大時代背景下,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放棄自己的青春年華,為革命拋頭顱撒熱血,攻克萬難的精神。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戰(zhàn)爭的勝利,是所有人努力的結果。但戰(zhàn)爭背后反映的是一個國家衰敗的寫照。
風華正茂中的我們,游蕩在街角,花園。坐在咖啡廳里想著旅行,想著愛情。我們無法感受那個年代的她們經(jīng)歷了什么,無法感受女孩們相依偎時的感動。也許在故事里女孩們出場不到一分鐘,但這種精神是那個年代成千上萬為了革命攻堅克難青年人的寫照。我們今天坐在咖啡館看著手機,看著報紙的生活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
那個年代土壤是滿目瘡痍的,感情是支離破碎的,國家是分崩離析的。但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千上萬的年青人為了自己的信仰,丹心碧血,舍身為國。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以后的人可以過上好日子,他們做到了,那我們現(xiàn)在的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又有什么資格抱怨我們的人生呢?
篇三:青春革命大劇《紅旗漫卷西風》觀后感
看著霸氣的片名,想著毛主席的詩詞,我內心是這樣的激情澎湃,還有什么比重溫一段歷史更讓人熱血,作為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重點劇集,目前正在東方衛(wèi)視熱播,追了幾天,已然欲罷不能。
很難說清楚他到底算是一部怎樣的戲,大的方面以家國情懷和家族兩代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命運為主線,小的方面又是一部民國校園內的進步青年養(yǎng)成記,你還可以說他是青春偶像劇,畢竟其中的張粟、呂一、姬他、范凌子個個顏值擔當,臉上寫滿了軍人的豪氣,小鮮肉們挑戰(zhàn)民國服飾,美出新高度。男的鐵骨硬漢,女的嬌嫩如水,如果不是戰(zhàn)爭,他們的風花雪月又該羨煞很多人吧。
說起劇中當時的大背景,對歷史了解一般的我竟然也能知道個大概,這歸功于這個劇最好的一點,就是邊播變交代歷史,讓人感覺很踏實,突如其來的歷史變革讓這幫年輕人從懵懂的站隊到愛國的責任心、使命感被喚起,經(jīng)過革命教育,敢于挑起重擔、固守信仰,他們的青春比任何一部狗血劇都要來的勵志。絕非胡編亂造的“雷劇”,我才決定追追追!
這里不得不說他們的領路人,西安中山軍事學校的校長,也就是劇中的中共黨員程慕賢,他的原型應該是史可軒,劇中的他長這樣!坐穩(wěn)了!
張嘉譯!!!幸福來得太突然,全劇第一幕校長訓話時我就已經(jīng)決定追下去了,老干部,你腫么可以這么帥!現(xiàn)代劇帥也就算了,穿上軍裝還是這么帥!
他的加盟才實實在在可以說出那句話,“實力派偶像派并存,老戲骨小鮮肉強力合體”作為地道的陜西人,他的`出演,太錦上添花了,特別是劇中那句真理,“革命的希望,不能寄托在某一個人身上,要靠組織和群眾的力量。如果革命需要我做出犧牲,我在所不惜。”有這樣的男神校長坐鎮(zhèn),怎么會培養(yǎng)不出幾個優(yōu)秀的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快扶我起來,給我學校地址的定位,我要上學!
這么一個老戲骨的身邊自然要配一大堆老戲骨陪他飚戲才好玩,畢竟這樣一部以刻畫特殊歷史背景下人性和情感的大戲,其中又摻雜著不同的信仰、不同信仰下的革命愛情,不同信仰下的兄弟情,不同信仰下的親情,總之,在那個時代,信仰不同,親父子都可以兵戎相見,內心覺得好可怕!
于是有了張嘉譯、張光北、杜志國的鐵三角,這個20年的兄弟情,在劇中被各自所堅守的信仰撕得粉碎,那頓家宴,敘舊不成,酒里只有共產(chǎn)主義和三民主義,眼里把各自看作了敵人,這個最深刻的情節(jié),我至今難忘,那壇20年的酒,喝出的不是醇香,是苦澀。
那時候的熱血青年們,他們的青春被信仰裹上了最濃烈的色彩,因為他們上了當時僅次于黃埔軍校的牛逼院校,那就是西安中山軍事學校,也正是因為這所校園,改變了他們,也讓他們的一生變得傳奇無比。
簡單科普下這所學校,是的,它不是編纂的,是真有的學校!
民國15年(1926)11月,馮玉祥率國民聯(lián)軍解西安圍后,西北地區(qū)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急需大批人才。在共產(chǎn)黨人積極倡導和推動下,國民聯(lián)軍駐陜總司令部決定籌辦一所軍事學校。民國16年(1927)3月成立中山軍事學;I備處,5月12日學校在西安北院門(今市政府大院址)正式開學。中共黨員史可軒任校長、李林任副校長兼教務主任,鄧希賢(鄧小平)任政治部主任,許權中任總隊長,教員和干部大部分是中共黨員。學校設23個大隊,先后招收學員700多人。既學軍事,也學政治,以學軍事為主。李林講軍事條令和戰(zhàn)術課,鄧希賢(鄧小平)負責政治教育,許權中負責基本訓練和操練,蘇聯(lián)顧問烏斯曼諾夫、賽夫林等講授戰(zhàn)略戰(zhàn)術課。領導人和教員以身作則,對學員要求甚嚴。學校生活雖然艱苦,但充滿革命氣氛。國民聯(lián)軍駐陜總司令于右任也給該校以大力支持,校牌為他親筆書寫,學校所需槍支由他解決。這是國共合作在西北創(chuàng)辦的一所培養(yǎng)革命軍事人才的學校,被譽為“西北之黃埔”。學校開設《社會主義概論》、《共產(chǎn)主義ABC》、《國家與革命》、《新三民主義》等多門政治理論課。鄧小平同志親自為學生上課,對廣大青年軍官宣傳馬列主義,灌輸革命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這些青年是在這所學校接受了最初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灌輸,也為他們之后牛逼的經(jīng)歷打好了堅實的基礎,雖說歷史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可這部戲對于如今的現(xiàn)實意義還在產(chǎn)生影響,如今國人信仰缺失,痛定思痛,找出病灶,才能讓國家欣欣向榮。
雖說《紅旗漫卷西風》是一部正劇,但是在劇中巧妙融合了大量青春、熱血的元素,滿足各個階層觀眾的口味,而且跨越20年的一部歷史大戲,居然只有40集,這在當下浮躁功利的電視劇制作方面來說簡直是良心之至,緊湊連貫的劇情、老戲骨帶小鮮肉,主旋律青春化的嘗試非常大膽,這樣的紅色革命劇賣相甚好,有沖著電視劇制作品質的,有沖著劇中演員的,最終的目的是通過這部劇,讓我們再接受一次革命傳統(tǒng)的洗禮。
【青春革命大劇《紅旗漫卷西風》觀后感】相關文章:
2017紅色劇《紅旗漫卷西風》觀后感05-28
2017電視劇《紅旗漫卷西風》 觀后感05-28
致青春電視劇觀后感12-25
2016青春劇《最好的我們》觀后感12-29
《生命大于天》觀后感02-19
2016青春網(wǎng)絡劇《最好的我們》觀后感12-29
2016暗戀系青春劇《候鳥之戀》觀后感01-02
電視劇版《致青春》觀后感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