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4-01-14 07:34:37 古詩詞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熱門]古詩詞鑒賞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鑒賞1

        更題 [唐] 杜甫 只應(yīng)踏初雪,騎馬發(fā)荊州。直怕巫山雨,真?zhèn)椎矍铩?/p>

        群公蒼玉佩,天子翠云裘。同舍晨趨侍,胡為淹此留。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2

        古詩原文

        露濕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陽。

        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

        詩文賞析

        和王昌齡“奉帚平明”、“閨中少婦”等名作之同,此詩的怨者,不是一開始就露面的。長門宮是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后的居處,昭陽殿則是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居處,唐詩通常分別用以泛指失寵、得寵宮人住地。欲寫長門之怨,卻先寫昭陽之幸,形成此詩一顯著特點。

        前兩句的境界極為美好。詩中宮花大約是指桃花,此時春晴正開,花朵上綴著露滴,有“灼灼其華”的光彩。晴花沾露,越發(fā)嬌美秾艷。夜來花香尤易為人察覺,春風散入,更是暗香滿殿。這是寫境,又不單純是寫境。這種美好境界,與昭陽殿里歌舞人的快樂心情極為諧調(diào),渾融為一。昭陽殿里徹夜笙歌,歡樂的人還未休息。說“歌吹在昭陽”是好理解的,而明月卻是無處不“在”,為什么獨歸于昭陽呢?詩人這里巧妙暗示,連月亮也是昭陽殿的特別明亮。兩句雖然都是寫境,但能使讀者感到境中有人,繼而由景入情。這兩句寫的不是宮怨,恰恰是宮怨的對立面,是得寵承恩的情景。

        寫承恩不是詩人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后兩句突然轉(zhuǎn)折,美好的環(huán)境、歡樂的氣氛都不在了,轉(zhuǎn)出另一個環(huán)境、另一種氣氛。與昭陽殿形成鮮明對比,這里沒有花香,沒有歌吹,也沒有月明,有的是滴不完、流不盡的漏聲,是挨不到頭的漫漫長夜。這里也有一個不眠人存在。但與昭陽殿歡樂苦夜短不同,長門宮是愁思覺夜長。此詩用形象對比手法,有強烈反襯作用,突出深化了“宮怨”的`主題。

        詩的前后部分都重在寫境,由于融入人物的豐富感受,情景交融,所以能境中見人,含蓄蘊藉。與白居易《后宮詞》比較,優(yōu)點尤顯著!逗髮m詞》寫了“淚濕羅巾夢不成”,寫了“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由于取徑太直,反覺淺近,不如此詩耐人含咀。

        詩的前兩句偏于寫實,后兩句則用了夸張手法。銅壺滴漏是古代計時的用具。宮禁專用者為“宮漏”。大抵夜間添一次水,更闌則漏盡,漏不盡則夜未明!八茖⒑K韺m漏”,則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來夸張長門的夜長漏永,F(xiàn)實中,當然絕無以海水添宮漏的事,但這種夸張,仍有現(xiàn)實的基礎(chǔ)。“水添宮漏”是實有其事,長門宮人愁思失眠而特覺夜長也實有其情,主客觀的統(tǒng)一,就造成了“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的意境。虛實相成,離形得神,這里寫的雖決不能有其事,但實為情至之語。

      古詩詞鑒賞3

        古詩原文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譯文翻譯

        明月照在高樓之上,灑下的光芒在樓上游移不定。

        樓上有一位哀愁的婦人,正在悲哀的嘆息。

        請問樓上唉聲嘆氣的是誰?回答說是異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離開超過了十年,妾身常常一個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塵般飄忽,妾身像是污濁的水中的淤泥。

        浮塵和沉泥各自相異,什么時候才能相互匯合相互和諧?

        可以的話,我愿意化作西南風,在人間消失而進入夫君的懷抱中!

        夫君的胸懷早已不向我開放了,我還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注釋解釋

        七哀:該篇是閨怨詩,也可能借此“諷君”。七哀作為一種樂府新題,起于漢末。

        流光:灑下的月光。

        余哀:不盡的憂傷。

        宕(dàng)子:蕩子。指離鄉(xiāng)外游,久而不歸之人。

        逾:超過。

        獨棲(qī):孤獨一個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塵。濁(zhuó):形容水中泥。“清”、“濁”二者本是一物。

        。壕颓辶恕3粒壕蜐崃。比喻夫婦(或兄弟骨肉)本是一體,如今地位(勢)不同了。

        逝:往。

        君懷: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創(chuàng)作背景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風云的終結(jié),同時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轉(zhuǎn)捩點。曹丕繼位以后,對這個一度曾是王位準繼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備。這首詩歌真正的淵源不可考究,流傳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從這首詩里,還是得以見出曹丕兄弟間相互爭斗猜忌確屬事實。

        詩文賞析

        詩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婦被遺棄的不幸遭遇來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擠的境況,以思婦與丈夫的離異來比喻他和身為皇帝的曹丕之間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詩人有感于兄弟之間“浮沉異勢,不相親與”,進一步以“清路塵”與“濁水泥”來比喻二人境況懸殊。“愿為西南風,長逝人君懷”,暗吐出思君報國的衷腸;而“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則對曹丕的絕情寡義表示憤慨,流露出無限凄惶之感。全詩處處從思婦的哀怨著筆,句句暗寓詩人的遭際,詩情與寓意渾然無間,意旨含蓄,筆致深婉,確有“情兼雅怨”的特點。

        這首詩的起句與結(jié)尾都相當精妙。起句既寫實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氣氛,籠罩全詩。月照高樓之時,正是相思最切之際,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婦的縷縷哀思——曹植所創(chuàng)造的“明月”、“高樓”、“思婦”這一組意象,被后代詩人反復運用來表達閨怨。詩歌結(jié)尾,思婦的思念就象那縷飄逝的輕風,“君懷良不開”,她到哪里去尋找歸宿呢?結(jié)尾的這縷輕風與開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幽寂清冷的境界。

        開頭兩句用的是托物起興的手法。明月在中國詩歌傳統(tǒng)里,起著觸發(fā)懷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月光月夜,會撩起詩人綿綿不盡的思緒,勾起心中思念怪掛懷的人或事。當皎潔的明月照著高樓,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輕輕晃動著,佇立在高樓上登高望遠的思婦,在月光的沐浴下傷嘆著無盡哀愁。曹植接著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牽引出怨婦幽幽地敘述悲苦的身世,這同時也是曹植牽動了對自己崎嶇境遇的感慨。從明月撩動心事到引述內(nèi)心苦悶,曹植寫得流暢自然,不著痕跡,成為“建安絕唱”。

        丈夫外行已經(jīng)超過十年了,為妻的常常形只影單的一人獨處。夫妻本來像塵和泥那般共同一體,如今丈夫卻像路上的輕塵,自己則成了水中的濁泥。輕塵浮空飛揚,濁泥卻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么時候才能重會和好?曹植于此自比“濁水泥”的棄婦,“清路塵”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繼位后不再顧念手足之情,疏遠甚至防范著自己的親弟。曹睿稱王時,曹植多次上表上書自試,終究無法獲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濁泥和清塵的遠離相互映照,襯托出和兄長侄子形勢兩異的遙遠距離。

        曹植盼望著骨肉相諧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獻功。所以他說但愿能化作一陣西南風,隨風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長侄子的懷抱。可是丈夫的懷抱若是不開展,曹丕曹睿始終防我疑我,做妻子的我無人可依靠,曹植“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的抱負就不能實現(xiàn)。人一般能在外在環(huán)境的壓迫困窘而激發(fā)出潛在的力量,曹植就是這樣。當他意氣風發(fā)、開朗無憂的時候,只能寫些騎馬射箭、山明水秀等沒有深刻內(nèi)涵的詩文,對后世影響不深。而為人稱道的,是后來落魄時迸發(fā)出來的火花。

      古詩詞鑒賞4

        古詩原文

        臨風興嘆落花頻,芳意潛消又一春。

        應(yīng)為價高人不問,卻緣香甚蝶難親。

        紅英只稱生宮里,翠葉那堪染路塵。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孫方恨買無因。

        譯文翻譯

        頻頻嘆息花被狂風吹落太多,芳香漸消失又要過一個春天。

        應(yīng)是價格太高人們不敢詢問,又因香氣太濃蝴蝶難以親近。

        只有皇宮才配生長這種鮮花,哪能忍受讓它沾染路上灰塵。

        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宮上林苑,王孫貴族才為沒有買而遺恨。

        注釋解釋

        牡丹,原產(chǎn)山西一帶,唐初移植長安,成為珍品,譽為國花。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時,對牡丹玩賞更成為長安之社會風氣。柳渾《牡丹》詩曰:“近來無奈牡丹何,數(shù)十千錢買一棵。”

        頻:頻頻不斷。潛消:暗暗地消失。

        緣:因為。

        紅英:鮮花。稱:配,夠格。

        上林苑:秦舊苑,漢武帝擴建,周圍三百里,有離宮七十所。苑中養(yǎng)禽獸,供皇帝春秋打獵。此指唐代宮苑。

        王孫:借指富貴人家子弟!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拔岚鯇O而進食,豈望報乎!”

        詩文賞析

        這首詩寫作年代已不可考,但從其反映的內(nèi)容和心緒來推測,當屬女詩人魚玄機后期作品。這首詩以殘敗的牡丹花自況。沒有人賞識她高貴美麗!百u”字極為傷感,主動兜售都無人問津,一腔忿限傾泄而出,讀來蕩氣回腸,感人至深。

        此詩首聯(lián)一二句,寫牡丹花無人注意,暗暗凋零。此聯(lián)是總提,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以下皆由此生發(fā)開去,一步步引向深人!芭R風”句寫詩人站在狂風之中,看著紛紛而落的牡丹花,連連嘆息!奥浠ā秉c明題中“殘”字!帮L”道出了牡丹致殘的原因,說明牡丹并非自然意義上的衰敗,而是被無情的狂風吹殘。為全詩蒙上了一層濃重的悲劇色彩。而一“嘆”字就明寫詩人心情,飽含無限感慨,也是全詩感情字眼!邦l”字既可看作落花之多,又可看作詩人感慨嘆息之頻。

        頷聯(lián)三四句,寫牡丹花高貴,無人敢問,花香太濃,蝴蝶都難以親近。這兩句前人認為有寄托。語句對偶。

        頸聯(lián)五六句,寫牡丹花應(yīng)該生長在皇宮里,而不應(yīng)該生長在路旁被糟蹋。語句對偶。

        尾聯(lián)七八句,寫等到牡丹花移植到帝王園林,那些富貴子弟將后悔不堪。其實這只是詩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這首詩中感懷了自己向上不能高攀,因清高不被賞識;向下不能低就,因才高不被接納;最終只能落得獨自終老的際遇。然而這卻不是魚玄機一人的命運。在男權(quán)社會里,女人始終如同商品,靠提升自己的賣相供掌握著社會話語權(quán)的'男性世界消費,才能保證自己最最終有一個好的歸宿。千百年來這一直是女性存在的模式。此詩的思想意義就在于作者把這種模式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

      古詩詞鑒賞5

        春夜

        宋代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譯文

        夜已經(jīng)深了,香爐里的香早已經(jīng)燃盡,漏壺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風給人帶來陣陣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卻使人心煩意亂,只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桿。

        注釋

        漏:古代計時用的漏壺。

        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風削面,尖刻刺骨。

        鑒賞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采納。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jīng)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xiàn)。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云、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鴻圖,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這首絕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宿左省》屬于同一題材:“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

        這首詩的前兩句相當于杜詩的前兩聯(lián),都是寫景。首句是視覺加聽覺,以動襯靜。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因仿佛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著,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這是由于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夜寒意。第三句敘事夾抒情,詩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那樣睡不著覺。但詩人留下問題:為什么“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說原因!皭馈弊衷诖颂幨欠戳x正用,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yīng)作“撩”解,杜甫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中的“惱”字即是“撩”的意思,絕不是苦惱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結(jié)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欄干上。詩貴含蓄,此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這首詩的內(nèi)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chuàng)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于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余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動筆的。

        所以說,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簡析

        (一)整體評說。

        這是春夜懷人之作。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于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這首詩的好處是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

        其實不看作者的寫詩背景,單獨看詩,是看不出這是懷念親人的。但從詩詞中可以感覺出,作者因為心里惦念著某事或某人,顯得睡臥不安。

        (二)寫作手法。

        這首詩主要特點是委婉含蓄。作者寫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種物景的變化來替代的,沒有直言,這體現(xiàn)了中國詩詞一貫含蓄的作風。作者寫心情,用的是“托詞”,口里說是惱春色,實際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此詩還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說詩句。

        第一句“金爐香盡漏聲殘”,單看這句,是看不出在寫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詩句比較普通。“金爐香盡”和“漏聲殘”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壺測算時間,一個漏壺的水快滴盡了,表示時間已經(jīng)過去很多了。蘇軾《卜算子》用過“漏斷人初靜”,也是用“漏”寫夜,基本上詩詞里寫“漏壺”都是在寫夜。

        第二句“翦翦輕風陣陣寒”,“翦”,原意是指整齊的羽毛,這里是用來形容寒風料峭。這句描寫風的“輕”“寒”。從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寫“春”。因為夏風涼習,秋風蕭殺,冬風凜冽,只有春風才“輕”且“寒”。詩的前兩句合起來,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顯得比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惱人眠不得”。這句非常不錯,可以說是比較出彩的。因為詩詞里寫春色,一般是兩種態(tài)度為主流。一是贊賞喜愛和眷戀的,一是哀嘆惋惜和感慨的,其實也是愛春色,但就是提前擔心它流走。王安石在這里別出心裁,表示“春色惱人”。為什么惱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機。至于什么玄機,作者在詩里未點明。讀者可以根據(jù)這句來推斷,肯定是有樣東西,讓作者覺得比欣賞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記掛的。那就是——親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欄干”。雖說“月移花影”屬于“俗詞俗句”,但寫景不錯,有月有花,影動花凝。這句詩間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沒睡,看著花影從庭院移到欄桿。夜更深沉,人卻始終難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緣故。

        總的說來,這首詩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惱人眠不得”,余者相對來說都是比較普通的詩句。

      古詩詞鑒賞6

        引子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

        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詩詞鑒賞】

        曲子一開頭就對男女情愛發(fā)出慨嘆,這同第一回里說的“大旨談情”是一致的。但我們不能據(jù)此就把《紅樓夢》視為一部言情小說。如果僅僅是寫愛情故事,作者為什么又有“誰解其中味?”的擔心?這首曲和以下諸曲中,都隱含著一種對命運不可知的唱嘆,說明作者有更深廣的'寄托。

        《紅樓夢》的內(nèi)容是復雜的,主題也是多層次的,其中之一就是表現(xiàn)了作者的婦女觀。作者認為,婦女無論就天資、才干等任何一方面說,都不讓須眉,只是那個社會把她們的聰明才智壓抑埋沒了。特別是隨著封建家族的衰落,那么多無辜的女孩子隨著一齊毀滅,這是作者痛惜不已的。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紅樓夢>是一曲女兒們的頌歌和挽歌。

      古詩詞鑒賞7

        古詩原文

        唐臨為萬泉丞?h有囚十數(shù)人,皆因未入賦而系。會暮春時雨,乃耕作佳期。唐臨白縣令:“囚人亦有妻兒,無稼穡何以活人,請出之!绷顟制湟荩辉S。唐臨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當其罪。”令因請假歸鄉(xiāng)。臨悉召囚令歸家耕作,并與之約:農(nóng)事畢,皆歸系所。囚等感恩,至時畢集縣獄。臨由是知名。

        譯文翻譯

        唐臨是萬泉縣令的下屬官員?h監(jiān)獄里關(guān)押著十幾個囚犯,都是因為沒繳租稅而被關(guān)押的。當時恰好趕上了晚春時節(jié),雨水及時,正是耕種的.好時候。唐臨稟報縣令:“囚犯也有妻子和兒女,不勞作怎么讓他們生活,請把他們放出來!笨h令害怕他們被放出后逃跑,不準許。唐臨說:“大人如果有所懷疑,我一個人承擔全部罪名!笨h令就請假回鄉(xiāng)。唐臨于是將囚犯全都召集起來讓他們回家耕種,并且和他們約定:春種結(jié)束,都要回到監(jiān)獄里去。囚犯們感激唐臨的恩情,到春種結(jié)束時全部集中在縣的監(jiān)獄里了。唐臨由于這件事出名了。

        注釋解釋

        會:適逢(正趕上)

        白:報告

        逸:逃跑

        悉:都

        丞:縣令的屬官

        稼穡:田間勞作,這里指種莊稼

        畢:結(jié)束/全,都

        系:關(guān)押

        為:擔任

        皆:都

        耕:耕作

        活:使……活下來

        由是:從此以后

        許:允許,答應(yīng)

        萬泉:古縣名

        明公:對縣令的尊稱

        當:通“擋”,抵擋

        何以:憑借什么(以,憑借)

        之:代詞,代囚犯

        所:監(jiān)獄

        畢:全部,都

        出:讓...離開

        雨:下雨

      古詩詞鑒賞8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灣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

        1、次:旅途中暫時停宿,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北固山:在今江蘇鎮(zhèn)江北,三面臨水,倚長江而立。

        3、客路:行客前進的路。

        4、青山:指北固山。

        5、潮平兩岸闊: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

        6、風正一帆懸:順風行船,風帆垂直懸掛。

        7、懸:掛。

        8、海日:海上的旭日。

        9、生:升起。

        10、殘夜:夜將盡之時。

        11、入:到。

        12、鄉(xiāng)書:家信。

        13、歸雁:北歸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14、風正:風順。

        詩意

        行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

        船兒泛著湛藍的江水向前。

        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相平,

        顯得十分開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還未消盡,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給家鄉(xiāng)捎的書信怎樣才能轉(zhuǎn)達呢?

        北歸的大雁啊,煩勞你替我捎回家鄉(xiāng)洛陽吧。

        賞析

        從海日東升,春意萌動,放舟于綠水之上,聯(lián)想起“雁足傳書”的故事,表達了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全詩和諧而優(yōu)美。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華詩詞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霍松林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選入《河岳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shù)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

        王灣是洛陽人,生中,“嘗往來吳楚間”!氨惫躺健保诮窠K鎮(zhèn)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逼洹皷|行”,當是經(jīng)鎮(zhèn)江到江南一帶去。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fā)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fā)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扒嗌健秉c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xiàn)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lián)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lián)的“鄉(xiāng)書”、“歸雁”,遙相照應(yīng)。

        次聯(lián)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xiàn)“潮平”的結(jié)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采。“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nèi)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于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梢栽O(shè)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轉(zhuǎn)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xiàn)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xiàn)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xiàn)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lián),就知道作者是于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lián),就是表現(xiàn)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lián)歷來膾炙人口!昂H丈鷼堃梗喝肱f年”: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叭丈鷼堃埂薄ⅰ按喝肱f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diào),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此句與“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于綠水之上,繼續(xù)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cè)ァ_@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jīng)過洛陽的。≡娙讼肫鹆恕把阕銈鲿钡墓适,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這兩句緊承三聯(lián)而來,遙應(yīng)首聯(lián),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lián)馳譽當時,傳誦后世,但并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優(yōu)美的。

      古詩詞鑒賞9

        原文

        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譯文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

        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

        正要帶領(lǐng)輕騎兵去追趕,

        大雪紛飛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鑒賞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nèi)容多寫邊塞征戰(zhàn)。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為冬季,又烘托出了戰(zhàn)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并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為之振奮。

        后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fā)現(xiàn)敵軍潛逃,要率領(lǐng)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為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fā)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fā),卻滿懷著必勝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zhàn)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雖區(qū)區(qū)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解讀

        全是一共有六首,這首詩選于《塞下曲》的第三首。詩中描寫了邊疆戰(zhàn)士在一個沒有月亮、大雪紛飛的夜晚追擊陶笛的情景。寒冷的夜晚,在夜幕和風雪的掩護下,狡猾的敵人準備偷偷逃走。敵人的行動使棲息的大雁高高飛起,引起了將士們的警覺,將軍當機立斷,率領(lǐng)輕騎兵部隊追逐。始終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將士們的神武英姿,但是抓住了一個細節(jié),聚焦在積滿雪花的武器上——士兵們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積滿了雪花。這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在漫天飛舞的雪花的兵刃的輝映中,英勇的將士風采躍然紙上。

        簡評

        從這首詩看來,盧綸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時機的。他不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shù)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xiàn)。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只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并不是戰(zhàn)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fā)未發(fā),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許覺得不滿足,因為沒有把結(jié)果交代出來。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啟發(fā)性,更能引逗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叫言有盡而意無窮。神龍見首不見尾,并不是沒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隱若現(xiàn),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古詩詞鑒賞10

        原文:

        公子行

        朝代:唐朝

        作者:孟賓于

        錦衣紅奪彩霞明,侵曉春游向野庭。

        不識農(nóng)夫辛苦力,驕驄蹋爛麥青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富貴人家的公子們穿著錦緞做的比彩霞還要鮮艷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騎著馬去野外游春。他們盡興玩耍,根本不管農(nóng)民辛辛苦苦種出的莊稼,縱馬奔馳,踏爛了無數(shù)的麥苗。詩中表達了詩人對富家子弟任意糟蹋莊稼的惡劣行徑的氣憤。

        注釋

       、賷Z:賽過。

       、谇謺裕禾靹偭痢R巴ィ禾镆。

        ③驕驄:健壯的毛色青白相間的馬。

        賞析:

        《公子行》,是唐代專寫紈绔子弟浮華生活的詩題。這首是揭露貴家公子在春游中,縱馬踏壞麥苗的惡劣行為。首二句描寫貴公子穿上比彩霞還鮮亮的錦衣,一大早就興致勃勃地騎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間明顯地透露出其人的豪華與權(quán)勢。詩人運用對比反襯的藝術(shù)手法,以彩霞失色來反襯“錦衣”的華麗,可見其家世之貴顯,生活之豪奢了!板\衣紅奪”,一個“奪”字,表現(xiàn)出錦衣色彩的鮮艷。

        后兩句即緊切公子的身份來揭露其驕縱行為。“不識農(nóng)夫辛苦力,驕驄踏爛麥青青!薄膀滘嫛保球溈v不馴的.馬。“驕”,指馬驕,亦指人驕。一個“不識”,一個“驕驄”,活畫出了愚蠢而又驕橫的權(quán)豪子弟的丑惡形象。

        唐末顏仁郁的《農(nóng)家》詩寫道:“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nóng)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薄安蛔R農(nóng)家苦”的正是那些游手好閑的貴族子弟。他們過的是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里懂得農(nóng)民的辛苦和稼穡的艱難,所以他們只顧在田野上縱馬狂奔,兜風賞景,全然不顧地里的莊稼,把踩爛麥苗視作兒戲!安蛔R農(nóng)夫辛苦力”,這句詩看似平平,其實,這正是剝削階級輕視勞動人民的表現(xiàn)。詩句非常切合貴族子弟的身份特點,也很能發(fā)人深思。

        唐末五代時期,統(tǒng)治者極其腐朽,嬌慣子女的現(xiàn)象極為嚴重。據(jù)說詩僧貫休曾當著蜀主王建及其大臣的面,諷刺王孫公子“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少年行》)孟賓于的這首《公子行》,則是從另一個側(cè)面鞭撻了他們?yōu)楹r(nóng)民的行為。

        在藝術(shù)方面,這首詩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踩壞麥苗,看來是尋常的事情。但這里所反映的并不是一般無意中踩著莊稼,而是貴族子弟隨意踐踏民田的行為。詩人將“踏爛麥青青”放在權(quán)豪子弟放蕩游樂的背景上來表現(xiàn),其害民的性質(zhì)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顯得鞭辟入里。

        這詩前面以火紅的彩霞、明媚的春光描繪了一幅春景圖畫;后面勾畫的則是一片馬蹄踏過麥田、青青的麥苗被踩爛的殘破景象。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襯下,后面的殘破景象更顯得傷心慘目。這種鮮明對比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無形中會激起讀者對貴族少爺?shù)脑鲪汉蛻嵖?/p>

      古詩詞鑒賞11

        今年寒食在商山①,山里風光亦可憐:

        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秋千;

        郊原曉綠初經(jīng)雨,巷陌春陰乍禁煙。

        副使官閑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由汴梁至商州任團練副使。②撰碑錢:替別人寫墓志銘的稿費。

       、沤Y(jié)合全詩內(nèi)容,賞析詩歌首聯(lián)中的“亦”字。(3分)

        ⑵詩歌頷聯(lián)、頸聯(lián)是從哪兩個角度、用什么手法寫山里風光的`?(4分)

        ⑶全詩蘊含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試作分析。(3分)

        試題答案:

       、乓嗑褪恰耙病保N含了一種無奈(1分):承認山里風光確實好,但和以前的生活環(huán)境比有落差。(1分)“亦”字用來含蓄委婉,耐人尋味。(1分)

        ⑵角度:人的活動,自然風景(2分);手法:動靜結(jié)合、對比。(2分)

       、菍ι躺斤L光的喜愛(1分),勸勉自己不必惆悵(1分),落寞無奈(1分)。

      古詩詞鑒賞12

        古詩原文

        閭左稱雄日,漁陽適戍人。

        王候?qū)幱蟹N?竿木足亡秦。

        大義呼豪杰,先聲仗鬼神。

        驅(qū)除功第一,漢將可誰倫?

        譯文翻譯

        貧民出身的陳勝起兵稱雄的時候,不過是被遣發(fā)到漁陽守邊的人。

        成為王侯難道需要王侯的苗裔嗎?砍樹木為兵器,舉旗桿為旗幟,足可以消滅秦國。

        正義喚醒了陳勝這樣豪杰,先制造聲勢,假托鬼神。

        為(漢高祖劉邦)掃清道路,陳勝居功第一位,漢朝的將領(lǐng)中有誰能夠和他相提并論呢?

        注釋解釋

        陳勝傳,指《史記·陳涉世家》。

        閭左:居住在里巷之左的貧民。

        漁陽:古郡名,在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適戍:被發(fā)遣防守邊疆。

        寧:豈。

        竿木:指起義,語本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仗:依仗。

        驅(qū)除:指為漢高祖的成功掃清了道路。語本《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鄉(xiāng)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qū)除難耳。”

        倫:比。

        創(chuàng)作背景

        陳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列了《陳涉世家》,首先肯定了陳勝推翻暴秦的歷史作用,并稱贊了他不畏強權(quán),敢于反抗的精神。對于投身抗清活動的詩人屈大均,在這篇史傳中發(fā)現(xiàn)了與自己思想的共鳴之處,遂寫下了這首五律。

        詩文賞析

        陳勝只是一個出身貧苦的普通百姓,賈誼說他是“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過秦論》),但他胸懷奇志,年輕時曾同一起耕地的雇工們說:“如果富貴了,互相不要忘記。”人們嗤笑他,他卻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所以他后來敢于對抗強秦,成為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起義軍的首領(lǐng)。此詩的前四句就突出了他的這種精神,說他以一個閭左的平民而稱雄天下,本來只是謫守邊疆的戍卒,但起事時他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xiàn)了他蔑視權(quán)威、主張平等的思想。正因為陳勝有這樣的信念,所以他雖然手無寸鐵,揭竿而起,卻足以推翻強大的秦王朝!按罅x呼豪杰”一句是指陳勝起義時托名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部隊。因公子扶蘇本來是王位的繼承者,被秦二世所篡殺;項燕則是楚國的宿將,在楚國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用扶蘇和項燕的名義是符合大義的。“先聲仗鬼神”即指陳勝、吳廣起事前曾假托鬼神取信于民。他們在帛上用朱砂寫上“陳勝王”三字,然后放置在魚肚子里,人們買魚烹食,發(fā)現(xiàn)了魚腹中的字,即以為是上天的預示;又使人學狐貍叫:“大楚興,陳勝王!闭魇娜寺牭胶蠖家詾槭顷悇偈菓(yīng)合天命,得鬼神獲佑的,這就是“仗鬼神”的內(nèi)容。最后兩句說陳勝的起義,為漢高祖劉邦的統(tǒng)一天下鋪平了道路,其首事之功不可沒,所以論功的話,陳勝當為第一,漢朝的那些開國功臣是無法與他相比的。其實詩人的這種觀點也來自《史記》,司馬遷在《陳涉世家》的最后寫道:“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币央[約地肯定了他開啟漢高祖帝業(yè)的功績,而詩中“驅(qū)除”而據(jù)更加凝練而明晰地揭示出了這層意思。

      古詩詞鑒賞13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

        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wù),開始了“因人作遠游”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fā),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在秦州期間,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shù)厣酱L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tǒng)題為《秦州雜詩》。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笔茁(lián)大處落墨,概寫秦州險要的地理形勢。秦州城座落在隴東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東面,是高峻綿延的六盤山和它的支脈隴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鳥鼠山,四周山嶺重迭,群峰環(huán)繞,是當時邊防上的重鎮(zhèn)。“莽莽”二字,寫出了山嶺的綿延長大和雄奇莽蒼的氣勢,“萬重”則描繪出它的復沓和深廣。在“莽莽萬重山”的狹窄山谷間矗立著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環(huán)境的襯托,越發(fā)顯出了它那獨扼咽喉要道的險要地位。同是寫高山孤城,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雄渾闊大中帶有閑遠的意態(tài),而“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則隱約透露出一種嚴峻緊張的氣氛。沈德潛說:“起手壁立萬仞”(《唐詩別裁》),這個評語不僅道出了這首詩發(fā)端雄峻的特點,也表達了這兩句詩所給予人的感受。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首聯(lián)托出雄渾莽蒼的全景,次聯(lián)縮小范圍,專從“孤城”著筆。云動必因風,這是常識;但有時地面無風,高空則風動云移,從地面上的人看來,就有云無風而動的感覺。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還沒有黑就高懸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臨的直接感受。云無風而動,月不夜而臨,一屬于錯覺,一屬于特定時間的景象,孤立地寫它們,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但一旦將它們和“關(guān)”、“塞”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便立即構(gòu)成奇警的藝術(shù)境界,表達出特有的時代感和詩人的獨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時期,秦州雖處交通要道,卻不屬邊防前線。安史亂起,吐蕃乘機奪取隴右、河西之地,地處隴東的秦州才成為邊防軍事重鎮(zhèn)。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戰(zhàn)爭烽火氣息的邊城中,即使是本來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蘊含著不平常的氣息。在系心邊防形勢的詩人感覺中,孤城的云,似乎離邊塞特別近,即使無風,也轉(zhuǎn)瞬間就飄出了邊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別關(guān)注防關(guān)戍守,還未入夜就早早照臨著險要的雄關(guān)。兩句賦中有興,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現(xiàn)了邊城特有的緊張警戒氣氛,而且表達了詩人對邊防形勢的深切關(guān)注,正如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評的那樣:“三、四警絕。一片憂邊心事,隨風飄去,隨月照著矣!

        三、四兩句在景物描寫中已經(jīng)寓含邊愁,因而五六兩句便自然引出對邊事的直接描寫:“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水還。”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歸國后,任典屬國。第五句的“屬國”即“典屬國”之省,指唐朝使節(jié)。大約這時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遲留未歸,故說“屬國歸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斬樓蘭王首還闕事,說吐蕃侵擾的威脅未能解除。兩句用典,用賦一事,而用語錯綜,故不覺復沓,反增感愴。蘇武歸國、傅介子斬樓蘭,都發(fā)生在漢王朝強盛的時代,他們后面有強大的國家實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與軍事上的勝利。而現(xiàn)在的'唐王朝,已經(jīng)從繁榮昌盛的頂峰上跌落下來,急劇趨于衰落,象蘇武、傅介子那樣的故事已經(jīng)不可能重演了。同樣是用這兩個典故,在盛唐時代,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王維《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的豪語,而現(xiàn)在,卻只能是“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的深沉慨嘆了。對比之下,不難體味出這一聯(lián)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詩人對于國家衰弱局勢的深切憂慮。

        “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边b望關(guān)塞以外,仿佛到處戰(zhàn)塵彌漫,烽煙滾滾,整個西北邊地的局勢,正十分令人憂慮。目接衰颯的邊地景象,聯(lián)想起唐王朝的衰颯趨勢,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額,悵恨不已!盁焿m”、“衰颯”均從五、六生出!耙弧薄ⅰ罢眱勺,開合相應(yīng),顯示出這種衰颯的局勢正在繼續(xù)發(fā)展,而自己為國事憂傷的心情也正未有盡期。全詩地雄奇闊大的境界中寓含著時代的悲涼,表現(xiàn)為一種悲壯的藝術(shù)美。

      古詩詞鑒賞14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寫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guān)。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guān)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gòu)思采用從對方設(shè)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后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譯文

        今夜的圓圓的秋月是多么皎潔美好,妻子卻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思念在長安的父親,還不能理解母親對月懷人的心情。夜露深重,你烏云似的頭發(fā)被打濕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干我們彼此的淚痕呢?

        注釋

        1、?(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shè)想妻子在?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閨中:內(nèi)室?矗x平聲。

        3、憐:想。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婦女的環(huán)形發(fā)飾。

        5、香霧云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霧:霧本來沒有香氣,因為香氣從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發(fā)出來,所以說“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濕,玉臂生寒。

        6、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yīng),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鑒賞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筆,一入手應(yīng)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然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jīng)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lián)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lián)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yīng)該和“今夜”、“獨看”聯(lián)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jié)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lián)之中。“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xiàn)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lián)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jié)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jié):“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guān)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xiàn)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圣矣!”

        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nèi)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古詩詞鑒賞15

        《東湖新竹》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yǎng)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

        官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東湖新竹》譯文

        竹初種時,用棘條編成籬笆,小心謹慎保護好新竹,新竹長成,碧綠濃蔭,倒映在水之漣漪中。

        夏日的清風吹過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當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熱。

        筍殼脫落時,聽到簌簌悉悉的聲音,竹子拔節(jié)時,初現(xiàn)疏疏落落的倩影。

        退歸閑暇的時候,我經(jīng)常來這里,來的時候仍然隨身帶著枕頭和竹席,好隨地安眠。

        《東湖新竹》注釋

        東湖:在今浙江紹興市城郊。

        插棘編籬:即用荊棘編成籬笆。指開始種竹時的情況。棘,有刺的草木。

        寒碧:蒼翠。寒,清冷,竹葉給人有清涼之感,故稱寒碧。漣漪:細小的水波。

        掠地:卷地;從地上刮來。秋:清涼。

        赤日:夏天的太陽。午:中午。

        籜(tuò):竹類軀干上生出的葉,俗稱“筍殼。”竹竿生長過程中逐步脫落,稱為“解籜”。簌簌:象聲詞,此形容筍殼脫落時的聲音。

        放梢:竹梢生長伸展。梢,枝頭末端。離離:茂盛的樣子。此指枝繁葉茂。

        簟(diàn):一種輕便細巧的竹席。

        《東湖新竹》淺評

        詩的形象性很重要,詠物詩更是如此。一株樹,一竿竹,一朵花,看起來是靜止的東西,比較平常,但有才華的詩人,通過藝術(shù)的語言,從各個側(cè)面,以恰當?shù)拿璁嫲阉蜗蟮乇磉_出來,就會把景物寫活,從而“靜止”的東西也會變得栩栩如生。陸游這首詠竹詩,正是以“多側(cè)面”的形象性描寫,賦予“東湖新竹”以生命。詩的開頭一句,寫出種竹時的情景,接下來一連五句,都是從不同角度,對新竹進行形象化的描繪。第二句“寒碧映漣漪”,通過水來反映它的疏影。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漣漪”,互相呼應(yīng),都有“冷”、“涼”的含意。第三句“清風掠地秋先到”,通過“風”來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風搖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準確,生動,把“新竹”纖枝因風而動的特點,形象地烘托出來。第四句“赤日行天午不知”,通過“光”來反映它的綠蔭萋萋、一片蒼翠的景象。五六兩句中“聲簌簌”、“葉離離”,用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畫出新竹成長過程中的特點,讀后使人如見如聞。最后兩句抒情,寫作者對竹林的愛慕和想望,希望“官閑”是經(jīng)常到此“枕簟”。而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應(yīng)試題的“竹”字。這首詩由于在形象性方面著意求工,詩意也就更加清新傳神了。

        詩一、二句說由于小心圍護,使新竹長出翠綠的'葉子,“寒碧映漣漪”五字,展現(xiàn)了它顏色、形態(tài)的美。三、四句寫夏日在竹林中的涼快感覺,表現(xiàn)了它的好處。五、六句從聲音、影子兩個方面來描繪竹筍解籜、新枝拔節(jié)的情景,表現(xiàn)了它蓮勃的生命力。七八句直接表達對竹林的喜愛,隱約流露出對閑適的向往之情。全詩層次分明,描敘簡練,但感情稀淡。

        《東湖新竹》賞析

        在近萬首陸詩中,《新竹》并不為詩選家所注意。《千家詩》的編者是有眼力的。因為哺育新竹的艱苦,育竹成林的快樂,和育人的道理是一致的。況且此詩在形象的刻畫上,既著意求工,語言又簡練自然,明白如話,適合作少兒啟蒙讀物。

        “插棘編籬謹護持”,首句就是一幅繁忙的勞動場景。也可能是公務(wù)之余、假日休息,我們的詩人插上荊棘,編成籬笆,謹慎小心地護持著新栽的竹子。當然種竹勞動絕不是“插棘編籬”兩個項目,耕耘、整地、施肥、栽植、澆水等等勞動過程全省略了。“插棘編籬”見出詩人愛竹之深。“其蒔也若子”,好像愛護小孩一樣愛護幼竹。

        題為“新竹”,當是初栽時所寫。除首句外,以下七句皆詩人想象之詞。接下來,詩人連用五句多側(cè)面、多角度地對新竹生長發(fā)育過程進行形象化的想象描繪。

        第二句“養(yǎng)成寒碧映漣漪”,“漣漪”是指水中細小的圓形波紋。此詩一名《東湖新竹》,“東湖”在今浙江紹興市,即詩人的故鄉(xiāng)、是典型的水鄉(xiāng)澤國。一大片碧綠碧綠的新竹,在主人辛勤的護持之下,一天天長成了長高了,它的倒影映入清澈透亮的水中,水面還有細小的波紋。“寒碧映漣漪”,寫了水的清、竹的涼。清、寒映照和通篇寫竹的清新及詩意的清新傳神是一致的。此句是以水寫竹。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頷聯(lián)首句寫竹之高。“掠地”即卷地,風搖竹動,十分敏感,秋風卷地竹先感知,迎風搖曳,不僅有沙沙音響,且有陣陣清涼,此句以風寫竹。次句寫新竹之茂密。酷暑盛夏,烈日當頭,竹蔭遮蔽,人在其中,天涼如秋,并不覺得炎炎暑熱,此句以日寫竹。頷聯(lián)一句言秋,一句言夏,總寫竹之茂盛,是詩人“謹護持”的成果。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鳖i聯(lián)追敘解籜、放梢之初,新竹生機盎然,養(yǎng)料充盈,生命力旺盛、生長極快。竹笣為“籜(tuò)”,籜解而竹梢放,竹竿在生長過程中筍殼逐漸脫落,其聲簌簌,是為動;其影離離,是為靜。詩人運用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再現(xiàn)了新竹生長的過程,使人如聞其聲“簌簌”,如見其影“離離”——竹影散亂披扶的樣子。尾聯(lián)“卒章顯其志”,詩人構(gòu)想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將來歸鄉(xiāng)閑居之后,將會經(jīng)常地來到竹林邊,帶上自己的枕墊竹席,仰臥其間,納涼消夏,恰然自樂。這竹制的枕席又照應(yīng)了詩題中的“竹”字。對竹子的愛好,是我國人民,尤其是潔身自好的高人雅士們的一貫傳統(tǒng)。據(jù)《晉書·王徽之傳》載,王徽之生性喜竹,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之中,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故,他說:“何可一日無此君!”是以民間早就有“看竹何須問主人”,“不可一日無此君”的說法。蘇東坡更是提高到物質(zhì)與精神、美德與美食的比較高度,來認識竹的價值。他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yī)!边@就不難理解陸放翁何以“歸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了。

        陸游的近體詩,詩家多有高評。趙翼謂其律詩“無意不搜而不落纖巧,無語不新亦不事涂澤,實古來詩家所未見”(《甌北詩話》)。沈德潛謂其“七言律對仗工整,使事熨貼,當時無與比埒”(《說詩晬語》)。閱《新竹》一詩,嚴整工巧,情景兩契,意境雙偕,可見這些贊譽實不為過。

        《東湖新竹》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初夏,詩人50歲,在蜀州通判任上。詩人在偷閑時分,尋訪竹林,閑中賦竹,借竹寄情,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