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3-01-11 11:32:57 古詩詞 我要投稿

      古詩詞鑒賞(精選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鑒賞(精選15篇)

      古詩詞鑒賞1

        [魏晉]曹植

        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

        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云。

        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

        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

        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注釋:

        【1】織婦:織女星。

        【2】綺縞:有花紋的絹。

        【3】明晨:清晨。

        【4】日昃:午后。

        【5】良人:丈夫。

        【6】噭噭:鳥悲鳴聲。

        【7】景:月光。

        作品賞析:

        詩中寫了一位獨處空閨的織婦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認為其中有寄托,但也無甚確證。因此,也不必穿鑿附會,還是來分析享受一下詩中的美感。

        這首詩可以分成三節(jié),開頭“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睘榈谝还(jié)!拔鞅庇锌棆D”,這是古詩中多見的起興手法!拔鞅庇锌棆D,綺縞何繽紛!”這兩句寫的是一位深閨的少婦,她每天都在織著美麗的絲帛,然而,此時她的織品,卻繁多而又錯亂。接著的兩句“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寫織婦從清晨開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陽西斜,還尚未織成紋理!对娊洝ば⊙拧ご髺|》云:“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移動位置)。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古詩十九首》云:“皎皎河漢女,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币陨纤木浠闷湟猓际怯镁唧w的動作來反映織婦神思恍惚的心理狀態(tài),但卻沒有交代原因,可以說是一種“懸念”。

        中間六句“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云。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睘榈诙(jié),是直接描寫織婦的心情,也是對她為何心如亂絲的解釋!疤⒔K長夜,悲嘯入青云!狈灿行氖露恢X的人總是感到夜長,而在這漫漫長夜中織婦卻一直在深深地悲嘆,而且這嘆息之聲,竟而化作了長嘯,一直上達青天,可見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笔菍@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問題的正面交代?棆D守著空閨,丈夫遠行從軍去了。本來約定三年就能歸來,可如今卻已過了九個年頭,這就是思婦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婦獨自一人在家,這已經是一層凄涼了;本來說好三年回來,思婦天天盼著,好不容易挨過了三年,滿以為可以相聚,結果卻沒有回來,這凄涼悲苦又增一層。三年過去,再三年過去,又三年過去了,卻仍然不見丈夫歸來,這凄涼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層。難怪思婦要終夜長嘆,悲沖青云,也難怪思婦要神思恍惚,終日坐機卻織不成絹了。

        最后四句“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為第三節(jié),詩人筆鋒一轉,寫思婦看到失群的飛鳥繞著樹林飛翔,噭噭(象聲詞,鳴叫聲)悲鳴,尋找自己的伴侶,這自然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與飛鳥很相似。最后兩句“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痹娙擞蒙ㄖP,讓思婦忽發(fā)奇想,希望自己化為陽光,向南方飛馳而去,照見自己的丈夫。這個浪漫主義的幻想顯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棆D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還不能相見,沒有什么辦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陽光,卻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陽光是不會漏掉任何一個角落的。這個高超的藝術構思,把思婦刻骨銘心的相思,寫到了無以復加的極端。這可以說是曹植的獨創(chuàng),它對后代詩人也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

        全詩三節(jié),從動作到太息,從太息到幻思,寫織婦的相思,步步深入,層次分明,脈絡清晰。

      古詩詞鑒賞2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解析】這首詩小學的時候就學過,現在讀起來,竟有童年的味道。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于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763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zhèn)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小詩。

        看,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何等壯觀。我坐在窗前,望見遠處西嶺山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小船。我多想蕩起雙槳,讓小船兒推開波浪。

        成都浣花溪草堂,是杜甫先生的故居,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給人心曠神怡的心情,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鳥兒成雙成對,到處一片有喜慶的氣息,到處是一片生機勃勃。

      古詩詞鑒賞3

        日出東南隅行

        [唐]李白

        秦樓出佳麗,正值朝日光。

        陌頭能駐馬,花處復添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古詩詞鑒賞4

        古詩原文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翻譯

        其一

        像吳國美女越國嬌娘楚王妃嬪一樣美麗的采蓮女們,競相劃動采蓮船,湖水打濕了衣衫。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

        其二

        采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fā)覺池中有人來采蓮。

        注釋解釋

        采蓮曲:古曲名。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采蓮女勞動生活情態(tài)。

        “吳姬”句:古時吳、越、楚三國(今長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蓮之戲,故此句謂采蓮女皆美麗動人,如吳越國色,似楚王妃嬪。

        浦(pǔ)口:江湖會合處。浦,水濱。

        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夏。有本事載,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城外游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地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氣所吸引,遂作《采蓮曲》。

        詩文賞析

        第一首詩寫水鄉(xiāng)姑娘的采蓮活動。

        吳姬、越艷、楚王妃三個詞連用,鋪寫出蓮娃們爭芳斗妍,美色紛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寫采蓮活動,從“爭弄蓮舟”來看,似乎是一種采蓮的競賽游戲。唐汝詢說:“采蓮之戲盛于三國,故并舉之!保ā短圃娊狻罚┮驗橐獎澊共,顧不得水濕衣衫。采蓮姑娘那好勝、活潑、開朗的情態(tài)就通過“水濕衣”這個細節(jié)表現出來。

        她們劃著采蓮船來到一個花的世界,而最后兩句點出她們直到月上江頭才回去。詩人不急著寫回程,而是插敘采蓮女來的情境,她們來時被花兒所迎接,可見花兒是很樂意為她們所造訪,而隱著一層寫她們對采蓮這一活動是非常喜愛,近乎于享受。當她們回去時,那月兒實際上也就是花兒,便依依不舍地送她們了。“花迎人”和“月送歸”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整個采蓮活動的現場給寫活了,極富詩意,寫荷花迎接采蓮女和月亮送別采蓮女,實際上還是為了表現采蓮女之可愛。

        這首詩通過幾個動詞淋漓盡致地將采蓮女應有的性格——活潑開朗表現出來,并以花、月、舟、水來襯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說這就是一部小電影,對刻畫人物形象非常生動形象而別有韻味。

        第二首詩可以說是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闭f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古詩詞鑒賞5

        《元宵》原文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譯文

        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燦爛的燈,缺少皎潔的月,無以盡興,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皎潔的月,沒有燦爛的燈,無以為春。

        春天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人間,美人如花似玉,彩燈帶著歡欣的笑意燃燒月下,月亮如水似銀。

        滿街珠寶翡翠閃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聲嘹亮,笙管悠揚,那是小伙在賽社神。

        如果不盡興游玩,開懷大笑,怎么對得起這樣的吉日良辰?

        《元宵》注釋

        社神,土地神。古代每逢社日(分春社,秋社兩種)有祭祀土地神,祈祝豐收的習俗。

        尊,古代盛酒器具。

        《元宵》簡析

        《元宵》是明代詩人唐寅所作的一首詩。寫出了農村過元宵節(jié)的.熱鬧場面。

        通常的元夜詩,多寫都市。而這首《元宵》卻取材農村。燈月輝映的鄉(xiāng)村是美的,燈月映照下的村女則更美。她們青春煥發(fā),喜氣洋洋,盡情歡笑!对啡娨饩硟(yōu)美感人。

      古詩詞鑒賞6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淅_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忽然隱約似見人煙。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云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里共建了世外田園。明月朗照,松下房櫳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村人驚訝地把外客迎接,爭相邀請,詢問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云山。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只把家園掛牽;出洞后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自認為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變。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注釋

        (1)逐水:順著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為。

       。4)一說“行盡青溪忽值人”。見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6)曠望:指視野開闊。旋:不久。

       。7)攢云樹:云樹相連。攢,聚集。

        (8)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里指漁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櫳:房屋的窗戶。

       。13)喧:叫聲嘈雜。

       。14)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15)引:領。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xiāng)。

       。16)平明:天剛亮。閭巷:街巷。開:指開門。

       。17)薄暮:傍晚。

       。18)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去:離開。

       。19)靈境:指仙境。

       。20)塵心:普通人的感情。鄉(xiāng)縣:家鄉(xiāng)。

       。21)游衍:留連不去。

       。22)自謂:自以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峽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古詩詞鑒賞7

        古詩原文

        夢斷陳王羅襪,情傷學士琵琶。又見西風換年華。數杯添淚酒,幾點送秋花。行人天一涯。

        譯文翻譯

        從與洛神相會的夢中醒來,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樣感傷。秋風又起流年易逝。幾杯酒下肚勾起傷心的眼淚,黃花幾點送走了秋光,獨自一人浪跡天涯。

        注釋解釋

        中呂:宮調名。紅繡鞋:北曲曲牌名,又名“朱履曲”,入“中呂宮”,亦入“正宮”。首二句對。第四、五句多作五字對句。與南曲不同。晚秋:曲題。

        夢斷:夢被截斷。指從夢中驚醒。陳王:指三國魏文學家曹植。他最后的封地是陳郡(今河南淮陽),謚號“思”,故被稱為陳思王、陳王。羅襪:絲襪。

        學士琵琶: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詩,詩中對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有感于自己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而格外傷感。

        西風換年華:秋風蕭颯,一年將盡。

        添淚酒:化用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詞中“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句意。

        天一涯:天各一方。指相隔遙遠。

        詩文賞析

        此曲以“晚秋”作題,描寫送別時的傷感。晚秋本身有一種凄涼蕭瑟的氣氛,更加快襯出傷感離別之痛,反映出作者與洛神失之交臂的無限痛苦。

        運用典故閃示意象而不加詳述,從而啟動讀者的經驗和聯想,是古代文學作品常用的表意手法。文章開頭連用陳王羅襪、學士琵琶兩個典故,開篇點題。接著又用“淚酒”和“秋花”兩個意象,來加強文章的傷情色彩。面對漂泊天涯的處境,只能酒淚齊下,有著無限的哀思。揮手自此去,天涯兩地人,加上作品中著意突出深秋的肅殺,收到令人了黯然神傷的'效果。

        從曲子起首兩句的兩則典故來看,內容都同異性之間的萍水相逢有關,這種邂逅引出了一段動情的故事,然而其悲劇性正在于情緣的曇花一現。詩人已明知“夢斷”,卻依然禁不住“情傷”,可見他的一往情深,這種注定無法再現的情夢,便為全曲定下了一種惆悵與失落的基調。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洛神賦》記稱“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雖未說明具體的時日,但賦中有“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語,可知他與洛神的相遇正值秋季;而白居易《琵琶行》,則明言“楓葉荻花秋瑟瑟”、“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個典故都符合“晚秋”的題面,在本作中恐怕不是偶然的。這樣一來,“又見西風換年華”,既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又與前述的典故照應相合,就更覺意味深長了。

        在秋天的悲涼氣氛中,作者又以苦酒與殘花為陪襯,敘出了自己“天一涯”的漂泊現實。一場情夢本就無憑,再加上時間的暌隔(“又見西風換年華”)與空間的距離(“行人天一涯”),就使人倍覺不堪了。作品的每一句都不啻為一聲嘆喟,詩人將這種種內容納于“晚秋”的題目之下,其處境與心境的悲凄,就是呼之欲出的了。

        此曲的主要藝術特色是大量引用前人離別傷感的詩句,來表現作者的離愁別緒,堪稱一首寫離別的佳作。文章的精妙之處還在于,全文寫離別卻無一“離”字,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

      古詩詞鑒賞8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的詩意:月宮影移,只聽得夜漏單調嘀嗒;卷起水晶簾來,我似乎靠近銀河。

        出自顧況《宮詞》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

        全詩的意思是,高大華麗的宮殿里,響起了悅耳的笙歌,清風不時送來得寵的宮嬪們的歡聲笑語;而在另一處,失寵的宮嬪則過著凄寂的生活,在朦朧的月光下,靜聽更漏之聲,她把水晶簾高高卷起,獨自凝望迢迢銀河,來度過這不眠的秋夜。兩種境界,對比強烈。抒情細膩,無一怨字,而怨情卻見于字行間,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宮怨的詩,前兩句描寫受寵者的'歡樂情景,笙歌四起,月光如水,和風習習,一陣陣歡聲笑語。后兩句則寫失寵者的遭遇,室內悄無聲息,這些失寵的宮妃們惟有與冷寂的滴漏聲和簾外的秋日星河相依為伴。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高入云天的玉樓,奏起了一陣陣笙歌;宮女妃嬪們的歡聲笑語,隨風飄來。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泵髟碌你y輝灑向宮殿,隨著月影移動,只聽得漏斗計時的嘀嗒聲;卷起水晶簾來,遙望窗外的銀河正橫在秋夜的上空,牛郎與織女被無情地隔在銀河的兩邊。

        這首宮怨詩的優(yōu)點在于含蓄蘊藉,引而不發(fā),通過歡樂與冷寂的對比,從側面展示了失寵宮女的痛苦心理。玉樓中的笙歌笑語越發(fā)反襯出被冷落者的孤苦伶仃,反襯出失寵者的幽怨哀婉之情,即使不明言怨情,而怨情早已顯露。

      古詩詞鑒賞9

        古詩詞鑒賞也成為一門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間接培養(yǎng)一個人的思想底蘊,因此在語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較大,所以我們在循序漸進地教好古詩詞鑒賞。

        今天趙xx老師精心設計,執(zhí)教的《古詩詞鑒賞》一課我認為很出色!首先透過這節(jié)課我看到她平時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讀詩詞技巧的培養(yǎng),孩子們能說出自己所掌握的技巧,并會運用所掌握的技巧吟誦《相見歡》,指導吟誦時比如隔韻,重讀,語速,語調,情感的拿捏等方面的指導細膩準確。其次,她會借助書下面的詮釋讓學生體會一個掌握生殺予奪之權的一國之主,忽而變?yōu)槿稳嗽赘畹碾A下之囚,景況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他領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傾瀉在詞中,因此學生吟誦時聲音深沉而哀怨。再播放示范朗誦錄音,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情境,完美的伴著音樂吟誦出《相見歡》。再舉一反三吟誦《如夢令》,吟唱《金縷衣》,拓展了內容,提高文學修養(yǎng),達到預期的目標。雖然還存在小的瑕疵,但相信在不斷的'校本課程研修中她會快速的成長,相信她的教學之路越來越寬廣,打造出更多更好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兆麟學子。

      古詩詞鑒賞10

        《過華清宮

        作者:杜牧

        原文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注釋

        1、華清宮:《元和郡縣志》:“華清宮在驪山上,開元十一年初置溫泉宮。天寶六年改為華清宮。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臺,以祀神也。”

        2、繡成堆:驪山右側有東繡嶺,左側有西繡嶺。唐玄宗在嶺上廣種林木花卉,郁郁蔥蔥。

        3、千門:形容山頂宮殿壯麗,門戶眾多。次第:依次。

        4、一騎(jì古代讀ji,現在一般都讀qi(二聲)):指一人騎著一馬。

        5、紅塵:指策馬疾馳時飛揚起來的塵土。

        6、妃子:指貴妃楊玉環(huán)。

        7、紅塵:這里指飛揚的塵土。妃子:指楊貴妃。樂史《楊太真外傳》: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新唐書·李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唐國史補》:“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后人皆不知之!卑矗捍嗽娀驗閷懸庵鳎庠谥S刺玄宗寵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諸史實。在唐代,嶺南荔枝無法運到長安一帶,故自蘇軾即言“此時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嶺南也”(《通鑒唐紀》注)。而荔枝成熟的季節(jié),玄宗和貴妃必不在驪山。玄宗每年冬十月進駐華清宮,次年春即回長安!冻淌峡脊啪帯芬啾嫫渲嚕岁愐∫鄰涂甲C之。

        8、知是:一作“知道”。

        詩意

        從長安回望驪山,

        只見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錦繡,

        山頂上一道道宮門逐層地開著。

        驛馬奔馳神速,看不清所載何物,

        惟有楊貴妃在山上遠望,

        知道是最心愛的荔枝被運來,欣然而笑。

        賞析

        華清宮是公元723年(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里尋歡作樂。后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的這首絕句尤為精妙絕倫,膾炙人口。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袄C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著,場景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后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蘊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說出,直至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薄袄笾Α眱勺,透出事情的原委!缎绿茣钯F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泵饔诖,那么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倍拍吝@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板有Α比诸H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讀到這里時,讀者是很容易聯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無人知”三字也發(fā)人深思。其實“荔枝來”并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古詩詞鑒賞11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

        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

        有情羅幔卷,無力紙鳶斜。

        慣送梅消息,孤山處士家。

        譯文

        春風就像貴客一般,所到之地立馬萬物復蘇,熱鬧繁華。

        春風來的時候融化千山的積雪,吹過后留下無數開放的鮮花。

        春風有情的撫摸著絲綢帷帳微微卷動,輕輕地吹拂著紙鳶在碧空中遨游。

        春風吹拂,習慣性的把春天的消息送給了孤山處士林逋的家中。

        注釋

        貴客:尊貴的客人。

        便:就。

        繁華:繁榮熱鬧。

        掃:除去,消融。

        千山、萬國:此處被用來表示虛指,言數量極多。

        羅幔:絲綢帷帳。

        紙鳶:風箏。

        孤山處士:指北宋詩人林逋

        梅消息:春天的消息。

        簡析

        詩人袁枚筆下的春天活潑而富有活力,春風吹拂之處,積雪融化,萬物復蘇,花香遍野,自然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首詩描繪的'冬春交替的場景,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春天到了。春風過處,不管是園中名卉還是村頭野花,都不會錯過春風帶給自己的花信;而春風也從不厚此薄彼,使它們呈現一派欣然的景象。

        賞析

        在這首詩中,春風被擬人化了,在作者看來,春風有力量,有情意,給人們帶來了熱烈愉快的信息,是一位受歡迎的貴客。

        首聯“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開門見山,作者按捺不住滿心的喜悅,直呼“春風”為“貴客”,這是因為春風來了,帶來了生機與活力,讓原先的蕭條寂寞變?yōu)榱朔比A熱鬧!百F客”兩個字,是作者對春風的由衷贊美,也是普天之下經歷過嚴冬的人們,對春風的熱情歌頌。

        頷聯“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春風吹拂,讓冬日的積雪消融,一個“掃”字,寫出了春風融化冬雪的力度之大,“千山”一詞,則表明春風吹拂的范圍之廣。力度大加上范圍廣,頓時讓春風具有強大的威力,真令人打心眼里贊嘆。

        春風的威力體現在,驅走了冬日的嚴寒,消融了遍野的積雪……春風所到之處,大地一片生機盎然:小草萌發(fā),樹木抽條吐綠,處處百花盛放,姹紫嫣紅,一派迷人的風光!叭f國花”三個字,讓人浮想聯翩,而“萬”也非指一萬,而是整個世界。

        頸聯“有情羅幔卷,無力紙鳶斜”,羅幔,即絲綢帷帳。紙鳶,就是風箏。春風拂來,絲綢帷帳微微卷動,春風有情撫摸,帷帳就有意卷動,唱和呼應,滿滿的詩情畫意。這眼前的景象,讓作者的內心又何嘗不起情感的波瀾呢?所以,有情的不只有春風與羅幔,還有那細心觀察的詩人。

        李商隱詩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中,“東風無力”,說的是暮春時節(jié)的春風。而袁枚這里的“無力紙鳶斜”中的“無力”春風,說的卻不是暮春時節(jié)的春風,意思是:春風輕輕地、柔柔地吹拂,力道是輕柔的,氣勢是溫和的……這樣的柔風,才能托舉那紙鳶去遨游碧空。

        尾聯“慣送梅消息,孤山處士家”,孤山處士,指北宋詩人林逋,他結廬杭州西湖之孤山,養(yǎng)梅蓄鶴,人謂“梅妻鶴子” 。處士,一般指品節(jié)高尚而不出仕的讀書人。梅花開放,預示著春天即將到來,所謂的踏雪尋梅,不就是迎春嗎?

        “梅消息”,也就是春天的消息。春風吹拂,把春天的消息送給了孤山處士林逋,也送給了全天下的普羅大眾。春風,掃去了“千山雪”,留下了“萬國花”,微卷了“羅!,托舉了“紙鳶”,把熱烈愉快的春天帶給人間,這樣的春風,不但是“貴客”,而且還“有情”,令人不愛還真不行!

      古詩詞鑒賞12

        [先秦]詩經

        於穆清廟,肅雝顯相。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

        注釋:

        【1】於(wū):贊嘆詞,猶如現代漢語的“啊”。

        【2】穆:莊嚴、壯美。

        【3】清廟:清靜的宗廟。

        【4】肅雝(yōng):莊重而和順的樣子。

        【5】顯:高貴顯赫。

        【6】相:助祭的人,此指助祭的公卿諸侯。

        【7】濟濟:眾多。

        【8】多士:指祭祀時承擔各種職事的官吏。

        【9】秉:秉承,操持。

        【10】文之德:周文王的德行。

        【11】對越:猶“對揚”,對是報答,揚是頌揚。

        【12】在天:指周文王的在天之靈。

        【13】駿:敏捷、迅速。

        【14】不(pī):通“丕”,大。

        【15】承(zhēng):借為“烝”,美盛。

        【16】射(yì):借為“斁”,厭棄。

        【17】斯:語氣詞。

        作品賞析:

        “詩”有“四始”,是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具體提出來的。他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他的話不一定可靠,而“四始”云云,據說又是來自魯詩之說。而作為毛詩學說思想體系的《毛詩序》,卻又僅僅把風、小雅、大雅和頌四種詩類作為“四始”。其實,自古以來雖然都講“四始”,而他們的說法又是眾說紛紜、讓人莫衷一是的。他們重視“四始”,實際代表了他們對整部《詩經》編輯思想體系的根本看法。按照毛詩的觀點,整部《詩經》,都是反映和表現王道教化的,所以鄭玄箋說:“‘始’者,王道興衰之所由!币虼,每類詩的第一篇,就具有特殊的.意義。

        根據毛詩的解釋,司馬遷所說的四篇“始詩”都是贊“文王之道”、頌“文王之德”的。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為西伯,在位五十年,“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陰行善”,招賢納士,致使呂尚、鬻熊、辛甲等賢士來歸,并先后伐犬戎、密須、黎國、邘及崇侯虎,自岐下徙都于豐,作豐邑,奠定了周部族進一步壯大的雄厚的基礎。(見《史記·周本紀》)他在世時,雖然沒有實現滅殷立周、統(tǒng)一中原的宏愿,但他的“善理國政”,卻使周部族向外顯示了信譽和聲威,為他兒子周武王姬發(fā)的伐紂興國鋪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心目中,他始終是一位威德普被、神圣而不可超越的開國賢君!对娊洝分泻芏嘣娖桧、贊美他,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薄抖Y記·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于太廟,升歌《清廟》!薄抖Y記·祭統(tǒng)》:“夫人嘗禘,升歌《清廟》,……此天子之樂也!薄抖Y記·孔子燕居》:“大饗,……兩君相見,升歌《清廟》。”《禮記·文王世子》:“天子視學,登歌《清廟》!笨梢,它的意義已不只是歌頌和祭祀周文王本人了。

        然而,這篇“頌始”,到底是敘寫的什么內容,歷代的《詩經》學者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毛詩和魯詩認為是祭祀文王,詠文王之德。而《尚書·洛誥》以為是合祭周文王、周武王時用的歌舞辭,是周人“追祖文王而宗武王”的表現?墒青嵭{提出清廟乃“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廟也”,文王只是“天德清明”的象征而已。于是也就有人認為《清廟》只是“周王祭祀宗廟祖先所唱的樂歌”(高亨《詩經今注》),并不一定是專指文王。不過,從“四始”的特點來看,說是祭祀文王的樂歌,還是比較有道理的。

      古詩詞鑒賞13

        客舊館

        [唐] 杜甫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

        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依舊編廣德元年梓州詩內。年譜謂秋往閬州,冬晚復回梓州。據此詩,則是初秋別梓,秋盡復回也。周弘正詩:“依然歸舊館!

        陳跡隨人事①,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日冥冥。

       。ㄉ纤呐f館秋景,下四觸物傷情。隨人事,謂跡隨事往!抖乓堋罚猴L幔,是昔有今無者。寒砧,是昔無今有者。聲字出韻,若作聽字,對卷字亦穩(wěn)。杜詩五律,無失韻者。

       、佟短m亭記》:“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鼻巴赌桓,本用魚韻,而起借七虞無字,謂之孤雁入群格。此題客舊館,本用青韻,而后借八庚聲字,謂之孤雁出群格。又有雙入雙出,謂之進退格,如前二聯用東韻,后二聯用冬韻,前二聯用寒韻,后二聯用刪韻是也。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14

        原文: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注釋譯文:

        譯文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演唱,欣賞到你的文采。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時節(jié),沒有想到能在這時巧遇你這位老相識。

        注釋

       、爬铨斈辏禾拼囊魳芳,受唐玄宗賞識,后流落江南。

       、漆酰禾菩诶盥』牡艿,名叫李范,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尋常:經常。

       、谴蘧牛捍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時,曾任殿中監(jiān),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

       、冉希哼@里指今湖南省一帶。

       、陕浠〞r節(jié):暮春,通常指陰歷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飄零,社會的凋弊喪亂都在其中。君:指李龜年。

        賞析:

        詩是感傷世態(tài)炎涼的。李龜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書監(jiān)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注:開元時期為713年—741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書監(jiān)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他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后,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yè)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fā)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痹娙穗m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搬跽铩、“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詩人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詩人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倍浑y“幾度”的,多年過后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讀者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詩人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猶如要拉長回味的時間。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罢墙虾蔑L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憋L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詩人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jié)”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奥浠〞r節(jié)”,如同是即景書事,又如同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這四個字,暗喻了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但詩人絲毫沒有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覆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愿多說,顯得蘊藉之極。清代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痹娙诉@種“未申”之意對于有著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是不難領會的;對于后世善于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像《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唱嘆,意思并不比杜詩更多,倒很像是劇作家從杜甫的詩中抽繹出來的一樣。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卻表現出了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陰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chuàng)傷?梢哉f“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如同舊戲舞臺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像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chuàng)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里,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古詩詞鑒賞15

        《夢江南·昏鴉盡》

        清朝:納蘭容若

        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

        《夢江南·昏鴉盡》古詩簡介

        《夢江南·昏鴉盡》這首小詞營造了一個意境,由幾個意象組成:黃昏、烏鴉、柳絮、春閣、瓶梅、心香。把相思的凄苦與灰色的景物融合一起,既有實景的描畫,又有心如死灰的暗喻。這是一個何等傷感的畫面。清代人把納蘭愛情詞概括為“哀感頑艷”,這首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夢江南·昏鴉盡》翻譯/譯文

        黃昏的鴉群飛遠了,為什么還站在那里呆望?像急雪一樣的柳絮飄落到香閣里,晚風輕輕地吹拂著花瓶里的梅花,心字香已經燒成了灰燼。

        《夢江南·昏鴉盡》注釋

       、呕桫f: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⑵香閣:青年女子所居之內室。

       、悄懫浚洪L頸大腹,形同懸膽之花瓶。

       、刃模杭葱淖窒。明朝楊慎的.《詞品·心字香》寫到“范石湖《驂鸞錄》云:‘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開者著凈器中,以沉香薄劈層層相間,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過香成!^心字香者,以香末索篆成心字也!彼纬Y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寫到“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夢江南·昏鴉盡》賞析/鑒賞

        這首詞,抒寫的是黃昏獨立思人的幽怨之情。題材常見,容若所取的也是尋常一個小景。但此尋常小景經他描摹,便極精美幽微。尤以結句最妙,一語雙關!靶淖忠殉苫摇奔仁菍嵕坝钟猩钣,既指香已燃盡,也指獨立者心如死灰。很是耐人尋味。

        這一首二十七字小令。題材習見,卻因為經了納蘭容若的筆,變得如此情媚動人。詞里,有美人獨立,有夕陽斜照,有心香成灰。詞外,是思盼,是顧念,是深至不悔的情意。

        上闋有情,“昏鴉盡,小立恨因誰”,心中有愛念。下闋有意,“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蕭索淡靜的景,竟處處有哀痛。

        他寫了這樣一個癡心女子。在這日暮昏鴉擾攘群飛的時分,不知因誰,依舊立在那一處,踟躕,張望,心不安。窗外柳絮飛如雪,輕緲緲飄入內。又有微風輕拂,與她插于膽瓶內的數枝梅交相纏綿。柳絮、清風、寒梅,本是溫柔景意,卻在這一日涼了她的心。

        如許經年,她早已失了他的音信。不知道他何年何月身在何處,周身有何人相伴相依。她一如你,我,每一個人。是,總是有那么一個人是長住心底的。平日里絕然不敢肆意去想,去念。只能偶在寧靜日暮時分,偷偷探身去望一望。望一望過去,望一望曾經,望一望那些共相依偎的溫柔年光。

        只是,過去,便就是過去了,不會再回來,不能再擁有。唯念一句“心字已成灰”,關上窗,拉上簾,轉身一聲嘆,然后結束這一程不為人知的黯淡心念。

        末句“心字已成灰”寫得最是愴然,最是涼薄。心字成灰,一語雙關。既是寫心字香燒,也是小立女子心意灰涼。

        一句“心字已成灰”寫下,似是真就要從此絕了她對他的想頭。從此以后,再不牽掛,再無心念,再不追憶不休,縱她心中有千萬不忍不甘不舍不愿。至為感傷。

        “心字已成灰”一句,心字,有人說是心字形的香。范成大在《駿鸞錄》云:“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開者,著凈器薄劈沉香,層層相間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自香成。所謂心字香者,以香末縈篆成心字也!边@句的意思,是屋內點的心字形香,已經經過了漫長的光陰,成了灰燼。隨同心字形香一起化為灰燼的,還有什么呢。

        這一闋《憶江南》,將納蘭詞中那一種輕清之境寫得令人心骨柔軟。讀來便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情繾意綣。初讀即知是一首閨情詞,以他筆寫她之思,如此理解自然穩(wěn)妥。但又或者,納蘭容若寫作此詞之時,本身即是心恨漸濃,自抒情思。

        《夢江南·昏鴉盡》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號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復。清朝著名詞人,詞風與李煜相似。納蘭出身顯赫,父親是康熙時期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明珠。納蘭性德自幼修文習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進士。初授三等侍衛(wèi),后晉為一等,長年被迫追隨康熙左右。 納蘭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寫詞。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zhèn)魃。納蘭性德在清初詞壇獨樹一幟,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直指本心!敝小锻ㄖ咎眉、《側帽集》、《飲水詞》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僅三十一歲。被王國維稱為“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詞人。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鑒賞09-14

      古詩詞鑒賞01-06

      古詩詞鑒賞答案09-28

      小學古詩詞鑒賞11-03

      《春雪》古詩詞鑒賞10-30

      牧童古詩詞鑒賞02-02

      《梅花》古詩詞鑒賞08-09

      《田家》古詩詞鑒賞08-09

      《春寒》古詩詞鑒賞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