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4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1
讀了這本書這書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我是一個12歲女兒的母親,執(zhí)過十八年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母為師的態(tài)度,讀了這書好像丑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書中敘述的人與人的感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覺就感激了流淚。
快活的先生、勇敢的洛佩諦、少年愛國者、有禮貌的紳士、勇于承擔過失的卡洛斐、少年筆耕敘利亞、不怕犧牲的鼓手、善良的西西洛、用自己身軀保護祖母的費魯喬、救助朋友的少年、急人所急的洛辟諾伍長、只身尋母的瑪爾可、先人后己的馬利阿……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出現在讀者面前,一件件平凡、細微的事情,娓娓地記敘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誼,展示人生的善良與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
這部作品語言樸實、自然,但飽含了作家對在社會中下層鄧辛度日的大眾的深沉的關愛,對普通人純真心靈的熱枕贊頌。一位詩人這樣寫道:愛心似春風,融化一切堅冰。是的,愛是亙古不變的人性主題,一個沒有愛心,自私至上的社會是一個黑暗冰冷的社會。呼喚愛心,呼喚助人為樂的品質是我們共同的心聲。愛心和奉獻是不尋常的東西,付出的`人收獲的比得到的還要多。
同樣,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對學生來說,愛可能是老師一句親切的話語,可能是一次溫柔的撫摸,可能是一個鼓勵的笑容,更可能是一個理解的眼神……給學生一些關愛,他們會還你一個奇跡!愛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它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的愛可以給學生撐起一片明亮的天空。
記得我曾教過一名叫藍嵐的學生,剛接班時該生學習習慣差,動作慢,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無人管教。她很貪玩,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沒過幾天,她就會積起一大堆作業(yè)沒有完成。同學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懶懶”。有一次我進教室找她要作業(yè),聽到他她大聲給同學們講笑話,大家都笑成一團。于是我趁機也給她起了個綽號“喜洋洋”,當著她的面對同學們說:“沒想到藍嵐這么會講笑話,這么愛笑,如果我們大家多去督促她,指導她完成作業(yè),相信她完成作業(yè)后會是更加的喜氣洋洋,大家能聽到更多的笑話。”這令她感到很意外,馬上坐下刷刷刷地做作業(yè)。這以后,大家都熱情地幫助她,我也時時提醒她,她的情況也有所好轉了。
看到她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我把小組長的任務交給了她,更是讓她喜氣洋洋,信心百倍。我認為,這種委以任務的方法也不失為轉化后進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百分之百的熱情,去爭取哪怕百分之一的效果。
最后,藍嵐以良好的成績升入了初中。畢業(yè)后,每到教師節(jié),藍嵐就會叫上一大幫學生來學?次摇慨斈菚r,我的心里充滿了欣慰。
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2
從事了十多年的師本間也差不到哪兒去,為什么學習成績會有那么大的差別,當然就是效率問題了,所以這是值得我花心思去研究的問題。
通過學習,我明確了生本教育與師本教育的不同,生本教育與師本化、灌注性教學相對立,有強大穿透力,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師本教育是教師掌控一切,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生本教育是學生主動發(fā)展,激昂學生生命,挖掘學生潛能。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是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感悟。生本教育的教學模式是:任務前置——分小組討論——相互交流(課前/課后)——共同解決學習內容——拓展研究、討論。生本教育實施后的發(fā)生了“六大變化”
(1)進圖書閱覽室的學生多了;
(2)上課睡覺的少了,發(fā)言的多了;
(3)教師備課注重實效的多了,繁瑣的教案少了;
(4)學生思維活躍多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少了;
(5)師生關系和諧多了,學生負面情緒少了;
(6)敢于創(chuàng)新的'學生多了,無所事事的學生少了。
總之,通過學習,我雖然學得很膚淺,但“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要激揚生命的理念我還是理解的。所以我還應該不斷學習,以自己的成長為已任,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好務,不斷尋找能夠激揚學生生命的方式方法,不斷尋找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方法,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會上一個檔次。 《愛的教育》告訴我,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對祖國,對家鄉(xiāng),對同胞,對弱者,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都要給予愛和尊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動情,每一段里行間都洋溢著兒童們的純真與情趣。
《愛的教育》的精彩之處和在于,每一篇小故事都有一個或幾個主人公,把每個故事拆出去也并不影響它的完整性,這尤其是照顧了讀者,特別是我們學生的閱讀心理和特點,使我們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某個道理,使書中的人物更形象,性格特點更易于展現,其中讓我印象深刻地是有一篇“可愛的老師”的日記,作者細心地勾勒出每位老師的形象,“性格柔和”的“修女”老師對孩子們“發(fā)大聲和動怒是絕對沒有的”,但孩子們對老師的訓誡還是肅然起敬,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的王老師,還有另一位老師,則截然不同,她“用教鞭擊桌用拍手來使他們鎮(zhèn)靜”,但并沒有給孩子們帶來恐懼,反而讓孩子們依附著她的快樂,一幅幅畫面,表明了孩子們對老師真摯的感情,更證明了老師對孩子們的關心和崇高的,無微不至的,這位老師倒像極了我的陳老師,還有一篇“家長”的日記讓我印象深刻,它敘述著“學生的父母”他們是與學校教育息息相關的一群特殊的人,他們容貌不同,職業(yè)各異,但卻都有著一顆“為孩子著想”之心,他們默默地接送孩子,關心著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把對自己孩子的愛,遷移到孩子的同學和伙伴身上,他們因為同為父母,而變成“平等的友人”讀著這樣的描寫,記敘“學生的父母”的日記,我的心也會隨溫暖起來,會被其中濃濃的親情所感動,作為學生,我們更應該進一步理解,領會天下父母心,把感動和感恩扛在自己的肩上。
同學們,讀了這本《愛的教育》我們懂得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成績知商雖然重要,但品德更重要,這本書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讀本,它可以讓我們明確地感受到什么是我們應該學習,什么是我們不應該去做的,如此,我們才能更健康,更完善地體會出素質教育的魅力。
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3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巨著。我讀了這本書,獲益良多。
這本書是一名意大利的普通小學生亞歷克從自己升入四年級的第一天到第二年的7月份學年結束的日記。它主要講了亞力克身邊發(fā)生的形形色色的小故事、老師在每個月月底講的“每月一讀”故事和與父母交流的小信件。
在這本書的閱讀中,我明白了許多道理:要向別人的優(yōu)點學習,努力發(fā)現自己的長處:要尊重并維護自己的祖國: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紀念對我們做出貢獻的人: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要伸出雙手,盡自己的所能去幫助他們……
亞歷克雖然生活在意大利,但他在生活中所經歷的許多事都與我們是那么的相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經歷與成長,是我們從中學到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使我們的心靈更加純凈。這是一個愛的世界!愛是永遠跨越時間和國界的!希望我們生長在一個充滿愛的環(huán)境,并成為一個充滿愛的人!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篇這個暑假,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書中的字里行間,都離不開一個“愛”字。父愛,母愛,友愛,師生之情……最讓我感動的是《佛羅倫薩的小抄寫員》。書中的敘利奧為了減輕爸爸抄寫封套的勞累,他準時晚上12:00起來偷偷地抄寫封套,因此,成績一落千丈。爸爸對他很失望,就連敘利奧生病了也不去理會。敘利奧為了幫貧窮的家庭、辛勞的爸爸一直辛苦抄寫著,還要承受無休止的責罵。直到有一天,爸爸發(fā)現了這個秘密,知道自己的工作效率為什么這么快時,才知道自己錯怪兒子了,愧疚萬分,爸爸又一如既往的關愛敘利奧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人們相互愛著,可你愛的人讓你失望,讓你受了打擊,你會責罵他,甚至拋棄他?可是愛的力量怎能如此脆弱?不能!
《愛的教育》里,多數都是因為愛而發(fā)生的感人故事,甚至有人可以不顧個人的安危。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一定都無一例外地流過淚。我爸爸曾經就用手機打跑過一只欲撲向我的惡狗,手機被摔得四分五裂,這不就是愛的小例子嗎?
愛,身邊無處不在: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的循循善誘;朋友之間的相互安慰;同學之間的關愛……你心中肯定也有一蔟愛的火花,為你愛的人,你愿意付出一切嗎?我———愿意!
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4
這些天,我一直在認真的學習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剛開始讀時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樣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靜下心來,非常認真地讀了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的__。
通過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吧窘逃币蠼處煼艞壷v解,而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讓學生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fā)言的熱情越來越低。這種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以前我們的教師在課堂將知識講解的太多太細,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太少,久而久之使學生思維懶惰,懶得思考問題,認為學習是被迫的,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自然課堂效率低。
通過學習,我了解到郭思樂教授的理論基礎。他說:“兒童獲得的東西,有許多是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發(fā)現錯誤,改正錯誤,就激發(fā)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錯誤的過程中,兒童獲得了真知!
傳統(tǒng)上,我們總要求學生的認識‘一次性完成’,這并不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心得體會 )生本的學生,我們給他這樣的.機會,使他們的認識,可以通過多次或長期地反復式提高來完成我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逐步地去感悟。生本課堂帶來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fā)展和成長。課堂應該在給予學生充分的前置性學習的經驗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思辨,能學會的自己學會,不能學會的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學會,真正實現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在課堂上還應該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孩子們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這樣學生對課堂學習就更感興趣了。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覺得我應該一改以往的教學作風,無論是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對我的學生應該多些理解、寬容和耐心,允許他們犯錯誤,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04-25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05-05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范文04-26
有關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06-07
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06-17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8篇05-13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10篇05-11
關于教育的實習目的11-06
[必備]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9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