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xiàn)代漢語句法分析中的變換分析
現(xiàn)如今,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現(xiàn)代漢語句法分析中的變換分析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 要:對變換分析法在漢語語法學界的發(fā)展運用作較全面的分析闡述并對變換現(xiàn)象加以分類,分析變換的方法和原則,闡明變換的作用,歸納分析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變換分析的局限性。
關鍵詞:變換分析;句法分析;漢語
我們想要認識和了解語言,就要對其作深一層的分析,要了解其中的規(guī)則,句法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從句法的角度來解釋說明種種語言現(xiàn)象,就稱之為“句法分析”。句法分析經歷了長時間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變換分析法、語義特征分析法、配價分析法、語義指向分析法等多種方法。首先一般比較熟悉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它可以讓人一下子把握住一個句子的脈絡,但它不大關注語法結構的層次性。由于它的這一局限性,便出現(xiàn)了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將句法結構的層次性考慮進來,按其構造層次逐層進行分析,但它不能揭示句法結構內部的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特別是歧義。要揭示這種隱含在句子里邊的實詞與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就得尋求新的分析手段,于是變換分析法就又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了,成為最易于和普遍運用的一種方法。
一、什么是變換分析法
變換分析法是通過移位、添加、刪除、替換等方法來考察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不同句法結構之間聯(lián)系的一種分析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把甲句變成乙句。
它是根據(jù)句法格式的相關性,是兩種結構不同的句式之間根據(jù)依存關系的變換。目的是通過變換分辨句法結構的異同,看清句子結構的特點。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變換分析法,并在國內最早運用這種理論進行實踐。
例如:
a臺上坐著主席團 可以轉換為: a1主席團坐在臺
b 操場上放著電影b1 操場上正在放電影
這兩組例句都是“處所名詞+動詞+助詞+名詞”,是相同的結構,但在語義關系上還存在區(qū)別。
具體的來看,變換分析法可以分為兩類來更清楚地加以認識:
。1)當句法同義時1.我打破了杯子?勺儞Q為:
a、杯子被我打破了。
b、我把杯子打破了。雖然轉換成不同的句子格式,但是施事受事都未發(fā)生變化,意思也都未發(fā)生變化。
。2)句法多義時
1.通知的人還沒有來。在分析這句話的時候,層次分析法,雖然可以劃分出句子的層次,但是不能解決其中語義方面的問題,所以就無法分析出其中的歧義。而使用變換分析法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我們可以把這個句子變換成兩種句式:
a、他通知的人還沒有來。
b、通知他的人還沒有來。
這樣的話,句子的兩個意思就分別出來了,也就解決了歧義。這里是將主語補充完整,運用了添加的方法。
二、變換的方式方法
綜合例子我們知道變換分析法主要是通過移位、添加、刪除、替換等幾種方法來考察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不同句法結構之間聯(lián)系的。
1.移位變換中最常用的就是移位,例如運用移位的方法可說明動量詞和名詞之間存在修飾關系。例如:買了五本書進了一次城《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中說只能這么切分,認為動量詞不具有修飾名詞的功能。而朱先生在《語法講義》中運用移位的變換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例如:A進了一趟城B一趟城也沒進(《語法講義》)A式可以變換成B式,“一趟城”是作為一個整體被移到句首的,可見它是句法單位。因此,雖然從意義上來看,“一趟、一次”都是表示動作的次數(shù)的,可是從結構上說,卻是修飾后邊的名詞的。所以也可以得出,有的動量詞也可以修飾名詞。
2.添加變換分析,有時需要添加一些成分。運用添加的方法可辨析結構層次相同的句式。例如:A我自己明白。B我自己修理。 (《語法講義》)B句可在“我”和“自己”之間插入“會、能”等助動詞或“不”等副詞,如:我會自己修理。我能自己修理。我不自己修理。而A句則不可以,要插的話,只能在“自己”后頭。原因在于A句中“我自己”結合得緊密,而B句中的主語是“我”,謂語是“自己修理”,主謂結構之間沒有那么緊密,因此在主語“我”后可插入某些助動詞和副詞。這樣,這兩種結構相同的句式就辨別了出來。
3.刪除變換,有時要添加,有時又要刪除部分結構,運用刪除的方法可以分化同形結構。朱先生在書中列出了一些“的”字結構做定語的偏正結構,例如:A開車的技術走路的樣子(《語法講義》)還有另外一類“的”字結構做定語的偏正結構:
B開車的人走路的學生B中的結構后面都是人,都可以把“的”后的中心語刪除,只說“開車的、走路的”,其定語可以指代整個偏正結構。而同樣是“的”字結構做定語的偏正結構,A式如果把“的”后的中心名詞語刪除,則不能表明原來的意思,可見這類結構不是同位性的偏正結構,和A類就區(qū)分了出來。
4.替換替換,也是變換中常用的方法,運用替換的方法可以分化同形句式。朱先生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A 臉色跟紙一樣B 這枝鉛筆跟那枝一樣(《語法講義》)從形式上看,A、B都是“跟……一樣”的句式,無法分別,但通過替換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不同。A組中的“跟”都能換成動詞“像”,“一樣”都能換成“似的”。替換得到:
C臉色象紙似的而B式不能這樣替換,
因而,A、B兩組同形但是不一樣,A組說明類似,是比喻句,B組是實際的比較,兩物相同。
5.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變換我們在實際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中,往往不是單一運用哪一種手段,更多的是綜合運用幾種變換分析方法綜合來進行分析的。
三、變換分析法的原則
變換分析法在運用中還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則。就變換分析法本身來說,需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交換不是一個句子的交換,而是一種句式的交換;
二是交換句式與原句式語義結構必須關系相同,變換關系的根本特點是變換前后句子的基本語義結構維持不變(朱德熙,XXXX),所以在變換分析中有兩條總的理論原則,一是同一性原則,一是平行性原則。這些原則是在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和證明的,具體說來:
(1)變換要形成一個矩陣;
。2)左邊作為原句式的一系列例子,形式、語法意義必須一致;
。3)右邊的作為變換式的一系列例子,形式和語法意義也必須一致;
(4)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的實例語義結構關系必須保持一致;
(5)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在語法意義上的差別一致。變換,正是在總的原則指導下,遵循這一些具體的原則才得以有意義的實現(xiàn)的。
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之語義特征分析
一.再議“NPL+V+著+NP”句式
上一篇讀書筆記中我們用變換分析法分析了歧義句“山上架著炮”,可以有兩種理解,表靜態(tài)的[A]式“NPL+V+著+NP”(墻上掛著畫),它可以變換為[C]式:“NP+V+在+NPL” (畫掛在墻上);表動態(tài)的[B]式“NPL+V+著+NP”(臺上演著戲),它可以變換為[D]式:“NPL+正在+V+NP”(臺上正在演著戲),而且[A]式可變換為[C]式,但不能變換為[D]式,同理,[B]式可變換為[D]式,但不能變換為[C]式。但為什么會造成歧義,變換分析法不能給出解釋,其局限就在這,這時,我們就要用到語義特征分析法。我們先分析句子中的名詞,(A)中的“墻”“畫”和(B)中的“臺”“戲”在語法意義上沒有區(qū)別,那么我們把分析的重點放在動詞上:
[A]句中的“掛”的意思是能使某物處在一定的位置,即有“使附著”的語義特征。
[B]句中的“演”的意思是把技藝當眾表現(xiàn)出來。沒有“使附著”這一語義特征。
即“掛”的語義特征為[+使附著];“演”為[-使附著]
因為句子中的“V”的語義特征不同,造成“NPL+V+著+NP”這一句式出現(xiàn)歧義,通過變換分析和語義特征相結合的方法,我們既區(qū)分了句子,又找到了不同的原因。語義特征分析作為變換分析的有力補充,促使語法研究精密化、更具解釋力。
二.再議“NPS+V+NP1+給+NP2”句式
上周第二部分談到了該句式“NPS+V+NP1+給+NP2”,通過變換句式,可以得到句式[D]“NPS+V+給+NP2+NP1”,我們還是結合之前的例子來分析:
[A]張三送(了)一件毛衣給李四
[B]張三偷(了)一件毛衣給李四
[C]張三織了一件毛衣給李四
變換句式后得到:
[A]’張三送給李四一件毛衣
[B]’張三偷給李四一件毛衣
[C]’張三織給李四一件毛衣
不難能看出,[B]和[C]變換之后都不復合漢語語法事實,這是因為這三個句式中的動詞所具有的語義特征不同:Va[+給予,-取得,-制作],Vb[-給予,+取得,-制作],Vc[-給予,-取得,+制作]。
總結:語義特征分析法能夠使語法研究更加深入化、準確化和精密化,能夠使諸多語法現(xiàn)象得以很好的解釋?梢愿爬橐韵聨c:
1.分析詞的語義特征,解釋其所在的語言單位的合理性。比如我們經常說“吃飯,吃水果,吃包子”,“喝湯、喝粥、喝飲料”(方言另當別論,這里均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而不說“吃湯、喝包子、吃飲料”。同是由人的嘴巴所發(fā)出的動作,但為什么“吃”和“喝”的對象卻不同呢?這是因為“吃”和“喝”在語義特征上有所不同:
“吃”[+動作,+固體食物,+咀嚼,+吞咽]
“喝”[+動作,-固體食物,-咀嚼,+吞咽]
2.解釋歧義現(xiàn)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彌補變換分析法的缺陷。盡管變換分析法能分化歧義句,但它卻不能解釋為什么會造成這種歧義,不能說明產生歧義的內在原因,而語義特征分析法恰恰彌補了變換分析法這方面的不足。(上文就是實例論證)
3.為某些句子能否成立提供語義依據(jù)。語義特征分析法主要是分析概括同一句法格式的各個具體的實例中處于關鍵性位置上的詞所共有的語義特征。因此,判斷某個或者某些句子能否成立,可以列舉出與該句句法格式相同的各個實例,通過對比分析,提取出關鍵位置上的詞所具有的共同的語義特征,據(jù)此,作為判斷某個或某些句子能否成立。
當然,語義特征分析雖然能夠有效地彌補變換分析在語法分析中的不足,可以作為變換分析法的有力補充,但是它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由于人類到目前為止,還不可能對詞語的意義有充分的了解,這也就使得語義特征分析在語法分析上的發(fā)揮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實踐性相較于其他分析方法來說不強。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多種語法分析方法相互配合。
【現(xiàn)代漢語句法分析中的變換分析】相關文章:
現(xiàn)代漢語自考試題09-25
現(xiàn)代漢語自考試題及答案09-10
復旦大學1999碩士入學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基礎真題10-29
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現(xiàn)代漢語07-31
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現(xiàn)代漢語02-17
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現(xiàn)代漢語02-16
面試中的經典錯誤02-19
面試中的技巧11-05
歌曲中的經典句子04-24
論語中的句子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