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論語譯注內容簡介

      時間:2022-11-09 00:23:27 書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語譯注內容簡介

        《論語譯注》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致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yè)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于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論語譯注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釋放出新的活力?《論語》是中國儒家的寶典,其中記載著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向以注釋準確、譯注平實著稱,是當代較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但因其一直以繁體字本行世,也給不少讀者帶來了不便。為此,編者這次改用簡體字出版,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因為改用簡體字,原來的個別注釋不再適用,編者作了相應的調整。繁體字本中的《試論孔子》、《導言》、《論語詞典》等,是楊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學習、研究《論語》或古代漢語的讀者,可參閱繁體字《論語譯注》。

        目錄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xiāng)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日第二十

        精彩書摘

        17·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

        孔子說:“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17·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①不移。”

        【譯文】

        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

        【注釋】

        ①上知、下愚——關于“上知…”“下愚”的解釋,古今頗有異說。《漢書·古今人表》說:“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膳c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則是以其品質言。孫星衍《問字堂集》說:“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則是兼以其知識與品質而言。譯文僅就字面譯出。但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16·9),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可是當時的人卻以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認地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17·4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譯文】

        孔子到了[子游作縣長]的武城,聽到了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鬃游⑽⑿χ,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治理這個小地方,用得著教育嗎?]”

        子游答道:“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做官的學習了,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習了,就容易聽指揮,聽使喚。[教育總是有用的。]”

        孔子便向學生們道:“二三子!言偃的這話是正確的。我剛才那句話不過同他開玩笑罷了。”

        17·5公山弗擾①以費畔②,召,子欲往。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③,何必公山氏之之④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⑤?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譯文】

        公山弗擾盤踞在費邑圖謀造反,叫孔子去,孔子準備去。

        子路很不高興,說道:“沒有地方去便算了,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道:“那個叫我去的人,難道是白白召我嗎?假若有人用我,我將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東方復興。”

        【注釋】

       、俟礁_——疑即《左傳》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之公山不狃(唯陳天祥的《四書辨疑》認為是兩人)。不過《論語》所敘之事不見于《左傳》,而《左傳》定公十二年所敘的公山不狃反叛魯國的事,不但沒有叫孔子去,而且孔子當時正為司寇,命人打敗了他。因此趙翼的《陔馀叢考》、崔述的《洙泗考信錄》都疑心這段文字不可信。但是其后又有一些人,如劉寶楠《論語正義》,則說趙、崔不該信《左傳》而疑《論語》。我們于此等處只能存疑。②畔——毛奇齡說,“畔是謀逆”,譯文取這一義。③末之也,已——舊作一句讀,此依武億《經讀考異》作兩句讀。“末”,沒有地方的意思;“之”,動詞,往也;“已”,止也。④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裝。“之之”的第一個“之”字只是幫助倒裝用的結構助詞,第二個“之”字是動詞。⑤而豈徒哉——“徒”下省略動賓結構,說完全是“而豈徒召我哉”。

      【論語譯注內容簡介】相關文章:

      論語譯注的讀書心得04-10

      讀論語譯注有感04-14

      論語譯注讀后感09-01

      [精品]讀論語譯注有感11-21

      論語譯注讀后感(7篇)04-17

      論語譯注讀書心得體會05-17

      論語譯注讀后感7篇03-22

      小飛俠彼得潘內容簡介09-21

      請講普通話內容簡介09-19

      你是人間四月天內容簡介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