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二)

      時間:2024-10-22 09:07:39 敏冰 考研試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二)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都可能會接觸到試題,試題是考核某種技能水平的標準。那么你知道什么樣的試題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二),歡迎大家分享。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二)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二) 1

        第一節(jié) 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一、選擇題Ⅰ

        1、物質的惟一特性是()

        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觀實在性D.直接現(xiàn)實性

        2、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

        A.機械、物理、化學、生命、社會B.液體、固體、氣體、等離子體

        C.時間和空間D.實踐和社會

        3、設想脫離物質的運動的觀點是()

        A.唯心主義B.唯物主義C.不可知論D.相對主義

        4、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的觀點是()

        A.客觀唯心主義B.主觀唯心主義C.不可知論D.形而上學

        5、形而上學的“絕對時空”觀的錯誤在于()

        A.否認時空的客觀性B.否認時空的無限性

        C.否認時空的可變性D.否認時空與物質運動的聯(lián)系

        6、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的定義是通過()

        A.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界定的B.個別與一般的關系界定的

        C.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界定的D.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界定的

        7、哲學上的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上的物質范疇的關系是()

        A.本質和派生的關系B.普遍和特殊的關系

        C.本質和現(xiàn)象的關系 D.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8、“運動應當從它的反面即從靜止找到它的量度”,因為靜止是()

        A.運動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B.過去運動的結果和未來運動的出發(fā)點

        C.運動的原因和根據(jù)D.運動的基礎和承擔者

        9、“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著名詩句所蘊含的哲理是()

        A.物質運動的客觀性和時空主觀性的統(tǒng)一B.物質運動的無限性和時空的有限性的統(tǒng)一

        C.物質運動的多樣性和靜止的單一性的統(tǒng)一 D.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統(tǒng)一

        10、《壇經》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菽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边@段話表明惠能關于運動的基本觀點是()

        A.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B.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運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D.精神是運動的主體

        11、“假定一切物質都具有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這是合乎邏輯的”。這一論斷是()

        A.認為一切物質都是有意識的物活論觀點B.把意識同物質等同的庸俗唯物主義觀點

        C.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感覺論觀點D.揭示意識起源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

        二、選擇題Ⅱ

        12、下列屬于物質范疇的有()

        A.自然界盲目自發(fā)的的運動B.動物的本能活動

        C.人的感性活動D.人的實踐活動

        13、中國古代哲學家方以智指出:“氣凝為形,蘊發(fā)為光,竅激為聲,皆氣也”。這句話在哲學上表達了()

        A.萬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思想B.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C.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D.物質運動形式多樣性的思想

        14、社會的物質性表現(xiàn)為()

        A.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自然歷史過程B.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C.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過程D.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精神生活的過程

        15、《傳習錄》記載:“先生(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蓖蹶柮鬟@一觀點的錯誤是()

        A.把人對花的感覺與花的存在等同起來B.把人對花的感覺夸大成脫離花的獨立實體

        C.認為人對花的感覺與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肯定人對花的感覺的能動性

        16、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的意義是()

        A.指出物質的惟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批判了唯心論和二元論

        B.堅持了物質世界的可知性,體現(xiàn)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tǒng)一

        C.堅持了世界的多樣性物質統(tǒng)一,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缺陷,體現(xiàn)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

        D.堅持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tǒng)一性,體現(xiàn)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

        17、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物質是運動的()

        A.形式B.主體C.承擔者D.基礎

        18、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在于()

        A.它是理解運動的前提B.通過靜止可以衡量運動

        C.它是事物多樣性的條件D.它是事物相互區(qū)別的基礎

        19、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

        A.根本屬性B.存在方式C.內在結構D.外在形式

        20、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夫之認為:“動靜乃陰陽之動靜也!薄敖员疚锢碇倘!薄办o者靜動,非不動也。”“靜即含動,動不舍靜!薄皠、靜,皆動也!边@在哲學上表達了()

        A.運動和靜止都是物質的固有屬性B.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是緩慢不顯著的運動

        C.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D.靜止和運動是相互包含的

        21、“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一命題揭示了()

        A.人腦是意識的源泉B.意識是人腦產生的特殊物質

        C.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D.觀念的東西同物質的東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三、分析題

        22、試分析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并由此分析靜止這一概念。

        23、“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物質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24、運用有關哲學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紀和18世紀的一些唯物主義者,受當時自然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或物體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說:“物質是按一定次序結合的不可分不可滅的原子的總和!睈蹱柧S修說:“物質并不是一件東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們稱之為形體的個體,物質這個名詞只能了解為那些為一切形體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認為,廣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體所具有的特性!浴妒耸兰o法國哲學》

        材料2

        19世紀末20世紀初,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fā)現(xiàn),否定了原子是物質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變等傳統(tǒng)思想。一些自然科學家由于不懂辯證法,認為‘原子非物質化了,物質消失了”。馬赫主義者抓住這一點以論證唯心主義,宣稱“物質消失了”,就是“物質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覺,物質是 “荒謬的虛構”和“假設”!浴读袑庍x集》,第2卷

        材料3

        列寧指出:“‘物質已在消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迄今我們認識物質所達到的那個界限正在消失,我們的知識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為是絕對的、不變的、原本的物質特性(不可入性、慣性、質量等等)正在消失,現(xiàn)在它們顯現(xiàn)出是相對的,僅為物質的某些狀態(tài)所特有的。因為物質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觀實在,它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摘自《列寧選集》,第2卷

        請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學觀點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體現(xiàn)的自然科學發(fā)現(xiàn)同哲學的關系。

        (3)結合材料3列寧闡述的思想,簡述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學說的關系。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Ⅰ

        1.【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物質的惟一特性。

        【拓展】要注意題干問的是惟一特性,主要依據(jù)的是列寧對物質的定義。

        2.【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物質的存在形式。

        【解析】題干問的“物質”是一哲學的概念,物質的存在形式就是時空,其他選項是具體物質形態(tài)的運動方式。

        【拓展】要仔細理解題干的問題中所涉及的相關概念,學會并注意在哲學的語言與背景下思考、作答,結合選項進行鑒別、排除。

        3.【答案】A

        【考點】本題考查各派別對于物質與運動關系的認識。

        【解析】唯心主義將意識等精神性的東西看作世界的本原,設想脫離物質的運動。唯物主義則堅持按照物質世界的本來面貌去認識世界的形式、運動,與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不可知論認為世界不可知;相對主義將運動絕對化。

        【拓展】做此題的關鍵是不能死摳某一哲學家或哲學派別的觀點,而應從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不可知論與相對主義各自的總體上把握它們對物質與運動關系的認識。

        4.【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各派別對于物質與運動關系的認識。

        【解析】形而上學將物質與運動割裂開來,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或沒有運動的物質。A、B、C三項則沒有對于物質與運動關系的定論。

        【拓展】做此題的關鍵同上題。

        5.【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形而上學的時空觀。

        【解析】形而上學的本質就是將運動與物質、物質的存在形式與物質本身相互脫離,而對時空的客觀性、無限性與可變性都沒有否認,可見D正確。

        【拓展】做此題的關鍵是要抓住形而上學的本質。

        6.【答案】A

        【考點】本題考查哲學物質概念的定義及其定義的方法。

        【解析】列寧對物質的哲學定義是通過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物質在意識觀念中標示為“客觀實在”)來定義的。其他選項無法對物質進行界定。

        【拓展】做此題的關鍵是要準確、深刻把握列寧定義的物質內涵,這樣才能相應地對他定義的方法與角度有準確的把握。

        7.【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哲學與自然科學概念的關系。

        【解析】哲學與自然科學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它們的概念也自然具有這種關系。而哲學與自然科學里的概念都具有其他三項所敘述的關系,所以不選。

        8.【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靜止對于運動的意義。

        【解析】B項很好理解。A項正確說法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與存在方式;沒有C項的說法;D項正確說法是: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拓展】本題的選項都具有一定迷惑性,關鍵是要對物質、運動、靜止等這些基本概念及其關系有扎實的掌握,這樣才不會張冠李戴。本題可用排除法。

        9.【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運動的絕對性與靜止的相對性。

        【解析】本題“坐地”是靜止,然而“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也就是雖然坐著沒動,卻一天行了八萬里,遙看了一千河,顯然這是物質的運動絕對性和靜止相對性的統(tǒng)一。其他選項似乎都具有很大迷惑性,但是對詩句本身有了準確的理解,答案也就顯而易見地出現(xiàn)了。

        10.【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對運動主體的把握。

        【解析】詩中一個和尚說是風在動,一個和尚說是幡在動,而慧能則說是心(即精神)在動,顯然D對。

        【拓展】本題考查運動的主體,其他選項都不是考查的角度,做此題時考生需要細致區(qū)分各個選項,不要一眼看中哪個選項就選哪個。

        11.【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物質的反映特性。

        【解析】客觀世界一切物質都有反映特性,包括無生命的和有生命的,前者如“空谷回音”,后者如動物的趨利避害,植物的向陽性,作為高級動物的人就加更不用說了,所以A對。

        【拓展】做此題關鍵要仔細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是劃分哲學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和依據(jù)。

        二、選擇題Ⅱ

        12.【答案】ABCD

        【考點】本題是對物質范疇的確認。

        【解析】物質就是指能夠標志客觀實在的范疇,把握“客觀實在”這一根本特性,將選項對照可知,四個選項都符合這個根本特性。

        【拓展】要抓住物質哲學范疇的根本含義。

        13.【答案】ABCD

        【考點】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把握。

        【解析】A、D兩項:“氣”在這里即“物質”,“形”、“光”、“聲”表示物質的各種不同運動形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顯然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故B、C兩項也對。

        【拓展】考生應對中國古代關于天人、形神、理氣與心物等基本思想有所掌握,在此知識背景下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辨別具體哲學家的思想(就算古文功底不好也可以有效地獲得解答)。

        14.【答案】ABCD

        【考點】本題考查對社會物質性的理解。

        【解析】A項:自然歷史過程即表明是一種客觀實在的過程;B項:生產方式即物質實踐方式;C項: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矛盾;D項更是明顯具有物質性。

        15.【答案】AB

        【考點】本題考查對古代中國王陽明心物思想的理解。

        【解析】B項比較好理解。王陽明把感覺等同于客觀實體的存在,感覺與客觀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同一并不表示等同,而是有差別的(對立)統(tǒng)一,故C不選;D項也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拓展】考生要注意辨析同一與等同的不同哲學含義。

        16.【答案】ABCD

        【考點】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的含義。

        【解析】ABC三項比較好理解;D項:馬克思主義將人類社會也歸于物質范疇,創(chuàng)造了唯物史觀,實現(xiàn)了歷史觀與自然觀的統(tǒng)一。

        【拓展】考生不應只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限定在列寧的那一句話定義上,而應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體系包括后來對物質的敘述上來把握。

        17.【答案】BCD

        【考點】本題考查物質對運動的關系。

        【解析】A項: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18.【答案】ABCD

        【考點】本題考查相對靜止的意義。

        【解析】A項: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和利用事物的前提;C項:靜止是事物分化的條件,是事物多樣性的條件,從而也是事物相互區(qū)別的基礎。

        19.【答案】AB

        【考點】本題考查運動對物質的關系。

        【解析】運動是普遍的、無條件的、絕對的,它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C、D兩項不屬于運動對物質的關系。

        【拓展】從運動的絕對性方面去把握運動對物質的關系。

        20.【答案】ABCD

        【考點】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哲學家對運動與靜止關系的認識。

        【解析】A項:動與靜“皆本物理之固然”;B項:“靜者靜動,非不動也”;C項:“動、靜皆動也”;D項:“靜即含動,動不舍靜”。

        21.【答案】CD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對馬克思意識本質論述的理解。

        【解析】C項:“移入人腦”指的是,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不是頭腦中產生出來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印象;D項:“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即表明意識同物質有同一性。

        三、分析題

        22、【答案要點】

        (1)物質世界是永恒運動的,這是因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一切物質形態(tài)的存在形式,沒有運動就沒有物質,〔2分〕也就是說運動是普遍的、無條件的、絕對的。〔1分〕物質世界是永恒運動的,但不等于沒有相對靜止。因為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靜止是運動的特殊表現(xiàn)形態(tài)!3分〕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不可分割的,絕對運動中包含著相對靜止,相對靜止中包含著絕對運動。〔2分〕

        (2)該命題的錯誤實質在于:把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對立起來、割裂開來,根本不了解相對靜止也是一種運動,即是運動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1分〕

        23、【答案要點】

        (1)這是恩格斯關于哲學上的物質和具體物質形態(tài)關系的科學論斷。〔1分〕

        (2)哲學上的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式是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的關系。〔1分〕哲學上的物質是從各種實物的總和中抽象出來的,是具體物質的共性,即客觀實在性,〔2分〕這種客觀實在性,是在人們頭腦之外客觀存在著的,是物質的惟一特性!1分〕同時,哲學上的一般物質,又不能單獨存在,這只能存在于各種具體事物之中,即共性寓于個性之中,一般存在特殊之中,共性與個性相聯(lián)系而存在。〔2分〕

        (3)此命題科學地闡述和規(guī)定了世界本原物質范疇的實質和內容,揭示了世界真正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2分〕

        24、【答案要點】

        (1)材料1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或物體的某些特性,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物質觀!1分〕它把具體的物質結構和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誤認為物質的一般,把原子的個性看成是物質的共性,沒有把握住物質的惟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1分〕割裂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tǒng)一性;經受不住唯心主義的攻擊!1分〕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學家不懂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以致陷入唯心主義,迷失方向!1分〕唯心主義則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攻擊唯物主義!1分〕

        (3)材料3中,列寧明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1分〕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義的錯誤和攻擊,闡明了哲學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學說的關系。〔1分〕哲學的物質范疇指一切物質結構和具體形態(tài)的共性即客觀實在性,具有絕對性!1分〕自然科學揭示的物質結構是個性,具有相對性,它隨著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化。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1分〕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二) 2

        1.舊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是因為它是

        A.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相脫離

        B.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C.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D.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上,不承認意識的能動性

        2.《易傳》說:“易……之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注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边@是

        A.相對主義的觀點 B.辯證法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 D.二元論的觀點

        3.中國古代哲學家陸九淵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這一觀點是

        A.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B.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C.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D.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

        4.列寧說:當然,就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這里所講的“非常有限的范圍”是指

        A.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和第二性 B.物質和意識是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

        C.物質是否能為意識所正確反映 D.意識能否反作用于物質

        5.生產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A.人的勞動 B.勞動資料

        C.勞動對象 D.生產資料

        6.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理順國家與企業(yè)的關系,核心問題就是

        A.企業(yè)應擁有資產所有權 B.企業(yè)應擁有法人財產權

        C.企業(yè)應擁有宏觀調控權 D.企業(yè)應擁有行業(yè)管理權

        7.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新世紀新階段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的開放戰(zhàn)略是

        A.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 B.“引進來”的開放戰(zhàn)略

        C.多元化的開放戰(zhàn)略 D.積極參與的開放戰(zhàn)略

        8.列寧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所作出的'突出貢獻是

        A.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學說 B.揭示了資本的積累過程

        C.提出了平均利潤學說 D.揭示了帝國主義的實質和基本特征

        9.我國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踐中一個創(chuàng)新性辦法是對民族資產階級

        A.和平贖買 B.剝奪生產資料

        C.公私合營 D.生活上給出路

        10.《論持久戰(zhàn)》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略方針是

        A.基本的是游擊戰(zhàn),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zhàn)

        B.基本的是運動戰(zhàn),但不放棄戰(zhàn)術配合上的游擊戰(zhàn)

        C.基本的是陣地戰(zhàn),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zhàn)

        D.基本的是內線作戰(zhàn),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外線作戰(zhàn)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二) 3

        1.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資本有機構成4:1,m′=100%,一年周轉4次,其年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分別是()

        A.80萬,100%

        B.40萬,400%

        C.40萬,100%

        D.80萬,400%

        2.某鋼鐵廠因鐵礦石價格上漲,增加了該廠的預付資本數(shù)量,這使得該廠的資本構成發(fā)生了變化,所變化的資本構成是()

        A.資本技術構成

        B.資本價值構成

        C.資本物質構成

        D.資本有機構成

        3.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這是因為()

        A.資本家購買的是勞動力的價值

        B.勞動力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

        C.貨幣所有者購買的勞動力能夠帶來剩余價值

        D.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能夠在消費過程中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4.馬克思把商品轉換成貨幣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這是因為只有商品變?yōu)樨泿牛ǎ?/p>

        A.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

        B.價值才能轉化為使用價值

        C.抽象勞動才能轉化為具體勞動

        D.私人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

        5.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雇傭工人進行勞動并支付相應的工資。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

        A.工人所獲得的資本家的預付資本

        B.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C.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

        6.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每次投資所得的利潤是15萬元,假定其預付資本的有機構成是4:1,那么該資本家每次投資所實現(xiàn)的剩余價值率為()

        A.15%

        B.75%

        C.100%

        D.125%

        7.社會生產是連續(xù)不斷進行的,這種連續(xù)不斷重復的生產就是再生產。每次經濟危機發(fā)生期間,總有許多企業(yè)或因產品積壓、或因訂單缺乏等致使其無法繼續(xù)進行再生產而被迫倒閉。那些因產品積壓而倒閉的`企業(yè)主要是由于無法實現(xiàn)其生產過程中的()

        A.勞動補償

        B.價值補償

        C.實物補償

        D.增殖補償

        8.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機器大工業(yè)發(fā)展到自動化階段。智能化工廠創(chuàng)造出了較高的生產率,顯露出巨大的競爭力,企業(yè)在“機器換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意味著率先使用機器人的個別企業(yè)()

        A.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

        B.剩余價值來源的改變

        C.所生產商品價值的提高

        D.獲得更多的社會平均利潤

        9.某資本家100萬元創(chuàng)辦企業(yè)從事生產,60萬元用于固定資本,以購買機器設備等,40萬元用于流動資本,以購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其中購買勞動力支付了10萬元)。一輪生產結束后,該企業(yè)的總資本達到了120萬元。那么該企業(yè)的剩余價值為()

        A.20%

        B.50%

        C.200%

        D.100%

        解析

        1.【答案D】

        第一個條件資本家投資100萬,即預付資本是100萬,公式表示c+v=100;第二個條件資本有機構成是4:1,公式表示c:v=4:1,聯(lián)合兩個條件,可知不變資本c=80萬,可變資本v=20萬。第三個條件剩余價值率m′=100%,而剩余價值率m′=m:v,計算可知剩余價值m=20萬。第四個條件一年周轉4次,所以年剩余價值量=剩余價值×年周轉次數(shù)=20×4=80萬;年剩余價值率=剩余價值率×年周轉次數(shù)=100%×4次=400%

        2.【答案B】

        作為勞動對象的鐵礦石的資本是不變資本,這一部分資本因鐵礦石價格上漲而增加很顯然影響的是該廠的資本價值構成,因為資本的價值構成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鐵礦石的價格上漲僅僅增加了不變資本的墊支,并沒有增加原料燃料的數(shù)量,沒有改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比例。答案是B。資本的技術構成是指由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它是從物質形態(tài)角度對資本構成的劃分,這樣,把資本的技術構成也叫資本物質構成。因此選項A和C實際上是一樣的,都不正確。資本有機構成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所以,選項D錯誤。

        3.【答案C】

        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第一,勞動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勞動者一無所有。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價值的價值源泉。貨幣所有者購買到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能夠獲得剰余價值,貨幣也就轉化為資本。可見,勞動力成為商品之所以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正是因為貨幣所有者購買的勞動力能夠帶來剩余價值,也正是由于勞動力商品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所以它自身的價值的消費過程中不是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只有在勞動力成為商品后,資本家才可以利用勞動力來生產剩余價值。

        4.【答案D】

        商品生產者只有順利實現(xiàn)商品到貨幣的跳躍,把商品換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貨幣,商品生產者才能生存下去。即通過商品交換,使用價值才能轉化為價值,具體勞動才能轉化為抽象勞動,私人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因此,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

        5.【答案B】

        工人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例如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是80元,而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100元,則20元差額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工資表現(xiàn)為"勞動的價格"或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界限,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A錯,資本家的預付資本還包括購買生產資料等不變資本的,工資只是預付資本的一部分可變資本。C錯,工人的勞動分為兩個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工人創(chuàng)造勞動力的價值,從量上看,也就是工人工資的部分: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工人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這部分剩余價值是全部被資本家剝削的,工人是根本無法得到的。D錯,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認為,工人的工資是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這就掩蓋了資本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

        6.【答案B】

        第一個條件資本家投資100萬,即預付資本是100萬,公式表示c+v=100;第二個條件資本有機構成是4:1,公式表示c:v=4:1,聯(lián)合兩個條件,可知不變資本c=80萬,可變資本v=20萬。第三個條件每次投資所得利潤是15萬,因為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二者在數(shù)量上相等,所以剩余價值m=15萬。最后,剩余價值率m′=m:v=15/20=75%。

        7.【答案B】

        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要求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在價值上得到補償。材料中所說產品積壓,其實質就是產品無法順利賣出,之前所付出的資本無法順利得到價值補償。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

        8.【答案A】

        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動機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資本家便盡可能改進技術,也就是改變資本技術構成。題目中機器人的使用會導致資本構成中勞動力數(shù)量的降低,即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A正確。技術構成的提高為個別企業(yè)帶來超額剩余價值,但是剩余價值的來源依然是工人的勞動,B錯誤。勞動生產率提高會導致單位時間內使用價值量增加,即個別商品價值降低,C錯誤。個別企業(yè)資本家生產率提高,獲得的超額利潤,而不是社會平均利潤,D錯誤。

        9.【答案C】

        根據(jù)題意,第一個條件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即可變資本v=10萬。第二個條件一輪生產結束后,該企業(yè)總資本達到120萬元,比開始時的投資多了20萬元,這20萬元是可變資本帶來的剩余價值,即m=20萬。所以,剩余價值率=m/v×100%=20/10×100%=200%。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二)】相關文章: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一)02-19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三)02-19

      2014年考研政治沖刺階段模擬試題(一)02-21

      2018考研政治復習沖刺試題(附答案)08-15

      2018考研政治復習沖刺試題(含答案)08-15

      考研英語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03-26

      初三政治中考模擬試題03-27

      2014年考研英語模擬試題及答案02-12

      2018考研政治馬原強化試題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