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教學設計方案匯編5篇
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詩意的描寫性語言,與規(guī)范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作對比。
2、認識橋之美,進而欣賞美,感悟美。
【教學重點】
1、理解橋美在何處。
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出示趙州橋的結構圖)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石拱橋》。對于橋,橋梁專家看橋更重視它的結構。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寫橋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那么畫家是如何欣賞橋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畫家橋的世界──《橋之美》。
二、文本解讀
1、畫家眼里的橋之美:
橋的美,緣于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繪畫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塊、線、面的搭配。(出示小橋流水人家的圖片)畫面的構成要有塊、線、面的搭配,橋在畫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不同環(huán)境中的橋之美:
為了說明這個觀點,作者寫了哪些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橋?
烏鎮(zhèn)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xiāng)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橋外是飛瀑流泉,橋面上有廊和亭的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莊稼地、小徑盡頭的小橋;鐵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鵲橋等。
3、賞析、品味橋之美:
、 茅盾故鄉(xiāng)烏鎮(zhèn)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xiàn)一座石橋時,仿佛發(fā)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xiàn)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 早春天氣,江南鄉(xiāng)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chuàng)造的動人景致。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里有形體上的強與弱、輕與重之分,有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fā)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這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諧統(tǒng)一,可能就在于橋有著經過精心設計的輪廓吧。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這里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 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xiàn)了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
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同時,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xiàn)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 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山區(qū)往往碰到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斗。
寫形式比較獨特的橋──風雨橋。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以上四個例子中,橋或為主體,或為陪襯,或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都與周圍景物成為和諧的一體,共同構成入畫的景致。
4、我看橋之美:
、 文章中寫到的這些橋,作者都認為它們美嗎?有沒有作者認為不美的橋?你認為呢?
、 凡是起到構成及聯(lián)系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請說說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尋找、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同學們回去找找自己身邊,或者旅游途中的風景照,或者利用網(wǎng)絡或書籍尋找一些有關各地風土人情等的照片,給各自查找到的圖片配上一段說明文字。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睛。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欣賞這大千世界吧!
【板書設計】
橋之美
吳冠中
烏鎮(zhèn)石橋──舒暢──開闊疏朗
江南石橋──銷魂──剛柔相濟
長橋臥龍──滿足──靈動和諧
風雨橋──欣賞──安詳自在
橋感受美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火燒云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觀察自然的興趣。
2.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3.學習生字詞,積累好詞佳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是怎樣寫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
2.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配上優(yōu)美音樂的火燒云圖片供學生欣賞,并向學生解釋火燒云的特
點及形成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感知課文內容,引導主動參與
1.師提問:課文是按什么順序火燒云的?
2.生:是按照火燒云上來了──燒起來了──下去了這樣的順序來寫的。
3.師: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說說火燒云上來時的情景。
4.師:火燒云上來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現(xiàn)出絢麗的景象。不過,更壯觀的景象還在后面呢!
5.學生自由快速讀第三自然段,看誰能說出天空中的火燒云都有哪些顏色。
6.指名說出天空中有哪些顏色。
7.師:除了這些顏色外,你還能想像出有哪些顏色?
8.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此段并試著背誦。
9.師:火燒云不僅顏色多,變化快,而且它的形狀也是千變萬化,讓我們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讓學生說出天空中火燒云的樣子,并試著表演出來。
11.模仿作者的寫法,讓學生把天空中的火燒云還像什么寫下來,并表演出來。
三、指導朗讀,培養(yǎng)語感
四、想想說說,課外延伸
1.師:學習了這篇課文,你一定被火燒云千姿百態(tài)的變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
2.布置學生課外收集一些有關大自然美麗、神奇的圖片,讓學生做個有心人,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賞美并保護這些美。
《火燒云》教學設計思路
《火燒云》是一篇狀物物抒情散文,主要寫了夕陽西下時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人們看到火燒云時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寫細致動人,情趣橫生,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給人以美的熏陶,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上乘之作。教學時,我根據(jù)教材特色,抓住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和生動的藝術形象,寓美育于讀講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愛美的高尚情操。
一、 抓住一個“奇”字,想象情景美
課文1-2兩節(jié)寫火燒云上來時,地面和天空的景象。作者描繪了火燒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馳神往!教學這兩節(ji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一個“奇”字,啟發(fā)學生思考:1、火燒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2、人們的心情怎樣?3什么是火燒云?為什么用“燒”而不用“紅”?
二、 抓住一個“多”字,領略色彩美
課文的第三節(jié)主要描寫火燒云的顏色紛繁艷麗,變化萬千,教學時,啟發(fā)學生思考:1、火燒云的顏色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2、“還有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你能說出來嗎?誰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云的色彩?
三、 抓住一個“快“字,體味形態(tài)美
課文的第4-----7節(jié)主要寫了火燒云的萬千姿態(tài)及其無窮變化。教學時抓住三幅畫面動靜相間的美,啟發(fā)學生理解火燒云少縱即逝的神奇變化。
四、 抓住一個“變“字深悟情感美
課文一直在“變“中描寫火燒云,由霞光之美寫到色彩美,再到姿態(tài)美,而這三種美都是美在變化中,有靜態(tài)美,有動態(tài)美,從而抒發(fā)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最后,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片段,做到讀寫遷移,激發(fā)美好情感。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要求】
。薄W會本課生字及新詞。
。病⒘私獍从斡[路線連段成篇的方法及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學習“孔隙”一段的描寫方法,寫一段話。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了解金華雙龍洞奇異的景象,產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目的】
。、讓學生了解雙龍洞的奇異的景象,激發(fā)學生熱 愛大自然的情感。
。、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課文內容,搜集資料、豐富課外知識,運用有關課外材料理解課文內容。
。场⒄_流利地朗讀課文。
。础⒊醪搅私膺^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孔隙”和“內洞”是全文重點內容,也是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讀中感悟,了解到“孔隙”和“內洞”景觀特點。
【教學用具、學具準備】
石鐘乳、石筍圖片數(shù)張,維美光盤。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金華──羅甸──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 一 課 時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簡介作者葉圣陶。
。场W習生字詞,理解部分詞語意思。
4、逐自然段讀課文,了解每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怠⒕毩曊_、流利地讀課文。
第 二 課 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學生讀課題)。
我們隨著葉圣陶老先生從金華出發(fā),經過羅甸,就漸漸入山了。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哪些景物?
二、學習課文
1、學習二、三段:
、 默讀,畫出沿途景物。
、 看到文中景物描寫,你想說什么?
⑶ 有感情讀2、3段。
2、學習第五段:
⑴ 過渡語:
山上景色美,雙龍洞呢?讀課文,看我們隨葉老游覽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歡哪個地方?為什么?板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⑵ 很多同學對“孔隙”和“內洞”感興趣,那我們就先學習這兩處,看孔隙。
、 課前,不少同學查閱了雙龍洞資料,誰來說說你了解到的孔隙什么樣?(學生簡介)
、 如欲觀賞內洞美景,唯有平臥小船、擦崖逆水而入,這種游覽方式堪稱一絕,我們也去感受一番!
⑸ 自由讀,結合語句談談游覽孔隙后給你留下的感受。
個人學習后,小組內互相補充。
、 匯報:
窄小 船小
低矮 行船方式
乘船姿勢
乘船感覺
、 看過孔隙光盤。
3、學習6~8段:
、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過了孔隙就到了內洞,我們看到了什么?結合文中語句談感受。
、 匯報:
、 看到黑、大,洞頂?shù)碾p龍和各種石鐘乳和石筍。
、 讀中感悟,雙龍、石鐘乳、石筍的美和奇特。
知道雙龍洞洞名的來歷。
③ 師生展示石鐘乳圖片,加深體會。
。、學習第4段:
⑴ 過渡語:
學完內洞,咱們再來看看外洞和洞口,請你們自學。
讀一讀課文,看看外洞和洞口有什么特點?
、 自學匯報:
洞口 寬 外洞 高 大
三、了解過渡句作用
。、學完雙龍洞,作者介紹的最詳細的是哪個地方?為什么作者不先寫這兒?這樣重點不就更突出了嗎?
。ㄓ斡浺从斡[順序來寫)
2、指板書,說說作者的游覽路線。
3、把文中描寫作者游覽路線的句子找出來。
。础⒄埬銈儼错樞蜃x讀,體會它們的作用。
四、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隨葉老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洞內天然形成的景觀令人驚嘆,其實,我們國家還有不少自然形成的奇異景觀,介紹你知道的景觀。
五、作業(yè)
搜集祖國奇異景觀資料,兩周后辦圖片展覽。
第 三 課 時
1、檢查朗讀。
。、檢查字詞情況。
3、處理課后練習,指導仿寫。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設計說明】
課外閱讀是拓展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我們存在一個思維誤區(qū),認為課外閱讀的時間只能在課外,課堂上對這一問題連有效的指導都沒有,使得學生的課外閱讀往往處于自發(fā)、盲目的狀態(tài),學習效率低下。這種情況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能否利用課堂上的時間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如果可行,又該如何去上閱讀指導課?在這方面,我進行了一些思考,也進行了一些嘗試。
我首先選擇了《水滸傳》這部長篇小說,因為多數(shù)高年級學生對這部作品是比較感興趣的,語文教材也選擇了其中一個片段:《景陽岡》,這樣由課內拓展到課外顯得更自然。我先安排學生在課下自讀這部作品,然后準備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討論關于閱讀《水滸傳》的感受,了解其閱讀的收獲,檢測其思考的深度。
《水滸傳》作為一部經典的長篇小說,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而又繁雜,對其主題思想的評價更是眾說紛紜,對于學生來說,要想真正讀懂這部經典名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生讀《水滸傳》,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只去關注緊張的情節(jié)和感興趣的人物,而忽視對其文學性和思想性的探究,使得自己的閱讀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沒有深入分析,沒有讀懂作品的精髓。
因此,組織學生討論關于閱讀《水滸傳》的感受,要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努力,通過較為合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深入思考,讀出自己獨到的感受,讀出精彩,讀出收獲。
【教學目標】
1. 學習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小說中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
2. 嘗試創(chuàng)造性閱讀,讀出自己獨到的感受,學習合作探究,敢于表達不同的見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以畫像激趣。
用多媒體顯示戴敦邦所畫的水滸人物,重點展示宋江、武松、魯智深、林沖、李逵等主要人物,同時說明:戴敦邦是當代著名的人物畫家,他所畫的水滸人物,造型生動而又略有夸張,表現(xiàn)了水滸好漢的個性和英雄氣,在電視劇《水滸傳》(央視版)片尾出現(xiàn)的水滸人物畫像,就是他的作品。老師對《水滸傳》大概介紹,然后,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之后思考以下問題(多媒體顯示):
問題一:讀了《水滸傳》之后,你的頭腦中會出現(xiàn)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看一看畫家筆下的水滸人物,同自己想象的人物形象是否一致?
問題二:同自己的想象相比,你認為畫家所畫的人物有哪些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
問題三:大家都看過電視劇《水滸傳》,你認為劇中的人物造型好不好?舉例說明。
這些問題應該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和表達的興趣,要敢于拿出時間讓學生討論和交流。對于學生的表達,凡是言之成理的看法,教師都應予以鼓勵。
二、表達思考與發(fā)現(xiàn)。
要求:用“假如我是_____(宋江、武松、魯智深、李逵……)”這樣的句式說一段話,要結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結合人物的特點,展開想象,說出人物另外的結局。
創(chuàng)意說明:一千個讀者,便會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讀經典最忌人云亦云,要讀出自己的獨到發(fā)現(xiàn)。讀《水滸傳》之后,很多人都會對主要人物的結局不甚滿意,用上述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表達的興趣,也利于其表達自己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
活動過程
1.每組確定組長和記錄人,每個成員自己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評價。
2.每一小組推選一人向全班同學展示。
3.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做好筆記,然后師生共同評價,選出優(yōu)秀者。
三、用比較法分析人物。
創(chuàng)意說明:在學習小說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用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小說的異同,加深對小說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通過比較,能引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有利于在閱讀中開發(fā)思路,能對不同的文章進行審察、分析、綜合,透過現(xiàn)象挖出本質,從而提高閱讀水平,達到提高語文素質的目的
活動過程
1.提出問題(多媒體顯示):
A. 武松、魯智深、李逵的性格都有粗魯豪爽的一面,但又有哪些不同?
B. 在《水滸傳》中,吳用是智慧的化身,其足智多謀堪比諸葛亮,但是,與諸葛亮相比,他又有哪些不同?
2.小組內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通過集體探究達成共識。
3.各小組在班內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四、學習創(chuàng)造性閱讀。
創(chuàng)意說明:所謂創(chuàng)造性閱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適度啟發(fā)引導下,積極主動地閱讀材料,通過質疑、解疑,通過多角度思考,能提出某些新見解或論述某種新觀點,獨特地感受文本,提高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小說,對人物形象、主題與環(huán)境的理解,不僅要有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要打破思維定勢,改變單一的思維方式,學會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各個層次去看問題,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創(chuàng)新成果。我們要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見解,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學會于無疑處生疑,走出一條與前人不同的路來。
活動設計:在當前的《水滸傳》研究中,對于作品主題思想的判斷,對于主要人物的評價,是存在很多爭議的,我準備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進行嘗試性的探究(多媒體顯示):
問題一:在《水滸傳》中,宋江是爭議最大的人物,你認為宋江是英雄還是奸雄?請結合其主要事跡進行說明。
問題二:聯(lián)系你所學習的歷史知識,結合梁山泊聚義的過程和結局,你認為梁山泊聚義是真正的農民起義嗎?
問題三:《水滸傳》里有一些英雄濫殺無辜的描寫,如武松“血濺鴛鴦樓”之后濫殺張督監(jiān)家人,李逵劫法場之后濫殺圍觀的百姓,對此該如何評價?
問題四:在《水滸傳》里,晁蓋與宋江的關系是很微妙的,想一想:為什么晁蓋死時不直接把山寨之主傳與宋江?
對于上述問題,學生不一定全部回答,可選擇其中一兩個來回答。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自己的閱讀重點,提出其他問題。
五、小結。
小說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學會閱讀和欣賞更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學問。對我們來說,采用上述方式思考問題,可能會有些難度,但關鍵在于嘗試,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做到了這一點,就會讀出自己的精彩,就會別有一番收獲。
6、布置作業(yè)(多媒體顯示)。
1、如果沒有讀過《水滸傳》平時要讀且平時要多讀四大名著。
2.你對課堂上哪一個問題最感興趣?認真思考這一問題,把你的思考寫進日記里。
3.用一周的時間,查找資料,進一步修改,看能不能針對這一問題寫一篇作文。
【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嘗試提出個性化見解,在課外閱讀中能夠有自己的收獲。從教學實踐來看,基本達到了這一目的。但是,《水滸傳》這一古典名著博大精深,短短一節(jié)課的時間實在太有限了,深入探究作品的精髓也是很難完成的。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思考問題的方向和方法自然有很大的不同,故引導學生抓住主要問題進行思考以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也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探究討論停留在表層,一些學生糾纏于某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jié)使得課堂教學難以駕馭,這些問題也是存在的。所有這些,都非常值得總結,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加以改進和提高。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認識琥珀的形成過程,《琥珀》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指名讀課文,讀后思考討論:
l.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蒼蠅、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呢?(人們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這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jù)。)
二、啟發(fā)談話
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這塊琥珀的樣子,運用了豐富合理的想象,告訴了我們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及發(fā)現(xiàn)過程。
三、閱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讀后討論:“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
。ā凹s摸”,大概估計。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松脂球掛在一棵老松樹立過了幾千年,后來地殼發(fā)生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這樣合起來肯定超過一萬年了。)
3.老師小結:因此,科學家的推測和估算是有根據(jù)的。
4.指名讀第2-11自然段。讀后思考:
。1)我們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松柏樹,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
。2)課文中有幾處寫了太陽光的熱?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因為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
5.老師小結:因此,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
6.課文中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科學家想象的根據(jù)是什么?(由松脂球變成化石,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要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有海在翻騰怒吼,這就為下文琥珀出現(xiàn)在海灘上伏下了一筆。)
7.指名讀第3-4自然段。
8.老師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xiàn)。
9.指名讀第8自然段,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琥珀》教學設計》。
10.老師小結:作者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
四、繼續(xù)學習課文
1.思考討論:科學家是根據(jù)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呢?
。ㄋ蓸錆B出的一滴樹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蒼蠅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這樣就出現(xiàn)了千載難逢的巧遇。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據(jù)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師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包在里頭,再加上松脂繼續(xù)地往下滴,又把原來的蓋住了,就積成了一個松脂球。
3.思考討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了化石的?
。ê髞斫涍^很長的時間,地殼發(fā)生變化,陸地沉下去,海水漫上來,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這就形成了兒石。)
五、啟發(fā)談話
對于這塊琥珀的形成,科學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討論:
1.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fā)現(xiàn)的?(風吹浪卷到岸邊,孩子踩著后挖了出來,孩子的爸爸認出這是一塊琥珀。)
2.漁民看到這塊琥珀,為什么說“這是很少見的?(一塊琥珀包裹兩只蟲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現(xiàn)出了這塊琥珀的不可多得,極有價值。)
六、齊讀最后一段
七、老師小結
這塊琥珀給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jù)。既然在一萬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經有蒼蠅和蜘蛛,那么蒼蠅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萬年以上了。這是這塊琥珀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匯編5篇】相關文章: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六篇01-06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編八篇01-11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合集6篇10-12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五篇08-02
教學設計方案匯編10篇06-05
教學設計方案匯編四篇06-03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合集五篇02-28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合集7篇11-25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錦10篇10-15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九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