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書心得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曾國藩》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國藩》讀書心得1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吹墓P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lián)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當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經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墒牵瑹o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我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xiàn)。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經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丛募視惺艿降氖撬亲永锬欠輰胰说臐鉂庥H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可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吹竭@些,我感動了,并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往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lián)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往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tài),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对鴩視芬粫,從很多家書里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可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xx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積淀。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現(xiàn)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fā)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和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fā)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當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xiàn)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于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yǎng),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終,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曾國藩》讀書心得2
草草翻閱,其實沒太看進去。不是想看的版本,又沒有半路棄書的習慣。每章節(jié)都看了一些,大概對曾國藩有些印象。上學的時候對他很感興趣,通讀下來,感覺他真的'是嚴于律己的一個政治家,軍事家。雖然一介文人,卻心思極為縝密。無論為人,為官,治學,治家,用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原則,很嚴謹,單純看他人物性格方面,很是佩服。但是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功過各一半,功勞方面開創(chuàng)了新學的局面,為以后中國提拔出了第一批科研人才。過的方面,按史書上說,剿滅了太平天國的起義。但是,我個人覺得太平天國的后期領導人也很封建奢靡。所以,也不算什么過失。畢竟他是生在封建社會效忠皇帝等于愛國的年代。最后還想說,能啃下這本書的人野心一定不小,我是看不下去了[偷笑]
《曾國藩》讀書心得3
曾國藩是清朝末年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文學家,“中興名臣”之一。
曾國藩的時代,是一個政治黑暗、軍隊腐敗、社會不安、天災流行、內亂外患交相侵迫的時代。我們觀察曾國藩的成功,雖說是基于天生過人的才能,但也是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造成他的`驚人“事業(yè)”。正所謂亂世可成“英雄”之業(yè)。
曾國藩初登仕途之時,正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這似乎是一個象征,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社會性質急劇變化,社會形勢錯綜復雜的時代。曾國藩之政治生活的目標是為這個社會找一條出路。為此,他提出了一整套解決國內外矛盾的設想和辦法,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積極的實踐者。
自打下天京后,為消除朝廷的疑忌,曾國藩主動收斂羽翼,親自裁減湘軍,在朝中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后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在歷代為官者中沒幾人能做到,不管是從做人,從政,帶兵還是治家,曾國藩都有一整系統(tǒng)的方法和理論,看了之后受益匪淺
《曾國藩》讀書心得4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個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對神的崇拜早已轉為對人的崇拜?蛇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缺了點什么。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后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云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職責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xù)的方法,并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從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边@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tǒng)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能夠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如分娩般劇痛與期望并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我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并存的時代嗎?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我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要以一種創(chuàng)新的不迂腐的態(tài)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贝搜缘莱隽巳祟惪释竭^去的態(tài)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著,人才不至于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里找準自我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
《曾國藩》讀書心得5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為中國近代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盡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xiàn)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贏得了“道德xx,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曾國藩是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夢想和道德修養(yǎng)。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于當天的日記里,對自我的錯失,毫不留情,并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到達監(jiān)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xiàn)代社會里,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個人一讀。古語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國藩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和科學家。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最為優(yōu)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們進取地應對人生,投入社會,在有限的生命期間里,使自我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的發(fā)揮。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于一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僅有對自我嚴格訓練,才能培養(yǎng)出較高的本事和素養(yǎng),應對世界。
一、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幾乎都渴望成功,誰都不愿意做一個失敗者。對于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至今或許還有分歧,但他是一個成功者,應當是不爭的事實。他修身立志,儲才養(yǎng)望,奠定了成就事業(yè)的基礎。
曾國藩的修身表此刻:為人表里一致,內心的一切都能夠公之于眾。有恒心,生活有規(guī)律,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在嚴格修身的同時,為自我樹立一個的遠大志向。曾國藩充分利用時間,發(fā)奮苦讀,博覽群書,如諸子、兵書、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我的知識結構,為做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二、曾國藩對今人的啟迪
中國人喜歡歷史。這種喜歡,除因歷的人物和事件能帶來一種欣賞樂趣外,還因為歷史能給人以啟示和教益。曾國藩認為,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恒心!昂恪弊顬橹匾瑢W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應當如此。
(一)普通人照樣能夠成就事業(yè),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斗。曾國藩成為后世榜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沒有依靠、沒有財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進心。毛澤東可作為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澤東在一師讀書的時候,與教師楊昌濟談到自我的務農之家時,楊昌濟“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國藩、梁任公之例為勉之!贝嗽拰γ珴蓶|的鼓勵是相當大的,F(xiàn)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有一處提到了曾國藩,對曾國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話便是“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青年時期正是人的夢想和抱負的構成期,曾國藩的言行對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應試教育,過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夠做官,此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大學、考博士,有了學位后便好去求職,應試教育的負面是:培育出來的人缺乏應對復雜多變社會的本事,缺乏成就事業(yè)所必須具備的其他的相關知識。曾國藩在進京后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于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才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升華,為他日后的事業(yè)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yè)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扎實雄厚,相關的專業(yè)則較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yè)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里的專業(yè)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后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這是其一,還有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事業(yè)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擔當?shù)闷。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下,在事業(yè)成就的大小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yǎng),毛主席曾評論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yè))兼?zhèn)鹘?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終一個集傳統(tǒng)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啟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啟示,因為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提高。
《曾國藩》讀書心得6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xù)了60多年,其功業(yè)無人能夠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笨梢娫鴩绊懼。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證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曾國藩》讀書心得7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吹墓P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lián)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讀書心得8
剛讀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國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變化,反思前曾作為讀書人出生,是一個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絲茍且的讀書人形象,憤世嫉俗,剛正不阿,對咸豐皇帝,對同僚,對親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為如此,雖然組建湘軍抗擊太平天國,卻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獎,而在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幾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幾年里,反思自己為人處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滅太平天國軍隊過程中與皇帝示弱,與同僚交好,以入世隨俗的態(tài)度對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練圓融,內心仍是質樸剛正初心不改,竟在復雜的清末環(huán)境中如魚得水建功立業(yè)。
聯(lián)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種出自讀書人本身的自以為的清高孤傲和極端自信自負,遇事盛氣凌人,也開始調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點是想到成電學子仿佛都有這類似臭毛病,從技術角度來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成電學子總是難以成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與此種氛圍不無關系,他們大多埋頭苦干,執(zhí)著于技術而缺少處事的圓滑,不屑于技術以外任何事。
《曾國藩》讀書心得9
有句話說:“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币艺f學知識不問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記得第一次翻開《曾國藩家書》時,還是17年的一個盛夏,最近實在書荒,不由得再翻起這本收錄了半個圣人的書信故事,更得來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隨記一下在書中得來的感悟。
曾國藩說:“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為別人所顯現(xiàn)出來的一些小缺點,而忽視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優(yōu)點,也不要因為與他人有了一些小過節(jié)就忽略了別人以往幫忙過你的大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
這兩句話都是告誡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些小錯誤,一點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與你產生了一點小恩怨以后,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帶給你的恩惠。
《禮記》:“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看重一個人于是發(fā)現(xiàn)了他身上更多的.缺點,因為厭惡一個人最終反而發(fā)現(xiàn)了他身上不少的優(yōu)點。
所以說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必須不要憑第一感官去定義一個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觀、公正地看待他的缺點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從古至今,沒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懶”字罷,不管你學識多高,家境如何,懶惰的人,終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有大才大識的人,最終失敗無非是因為一個“傲”字,這種人自認高人一等,不懂謙虛,最終曇花一現(xiàn),消失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
劉邦有一次問韓信:“你說我最多能帶多少兵?”
“主帶兵無非十萬爾。”
劉邦又問那你帶兵能帶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韓信被殺。
不能否認韓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稱他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個不能善終的下場,也并非就不是我上頭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評論說中國有四個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國潘只占了半個,因為他沒有創(chuàng)立自我的理論,他所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個圣人為標桿,自身奮進。
依我拙見,曾國潘一生勤,仁,義,知世故,懂進退,已是我們后生學習之典范,稱圣與不稱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話出來的,可是圣人能被稱圣,自然是他們的思想,言論,行為值得被后人所習,他們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夠被立為標桿。
再次拜讀過曾國潘家書之后,更感慨還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為人處世的事故值得我們學習,此書在中華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頭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講究修身,立業(yè),現(xiàn)代人都是立業(yè),修身,更何況太多人立業(yè)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會又有幾人能舍棄手中之物平靜下來與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點時間讀點書吧,修好身再立業(yè),事半功倍!
《曾國藩》讀書心得10
胸中不宜太苦,須活潑潑地,養(yǎng)得一段生機,亦去惱怒之義也。既戒惱怒,又知節(jié),養(yǎng)生之道,已盡其在我者矣。此外,壽之長短,病之有無,概聽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他。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徳。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嘗苦思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梢娔隉o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高養(yǎng),日見其大而不耳。
一經焦躁,則心緒少佳,辦事不能善。余前年所以廢馳,亦以焦躁故爾。總宜平心靜氣,穩(wěn)穩(wěn)辦去。
看書須以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須看十頁,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shù)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shù)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須速點速讀,不必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終身未能讀完經書。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オ人,皆以一做字致敗。吾因軍事而推之,凡事皆然。
《曾國藩》讀書心得11
暑假我閱讀了唐浩明寫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曲》,即:《血祭》《野焚》和《黑雨》,曾國藩這人有時我曾是唾棄,有時讓人依靠,有時讓人嗤之以鼻,有時又讓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為,真的是不可預知的。不過,總體感覺是,他是一個成就大于過錯的人。
曾國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內圣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場上的猛將,其鍥而不舍的性清決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辭雋永濕潤,諄諄告誡,真誠待人,同樣令人欽佩。
曾國藩待人隨和,經常會耐心傾聽學生提問,這個不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曾國藩三部曲讀后感范文400字默認。而且他為官清廉,一生都沒有貪得錢財,深受文人學者好評。
曾是一個永遠無法理解的人,誰也看不懂他,他是一個學者,也是個好官。也許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評價:“曾國藩是地主階級力最強大的人!
《曾國藩》讀書心得12
“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是歷史對曾國藩的評價。
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對曾國藩的研究和評論出現(xiàn)了熱潮。為什么同一個人會產生如此相反的評論?
曾國藩生活在中國社會巨變的時代。我想,是激烈、尖銳、復雜的民族斗爭把他推向了風口浪尖,塑造了他復雜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從軍、創(chuàng)業(yè)、治學。曾國藩的功過留給更深刻的讀者去評判。我想說的是,在我閱讀了他的家書來信之后,關于他家書中貫穿始終的“做老實人”的言語內容。
曾國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為哥哥,他承擔著弟弟學習生活、修養(yǎng)等方面的重擔。
他的家書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訓。從世故、政治事務、保持家風、保養(yǎng)身心等方面的諄諄教誨,充分體現(xiàn)了他作為兄長的作風。
其中一本是專門為負責家務澄弟和曾國荃寫的。
曾國藩堅持訓練弟弟們讀書,做一個好人,讓我印象深刻。
咸豐帝八年元月,曾國藩寫信給弟弟曾國荃,說做人要誠實。曾國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誠實的,只是因為滄?吹枚,閱歷多,有時或多或少帶著一點機巧權變,所以自己學壞了。
事實上,他補充道,當變革的藝術并不總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時候,讓人們徒勞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認為“把自己誠實的本性還原到真實的面目,恢復內在的.本性”更好,因為智者首先要做一個誠實的人,爭取平等。
他勸弟弟盡快恢復到老老實實的本性,不要走權變的那條路,它會越來越卑微。他認為即使別人對你很狡詐,你仍然對對他很真誠和誠實。隨著時間的推移,別人的意見會被消除。
千百年來的功過不說,但是,以上文字的內涵我想任何人都會被它打動。這個家庭格言,這個教學。它什么時候會過時?
縱觀人類歷史,任何偉人都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曾國藩并不是一個偉人,但這些諄諄教誨揭示他的內在修養(yǎng)。
當我深入閱讀,不禁被感動了,所以想要讀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實人,真的是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我現(xiàn)在才越發(fā)想的深入了,因為曾國藩的家書,我想我會受此家訓,思考得更長久。
《曾國藩》讀書心得13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后世對他的評價極高,“晚清中興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傳后世的不多,可是極有分量,讀之,讓人受益無窮,從《曾國藩家書》能夠略知一二。
名為“家書”,實則不然。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資料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能夠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xù);又像醫(yī)院,能夠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關于讀書與修身養(yǎng)性。
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為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不盡,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對于看書的過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書沒有看完,必須不要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都是為外界所左右的緣故。此外,讀書人還講究養(yǎng)氣,即心平氣和,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坦坦蕩蕩。講究保身,即節(jié)欲,節(jié)勞,節(jié)飲食。太多的欲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分的勞累,會讓人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第三謹言。讀書人說話要時時刻刻細心留意,所謂“禍從口出”。
第二,關于功名。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能夠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為王,敗則為寇”終極評價,可是曾國藩對于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我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悵然,他認為科名無早遲,是前生注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yǎng),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yè),以延續(xù)自我的生命。而延續(xù)生命最大的事情,莫過于養(yǎng)活自我。農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yǎng)活自我,讀書人勞心養(yǎng)活自我,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則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于鄉(xiāng),或為食客門吏,或入幕為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無愧。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為官,也須計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yè)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間沒有業(yè)精而衣食無著的人,就像農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必須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必須會有暢銷的時候。那么讀書人,如果業(yè)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須會有其他辦法養(yǎng)活自我。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才是關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以及語言學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術專著,他還自學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之后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知自重”,發(fā)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多次應試不中,之后自學成才,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數(shù)學家,有數(shù)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體現(xiàn)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yè)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此等見識,才是大遠見。
第三,君子之憂。
古人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初記能夠休”,是說一個人一旦讀書識字,他一生的憂患坎坷就開始了,曾國藩認為人的憂患有君子之憂和匹夫之憂,君子的心胸有包容萬物與萬民之量,有內自省與外輔王之能,然后讓父母不以生養(yǎng)自我為辱,這樣才能不愧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以自我品德修為,學業(yè)不長進為憂,以百姓冥頑不化、邊民狡詐,以小人在位、君子遠遁為憂,當然,這是上等人的憂慮,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匹夫會因日,嵥榈囊患褐疁仫,世俗的榮辱,虛名的貴賤而憂,在曾國藩看來,匹夫之憂不足為慮。仔細想來,確實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縱有千年鐵門檻,終歸一堆土饅頭”,何必為了區(qū)區(qū)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識盈虛之有數(shù)。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shù)。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里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于饋贈親友,曾家并不富裕,作為家里的長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費,曾國藩自我也是經常借錢度日,可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為什么還要擠出錢來周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話來說,認為是自我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細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chuàng)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跡,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關,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huán)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歷讓他步步細心,為了自我的仕途經濟,不僅僅嚴格要求自我,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氣,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難的情景下資助親戚,并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細心,“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關于家和,關于交友,關于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若從容,身何勞苦!
【《曾國藩》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12-29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01-29
讀《曾國藩家書》心得07-18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6-09
曾國藩血祭的讀書筆記08-17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1-04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03-02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10篇12-30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10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