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的世界遺產手抄報版面內容資料大全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手抄報吧,手抄報是傳遞信息,宣傳知識的有效工具。你知道什么樣的手抄報才具有教育意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的世界遺產手抄報版面內容資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其基本特征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杰出性、多樣性。
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是大自然和人類祖先的杰作,有效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明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1972年11月16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分別規(guī)定了定義。
文化遺產——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qū)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lián)系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
自然遺產——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tài)區(qū);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文化景觀——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筑的景觀:包括出于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并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聯(lián)系; 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于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過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相聯(lián)系或相適應而發(fā)展到目前的形式;關聯(lián)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lián)系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征。廬山、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先后成為,我國“世界遺產”中的二處文化景觀。
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中國于1986年開始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自1987年至2012年7月,中國先后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已達43處。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運河、絲綢之路成功入遺,被批準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遺產目錄。我國世界遺產增至47處,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
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
●中文名稱: 秦始皇陵
●英文名稱: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批準時間:1987.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根據(jù)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fā)現(xiàn),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于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歿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huán)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態(tài)各異,連同他們的戰(zhàn)馬、戰(zhàn)車和武器,成為現(xiàn)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 概況: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國北部陜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guī)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秦始皇陵原名“麗山”或“酈山”。據(jù)三國時人說:“墳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經折算,高合一百二十多米,底邊周長兩千一百六十七米有余。上面種草植樹,確實很象是一座山。北魏時偉大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說,因為始皇陵所在地區(qū)的地質多砂石,缺乏純凈的黃土,就從陵冢東北五里的吳家寨子附近的低洼地帶把土運來。這座完全依靠人工堆起來的“麗山”,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古代為了對死去的帝王舉行祭祀,往往在墓旁建造寢廟。在廟內放置死者的衣冠、牌位,又圍繞陵墓建筑城垣,以備守護,這就是所謂的“園寢”。這種設園建寢的制度也是從秦開始的。秦始皇陵的特別之處是它筑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xiàn)高51米,底邊周長 1700余米。據(jù)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xiàn)已探明的有400多個。
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十三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酈山開始營建陵墓。統(tǒng)一天下后,又從全國征發(fā)來七十多萬人參加修筑。直至秦始皇五十歲死葬時(公元前210年)還未峻工,秦二世時又接著進行了兩年,前后費時近四十年,真可謂工程浩大!
《史記》中,對陵的地宮及陳設也有記述。地宮極其深邃而堅固,它不但砌筑上“紋石”,堵絕了地下的泉流,而且還涂有“丹漆”,起到了防潮的作用。墓中建有宮殿及百官位次,放滿珠玉珍寶,燃燒著用人魚膏(據(jù)說是一種四腳魚,似人形,生活在東海中)做的蠟燭,永久不滅。設有防備盜墓而自動發(fā)射的弩機暗箭。灌注水銀,如同江河大海圍繞,機械轉動,川流不息。上面象形日月天體,下面象形山川地理等等。實際上是一個被搬入地下的人間世界縮影。還據(jù)史載,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的時候,下令始皇宮內的宮女,凡沒有子女者,都要殉葬;為了防止“泄密”,凡參加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們出來,就封閉墓門,活埋在陵墓里。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園東側1500米處。目前已發(fā)現(xiàn)三座,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并出土仿真人真馬大小的陶制兵馬俑8000件。陶俑神情生動,形象準確,軒昂;陶馬造型逼真,刻劃精致自然。兵馬俑是秦國強大軍隊的縮影,布局排列如家軍陣,氣勢凜然。兵馬俑陪葬坑均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地穴式坑道建筑,像是一組模擬軍事隊列、旨在拱衛(wèi)地下皇城的“御林軍”。從各坑的形制結構及其兵馬俑裝備情況判斷,一號坑象征由步兵和戰(zhàn)車組成的主體部隊,二號坑為步兵、騎兵和車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則是統(tǒng)領一號坑和二號坑的軍事指揮所。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出土了兩組形體較大的彩繪銅質車馬,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結構最復雜、制作最精美的銅鑄馬車。它與兵馬俑交相輝映,為始皇陵增添了新的光彩,也為研究秦代歷史、銅冶鑄技術和古代車制提供了實物資料,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青銅之冠” 。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fā)現(xiàn)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xiàn)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文化遺產價值: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世界第八個奇跡
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后認為,秦俑坑的發(fā)現(xiàn),不僅在我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震驚中外的考古發(fā)現(xiàn)
1974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發(fā)掘出土,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fā)現(xiàn)。秦兵馬俑,無論在數(shù)量上、質量上,還是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它對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
古代泥塑藝術的寶庫
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tài)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拓展內容
中國的世界遺產——陜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一號坑簡介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訓|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墻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lián)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后衛(wèi);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zhàn)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zhàn)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zhàn)車,每輛戰(zhàn)車后有馭手一名,車士兩名。
二號坑面積約6000平方米,由車兵、步兵和騎兵組成曲尺形軍陣。
二號坑簡介
軍陣分為四個部分:曲尺形的東端:四邊周廊內有172名立射武士,中間四條過洞內有160名跪射武士,為弩兵陣。曲尺形南半部,八條過洞內并排著八列戰(zhàn)車,每列八乘,每乘車后有2~4名車士,無徒兵,為戰(zhàn)車方陣。曲尺形中部:三條過洞內排三列戰(zhàn)車,每列六乘,車后排列有徒兵和騎兵,是車、步、騎的混合軍陣。曲尺形北部:共有三條過洞,每條過洞內有兩乘戰(zhàn)車,其后為八隊騎兵,每隊四列,為騎兵陣。二號坑的四個部分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密切聯(lián)系,集各軍兵種于一個陣列中。二號坑預計可出土各種武士俑1300余件,戰(zhàn)車89乘,車馬356匹,鞍馬100余件。
三號坑簡介
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狀。出土戰(zhàn)車一乘,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它是秦軍陣的指揮中心。
秦陵銅車馬
秦陵銅車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1980年局部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后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后恢復原狀。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后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huán)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于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實物精心制作,真實地再現(xiàn)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
秦代的金屬加工技術有了輝煌的成就,在秦陵銅車馬的制造上集中體現(xiàn)出來。秦陵銅車馬共有三千多個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接、子母扣連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將此結合為一個整體,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二號車的傘蓋,其厚度僅0.1~0.4厘米,而面積分別為1.12和2.3平方米,整體用渾鑄法一次鑄出,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么大而薄、均勻呈穹窿形的銅件也非易事。
至今,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牽動轅衡,仍能載輿行使。秦陵銅車馬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青銅之冠” 。
【中國的世界遺產手抄報版面內容資料】相關文章:
中國的世界遺產手抄報資料大全07-27
中國國慶節(jié)手抄報的內容資料07-11
歡樂中國年手抄報內容資料10-02
世界遺產手抄報資料09-23
世界遺產手抄報內容09-23
2014最新我的中國夢手抄報內容資料07-30
同心共筑中國夢手抄報資料內容07-1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內容資料07-27
中國歷史手抄報內容資料參考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