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論語經(jīng)典句子

      時間:2023-03-03 19:28:49 句子 我要投稿

      論語經(jīng)典句子

        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句子吧,句子可分為單句和復(fù)句,單句又可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你所見過的句子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經(jīng)典句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經(jīng)典句子

      論語經(jīng)典句子1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巧言令色,鮮矣仁。

        7、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8、朝聞道,夕死可矣。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0、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11、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12、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1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4、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5、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經(jīng)典句子2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孔子曰,誠實守信,崇德也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小車無軏。

        3、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4、說話真誠守信,就用來學(xué)習(xí)文化典籍,做事厚道謹慎?鬃诱f,愛護臣下,就能提高道德,同守信用的人交友。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6、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論語經(jīng)典句子3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

        2、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能夠解憂。

        3、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4、世上最崇高的名字,就是您——母親。呼喚母親就是呼喚新生;母親就是未來世界的象征。

        5、孝敬和判逆之間,介子推為母而死,選擇光榮;李魁只身劈虎報母仇,選擇德昭后世;香九齡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能夠幫忙你成就很多很多。做個有價值的,無愧生命無愧社會的真正的人,人們也會贈與你回報。

        6、孝順是什么?孝順是太陽,給人帶來溫暖;孝順是大山,給人帶來依靠;孝順是寶石,是一筆財富。

        7、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

        8、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9、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10、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愛的母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11、父母的愛是崇高的愛——只是給予,不求索取。不溯既往,不討恩情。

        12、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13、同學(xué)們,讓我們行動起來,讓我們用行動傳達孝的信息,讓我們用行動將中華民族的這種美德傳承下去;同學(xué)們,讓我們用行動,為孝撐起一片新的藍天,我們的孝心,絕不能被時代的潮流所沖走;我們的孝心,只能與時俱進,變得更加堅固!

        14、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

        15、尊重他人的有職責(zé)感的孩子,產(chǎn)生于愛和管教適當結(jié)合的家庭中。

        16、有的兒女使我們感到此生不虛,有的兒女為我們留下了終身遺憾。

        17、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18、母愛是世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力量。這種愛凝聚成了我的勤奮毅力和意志,它永遠閃耀在我青春的光芒之中。

        19、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20、在我困難的時候您伸出無私的手,在我痛苦的時候您奉獻真誠的心,在我失望的時候您伴我同行。爸爸,您是我永遠的朋友,給我希望,也給我溫暖。您是一棵大樹,春天倚著您幻想,夏天倚著您繁茂,秋天倚著您成熟,冬天倚著您沉思。您那高大寬廣的樹冠,使四野永不荒涼。

        21、母親啊:在悲傷時,您是慰藉;在沮喪時,您是希望;在軟弱時,您是力量。您是同情憐憫慈愛寬容的源泉。

        22、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

        23、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24、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jù)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fā)教育子女。

        25、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就應(yīng)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fēng),這是我們新時代學(xué)生的職責(zé)。

        26、父母的愛就應(yīng)是這樣的:它能激發(fā)起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對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關(guān)心,激發(fā)起他為人民服務(wù)的熱情。

        27、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

        28、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29、母愛乃世界上最偉大的勢力。

        30、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31、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32、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

        33、變?yōu)閭鹘y(tǒng),世界將更完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很美,老人很美;你會知道,孝敬是滿足,付出是快樂。選擇孝敬老人吧!行動就是證明!

        34、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定愛他的父母。

        35、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yǎng)親者,公姑得一孝婦,勝如得一孝子;婦之孝不如導(dǎo)孫以為孝,孫能敬親者,祖父得一孝孫,又增一輩孝子。

        36、父母的美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37、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

        38、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chuàng)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yǎng)。

        39、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40、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4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蜜蜂,默默地勤奮地奔忙著,勞動著。一天天,一年年,奉獻著甜蜜。慈祥的母親,我永遠忘不了那深深的母愛。

        43、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

        44、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45、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46、父親,就應(yīng)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

        47、如果母親是雨,那我就是雨后的虹;如果母親是月,那我就是捧月的星。母親是我生長的根啊,我是母親您理想的果。

        48、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49、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50、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51、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52、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53、經(jīng)歷過這么多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您似乎更年輕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靈。媽媽,我愛你。

        5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5、您額上的皺紋記載著您的坎坷,您古銅色的臉龐標志著您的堅貞。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麗動人的詩篇。

        56、誰拒絕父母對自己的訓(xùn)導(dǎo),誰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機會。

        57、媽媽,不論走到哪里,我的眼前總有您慈祥的面容,慈愛的目光。

        58、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59、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60、孝心是……孝心是捶不完的背,孝心是一句真摯的話,孝心是一杯喝不盡的茶。

      論語經(jīng)典句子4

        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2、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4、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5、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7、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8、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9、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0、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經(jīng)典句子5

        1、《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

        2、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3、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yīng),有一種默契。

        4、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guān),同內(nèi)心相連。

        5、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jīng)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6、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7、一個人的自信來自于他內(nèi)心的淡定與坦然。

        8、要做到內(nèi)心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9、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遺憾。

        10、內(nèi)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zhèn)定,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11、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是讓它過去,這樣你才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12、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yīng)該使用的地方。

        13、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dǎo),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14、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yīng)該保有。

        15、在其位,要謀其政,先把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16、慎言,就是說話要小心,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

        17、可以忽略很多細節(jié)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

        18、能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堅持自己的的觀點。

        19、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要想在紛繁復(fù)雜的現(xiàn)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jié)。

        20、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21、我們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愿與人親近,有結(jié)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別能力。我們應(yīng)結(jié)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養(yǎng),豐富你的內(nèi)涵的人。

        22、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輕易去觸及他的隱痛。

        23、你千萬不能要求對方必須如何如何,每一個個體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間尤其要保留這種尊重。

        24、要學(xué)會用減法生活。你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滿,最后就會累于得。

        25、一個人志向至關(guān)重要,決定他一生的發(fā)展方向。

        26、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少通向那個志愿的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

        27、成功的職業(yè),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28、要學(xué)會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29、恒心與定力--心理的依據(jù)與底線。

      論語經(jīng)典句子6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8、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諒(誠信)、友多聞(見多識廣),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慣走邪道)、友善柔(過份優(yōu)柔寡斷或和顏悅色騙人)、友便佞(心懷鬼胎。諂媚),損矣。

        11、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13、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2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22、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3、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2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2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27、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2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30、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論語經(jīng)典句子7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出自《論語子路》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墩撜Z雍也》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墩撜Z憲問》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墩撜Z為政》

        6、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墩撜Z公冶長》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述而》

        8、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墩撜Z衛(wèi)靈公》

        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墩撜Z學(xué)而》

        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xué)而》

        1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墩撜Z子路》

      論語經(jīng)典句子8

        1、學(xué)與思的結(jié)合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薄稙檎

        這句話的大意是:只讀書學(xué)習(xí)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知;只思考而不讀書學(xué)習(xí),就會疑惑不解。

        學(xué)習(xí)的目的是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求學(xué)者無不想通過學(xué)習(xí)而有所收獲,但古往今來,為何學(xué)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學(xué)習(xí)方法不當,沒有做到學(xué)與思的有機結(jié)合。例如學(xué)習(xí)語文離不開背誦,特別是名詩名文必須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誦,但背誦絕不是死記硬背,機械式的記憶,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把握句式的特點及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的基礎(chǔ)上進行背誦,這樣背起來才連貫,不會結(jié)結(jié)巴巴,不會把句子讀斷,或增一字減一字,從而形成學(xué)習(xí)語文的語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識的前擔(dān)下學(xué)會運用知識。如果硬背,機械式的記憶,完全不領(lǐng)悟文章的含義,像鸚鵡學(xué)舌那樣,就不可能活學(xué)活用知識。由此可見,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學(xué)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就必須努力去學(xué),并把學(xué)與思密切結(jié)合起來,做到“口而誦,心而惟”,這樣才能在死的書中,讀出活的知識來。

        2、注重復(fù)習(xí)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孔子認為學(xué)了知識后,并按時去復(fù)習(xí)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同時更認為溫習(xí)已學(xué)過的知識,從中會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這兩點在大力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也不過時,值得我們借鑒。

        通常我們把復(fù)習(xí)叫作“炒現(xiàn)飯”,認為這項工作意義不大,不如用這個時間去學(xué)新的知識。其實不然,因為學(xué)的知識越多,遺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時復(fù)習(xí),所學(xué)的知識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收獲甚少。求學(xué)者一定要認識到復(fù)習(xí)的重要性,絕不能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事。復(fù)習(xí)過程就是與遺忘作斗爭,復(fù)習(xí)做得扎實,就能喚醒過去所學(xué)的知識,還可以回憶起當時獲取知識的情景,使之成為一段段美好的回憶,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溫故”何能“知新”?這里僅舉當代作家畢淑敏讀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來闡述這個道理。8歲時她初識文字,看到美麗善良的.人魚公主居然變成大海上的水泡,讀出的是傷感;18歲情竇初開,讀出的是愛情;28歲初為人母,讀出的是對人魚公主家人的關(guān)切;38歲開始寫作,再讀竟不由自主地探討起安徒生的寫作技巧來了;48歲為了寫這篇文章,讀出了此篇是寫靈魂的故事。這樣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收獲和體會,常讀常新,真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這個典型的事例是對孔子“溫故知新”觀點的最好詮釋。我們在學(xué)習(xí)中千萬不可忽視復(fù)習(xí),凡是創(chuàng)新都有一個溫故、反復(fù)探究的過程。

        3、向他人、向社會學(xué)習(x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p>

        子曰:“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薄蹲雍薄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妒龆

        子入太廟,每事問!栋速

        孔子主張隨時隨地都可以學(xué)習(xí),以他人為師。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閱歷,吸取知識的途徑、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學(xué)習(xí),就能夠取長補短,彌補自己平時學(xué)習(xí)的不足。正如柏拉圖所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仍只有一個蘋果;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鬃与m強調(diào)“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可以與道不同的人一起學(xué)習(xí),交流學(xué)問,這反映了他在治學(xué)方面的博大胸襟,謙虛寬容,海納百川,學(xué)說上是對手,學(xué)習(xí)上是朋友。向社會學(xué)習(xí),“每事問”,這既是一種學(xué)習(xí)態(tài)度,更是一種學(xué)習(xí)方法。因為除了向老師學(xué)習(xí)外,更要向他人、向社會學(xué)習(xí)?鬃釉谶@方面給我們做出了表率,韓愈在《師說》一文中寫道:“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長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笨梢娍鬃映蔀橐淮ト耍^不是先天俱備的,而是后天努力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叭藶閹煛薄懊渴聠枴,“不恥下問”的學(xué)習(xí)方法和學(xué)習(xí)態(tài)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學(xué)問者。

      論語經(jīng)典句子9

        1、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xué)而》

        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4、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5、君子不器!墩撜Z.為政》

        6、吾日三省吾身!墩撜Z.學(xué)而》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

        1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墩撜Z.里仁》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子路》

        14、德不孤,必有鄰!墩撜Z.里仁》

        1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墩撜Z.衛(wèi)靈公》

        1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17、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18、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論語.憲問》

        19、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墩撜Z.子罕》

        2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wèi)靈公》

        21、德不孤,必有鄰。

        22、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2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

        2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2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經(jīng)典句子10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xué)過之后又時常溫習(xí)和練習(xí),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人家一時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惱怒,這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為別人辦事時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給我的學(xué)業(yè)是不是復(fù)習(xí)了呢?”

        【注釋】曾子:即曾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xué)了!

        【注釋】就:靠近、看齊。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注釋】患,擔(dān)憂、害怕。人,指有教養(yǎng)、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注釋】詩三百,詩指《詩經(jīng)》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shù)。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無邪,此為《詩經(jīng)?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xué)習(xí),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而不會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注釋】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guī)矩。

        8、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鬃诱f:“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dān)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注釋】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xí)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

        【注釋】溫故而知新:故,已經(jīng)過去的。新,剛剛學(xué)到的知識。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jié),小人與人勾結(jié)而不合群!

        【注釋】周,合群。比,音bì(第四聲),勾結(jié)。小人,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凡人。

        11、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學(xué)習(xí),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xué)習(xí),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注釋】罔:迷惑、糊涂。殆;疑惑、危險。

        1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會明白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注釋】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xué)生,長期追隨孔子。女,同汝,你。

        1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來行走呢?”

        【注釋】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1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時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么)還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注釋】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jù)《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扇,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1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了(為仁之)道,就是當晚死去也心甘情愿了。”

        16、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著的是法制,小人想著的是恩惠!

        【注釋】懷:思念。土:鄉(xiāng)土。刑:法制懲罰。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其相類似的錯誤)!

        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充分的道理(理由)!

        【注釋】游:指游學(xué)、游官、經(jīng)商等外出活動。方:規(guī)矩,道理,理由。

        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三年(多年)沒有改變父親的合乎禮儀的規(guī)矩,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22、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應(yīng)該在說話時要謹慎,在行動時要敏捷!

        【注釋】訥:遲鈍。這里指說話要謹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24、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宰予白天睡覺?鬃诱f:“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zé)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是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注釋】糞土:腐土、臟土。杇:音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誅:意為責(zé)備、批評。與:語氣詞。

        25、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qū)W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qū)W到的!

        【注釋】文章:這里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性:人性。《陽貨篇》第十七中談到性。天道:天命!墩撜Z》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guān)于天道的言論。

        2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xué),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注釋】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孔圉(音yǔ)!拔摹笔侵u號,“子”是尊稱。敏:敏捷、勤勉。

        2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注釋】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謚號。斯:就。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注釋】足恭:一說是兩只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tài)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里采用后說。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2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多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xué)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

        【注釋】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于學(xué)。

        30、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注釋】質(zhì):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文:文采,經(jīng)過修飾的。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詞華麗,這里有虛偽、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與質(zhì)的配合很恰當。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2、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注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爸蓖爸恰;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33、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xué)的知識),學(xué)習(xí)中不覺得厭煩,教人中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注釋】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何有于我哉:對我有什么難呢?

        34、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注釋】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藝:藝指孔子教授學(xué)生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3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dǎo)學(xué)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注釋】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lǐng)會不了的樣子。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音yǔ,角落。

        3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注釋】飯疏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37、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鬃(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說。(就說)他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注釋】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云爾:云,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3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xué)習(xí),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教授給學(xué)生們。

        【注釋】文:文獻、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nèi)容。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4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注釋】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長戚戚:經(jīng)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41、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既溫和又嚴厲,威嚴卻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42、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譯文】《詩經(jīng)》說:“(要)小心謹慎呀,就好像站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

        4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說:“鳥快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時候,說的話是善意的。”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zé)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zé)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注釋】弘毅:弘,廣大。毅,強毅。

        4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46、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嘆地說:“(對于老師的學(xué)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粗孟裨谇懊,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dǎo)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xué)習(xí)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注釋】喟:音kuì,嘆息的樣子。彌:更加,越發(fā)。鉆:鉆研。瞻:視、看。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dǎo),引導(dǎo)。卓爾:高大、超群的樣子。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47、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那個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里非常落后閉塞,不開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那里住下來,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注釋】九夷:中國古代對于東方少數(shù)民族的通稱。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49、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在評價顏淵時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50、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也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5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是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注釋】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此處言其多。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5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評析】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jīng)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

        5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54、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注釋】膾:音kuài,切細的魚、肉。

        55、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56、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鳖仠Y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注釋】克己復(fù)禮:克己,克制自己。復(fù)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事:從事,照著去做。

        57、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有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饼R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注釋】齊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

        5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59、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xué)問來結(jié)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

         6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61、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鬃诱f:“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注釋】莒父:莒,音jǔ。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nèi)。

        62、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63、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

        6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是要正直,但是說話要隨和謹慎(注意方式方法)!

        【注釋】危:直,正直。孫:同“遜”。

        6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忠言,而有言論的人不一定都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66、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67、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xiàn)在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給別人看。”

        6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6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dān)心自己沒有本事!

        7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么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zé)備人,下學(xué)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注釋】尤:責(zé)怪、怨恨。下學(xué)上達:下學(xué)學(xué)人事,上達達天命。

        7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7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鬃诱f:“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7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要是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zé)備自己而少責(zé)備別人,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75、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jié)黨營私。”

        【注釋】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76、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能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77、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的!

        79、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就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8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8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jié)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xué)習(xí)為好。”

        8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1)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2)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說:“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xué)習(xí),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dān)心道不能行,不擔(dān)心貧窮!

        【注釋】餒:音něi,饑餓。祿:做官的俸祿。

        83、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84、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8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就沒有互相商議的(基礎(chǔ))!

        86、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注釋】諒:誠信。便辟:慣于走邪道。善柔:善于和顏悅色騙人。便侫:慣于花言巧語。

        8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yīng)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88、子曰:“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

        【譯文】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xí)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89、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9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說明】本章已見于第一篇《學(xué)而》的第三章,此處系重出。

         91、子路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譯文】子路說:“整天吃飽了飯,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

         9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已經(jīng)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93、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譯文】手腳不勤,分不清五谷。

        【注釋】四體:四肢!拔骞取,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

        94、子夏曰:“仕而優(yōu)(1)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譯文】子夏說:“做官還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注釋】優(yōu):有余力。

      論語經(jīng)典句子11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3.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6.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7.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8.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0.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11.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2.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3.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1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1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6.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7.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8.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9.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20.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1.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22.學(xué)而時習(xí)之,溫故而知新。

        23.禮,與其奢也,寧儉。

        2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8.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29.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富且貴焉,恥也。

        30.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31.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32.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33.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3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5.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37.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3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4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1.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4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43.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其取。

        4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45.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4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7.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48.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49.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

        50.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51.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53.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54.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5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5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7.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5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5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60.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經(jīng)典句子12

        【原文】

        1·1 子曰(1):“學(xué)(2)而時習(xí)(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xué)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xué):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xué)”,主要是指學(xué)習(xí)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時習(xí):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薄!傲(xí)”,指演習(xí)禮、樂;復(fù)習(xí)詩、書。也含有溫習(xí)、實習(xí)、練習(xí)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xué)習(xí)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xué)了又時常溫習(xí)和練習(xí),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xué)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xué)了以后,又時常溫習(xí)和練習(xí),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xué)”不是指學(xué)習(xí),而是指學(xué)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xí)”不是溫習(xí),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xué)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xué)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xué)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nèi)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huán)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xué)習(xí)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nèi)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wù)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xué)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xué)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墩撜Z》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guī)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wù)本:務(wù),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xiàn)。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xué)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wù),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nèi)绻軌蛟诩抑袑Ω改副M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xué)、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jié)構(gòu),其基礎(chǔ)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guān)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guān)系?鬃涌吹搅诉@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fā)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tǒng)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wù)的,對此應(yīng)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yīng)有的作用。

      論語經(jīng)典句子13

        1.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墩撜Z衛(wèi)靈公》

        2.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3.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4.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墩撜Z泰伯》

        5.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墩撜Z衛(wèi)靈公》

        6.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墩撜Z季氏》

        7.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里仁》

        8. 君子不器!墩撜Z為政》

        9.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10. 古之學(xué)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xué)),今之學(xué)者為人!墩撜Z憲問》

        11. 見義不為,無勇也!墩撜Z為政》

        12.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墩撜Z子罕》

        13. 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xué)而》

        14.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15. 朝聞道,夕死可矣!墩撜Z里仁》

        16.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學(xué)而》

        17.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18.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19.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怨矣!墩撜Z憲問》

        20.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

        21.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2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子路》

        2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2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25.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2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7.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9.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0.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32.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3.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4.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5. 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6.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7.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38.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9.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40.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41. 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經(jīng)典句子14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

        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6、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墩撜Z·衛(wèi)靈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9、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薄墩撜Z·雍也》

        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xué)而》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12、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墩撜Z·公冶長》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墩撜Z·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墩撜Z·述而》

        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薄墩撜Z·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薄墩撜Z·憲問》

        17、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墩撜Z·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薄墩撜Z·學(xué)而》

        20、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薄墩撜Z·衛(wèi)靈公》

        2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薄墩撜Z·衛(wèi)靈公》

        2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墩撜Z·子路》

        2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薄墩撜Z·里仁》

        2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薄墩撜Z·衛(wèi)靈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出自《論語·子路》

        26、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薄墩撜Z·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薄墩撜Z·顏淵》

        28、既來之,則安之!墩撜Z·季氏》

        29、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3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薄墩撜Z·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墩撜Z·雍也》

        33、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

        34、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為政》

        35、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薄墩撜Z·衛(wèi)靈公》

        36、子曰:“有教無類!薄墩撜Z·衛(wèi)靈公》

      論語經(jīng)典句子15

        1、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抖男ⅰ槟嘎駜骸

        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薄,而恥智之不博!獜埡

        3、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4、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鹽好。

        5、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龂尽の簳

        6、世間最莊嚴的問題是:我能做什么好事?——佚名

        7、一家人能夠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永锓蛉

        8、養(yǎng)兒方知娘艱辛,養(yǎng)女方知謝娘恩!毡局V語

        9、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定愛他的父母!终Z堂

        10、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

        11、母親的安寧和幸福取決于她的孩子們!母親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兒童去創(chuàng)造!——蘇霍姆林斯基

        12、要想贏得女兒的歡心,必須先從她母親著手。

        13、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_素

        14、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泵献诱f:“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薄献印けM心上

        15、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薩克雷

        16、祭而豐不如養(yǎng)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格言聯(lián)璧》

        17、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疤K聯(lián)諺語

        18、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19、母勤女懶。

        20、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孝親最神也。

        21、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注釋: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yǎng)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yǎng)。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yǎng)父母和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

        22、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扼鹧浴

        23、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意思是:養(yǎng)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24、當照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瓷昝洝

        25、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逗鬂h書》

        26、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鬃

        27、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28、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yīng)許的誡命!匆愿ニ鶗

        29、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獖W斯特洛夫斯基

        30、再沒有什么能比人的母親更為偉大!萏芈

        長。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哭一場。娘想兒,長如江;兒想娘,扁擔(dān)長。

      【論語經(jīng)典句子】相關(guān)文章:

      論語的句子11-08

      論語句子30句09-14

      論語中關(guān)于誠信的句子11-05

      論語人生哲理的句子01-22

      論語孝敬父母的句子大全01-04

      論語中關(guān)于修養(yǎng)的句子大全12-14

      有關(guān)論語中最唯美的句子01-05

      《論語》心得 :《論語》不朽,孔子不朽01-27

      經(jīng)典論語的語錄11-16

      論語的語錄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