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

      時間:2021-02-16 11:23:30 實習報告 我要投稿

      關于地質實習報告匯編九篇

        在現(xiàn)在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地質實習報告匯編九篇

      地質實習報告 篇1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么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qū)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xiāng)一樣高興,為一些同學訴說著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巖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qū)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xiàn)象典型多樣,并且出露良好,區(qū)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qū)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qū)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xiàn)象,并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xiāng)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了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制約的關系,以培養(yǎng)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qū)處于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為太行山,東部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zhèn)。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5-10公里。盆地形態(tài)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于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并為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為東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為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于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為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qū)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fā)育較為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qū)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qū)地質現(xiàn)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有分布,其中變質巖和沉積巖分布最為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層主要分布著各類片麻巖,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巖為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布有竹葉狀灰?guī)r和鮞狀灰?guī)r,奧陶紀地層主要為灰?guī)r,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guī)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并伴隨著大量的斷裂發(fā)育和巖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為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為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為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于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巖,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巖和古生界頁巖、鮞狀灰?guī)r。林州盆地是伴隨著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xiàn)。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系是太古界片麻巖與中奧陶紀灰?guī)r相接觸。

        3.· 地表形態(tài)

        林州地區(qū)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于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于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qū)的范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里的氣候規(guī)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qū)河流皆發(fā)源于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為漳河,中部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qū)先后與衛(wèi)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氣候區(qū)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qū)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范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qū)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xiàn)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為優(yōu)勢種。

      地質實習報告 篇2

        引言

        地理位置;所屬行政區(qū)劃;實習時間;學習了哪些地質工作方法。

        一、地理與經濟概況

        1.地勢:敘述本區(qū)的地形大勢,地形、地勢分布規(guī)律。屬何地理區(qū),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區(qū)的一部分。指出區(qū)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點等。

        2.水系:描述區(qū)內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床寬窄等。

        3.氣候:應根據文獻資料或親身經歷,簡單介紹區(qū)內的氣溫、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線及交通工具等。

        5.經濟概況:工農業(yè)的一般概況;城鎮(zhèn)、村落的分布;居民、人口和勞動力等情況。

        在撰寫時,除野外調查外,主要是根據地形圖及其有關資料進行編寫,文字力求簡練。

        二、區(qū)域地層與巖性

        地層與巖性是地質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這部分主要說明實習區(qū)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層;各地層的巖性(巖石的顏色、結構、構造、主要組成礦物和巖石在區(qū)域內的厚度、出露地點及分布等);區(qū)域的地層層序;地層的接觸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本部分的寫法是:

        先寫一個 引子 ,概要說明本區(qū)由哪些巖石構成,使讀者對本區(qū)有一個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 之后,按地層自老而新的順序分段進行描述。分段描述時,每段都要有一個小標題。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體巖性時,要先寫分布情況。然后再寫出巖石的性質、厚度及其地層的接觸關系。

        三、構造

        本部分主要是根據巖層的產狀情況,寫巖層受到何種地質作用的破壞,形成何種地質構造等。

        本部分的寫法是:

        開始先寫區(qū)域內地質構造的一般情況,如:本區(qū)構造復雜與否;本區(qū)所屬的構造部位;區(qū)域內有哪些較大的構造;構造線的方向如何等?偟臉嬙燧喞枋鲋,即可分褶皺和斷裂兩大部分分別進行描述。

        即:

       。ㄒ唬薨櫂嬙

       。ǘ⿺嗔褬嬙

        1. 主要的斷層

        2. 節(jié)理

        總之,在編寫這部分報告時,應根據野外觀察到的實際內容描述。描述時,對于每一個褶皺或斷裂都要描述其具體位置、方向、長度和產狀。然后,再說明其它特征等。

        四、地貌形態(tài)

       。ㄒ唬┲饕孛差愋

        在野外實習期間所見到的主要地貌類型,如:中山、低山和丘陵;河谷地貌;洪積扇、洪積裙等。描述這些地貌類型的形態(tài)、分布規(guī)律等。

       。ǘ⿴r性與地貌的關系

        各種巖性對地貌的影響等。

        (三)構造與地貌的關系

        各種地質構造對地貌類型、地幔分布規(guī)律的影響等。

        五、土壤、植被和水文狀況

        六、區(qū)域地質和自然地理環(huán)境發(fā)展歷史

        根據在野外考察所觀察到的各個地層的巖性、各種地質構造來分析本區(qū)域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地理環(huán)境狀況、所發(fā)生的主要構造變動等。例如:

        1.太古代

        2.元古代

        根據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巖及石英巖層面上的波痕、泥裂等構造分析在太古代震旦紀時,本區(qū)濱海、淺海環(huán)境,海水時進時褪。又根據在太古界片麻巖和元古界石英巖之間,有大量的底礫巖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和元古代之間本區(qū)曾發(fā)生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構造運動。

        3.古生代

        結束語

        在結束語部分,可以寫實習收獲,以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

      地質實習報告 篇3

        1、 實習目的

        本次的野外地質實習針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05級學生。

        這是一次地質啟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認識實習,重點要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通時通過實習鞏固學過的《普通地質學》的課堂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2、 北京概況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北接灤平、豐寧、赤縣和承德等縣;西臨懷來、涿鹿等縣;南臨淶水、涿縣、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縣、市;東與大廠、香河、三河、興隆和天津市的薊縣為鄰。東南是一塊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稱北京平原,其形狀很象一個向群山叢中突出的海灣,故有“北京灣”之稱。北京城座落在北京灣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緯39度28分,北到北緯41度05分,西起東經115度25分,東至東經117度30分,南北橫跨緯度1度37分,東西經度相間2度05分。北京地處中緯地帶,氣候具有明顯的溫暖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形成的帶性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北京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山脈綿延,山峰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為全市最高點。地貌呈明顯的層狀結構,山區(qū)河流多為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洵河和拒馬河。

        北京有悠久的歷史,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曾發(fā)現(xiàn)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頂洞人遺址。全市面積16807.8平方公里,轄九縣十區(qū),人口達1000多萬,是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交通運輸樞紐。

        3、 實習路線

        本次實習共有五條路線。

        6月25日: 灰峪村口的采石場-->灰峪村北西向一山坡-->灰峪東山腰處-->灰峪東山梁處及從軍向北,向西遠眺-->軍莊火車站南,鐵路剖面-->鐵路隧道附近 6月26日: 軍莊以西,永定河邊的陳家莊-野溪附近-->下葦?shù)榇逦鞴愤?->河東鐵路東面-->鐵路隧道北口一帶 6月27日: 昌平一號隧道-->龍山頂-->十三陵水庫 6月28日: 房山區(qū)石花洞 6月29號: 周口店山口村東側-->羊屎溝口-->東山口花崗巖采石場

        附:交通位置圖

        二、 地層

        北京的地層發(fā)育比較齊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奧陶統(tǒng)、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tǒng)、三迭系及上白堊統(tǒng)外,其它地層都有發(fā)育,總厚度達六萬米以上。

        1、 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很廣。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巖系之上發(fā)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巖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巖(礫巖、砂巖、頁巖)為主,夾有白云質灰?guī)r及火山巖(安山巖、玄武巖),中上部以化學巖(白云質灰?guī)r、頁巖等)為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巖。

        (1) 青白口系(Zq)

        [1]下馬嶺組(Zqx)

        本組特點是淺海相灰色,、黑色、黃綠色粉砂巖——頁巖組成頻繁、明顯的沉積韻律。巖性變化較穩(wěn)定。沉積厚度116-458米,由東向西有逐漸增厚的趨勢,青白口以北最厚。

        [2]長龍山組(Zqc)

        本組底部為含礫粗石石英砂巖;下中部為灰白色薄——厚層石英砂巖(局部為長石石英砂巖),夾黃綠色頁巖及粉砂巖,交錯層理發(fā)育;上部為黃褐、灰綠色薄—— 中層含礫鐵質石英砂巖及石英砂巖與粉砂巖互層含海綠石;頂部為暗紫、灰綠及黃綠色頁巖。與下馬嶺組假整合在不同層位上。厚約20-191米。

        [3]景兒峪組(Z q j)

        本組底部為石英粗砂巖(含灰?guī)r角礫),呈現(xiàn)沉積間斷特點;下部為灰色中至厚灰層巖或白云質灰?guī)r;中部為黃綠色薄層泥灰?guī)r或白云質泥灰?guī)r夾灰色灰?guī)r透鏡體;上部為灰白、灰黃、紫紅、黃綠色薄層板狀泥灰?guī)r、白云質泥灰?guī)r,致密細膩,具有泥質條帶及縫合線構造。厚約76- 204 米。

        2、 下古生界

        北京的下古生界巖性基本穩(wěn)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夠豐富,代表一種典型的穩(wěn)定淺海沉積。本區(qū)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奧陶統(tǒng),而上奧陶統(tǒng)及志留系(與華北廣大地區(qū)一樣)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巖性為砂巖、頁巖、豹皮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鮞狀灰?guī)r和純厚石灰?guī)r等,總厚約1600余米。

        (1) 寒武系

        下分三個統(tǒng);

        (1.1) 下寒武統(tǒng)

        [ 1 ]昌平組即府君山組

        本組主要由豹皮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及白云巖等碳酸鹽巖石所組成。

        巖性橫向變化大,厚約13.5到95米。

        [ 2 ] 饅頭——毛莊組

        本組下部為角礫狀泥灰?guī)r,含角礫泥灰?guī)r;中部為紫紅色頁巖夾砂質頁巖,泥質白云巖與白灰質灰?guī)r;上部為紫紅色砂質頁巖、頁巖及綠色頁巖,夾薄層細粒結晶灰?guī)r。與昌平組(府君山組)為整合接觸,但局部有沉積間斷。厚約50-185米。

        (1.2)中寒武統(tǒng)

        [ 1 ]徐莊組

        本組以鮞狀灰?guī)r為主,可劃分為五個沉積韻律。每個韻律起始于細砂巖,經鮞狀灰?guī)r與細砂巖或泥質條帶灰?guī)r互層,到大量的巨厚層鮞狀灰?guī)r出現(xiàn)結束。厚約60-100米,與下浮地層整合接觸。

        [ 2 ]張夏祖

        本組下部以泥質條帶泥灰?guī)r夾頁巖為主,有部分鮞狀灰?guī)r,上部則以巨厚層鮞狀灰?guī)r為主,組成一個沉積旋回,其中下部又可細分為四個韻律,每個韻律起始于頁巖,隨之鈣質增高,出現(xiàn)泥質條帶泥灰?guī)r與頁巖互層,韻律之末,出現(xiàn)了鮞狀灰?guī)r與泥質條帶灰?guī)r互層。厚約33-267米。

        (1.3)、上寒武統(tǒng)

        [1]崮山組

        本組下部為灰色泥質條帶灰?guī)r,鮞狀灰?guī)r,條帶狀結晶灰?guī)r夾竹葉狀灰?guī)r。上部為紫紅色粉砂紙條帶灰?guī)r、鮞狀灰?guī)r、結晶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夾竹葉狀灰?guī)r及少許鈣質粘土巖。厚約59米。

        地質實習報告,

        [2]長山組

        以綠灰色泥灰?guī)r、淺灰色泥質條帶灰?guī)r及竹葉狀灰?guī)r為主,下部有時夾少許灰綠色鈣質粘土巖;底部為淺玫瑰色細晶白云巖夾竹葉狀灰?guī)r、竹葉狀礫石,具有紫紅色氧化圈。厚約29米。

        [3]鳳山組

        本組上部為灰色中層含白云質灰?guī)r、厚層泥質條帶灰?guī)r夾竹葉狀灰?guī)r及黑灰色薄板狀灰?guī)r;下部為灰色巨厚層泥質條帶灰?guī)r,局部含白云質,夾大量竹葉狀灰?guī)r,底部見紫紅色含云母鐵質條帶。厚約79-97米。

        (2) 奧陶系

        北京只有下奧陶統(tǒng)和中奧陶統(tǒng),與華北廣大地區(qū)一樣都缺少上奧陶統(tǒng)。

        (2.1)下奧陶統(tǒng)

        下奧陶統(tǒng)與鳳山組呈整體接觸關系。

        [1]冶里組

        本組下部以淺灰、灰白色巨厚層細晶灰?guī)r為主,其底部為花斑狀白云石化微晶灰?guī)r,上部為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灰?guī)r,夾淺黃色含白云質條紋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及鈣質灰?guī)r。厚約46-93米。

        [2]亮甲山組

        本組下部為灰黑色厚層——巨厚層含燧石條帶或團塊灰?guī)r夾中層泥質條紋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及少量白云質灰?guī)r、頁巖;上部以灰黑色中層白云巖、含灰質白云巖、粘土質白云巖為主,普遍含燧石團塊或燧石條帶,其上多為玫瑰色燧石,其下多為黑色燧石,頂部白云巖局部為角礫狀。厚約168-252米。

        (2.2)中奧陶統(tǒng)

        3、上古生界

        北京的上古生界包括石炭統(tǒng)(本溪組)、上石炭統(tǒng)(太原組)、下二迭統(tǒng)(山西組、紅廟嶺組)、上二迭統(tǒng)(雙泉組)組成。沒有泥盆系和下石炭統(tǒng)。

        (1) 石炭系

        (1.1) 上石炭統(tǒng)

        下楊家屯組(太原組)

        本組屬海陸交互相,以灰黑、黑色粉砂巖、頁巖為主,夾有細砂巖、薄層泥灰?guī)r1-2層。本組為主要含煤地層。厚約38-176米。

        (2) 二迭系

        (2.1)下二迭統(tǒng)

        山西組(中楊家屯組)

        本組為陸相碎屑巖發(fā)育,下部主要為深灰色粉砂巖,灰色細砂巖夾灰黑色粘土巖、灰色硬砂巖及1-4層礫巖,礫巖中常含鈣質結核。含薄煤層。厚約79-321米。

        (2.2)上二迭統(tǒng)

        雙泉組

        本組主要為灰綠、紫色凝灰質板巖和粉砂巖,中間常夾一層厚5-8米的灰白、綠灰色礫巖和砂巖。

        4、 中生界

        北京的中生界沒有三迭系,只有侏羅系和下白堊統(tǒng)。

        (1) 侏羅系

        侏羅系中統(tǒng)

        髫髻山組

        以中性為主的火山熔巖及其集快巖、角礫巖與火山碎屑巖互層。與下伏地層九龍山組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觸,與九龍山以前地層均為不整合接觸。厚約3000-4000米

        附:各層的信手剖面圖 及素描圖

        三、 巖漿作用及巖漿巖

        北京的巖漿巖分布很廣,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發(fā)生許多巖漿活動,包括各種形式的噴出活動和侵入活動。不同時期的巖漿巖成分不同,加上產狀各異,使其巖漿巖 不論從化學成分到礦物組成上,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巖漿巖。

        1、 侵入巖

        根據巖體的接觸關系、地質構造對巖漿巖的控制因素、巖體的變質程度等可將北京地區(qū)的巖漿侵入活動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 早元古代

        本期的侵入巖主要為超基性巖類和變質基性巖類。

        超基性巖類中包括橄欖巖和輝石巖,多呈北東向小型巖體沿斷裂帶活片麻理侵入太古代的片麻巖中。

        (2) 中、晚元古代

        本期的巖漿活動有侵入和噴出兩類。侵入巖體只發(fā)現(xiàn)有斜長環(huán)斑花崗巖體、四合村輝巖和紅石灣輝石巖等。

        斜長石斑花崗巖體沿東西向基底斷裂侵入密云群沙廠組的片麻巖中,與片麻理斜切。巖體東西向延長,為一北陡南緩,向南傾斜的不對陳巖脊。巖石的特點是具似斑狀結構,鉀長石斑晶為卵形,外面包圍一圈更長石或中長石。巖體內有棱角狀片巖捕虜體。巖體被三次侵入。第一次是斜長環(huán)斑角閃黑云母花崗巖,分布于巖體的西部,巖石呈灰色或暗灰色。第二次是斜長環(huán)斑黑云母花崗巖,為巖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巖石呈紅色。第三次是中粒黑云母花崗巖,呈紅色;中粒二云母花崗巖,呈米黃色;細;◢弾r,呈淺色。

        四合村輝石巖體:呈脈狀侵入太古代密云群大漕組花崗片麻巖中。巖體主要由二輝巖和橄欖巖兩個巖相帶組成,但分異不好。巖石蝕變類型主要有蛇紋石化、滑石、蛭石化和綠泥石化等。

        紅石灣輝巖體侵入于太古代角閃斜長片麻巖及花崗質片麻巖中的超基性巖體。巖體可分為角閃單斜輝石巖、角閃二輝巖、角閃斜方輝石巖及橄欖輝石巖四個巖相。

        2、 噴出巖

        (1) 元古代的噴發(fā)巖體

        屬中、酸性火山熔巖及火山碎屑巖,呈古火山頸相及海底噴發(fā)組產出,以火山角礫巖、安山巖及凝灰?guī)r為主。

        (2) 早侏羅世南大嶺組玄武巖

        是一套經多次噴溢活動形成的玄武質熔巖流。每一噴發(fā)層厚度5米至15米不等,但都有底部小杏仁構造帶、中部致密塊狀帶和頂部大杏仁構造帶等,杏仁體主要為石英、玉髓、方斛石、蛋白石、綠簾石等。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球狀風化明顯。

        (3) 中侏羅世髫髻山組火山巖

        由一系列中性火山物質構成的礫巖、熔巖及火山碎屑巖互層組成;鹕綆r系得巖性和厚度變化都很大,巖石組成也較復雜,主要的有輝石安山巖、角閃安山巖及火山角礫巖等。

        (4) 晚侏羅世東嶺臺組火山巖

        本組由一套酸性、中性及偏酸性巖類組成,主要以流紋巖、英安巖及粗面巖為主,并形成相應成分的火山角礫巖和凝灰?guī)r。

        四、 變質作用與變質巖

        主要介紹太古代及早元古代的變質作用。

        1、 太古屆變質巖系

        (1) 密云群

        北京出露最早、變質最深的巖層,屬于中深及深區(qū)域變質程度,巖性為各類片麻巖及麻粒巖,普遍受較強的混合巖化作用。

        地質實習報告,

        [1]沙廠組

        巖性以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為主;旌蠋r化發(fā)育,主要為陰影狀、條帶狀,其次為星占狀。

        [2]大漕組

        巖性以黑云斜長片麻巖為主,夾大量花崗片麻巖,角閃斜長片麻巖、角山巖和斜長角閃巖等,且縱向和橫向變化較穩(wěn)定。

        [3]陽坡地組

        巖性以黑云斜長片麻巖、角斜片麻巖為主?v向變化較大,橫向變化較小。

        密云群的三組從下到上,變質程度由深變淺、混合巖化由強到弱。各組段之間均為連續(xù)過渡的接觸關系。

        (2) 張家墳群

        為一套以片麻巖、片巖為主,下部含較多的石英巖、大理巖的淺變質巖石。屬淺、中深區(qū)域變質

        [1]石城組

        巖性以黑云母石英片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花崗片麻巖夾石英巖為主。

        [2]椴樹梁組

        巖性以石英巖、大理巖為主,還夾有板巖和片巖,最底部的局部地點可見厚3至4米的底礫巖。

        [3]山神廟組

        巖性主要有為黑云母石英片巖,黑云母斜長石片麻巖及角閃斜長片麻巖。

        [4]宋營子組

        巖性以黑云母斜長片麻巖、黑云母角閃斜長片麻巖為主。

        張家墳群變質程度淺,原巖成分由泥砂質——硅質——鈣質——泥砂質——泥質,構成一大沉積旋回。反映當時地殼運動頻繁,海水逐漸加深又逐漸變淺的沉積環(huán)境。

        2、 元古界變質巖系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巖系之上發(fā)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巖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巖(礫巖、砂巖、頁巖)為主,夾有白云質灰?guī)r及火山巖(安山巖、玄武巖),中上部以化學巖(白云質灰?guī)r、頁巖等)為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巖。

        (1) 長城系

        下部以碎屑沉積巖為主,由石英巖、雜色頁巖過渡到灰?guī)r;中部為石英巖、硅質白云質灰?guī)r夾安山熔巖及火山碎屑巖;上部為碳酸鹽巖。

        [1]常州溝組

        主要由礫巖、長石石英砂巖及石英巖組成,

        五、 地質構造

        北京大地構造處于華北地臺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段。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經過大幅下降接受巨厚沉積又產生劇烈的造山運動。伴隨著地殼運動的發(fā)展,褶皺變動與斷裂變動廣泛發(fā)育。

        1、 灰峪向斜

        2、 龍山斷層

        3、 昌平一號隧道兩組剪節(jié)理

        六、 外動力地質作用

        1、 永定河上游河曲

        2、 石化洞

        3、 龍山風化

        七、 地質簡史

        1、 太古代和早元古代

        這是地殼最古老的一段歷史。也是地殼活動最強烈的階段,地球表面的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已經形成。從巖相和地質構造可知,前期以巨大,急劇的沉降為主,整個地區(qū)被海水侵漫,接受了大量的沉積物,可能還有大量火山噴發(fā)物的堆積。而后期以顯著的隆起占優(yōu)勢,伴隨著沉積物受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大規(guī)模的巖漿侵入以及由于強烈的構造變動和巖漿活動而引起的顯著變質作用和混合巖化、花崗巖化作用。結果形成褶皺的變質基地巖系。太古代末的一次運動之后,海底抬升為陸地,經受長期的風化剝蝕和夷平作用,因而北京缺失下元古界。到了早元古代末又發(fā)生過一次強烈的構造運動。地殼主要由各種片麻巖、混合巖、片巖和大理巖組成,形成了很多礦產。沒有發(fā)現(xiàn)古生物化石遺跡。

        2、 中——晚元古代

        這個時期以巨大的下降運動及早期局部地區(qū)伴隨有海底火山噴發(fā)活動為特征,并形成很厚的海相沉積巖和局部的火山巖層。地質作用很少,巖漿活動微弱且范圍不廣。到萬元古代末期沒,北京和華北廣大地區(qū)一起變?yōu)橄鄬Ψ(wěn)定的古陸。

        生物界主要由微古植物和迭層石組成;蔀殍b定地層的重要依據。

        3、 早古生代

        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炸,海生無脊椎動物繁盛,各種化石得到大量保存。寒武紀至中奧陶世,大部分地區(qū)沉沒于海底,形成了廣闊而穩(wěn)定的淺海,動物界飛速發(fā)展。地殼活動相對微弱,巖相比較穩(wěn)定。早寒武世海侵開始,形成以泥質和碳酸鹽為主的沉積。中奧陶世,海侵達最大規(guī)模,形成代表淺海相的由淺水至深水的碳酸鹽巖相沉積?傊K蓽\到深,沉積環(huán)境由動蕩到比較寧靜,依次形成紫紅色頁巖,鮞狀、竹葉狀及塊狀石灰?guī)r、白云質石灰?guī)r等沉積。

        由于中奧陶世后,華北隆起,長期遭受剝蝕,因而缺失上奧陶統(tǒng)、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統(tǒng)。

        4、 晚古生代

        北京經過近一億年的隆起和剝蝕,形成凹凸不平的地面,隨后是中石炭世頻繁的地殼升降運動,殘積了鋁鐵及粗粒碎屑的沉積,繼之海水侵浸大陸,形成粉砂質,泥質以至石灰質的沉積。一直到晚石炭世,均為海水時進時退的海陸交互相沉積。

        石炭紀海中各種無脊椎動物發(fā)育。陸生植物大發(fā)展,森林密布。植物死后遺體被泥沙掩埋形成了煤。一直到早二迭世前期。到后期,氣候變干,植物衰退,形成內陸盆地的碎屑沉積。

        晚二迭世有微弱火山噴發(fā),形成含火山碎屑以砂質為主的沉積。

        石炭二迭紀是地質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造煤期。

        5、 中生代

        三迭紀北京沒有沉積。進入侏羅紀后,早侏羅世又是一個重要的造煤期。

        侏羅世裸子植物達到繁盛,真蕨類仍十分繁榮。爬行動物發(fā)生。

        北京經歷了二迭紀末的構造變動后又經過三迭紀長期的剝蝕,進入早侏羅世,在低洼地區(qū)沉積了厚度不等的砂頁巖相。地殼活動增強,有間斷性的火山噴發(fā)。之后,形成了許多短陷盆地,盆地中接受了周圍高地帶來的泥沙、礫石,在潮濕而溫暖的氣候下又是一個利于植物大量繁殖的時期。這就是地質歷史上第二次重要的造煤期。

        進入晚侏羅世,在早期巖漿活動以酸性噴發(fā)為主,形成一套流紋巖、英安巖、流紋質火山碎屑巖夾安山巖等沉積物。

        地質實習報告,

        早白堊世,一方面斷裂升降,一方面是酸性巖漿的大規(guī)模侵入活動。這是北京重要的內生成礦時期。

        從zhong侏羅世到早白堊世期間曾發(fā)生不止一次構造變動,因為中上侏羅統(tǒng)之間,上侏羅統(tǒng)與下白堊統(tǒng)之間及下白堊統(tǒng)與上覆第三系之間的一系列角度不整合。這次構造形成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大規(guī)模巖漿侵入巖體以及伴隨構造變動而使北京大部分地區(qū)抬升,構成了今日山脈的雛形。

        6、 新生代

        這個時期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fā)展,構造變動很強烈。

        我國現(xiàn)代的地貌輪廓在中生代末就基本定型。

        第三紀末,北京地區(qū)普遍上升,在廣大地區(qū)形成了侵蝕基準面。

        第四紀地殼運動相對穩(wěn)定,出現(xiàn)了人類。出現(xiàn)了著名的北京猿人,以及之后的山頂洞人。開始進入人類歷史時期。

        第四紀發(fā)生了地史上最近的一次大規(guī)模冰川活動。

      地質實習報告 篇4

        引言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么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qū)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xiāng)一樣高興,為一些同學訴說著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巖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qū)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xiàn)象典型多樣,并且出露良好,區(qū)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qū)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qū)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xiàn)象,并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xiāng)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了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制約的關系,以培養(yǎng)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一、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qū)處于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為太行山,東部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zhèn)。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5-10公里。盆地形態(tài)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于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并為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為東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為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于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為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qū)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fā)育較為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qū)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qū)地質現(xiàn)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有分布,其中變質巖和沉積巖分布最為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層主要分布著各類片麻巖,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巖為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布有竹葉狀灰?guī)r和鮞狀灰?guī)r,奧陶紀地層主要為灰?guī)r,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guī)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并伴隨著大量的斷裂發(fā)育和巖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為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為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為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于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巖,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巖和古生界頁巖、鮞狀灰?guī)r。林州盆地是伴隨著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xiàn)。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系是太古界片麻巖與中奧陶紀灰?guī)r相接觸。

        3. 地表形態(tài)

        林州地區(qū)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于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于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qū)的范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里的氣候規(guī)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qū)河流皆發(fā)源于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為漳河,中部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qū)先后與衛(wèi)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氣候區(qū)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qū)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范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qū)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xiàn)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為優(yōu)勢種。

        8. 交通狀況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內鐵路連接京廣線;國家干線公路膠(東)長(治)線橫穿東西,新(鄉(xiāng))河(口)線縱貫南北,地方干線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設已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9. 物產狀況

        本區(qū)物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鉛、鋅、銅、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巖、大理石、花崗巖等20多種農業(yè)方面,盛產小麥、玉米、谷子、紅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傳統(tǒng)的土特產品享譽海內外,新的名優(yōu)特產品不斷涌現(xiàn),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蠶繭等土特產品和花崗巖、大理石等優(yōu)質工藝品,帶著林州人民的勤勞、純樸和紅旗渠故鄉(xiāng)的深情厚意,走出國門,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誼的金橋。( )

        10. 經濟概況

        本區(qū)經濟發(fā)展迅速。創(chuàng)造了紅旗渠奇跡,并培育了“紅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經濟建設中再顯身手。10萬建筑大軍以“紅旗渠傳人”的姿態(tài)。遍布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qū)的500多個縣、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長治、鄭州、西安、新疆等12個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門、科威物、俄羅斯、等國際市場。近幾年來,林州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拉動當?shù)馗黜棶a業(yè)的發(fā)展。

        11. 旅游業(yè)發(fā)展情況

        林州市自然風光秀麗多姿,名勝古跡聞名遐邇,素有“太行天然公園”之稱的林濾山風景名勝區(qū)、龍頭山風景名勝區(qū)和“人工天河”——紅旗渠、國家級森林公園——五龍洞,以其獨特的雄、險、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連忘返。王相巖、惠明寺等文物古跡更引發(fā)華夏子孫的悠悠情思!皝喼薜谝粅世界一流”的林濾山國際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運動健兒來此大展風姿。

        二、區(qū)域地層與巖性

        林州地區(qū)的地質現(xiàn)象比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fā)育較完善的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本區(qū)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太古界時期,以片麻巖、片巖為主的變質巖類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巖廣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構造清晰可見,古生界中的灰?guī)r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鮞狀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和早奧陶的白云質灰?guī)r,在林州地區(qū)分布較廣。新生界的礫巖在該區(qū)也很具有代表性。

      地質實習報告 篇5

        實習是每一個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實習又是對每一位大學畢業(yè)生專業(yè)知識的一種檢驗,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后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走向工作崗位的第一步。于是今年暑假學我來到了平煤地質工程勘探處勘探一隊二號機進行了為期一月的實習。

        在鉆探隊實習了一月,其中可以說是苦中有甜,累中有樂,對自己的地質知識有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系統(tǒng)積累與考驗,粗略的把握了地質鉆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務,鉆孔的設計和結構以及鉆孔的布置原則等等,自己也從一個紙上談兵的階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謝老工人老師傅的不厭其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指導和教誨,鉆探隊領導的人文關懷,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變聰明。這些知識和實習過程,足以使我受益終身了。就我在實習過程中的感想與心得匯報如下。

        一、安全生產。都說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沒有怎么在意,在實習期間才深刻的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意義。在這里領導和工人都嚴格的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新工人來的第一課就是安全教育,我來的時候就首先的讓我學習了

        安全生產的法規(guī)。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傷害”;同時也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實習期間沒有發(fā)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產。

        二、業(yè)務和技能。這次我們打的是水文觀測孔,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結合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及老工人師傅的指導幫助。學會了判斷巖層、操作機器、測量水位以及書寫紀錄。使自己的業(yè)務水平有了一個質的提高。同時也增強了自己動手操作水平。期間主要對平砂巖做了一些細致調查研究: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決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石英和長石是組成地殼最常見的成分。砂巖的顏色和沙子一樣,可以是任何顏色,最常見的是棕色、黃色、紅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見由砂巖相成的懸崖峭壁。有的砂巖可以抵御風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經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鋪路材料。砂巖中的顆粒比較均勻堅硬,所以砂巖也被經常用來做磨削工具。砂巖由于透水性較好,表面含水層可以過濾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們這里鉆探時主要遇到的困難是打平頂山砂巖,平頂山砂巖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鉆進過程中不容易鉆進又容易掉塊卡鉆,所以在以后的學習中我要多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三、日長生活。我們一般在野外作業(yè),比較枯燥乏味,許多配套設施也不到位。不過在這一個月的實習中讓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東西,也學會了在勞動中尋找快樂。同時了增強了自己獨立生活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將會成為讓我一生都收益的財富。

        在這為期一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受益匪淺。短短的30多天內,我不僅向老工人師傅學習了鉆探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到應該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處,更被隊里同志們的無私敬業(yè)精神所感動。這不僅為我今后的理論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我今后從事鉆探行業(yè)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后,更加感謝學校和隊領導給了我實習學習的機會,也多謝同事們多日來無私的照顧和關心,使我開心順利的完成在隊里的實習生活。 報告章節(jié)如下: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qū)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qū)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fā)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tài)、規(guī)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qū)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qū)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fā)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qū)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xiàn)象。

      地質實習報告 篇6

        一、實習目的

        測量實習,主要任務是繪制實習位置的地形圖。通過實習,鞏固和加深測量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熟練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培養(yǎng)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知識,去解決資源調查和礦業(yè)資源工程測量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相關專業(yè)工作奠定基礎。

        二、實習內容

        我們首先用的是水準儀測高程。開始的時候測量進展得很順利,可是最后檢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誤差整整差了十多厘米。我們開始反思是哪里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因為天色晚的時候,我把十字絲上下絲讀成中絲了。因為結果誤差不合格,我們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測量過了一遍,對比前一次的讀數(shù),發(fā)現(xiàn)上次是十字絲的讀數(shù)問題,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我們都細心起來了。最后校合時fh=-28。

        三、碎部測量

        我們采用了全站儀和經緯儀觀測,現(xiàn)場展點繪圖。測量中我主要負則的是觀測,其他成員記錄、立桿、繪圖密切配合。開始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測量。經緯儀測站的高程是要計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規(guī)范外還要正確的讀出水平角、豎直角、下下十字線距離和中絲讀數(shù)。因為工作比較繁鎖,一天下來才得四五十個點,繪圖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們用全站儀觀測。因為全站儀只要在站點對中整平后,對準前視點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測得很快,一天下來就測了兩三百個觀測點,繪圖工作就相對跟不上了。而我們使用儀器的時間有限,因此我們就先把點位給測好,并在旁邊標注點的性質,這些方面查找,又讓畫圖者一目了然,知道該怎么畫。部分測站上觀測不到的區(qū)域,我們采了用角度交匯法和鋼尺量距法測出數(shù)據把圖畫了出來。因為對測繪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預定的時間內我們把測圖任務完成了。

        四、施工放樣

        我們這次放樣是將15*20m的建筑畫在圖上空閑處,以一定的精度標定到實地上。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放樣建筑物的軸線。我們先在圖上測出要放樣的一點的坐標,然后運用已知點的坐標和方位角算出該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以此類推,分別算出另外三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將經緯儀安置在已知點上,以控制點定向,定好方位,用鋼尺量所需距離,在所算好的距離上定點。因為開始時我們計算我數(shù)據出了錯誤,所以在放樣時校核不對,我們又重新計算過,用正確的數(shù)據放樣。因為在最后一點實地有阻礙,我們用了角度放樣得到了點。最后檢測得到相對精度1/XX0達到了要求(數(shù)據和略圖詳見表6)。高程放樣我們用的是水準儀,已知高程a與需要標定已知高程的待定點b之間安置水準儀,精平后讀取a點的讀數(shù)a,則儀器視線高程為hi=ha+a,則放樣已知高程為h的點b前視讀數(shù)為b=hi-h。組員每人操作一次。

        五、實習心得

        我們的實習正好是期末,很影響考試的心理。同時全站儀數(shù)量太少對我們的測量不免產生了不少感嘆。要是這些方面能得到解決,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加愉悅。

        通過這次實習,我明白了組員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可貴。這種測量是不能單靠個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同時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細心做事反復思考的重要性。這次實習很堅苦,天冷,而且還下著雨,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組員們早起不午休的測繪,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完成任務不是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也不分時段的來給我們耐心指導,感謝老師。

      地質實習報告 篇7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xiàn)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tǒng)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jié)如下:

        第一章緒言

        實習地區(qū)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qū)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fā)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tài)、規(guī)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 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qū)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qū)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fā)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

        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qū)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xiàn)象。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yè)、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并進行裝訂。

      地質實習報告 篇8

        第一部分 序言

        一 、實習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本次實習地區(qū)位于重慶市北碚區(qū)天府鎮(zhèn),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8′-106°31′,北緯29°50′-29°50′。實習地區(qū)為天府鎮(zhèn)及周邊地區(qū),面積約20平方公里。以下為天府鎮(zhèn)的地圖和衛(wèi)星地圖。重慶市北碚區(qū)天府鎮(zhèn)地圖簡介

        二、自然地理狀況

        天府地區(qū)的地表形態(tài)為山地類型的低山區(qū),海拔高度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該地區(qū)山峰林立、溝谷交錯,山和谷的`方向大致為北東-南西向呈脈狀分布,具"一山二嶺兩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兩槽為背斜兩翼嘉陵江組的膏溶角礫巖溶蝕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后峰巖-水嵐埡槽谷為前槽,南東翼張家灣-三官殿-大土槽谷為后槽。二嶺為抗侵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的砂巖構成。區(qū)內基巖裸露,產狀較陡,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兩側的上三疊統(tǒng)砂、泥頁巖地區(qū),峰巒疊嶂、青松翠柏、蒼翠欲滴,組成一條迷人的畫廊。例如金劍山、北溫泉、縉云山、金刀峽等旅游勝地。

        三、實習目的

        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加深和鞏固基礎地質各門課程中所學的地理知識,尤其是沉積巖石學和構造地質學,掌握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內容、方法和規(guī)范,學會收集和整理地質資料,并編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增強我們對各種地質現(xiàn)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皺、節(jié)理、斷層,肉眼初步確定各類巖性并判斷沉積環(huán)境。也可培養(yǎng)我們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孜孜不倦,互幫互助的精神。

        四、實習的任務和要求

        1.了解實習區(qū)的人文、地理、交通、經濟等情況,區(qū)域構造位置,地層系統(tǒng)及主要構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質填圖的基本內容、步驟和方法。

        2.確定地質填圖的基本地層單位。對主要地層作剖面實測,繪制導線平面圖、剖面圖、柱狀剖面圖。

        3.通過對地層、斷層、構造界限定點、連線,觀察巖層產狀等進行地質填圖。編繪地形地質圖,構造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剖面圖。

        4.了解實習區(qū)的沉積發(fā)展史,對施家梁東岳廟,白廟子南岸,姚家溝瓦店子三條沉積相的觀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積環(huán)境下的各類相標志特征,沉積相分析方法和巖相古地理環(huán)境恢復方法。根據相標志確定沉積相類型編繪沉積相綜合柱狀剖面圖和相序圖。

        5.了解實習區(qū)的區(qū)域構造特征,發(fā)展史及主要礦產資源情況,含油氣特征與斷層、節(jié)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觀察、勤測量、勤追蹤、勤記錄、勤整理。

        7.編寫實習報告。

        五、實習方式

        老師帶隊,確定住處,安排路線,野外踏勘,現(xiàn)場教學,著重觀察,重點描述,逐步培養(yǎng)我們獨立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實習時間

        20xx-4-6至20xx-5-5

        第二部分 地層及沉積、構造發(fā)展史

        一、地層

        實習區(qū)內褶皺強烈,最老地層為下三疊統(tǒng)茅口組地層,最新地層為中侏羅統(tǒng)上沙溪廟組。背斜軸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并向南西 發(fā)生傾伏。茅口組為背斜的核部,兩翼的地層分別為龍?zhí)督M、長興組、飛仙關組、 嘉陵江組、雷口坡組、須家河組、自流井組、沙溪廟組。茅口組、龍?zhí)督M、長興組、飛仙關組依次發(fā)生傾伏。

        (一)、二疊系(P)

        1.茅口組(P1m)

        茅口組為深灰色厚層,塊狀灰?guī)r、生物灰?guī)r、砂屑灰?guī)r、晶粒灰 巖,具眼球狀構造,在實習區(qū)主要沿斷層零星分布,組成背斜的核部,連續(xù)沉積在棲霞組之上。

        2.龍?zhí)督M(P2l)

        龍?zhí)督M為黃褐色頁巖,灰?guī)r,硅化白云巖,夾有黃色中層狀砂巖,植物化石碎片多,為我國南方重要的產煤層,與下覆茅口組呈假整合接觸。

        3.長興組(P2ch):厚度約

        長興組為灰色-中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guī)r,底中頂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豐富,有蜓類、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縫有瀝青質充填,縫孔發(fā)育,為川東地區(qū)重要的產氣層,與飛仙關假整合接觸。

        (二)三疊系(T)

        1.飛仙關組(T1f)

        飛仙關組為暗紫色鈣質泥巖、鈣質頁巖、泥灰?guī)r,灰色薄-中層灰?guī)r、鮞;?guī)r、泥灰?guī)r,泥巖、頁巖與灰?guī)r互層,分為五段。與長興組整合接觸。

       、亠w仙關組一段(T1f1)

        頂部和底部為暗紫色泥灰?guī)r,中部為鈣質泥巖,夾有頁巖,灰?guī)r透鏡體,可見球狀風化。

       、陲w仙關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層狀灰?guī)r,含鮞粒、藻紋、生物碎屑、內碎屑,縫合線發(fā)育,中上部含波痕。

       、埏w仙關組三段(T1f3)

        紫紅色鈣質頁巖,局部夾薄層狀灰?guī)r透鏡體,生物化石豐富。

       、茱w仙關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層狀鮞;?guī)r、泥灰?guī)r、介殼灰?guī)r,中上部夾黃褐色頁巖(碳酸鹽的蓋層,為標準層)。內碎屑(以砂屑為主,也含礫屑)、泥質條帶發(fā)育。

        ⑤飛仙關組五段(T1f5)

        紫紅色頁巖,中部夾黃褐色泥巖、泥灰?guī)r。

        2.嘉陵江組(T1j)

        嘉陵江組為灰色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白云巖、豹皮灰?guī)r和膏溶角礫巖,巖溶發(fā)育,常形成溶洞、槽谷?煞譃樗亩,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

       、 嘉陵江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層狀灰?guī)r和凝泥灰?guī)r,夾有介殼灰?guī)r,含有藻紋、泥紋、內碎屑、生物碎屑,裂縫發(fā)育,縫合線、節(jié)理發(fā)育,中下部可見黃鐵礦,揉皺,局部有沖刷面和蟲跡現(xiàn)象。 ② 嘉陵江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層白云巖質灰?guī)r、白云巖、膏溶角礫巖,灰?guī)r為藻灰?guī)r和豹皮灰?guī)r,可見刀砍紋,在川東為氣層。

        ③ 嘉陵江組三段(T1j3)

        薄-中層灰?guī)r,顏色豐富,有灰色、暗紅色、褐色、黃褐色,含有礫屑、砂屑、泥質條帶、縫合線。

       、芗瘟杲M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礫巖和泥晶白云巖為主,夾灰?guī)r,刀砍紋發(fā)育。

        3.雷口坡組(T2j

        灰色中層狀灰?guī)r夾白云巖、膏溶角礫巖,底為薄層綠豆巖(火山灰沉積形成,硅質顆粒,為標準層),與下三疊統(tǒng)平行不整合接觸。

        4.須家河組(T3x)

        須家河組為長石石英砂巖和頁巖,含煤層。分為六段,一、三、五頁巖為主夾砂巖、煤層,二、四、六厚層砂巖為主夾頁巖,頁巖一般出露在溝谷處,砂巖在凸出,與雷口坡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 須家河一段(T3x1)

        黃褐色頁巖,底部砂巖與頁巖互層,含有薄煤層,砂巖中可見白云母。

       、 須家河二段(T3x2)

        黃灰色中層石英砂巖和長石砂巖,顆粒均勻,發(fā)育斜層理。

       、 須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頁巖,夾煤層。

       、 須家河四段(T3x4)

        淺黃色厚中-細粒石英砂巖,斜層理發(fā)育。

       、蓓毤液游宥危═3x5)

        灰黑色頁巖夾長石砂巖。

       、 須家河六段(T3x6)

        淺灰色厚層中粒長石石英砂巖,斜層理發(fā)育,頂部褐黃色風化殼,與上覆地層假整合接觸。

        (三)侏羅系(J)

        侏羅系為一大套紅色粘土巖、碎屑巖夾碳酸鹽巖,為潛水湖泊相沉積,與下覆地層呈假整合接觸,分五段。

        1.上中統(tǒng)自流井組(J1-2zh)

       、僬渲闆_段(J1-2zh1)

        紫紅色頁巖為主夾砂巖、粉砂巖。

       、跂|岳廟段(J1-2zh2)

        黃褐色頁巖、粉砂巖,灰色中層狀生物介殼灰?guī)r。

       、 馬鞍山段(J1-2zh3)

        紫紅色泥巖夾粉砂巖、砂巖。

       、 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殼灰?guī)r與鈣質泥頁巖不等厚互層,粒序層理和斜層理發(fā)育。

       、 涼高山段(J1-2zh5)

        灰黃色泥巖、粉砂巖、砂巖。

        2.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

       、傧律诚獜R組(J2s1)

        紫紅色泥巖夾砂巖。

       、谏仙诚獜R組(J2s2)

        紫色泥巖類雜色砂巖,分布于向斜軸部一帶。

        二、沉積發(fā)展史

        川東地區(qū)因褶皺強烈,基本上都為三疊系以上的地層。

        1.寒武紀 :

        川東地區(qū)為海洋環(huán)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層具明顯兩分性:下統(tǒng)為泥沙質和碳酸鹽沉積,化石豐富;中上統(tǒng)一鎂質碳酸鹽沉積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東地區(qū)為向東傾斜的混積型緩坡,為潮下低能碳酸鹽沉積。

        中寒武世以后,揚子區(qū)古陸不斷擴大,早期的斜坡發(fā)展成鑲邊型碳酸鹽臺地。由于康滇古陸的東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閉海盆,氣候炎熱干旱,海水鹽度增高,主體發(fā)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巖沉積。因陸源碎屑減少,物區(qū)為康滇古陸,地殼沉積緩慢而持續(xù)。

        2.奧陶紀:

        早奧陶世海侵開始,海水不斷向西超覆,使川東地區(qū)為淺水海洋環(huán)境,海水較寒武紀深,為碳酸鹽為主夾砂泥質的開闊臺地相帶。海水中生物發(fā)育,水質較渾濁,只有紅花園組和寶塔組為清水環(huán)境沉積。奧陶紀期間,陸源物質供應總體欠充足,沉積緩慢。奧陶紀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陸與滇黔桂古陸相連,形成五峰期的滯留海盆,沉積典型的筆石頁巖相。

        3.志留紀:

        志留紀初,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qū)地殼抬升為陸,此后被海水淹沒成為淺海,水體深,陸源物質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抬升為陸,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少上志留統(tǒng)、泥盆系、下石炭統(tǒng)的地層。

        4.石炭紀:

        中石炭世,川東地區(qū)為海陸過渡環(huán)境,古陸因長期遭受剝蝕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干燥,蒸發(fā)強烈,形成了一層白云巖。此后海水退出本區(qū)而缺失上石炭統(tǒng)地層,直到二疊紀才被海水淹沒接受沉積。

        5.二疊紀:

        早二疊世初的梁山期,本區(qū)為海陸交互環(huán)境,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沉積了夾煤線的泥頁巖和鈣質泥巖。棲霞中期起,因全球氣候轉暖導致岡瓦納大陸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區(qū)又一次成為淺海環(huán)境,各種生物大量生長,有孔蟲、蜓類廣泛分布,三葉蟲、筆石絕滅,陸源物質缺乏,沉積了棲霞組和茅口組的碳酸鹽巖。早二疊末晚二疊世初,發(fā)生"東吳運動",熾熱基性巖漿從四川西部斷裂帶益處,冷卻后形成暗綠色的玄武巖;鹕絿姲l(fā)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陸交互環(huán)境,氣候溫暖,植物繁盛,形成龍?zhí)督M煤系地層。此后海水加深擴大,康滇古陸縮小,變?yōu)闇嘏宄旱臏\海,底棲生物發(fā)育,發(fā)育小型生物礁,沉積含燧石結核灰?guī)r。

        晚二疊世末期,碳酸鹽快速沉積,地殼輕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疊紀

        早、中三疊世本區(qū)一淺海碳酸鹽巖沉積為主,晚三疊世以海陸交互相碎屑巖沉積占優(yōu)勢。 早三疊世本區(qū)為淺水海洋,陸源物充足,沉積飛仙關相區(qū)的紫紅色鈣質泥巖、泥灰?guī)r、灰?guī)r。 早三疊世后期及中三疊世早期,西部古陸抬升,大巴山古陸出現(xiàn),使川東地區(qū)成為半封閉狀態(tài)而出現(xiàn)潮上蒸發(fā)環(huán)境,白云巖廣布,還有鹽類沉積

        中三疊世末,受早期"印支運動",四川的構造格局發(fā)生明顯變化,發(fā)生大規(guī)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區(qū)上升為陸地。其中發(fā)生了一次火山噴發(fā),形成須家河底部的"綠豆巖"。 晚三疊世海侵開始,來自西邊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為一個巨大湖泊,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澤發(fā)育。植物堆積埋藏后形成煤層。晚三疊世末期,地殼有過短暫的抬升。

        7.侏羅紀

        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濕,沉積環(huán)境與晚三疊世基本一樣,湖泊沉積,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發(fā)育。中侏羅紀起,氣候變暖,湖泊面積減小,地殼斷斷續(xù)續(xù)緩慢沉降,至晚

        侏羅世為紅色泥巖及砂巖夾石膏沉積,顯示干燥氣候特征。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qū)發(fā)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形成北東-南西向的隔擋式構造。

        三、構造發(fā)展史

        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淺變質巖系的基底上,經晉寧運動以后,開始蓋層沉積,古生代為斜坡,中生代為印支古隆起(實習區(qū)位瀘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經喜山運動改造完成。 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于該區(qū)東為七躍山,西為華鎣山大斷裂的制約及基底、古隆起的影響,形成北東向線狀梳妝褶皺,背斜緊閉、向斜寬闊平緩的隔擋式構造。

        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區(qū)域構造應力場的控制而形成的。該區(qū)受南東-北西方向的水平擠壓,形成不同規(guī)模,不同力學性質,不同方向的構造。背斜垂直主應力方向,走向逆斷層是在剖面剪節(jié)理基礎上形成的,平移斷層是早期平面剪節(jié)理發(fā)育而成的,正斷層是由于地層發(fā)生傾伏,重力差異所形成。它們均具統(tǒng)一力場的規(guī)律。

        第三部分 礦產

        四川盆地為多層系的含油氣盆地,主要的油氣層有:P1m 、P2ch 、T1f 、T1j 、T3x。黃鐵礦位于上二疊統(tǒng)底部的玄武質粘土巖中,規(guī)模不大。高嶺土位于上三疊統(tǒng)長石砂巖,價值不大。建筑石材(實習區(qū))多為飛仙關組第四段的灰?guī)r,作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 沉積相分析(三條單剖面)

        一、觀音峽南岸(白廟子)飛仙關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廟子飛仙關組下段剖面位于觀音峽嘉陵江邊,剖面完整,各種相標志明顯。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沒。

        2.沉積特征及環(huán)境分析

        沉積特征:

       、賂1f1(未見底)

        16-22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巖,局部夾灰?guī)r透鏡體,下部層理發(fā)育,可見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紋層,含少量交錯層理,具生物碎屑、礫屑,韻律明顯。

        23-26層:暗紫色中-厚層鈣質泥巖,中部夾微細紋層灰色灰?guī)r并含砂屑,上部夾薄層砂屑灰?guī)r并呈透鏡體分布。

        27-29層:暗紫色泥灰?guī)r。下部中-厚層,夾透鏡狀砂屑灰?guī)r,水平紋理明顯,具斜層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為薄層狀夾鈣質泥巖,含透鏡狀條帶灰?guī)r,頂部紋層發(fā)育。

        30-33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巖夾薄層灰?guī)r透鏡體,底部含藻紋,頂部含頁巖,可見藻紋。 34層:紫灰色厚層藻紋礫屑灰?guī)r,從底至頂層理變薄,礫屑先變大再變細,排列混亂無規(guī)律,風暴沉積形成。

        35-38層:下部為暗紫色頁巖;中部為暗紫色薄-中層泥灰?guī)r夾灰?guī)r透鏡體;上部薄層狀砂屑灰?guī)r與頁巖互層,其頂部頁巖為黃褐色,斜層理和交錯層理發(fā)育,具波痕。

       、赥1f239-40層:灰色薄-中層狀砂屑灰?guī)r,中下部斜層理、交錯層理發(fā)育,局部可見丘狀層理和羽狀層理;頂部平行層理發(fā)育,色淺粒粗,可見生物碎屑。

        41-44層:灰紫色薄-中層鮞;?guī)r,下部鮞粒往上逐漸變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當發(fā)育,波高與波長都很大,上部夾紫紅色頁巖。

        45-46層:下部為紫紅色頁巖,含紫色藻紋層,水平層理發(fā)育:上部為灰色中層藻紋灰?guī)r夾灰?guī)r和頁巖。

      地質實習報告 篇9

        1、實習概況:

        20xx年10月,我們土木工程專業(yè)進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xiàn)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xiàn)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并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畢業(yè)以后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

        2、實習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址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隨地址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xié)作等優(yōu)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yè)的聯(lián)系。

        3、實習內容:

        (1)昌樂火山口

        昌樂火山口,距今1800萬年是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巖火山口。火山口呈圓錐形,石頭呈紅褐色,氣勢極為壯觀,數(shù)萬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內充填的玄武巖栓,經過200多萬年的長期風化剝蝕,被剝露出地面,巖栓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呈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fā)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據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考證認定,該火山口為第三紀玄武巖火山口,距今約1800多萬年,它的發(fā)現(xiàn),對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學研究都有很大參考介值。一色的紅褐圓棱柱石,豎指蒼天,凡經開鑿者皆顯露出明顯的噴發(fā)紋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噴發(fā),近百平方公里內的幾十座山包構成了蔚為壯觀的遠古火山群。

       。2)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城東約22公里處,面積約13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地處魯中隆起區(qū)中的臨朐凹陷,公園內總體由兩個次級小盆地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圍均為由玄武巖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為季節(jié)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huán)境的火山地貌為特色。

        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跡豐富,一是第三紀中新世時期距今1800萬年山旺瑪珥湖沉積巖層(科學上劃分為山旺組地層———硅藻土),沉積厚度25米左右,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現(xiàn)已成為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由于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被古人形象地比喻為"萬卷書"。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層層型剖面所處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組玄武巖、第三紀中新世時期湖相沉積巖(山旺組)、第四紀黃土和晚期的火山巖浸入等地質現(xiàn)象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時期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錐、熔巖流動特征等各種火山地質現(xiàn)象,如黃山、堯山、擦馬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巖區(qū)的理想場所。特別是擦馬山玄武巖柱狀節(jié)理,直徑近于80cm,規(guī)模宏大,氣勢壯觀。堯山西側,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臺地,經長時間風化剝蝕,形成了自然景觀,人們稱之為"石樓"。

        山旺組地層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時期。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動、植物化石有10幾個門類7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已絕滅的物種。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類。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中新世時期的空白,山旺成為我國鳥化石豐富的產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新發(fā)現(xiàn)的帶胚胎的犀;鞘澜缟系模趪H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植物化石枝葉最多,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于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層中(距今約1千4百萬年),其種類之多、保存之完整為世界罕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化石有十幾個門類600多種。動物化石包括昆蟲、魚、蜘蛛、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昆蟲化石翅脈清晰,保存完整,有的還保留絢麗的色彩,已研究鑒定的有11目46科100屬182種。山旺鳥類化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完整鳥化石最豐富的產地,三角遠古鹿化石和東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該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標本。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類。除100種藻類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屬143種。它們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態(tài)、古氣候、動植物演化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被中外專家譽為研究中新世的“綜合實驗室”。

       。3)山東地下大峽谷

        高峽深澗,鬼斧神工。飛瀑流泉,濺玉噴珠。天賦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驚險刺激。管軌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東地下大峽谷位于沂水縣城西南8公里龍崗山下,是一座風貌奇特的溶洞王國,洞體長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長洞,中國特大型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發(fā)育而成,形成于約0.65億年至2.3億年前。利用暗河水勢開發(fā)的1000米漂流項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總部認證為“中國最長的溶洞漂流”項目。漂流道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溶洞內的幽深莫測,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揚頓挫的特點。將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驚險刺激演繹的淋漓盡致。

        4、實習總結:

        短短一天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能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新的認識。實際觀察到各種地理特征。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知識從感性認訓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了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在這里深深的感謝老師在的認真指導。

        在實習中學會了一定的觀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細節(jié),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fā)了我們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同時,懂得和組成員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于地質實習報告匯編九篇】相關文章:

      淮南地質實習目的01-30

      地質野外實習目的01-29

      地質生產實習目的06-24

      工程地質實習日記匯編五篇03-30

      地質行業(yè)實習簡歷范文07-28

      地質工程實習總結范文12-25

      地質實習自我鑒定04-20

      地質實習的目的范文05-25

      構造地質實習目的范文01-30

      地質專業(yè)實習自我鑒定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