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必備)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古詩吧,古詩按內(nèi)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鑒賞1
佚名〔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賢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日日夜夜總思念她。綿綿不斷的思念,叫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彈琴鼓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去挑選它。賢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
《關雎》賞析: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jù)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jīng)》的第一篇,而《詩經(jīng)》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zhì)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chǎn)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采用了“興”的表現(xiàn)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lián)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全詩語言優(yōu)美,善于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關雎》的內(nèi)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里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并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jīng)》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shù)牡匚坏摹R郧俺0堰@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贊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詩經(jīng)·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么用處后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系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就是在現(xiàn)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伙,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夸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jīng)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里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xiàn)夫婦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這些特點:
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于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
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lián)系的結合!熬印笔羌嬗械匚缓偷滦须p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里“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
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jié)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么動作表現(xiàn)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里“輾轉反側”,什么攀墻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guī)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于讀者所產(chǎn)生的感動,也不致過于激烈。
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jié)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人生態(tài)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層意義上說,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wěn)定對于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意義至為重大。
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孔子也知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欲比較簡單(當然首先要有飯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緒活動要復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保ā墩撜Z》)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養(yǎng),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欲開始。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為合適,卻是復雜的問題,這里牽涉到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水平、政治結構、文化傳統(tǒng)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也牽涉到時代條件的變化。當一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利采取徹底否定態(tài)度時,在這方面首先會出現(xiàn)嚴厲禁制。相反,當一個社會處于變動時期、舊有道德規(guī)范遭到破壞時,也首先在這方面出現(xiàn)恣肆放流的情形;氐健蛾P雎》,它所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所以儒者覺得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婦”并由此引導廣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會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fā)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于《關雎》則可見一斑。
解析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jīng)》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妒酚洝ね馄菔兰摇吩(jīng)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庇帧稘h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云:“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
中心思想
這首詩通過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個采摘荇菜的姑娘,并為姑娘的勤勞、美貌和嫻靜而動心,隨之引起了強烈的愛慕之情,在夢里也會夢見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過程,充分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內(nèi)心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達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摯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詩經(jīng)的首篇,更加表明了關雎在古代人...
寫作手法
這詩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興寄,《毛傳》云:“興也!笔裁词恰芭d”?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如此詩以雎鳩...
古詩詞鑒賞2
古詩詞鑒賞技巧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暖色—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fā);冷色—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詩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傳達出無比歡欣的心情。
B、通過動靜結合,相互映襯的手法開拓詩境,傳達情感。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保ㄍ蹙S《鳥鳴澗》),詩中“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態(tài)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又突出顯示了“春澗”的幽靜。
二、鑒賞詩歌的語言
1、熟記常用術語,如:準確、生動、形象、傳神、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雋永、新奇、優(yōu)美、絢麗、工麗、含蓄、質(zhì)樸、自然、奔放等。
2、注意“詩眼”(“煉字”).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薄笆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薄酚笆璧,幽香縷縷,梅花神態(tài)活現(xiàn)!扒嫉押雾氃箺盍,春風不度玉門關!薄黠@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薄米中迈r,突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
3、注意“煉句”
A、詞類活用如:李商隱《無題》“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悅,使……歡快;空,使……空明。
B、互文見義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煙月籠罩著寒水,煙月籠罩著沙。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花徑不曾緣客掃而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緣客開而今始為君開。
C、倒裝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杜甫《秋興八首》“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杜甫在這里主要寫京城長安的風物之美,強調(diào)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尋常。
D、省略“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三、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表現(xiàn)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聯(lián)想、想象、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面結合、直抒胸臆、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2、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對偶、夸張、象征、對比、襯托、雙關、設問、反問、反語、通感、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3、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寓理于事:詩歌分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種,其中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shù)量不多,但影響頗大。
這些詩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幾大詩人如杜甫、陸游、蘇軾的作品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ā额}西林壁》蘇軾)——說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xiàn)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修辭:比喻——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問——強調(diào)(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夸張——強調(diào)和突出(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詩句——精煉含蓄;擴展內(nèi)容;富有文采。(這方面對課外閱讀量和歷史知識要求較高,但有時十分明顯。例如:姜夔《揚州慢》中杜牧的詩句;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拓跋燾的故事;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泵黠@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修辭中有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襯。專用術語“以靜襯動”,“以響襯靜”。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跋s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正襯(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對比(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與最后一句)通感,感覺器官的溝通。(李白“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此時的雪花仿佛是春風中盛開的梨花,香飄萬里。視覺與嗅覺溝通,詩人的情意飽含其中。)
其他必備的知識和能力:
1、詩詞流派——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詞有豪放派、婉約派。
2、詩歌的個人風格——大而言之有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各詩家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陶淵明—樸素自然、李白—豪邁飄逸、杜甫—沉郁頓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維—詩畫一體、王昌齡—雄健高昂、李商隱—朦朧隱晦、蘇軾—曠達豪放、柳永—柔美婉麗、陸游—悲壯愛國。
一.看類型。
、偎蛣e類。以抒發(fā)離情為主。
、趹压蓬悺R允惆l(fā)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之情為主。
③思鄉(xiāng)懷人類。表達對家鄉(xiāng)或親人思念為主。
、軕(zhàn)爭或邊塞類。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或?qū)推较蛲驅(qū)业闹矣轮闉橹鳌?/p>
、蓍e適類。表達清閑恬淡心情或?qū)μ飯@、隱居生活向往之情為主。
、藿杈笆闱轭悺=杈拔锉磉_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體現(xiàn)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為主。
⑦托物言志類。托物顯示自己的高潔品質(zhì)或抒發(fā)懷才不遇的傷感之情為主。
⑧愛情類。
、崦裆悺J惆l(fā)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為主。
二.找意象。
比如說梅的清高芳潔、傲雪凌霜、堅強、不屈不撓;蘭、荷的高潔;笛聲的思鄉(xiāng)懷遠;竹的氣節(jié)、勁健、積極向上;菊的高潔、脫俗、隱逸;松的堅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別懷遠;梧桐的凄涼、悲傷;桃花的美人之喻;楊花的離散、漂泊之意;杜鵑的凄涼哀傷、有歸家之意;牡丹的富貴、美好;禾黍代表國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鳥往往與男女戀情與婚嫁有關;鸞鳥、鳳凰喻忠臣、賢士;鷓鴣、寒蟬喻離愁別緒、羈旅傷感之情;鴻雁借指書信,也表思鄉(xiāng)之情;鴻鵠駿馬大鵬喻志向遠大之人;月喻思鄉(xiāng)懷遠;飛星傳恨;日落、夕陽、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暫,時光飛逝;灞橋易水多懷送別有關;夕陽、西風、殘照既表示個人沉浮的身世命運,也代表歷史的滄桑變化;《陽關三疊》多寫故人友誼;《關山月》《梅花落》多指鄉(xiāng)思鄉(xiāng)愁;杜康喻酒;賈生、屈原指懷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頓喻富商巨賈;琴瑟喻夫婦感情和諧,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誼。
三.定感情。
能夠表現(xiàn)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
四.找技巧。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1.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議論、說明等五種。
2.修辭手法:夸張、擬人、對比、比興、比喻、借代、設問、反問、對偶、反復、重章疊唱等。
3.表現(xiàn)手法:象征、烘托、對比、想象、照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卒章顯志、明貶實褒、由遠及近、由外而內(nèi)、即事抒懷、欲揚先抑、以樂景寫哀情等。
五.下結論。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zhàn)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xiāng)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六.品風格。
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郁、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凄美、明快等。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古詩詞鑒賞3
促織 [唐] 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wěn),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黃希曰:《爾雅》釋:蟋蟀,一名蛬,今促織也。陸璣疏云: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澤,一名蛬,一名蜻蛚,楚人謂之王孫,豳人謂之趨織。里語云“趨織鳴,懶婦驚”,是也。《古今注》:促織,一名梭機、莎雞,一名絡緯。
促織甚微細①,哀音何動人②。草根吟不穩(wěn)③,床下意相親④。久客得無淚⑤,故妻難及晨⑥。悲絲與急管⑦,感激異天真⑧。
。ù倏棧锌退家。哀音動人,領起通章。草根床下,皆其哀音。久客、故妻,此其動人者。末言蟲鳴出自天真,故其感人獨至。絲管屬借形。)
、侔喙獭兜湟罚骸安贿z微細!雹谌罴姡骸谤書_發(fā)哀音!雹凵蚣s詩:“草根積霜露。”《王褒傳》:“蟋蟀秋吟。”④《詩》:“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雹荨尔W鵡賦》:“逐臣為之屢嘆,棄妻為之歔欷!滨U照詩:“棄妻望掩淚,逐臣對撫心。”此五六所本。《后漢書》:“溫序曰:“久客思鄉(xiāng)里。”湯惠休《秋風詞》:“蟋蟀夜鳴斷人腸,長夜思君心飛揚!雹蕖绢欁ⅰ抗势,指棄婦、孀婦言!吨熨I臣傳》:故妻與夫家見買臣饑寒,呼飯之。陸機詩:“欲鳴當及晨。”⑦宋武帝詩:“深心屬悲弦!滨U照詩:“催弦急管為君舞!辈嚏摺肚儋x》:“感激弦歌,一低一昂!雹唷肚俨佟罚悍俗髑,修身理性,返其天真。詩到結尾,借物相形,抑彼而伸此,謂之尊題格。如詠促織而末引絲管,詠孤雁而末引野鴉是也。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4
【原文】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2.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3.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4.白首:白頭,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釋源:《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簢踅,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圣人!_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說解:曹操嚴禁飲酒。徐邈身為尚書郎,私自飲酒,違犯禁令。當下屬問詢官署事務時,他竟說“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飲中了酒。因當時人諱說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關于“酒”與“圣人”之關系,最早的記載出現(xiàn)于《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傳】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圣人!我將飲酒而己,雨行,何以圣為?”穆叔聞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绷畋镀滟x。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飲酒而醉
6.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对娊(jīng)·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后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案呱桨部裳,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賞析】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jīng)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lián)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懊戏蜃印,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胺蜃印狈钦戮涓,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帮L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lián)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lián)的筆墨了。
中二聯(lián)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凹t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鞍资住本渲弧芭P”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lián)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lián)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lián)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lián)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v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lián)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lián)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lián)看似平常,但格調(diào)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diào)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lián)也具有同樣風調(diào)。中二聯(lián)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lián)意頗相似”,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案呱健币痪溆昧恕对娊(jīng)·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xiàn)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古詩詞鑒賞5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釋
鹿柴(zhài):“柴”同“寨“,柵欄。此為地名。
但:只。聞:聽見。
返景:夕陽返照的光!熬啊惫艜r同“影”。
照:照耀(著)。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空寂的山中不見一個人,只聽到一陣人語聲。
太陽的一抹余暉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注釋
鹿柴(zhài):王維輞川別墅之一(在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
復:又。
英文譯文
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
Can only hear the voice.
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
As in the moss and pleasant scenery.
賞析
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xiàn)的境界卻有區(qū)別!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于表現(xiàn)雨后秋山的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于表現(xiàn)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于表現(xiàn)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無人跡,這并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安灰娙恕保选翱丈健钡囊馓N具體化了。
如果只讀第一句,讀者可能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后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暗劇倍诸H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此刻,這一切都杳無聲息,只是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展葌饕,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于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于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于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讀者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瞬逝去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原本無軒輕之分。但靜而近于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xiàn)了作者美學趣味中獨特的一面。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重于表現(xiàn)靜美,《山居秋暝》色調(diào)明朗,在幽靜的基調(diào)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盡管還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xiàn)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但是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鑒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展葌饕簦娖淇;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fā)人幽暗的感覺。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著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睂訋r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墒怯袝r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于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jīng)驗,本來很平常。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創(chuàng)造。從詩的表現(xiàn)說,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前兩句詩用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詩開頭的“空山”,二字,是相對于無人而言,同時表明詩人的視野比較開闊,可以一視無礙;如果置身于隱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從這兩個字,也可以窺見山中的景物形勢特點。對句的“響”字與“空山”相呼應:只有在沒有太多障礙物的情況下,聲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復回蕩,方才可以說“人語響”。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后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會因朝夕晦暝、風雨因時而變化。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對象。這時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近處,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樹影漸漸拉長;樹林深處,因黝暗而顯得十分幽邃。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陰雨綿綿是不行的。詩的第一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象中的“無限”和“神秘莫測”寫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陽明天中為最深。第二個透視點是青苔。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觀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陰暗潮濕之處,它的生長,是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的結果,而此刻卻在夕照中。這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互相映發(fā),使詩意虛實相生。
這首詩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現(xiàn)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xiàn)出詩、畫、樂的結合。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創(chuàng)作背景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yè)。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yè)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古詩詞鑒賞6
《太原早秋》
唐代:李白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太原早秋》譯文
光陰逝去,花草漸漸凋零;隨著大火星漸漸西移,夏天慢慢離去。
秋霜早早地從北方來到這里,黃河以北已經(jīng)呈出一派秋天的氣息。
夜夜秋夢都纏繞著邊城上空的月亮,心卻隨著月光回到了家鄉(xiāng)的樓上。
思鄉(xiāng)之情就像這綿綿不斷的汾河水,無時無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鄉(xiāng)。
《太原早秋》注釋
太原:即并州,唐時隸河東道。
歲落:光陰逝去。眾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对娊(jīng)·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這顆星每年夏歷五月的黃昏出現(xiàn)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開始向下行,故稱“流火”。時當大火流,即時當夏歷七月之后。張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蟲鳴!薄秷D書編》:“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則下而西流矣!
塞:關塞,指長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門一帶的關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當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飄過黃河,也呈現(xiàn)秋色。
故國:家鄉(xiāng)。
汾水:汾河。黃河第二大支流,發(fā)源于山西寧武縣管涔山,流經(jīng)山西中部、南部入黃河!短屏渥ⅰ罚悍谒鲂弥荩瑲v太原、汾、晉、絳、蒲五州,入河!短藉居钣洝罚悍谒,出靜樂縣北管涔山,東流入太原郡界。
《太原早秋》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早秋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羈旅他鄉(xiāng),時時刻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xiāng)河親人,以及渴望歸鄉(xiāng)的急切心情。這首詩設喻新奇巧妙,結構嚴整,感情真摯,格調(diào)高遠。
首聯(lián)“歲落眾芳歇,時當大伙流”!氨姺夹敝小胺肌敝富,就是說很多的花兒已經(jīng)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類,逢春而榮,遇秋而衰,這是自然規(guī)律!按蠡稹敝感敲,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這里點出了時至七月了。詩歌開頭兩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詩歌所描寫的季節(jié)——早秋。從律詩的結構來說,這一聯(lián)是起。
接著進入頷聯(lián),承接首聯(lián)的“早秋”!八鋈纾粕珊忧! “威”就是威力、威風,在此指秋霜很濃!俺鋈、“渡河”是地域位置!叭敝高吶!昂印敝更S河。這兩句直接描寫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氣候。特別要注意的是詩人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太原自然地理條件的特點,除了用詞語描寫外,詩人還運用了鑲嵌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在兩句末鑲嵌了“早”、“秋”兩字,巧妙點題。
所謂鑲嵌的修辭手法,譚永祥教授在《漢語修辭美學》中說過:“將特定的字、詞鑲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種表達效果,這種修辭手法叫‘鑲嵌’。”同時又說:“將特定的字、詞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鑲’,置于句中者叫‘嵌’!边@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強調(diào)意義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強趣味性和視覺的感染性。在這首詩歌中,標題中“早秋”在詩句中得到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照應,而且把兩句通過“早”和“秋”聯(lián)系起來,不但強調(diào)了詩人所描繪的“早秋”景色特點,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應,形成對偶,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進入頸聯(lián),這一聯(lián)轉寫作者自己。“夢”指作者的歸鄉(xiāng)之夢,“邊城”指太原。對于一個遠行在外作客他鄉(xiāng)的游子來說,一到夜晚“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思歸之情悠然而生,但是這個愿望不能馬上實現(xiàn),只能繞著邊城的月亮來旋轉。“故國”指故鄉(xiāng)。雖然歸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實現(xiàn),但是卻歸心似箭,詩人的那顆心早已飛回了故鄉(xiāng)的家園。
尾聯(lián)是合!八細w若汾水,無日不悠悠”!坝朴啤本褪潜臼菓n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時,聯(lián)系上一句“思歸若汾水”來看,“悠悠”也有綿延不斷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我思念歸家之情時時刻刻縈繞心頭,就如同汾河水一樣,沒有一天斷絕過啊。以水喻情,這是古代詩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這一意象所蘊含的意義之一。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張說的“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這首詩里,詩人為了強調(diào)自己的“思歸”之情的深遠,也通過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為喻,形象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自己日夜思歸的情懷。
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注重了文題相映,特別是在頷聯(lián)運用鑲嵌的修辭手法,在兩句的末尾分別用了“早”、“秋”兩個字,匠心獨運地點題并照應詩題。其次,后兩句運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思歸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連綿不斷,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不斷的情懷。
《太原早秋》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詩作于公元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秋天。這年夏天他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半載,終未能得到實現(xiàn)抱負之機會,故有懷歸之意。所以寫下此時抒發(fā)自己的心情。
《太原早秋》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古詩詞鑒賞7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
[注釋]
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浪淘風簸:黃河卷著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天涯:天邊。
3.銀河:古人以為黃河和銀河相通。
4.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他和織女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許他們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今譯]
最新的小學生古詩詞鑒賞《浪淘沙》: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現(xiàn)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解說]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yōu)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女,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古詩詞鑒賞8
宋代吳錫疇《春日》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畝園私涑水翁。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譯文
美麗的春光(暗指自己美好的青春,也暗指宋朝大好國勢)已匆匆過去了一大半,多少郁結在我心中的感情難以傾訴(暗含憂國傷春的隱痛)。
燕子在寒食節(jié)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雖未成家,但終有安窩成家之日,而宋朝大勢已如盛春那樣一去不復返,再也無法挽回。我感到自己像落花時節(jié)飲酒半酣時一樣昏昏沉沉,黯然傷情。
年老的我唯有以草木自娛,窗下的那一片綠草迎接我,五畝的田地也偏愛著我。
我不能像流放中的屈原那樣寫下《招魂》來吊唁客死在異國的先帝和哀嘆宋國的命運,只能暫且賦詩遣興來酬答春天之造化。
注釋
、賲清a疇:南宋末詩人,死后第三年南宋滅亡。
、阱ハ希杭粗芏仡U,晚定居于廬山,世稱濂溪先生。這里指作者自己。
③涑水翁:指司馬光,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xiāng)人,神宗時居洛十五年,以讀書、釣魚、采藥、灌花為樂。這里指作者自己。
、苷谢辏河们峨x騷》典。秦昭王騙楚懷王至秦國,威脅他割地,懷王不從,昭王將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寫了《招魂》。
全文賞析
這是一首感春傷時的詩歌,它隱曲地透露了哀國的憂思。這首詩的開頭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他感嘆韶光過得太快,內(nèi)心有一種郁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這“幽情”究竟是什么?從表面看似是傷春,從全詩看它暗含著憂國傷時的隱痛。盛春已經(jīng)過去了,這大宋朝的'國運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樣一去不復返了么!故這“幽情”既是傷春,亦是憂國,渾然一體,隱約朦朧。
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之意,寫詩人在春景中所見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鄙暇鋵懷矍熬,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節(jié)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引起詩人無限感慨:燕現(xiàn)時雖未成家,但終有成窩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人在落花時節(jié)如“中酒”一樣昏昏沉沉,黯然傷情。這既寫出了梅雨季節(jié)身體不適的感受,又寫出了傷時的精神狀態(tài),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頓,哀怨憂愁表現(xiàn)得神形兼似。
頸聯(lián),是上二聯(lián)思想情緒的轉折和過渡,作者輕輕蕩開其幽情,以草木娛已。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園隱逸生活遣懷。聯(lián)中“逆”“私”二字用得極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當“偏愛”解釋。這兩句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綠草田園以人性人情,寫出它們對其主人公的親昵之狀,曲折而深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這兩字寫活了田園,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聯(lián)進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脫現(xiàn)實的閑適態(tài)度來排解幽情。“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離騷》典。秦昭王騙楚懷王至秦國,威脅他割地,懷王不從,昭王將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寫了《招魂》,表示了對死于異國的懷王的吊唁和對楚國命運的哀傷。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難,徽宗、欽宗被金人擄至北方,終死于五國城,其遭際頗似楚懷王。北宋滅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靜,但說“無賦”,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脫。因為“招魂”不但無濟于事,反添憂傷,倒不如置之度外為好,更何況自己難得有這種清歡的時候,姑且賦詩遣興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無賦”,用得果斷!下句“且排”,實屬無可奈何,其“幽情”雖得以暫時排解,但又怎能從心中消除呢!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無法忘懷現(xiàn)實的矛盾痛苦,但他又畢竟是位隱逸詩人,故終以逃避現(xiàn)實以求解脫。
古詩詞鑒賞9
原文:
宮詞 / 宮中詞
朝代:唐朝
作者:朱慶馀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譯文及注釋:
韻譯
百花盛開,宮院卻寂寂地緊閉大門;
俏麗宮女,相依相并佇立廊下賞春。
滿懷幽情,都想談談宮中憂愁的事,
鸚鵡面前,誰也不敢吐露自己苦悶。
注釋
瓊軒:對廊臺的美稱。
賞析:
這首宮怨詩,構思獨特,新辟蹊徑。一般宮怨詩,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宮女。但這首詩卻寫兩位宮女,足見失寵者并非一人。詩從寫景開篇,以景襯情,以熱襯冷。百花盛開的陽春,應是熱鬧非凡,然而宮門卻寂寂鎖閉。宮女賞春,本是歡欣樂事,然而久已失寵,感懷無限,心中郁悶,極愿互吐,卻恐鸚鵡饒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無遺。
古詩詞鑒賞10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保褪堑降自趺礃幽?“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齊魯青未了”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舜淘鋪臁閉飫嘁話慊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耍}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霸旎娚裥,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扮姟弊,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
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笆幮厣鷮釉,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皻w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
山的熱愛!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皶敗笔翘迫丝谡Z,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保ā蹲x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古詩詞鑒賞11
一、強化書面表達
我們千萬不要忽視書面表達在詩歌鑒賞中的重要作用。
經(jīng)過一定的鑒賞訓練之后,學生對于一首詩歌,往往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往往大打折扣,寫出的鑒賞文字就可能缺乏邏輯性、條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當語言表達成為思想的瓶頸時,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見解,也只能用“茶壺里煮餃子”來掩飾自己的窘迫而已。因此,在進行詩歌鑒賞訓練時,應注意加強學生詩歌鑒賞的書面表達訓練。雖然這種訓練可能會招來“程式化”、“套路化”的譏諷,但是,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既然如此,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例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后再落筆,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后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huán)節(jié)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說。
二、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詩歌借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nèi)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于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致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在備考中應注意選用從不同角度表達不同思想感情的詩詞材料,對學生加強有針對性的訓練。
三、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鮮明突出?梢允呛嫱腥,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象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后想象為虛,虛實相生,產(chǎn)生無窮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托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象為虛。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3、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4、語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彼木鋵懥怂姆N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于清新明麗。
、谄降;蚍Q質(zhì)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樸歸真,體現(xiàn)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劢k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苊骺臁F涮攸c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秋千》,白居易的詩《草》等。
⑤含蓄。有時也稱蘊藉,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fā),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后期的詞等。
、藓啙。其特點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等。
四、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lián)想、襯托、對比、想象、聯(lián)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古詩詞鑒賞12
。1)吳均《山中雜詩》中,表明詩人家住于山峰環(huán)繞、竹木茂盛的山中的兩句是: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2)吳均《山中雜詩》中,富有情趣的兩句是: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3)吳均《山中雜詩》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勢高峻的兩句是: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4)王維《竹里館》中,寫詩人的活動的兩句是: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5)王維《竹里館》中,寫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兩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中,點明遠游時令,敘寫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輪秋;明寫月映清江美景,暗點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
。7)李白《峨眉山月歌》中,點明遠游路線,抒發(fā)依依惜別情思的兩句是: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8)岑參《逢入京使》中,表達詩人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無限眷戀的深情的兩句是: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9)岑參《逢入京使》中,寫詩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達懷親之情的兩句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0)韋應物《滁州西澗》中,表達詩人恬淡胸襟的兩句是: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11)韋應物《滁州西澗》中,蘊含詩人因多病無所作為的憂傷情懷的兩句是: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古詩詞鑒賞13
《江城子·詠柳》
嫩黃初染綠初描,倚春嬌,索春饒。燕外鶯邊,想見萬絲搖。便作無情終軟美,天賦與、眼眉腰。
短長亭外短長橋,駐金鑣,系蘭橈?蓯埏L流,年紀可憐宵。辦得重來攀折后,煙雨暗,不辭遙。
譯文
楊柳初染上嫩黃,剛描繪出翠綠,憑著嬌好的姿色,身向春天索要更多美麗。燕子在它旁邊飛舞,黃鶯在它身邊唱曲兒,都喜愛看它萬根青絲迎風搖曳。即使不說它多情,也配稱得上柔麗,它的各種美態(tài)都是上天賦予。你看它芽遙眼、葉遙眉、枝遙腰,樣樣都似美女。
它在短長亭邊長、它在短長橋邊立,能把征人的駿馬拴,能把游子的舟船系。春天里,它正值風流的年紀,猶遙惹人愛憐的`芳齡少女。這樣的姿色、這樣的年紀,讓人無心長遠離,縱使要經(jīng)千里煙雨路遙,總要歸來將它攀折到手里,再踏行程也無顧忌。
注釋
嫩黃初染綠初描:柳芽漸顯嫩黃,柳葉也被春風染綠。
倚春嬌,索春饒:指柳樹備受春的寵愛。
天賦與、眼眉腰:大自然賦予了柳樹的葉子和枝條遙同美女的秀眉和細腰。
蘭橈:小舟的美稱。
可愛風流:形容柳姿的柔麗嬌弱。
辦得重來攀折后,煙雨暗,不辭遙:意為柳樹的嫵媚可愛讓人掛念,為了能重新攀折到它,行人不辭煙雨,千里迢迢趕回來。
簡析
《江城子·詠柳》是南宋詞人趙汝茪所作的一首詞。這是一篇詠柳的佳作,圍繞體態(tài)、情韻兩方面突出新柳"嬌"的特征。這個“嬌”包括了外形的嬌小柔美,更主要是內(nèi)在的多情。所謂“駐金鑣,系蘭橈”,體現(xiàn)出新柳為了讓情人有更多的時間話別,不惜為他們牽住馬匹、芳舟。正因為新柳如此可愛,才引得行人對它念念不忘,以至不管煙雨風塵,千里返鄉(xiāng)也要重來攀折到那早春的柳枝。
古詩詞鑒賞14
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望驛臺》譯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對著窗前的碧柳,凝眸念遠;望驛臺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
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里人思念著出門在外的親人,出門在外的人一樣也思念著家中的親人。
《望驛臺》注釋
望驛臺:在今四川廣元。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
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撲地花:遍地花。一作:“鋪地花”。
春光:一作“春風”。
居人:家中的人。詩中指元稹的妻子?停撼鲩T在外的人。指元稹。
《望驛臺》賞析
這是白居易應和好友元稹的詩。首句“靖安宅里當窗柳”,元稹住宅在長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韋叢當時就住在那里,詩人寫元稹的住宅,詩句就自然聯(lián)系到元稹的.妻子。“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這是取柳絲柔長不斷,以寓彼此情愫不絕之意。這詩句里,表現(xiàn)出韋叢天天守著窗前碧柳、凝眸念遠的情景,她對丈夫的懷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驛臺前撲地花”是寫元稹。元稹當時在四川廣元,春意闌珊,落紅滿地。元稹一人獨處驛邸,見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聯(lián)想,也饒有詩情。
三句“兩處春光同日盡”,更是好句!氨M”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強烈,它含有春光盡矣、人在天涯的感傷情緒。“春光”不單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按汗馔毡M”,也就是兩人預期的歡聚落空了。
這樣,就自然導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來,思念決不只是限在這一天,但這一日既是春盡日,這種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感情的暗線把千里之外的兩顆心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了。
詩的中心是一個“思”字。全詩緊扣思字,含蓄地、層層深入地展開。首句“當窗柳”,傳出閨中綺思,次用“撲地花”,寫出驛旅苦思。這兩句都通過形象以傳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見。三句推進一層,寫出了三月三十日這個特定時日由希望轉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沒有直接點出,只用“春光盡”三字來寫,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進一層,含蓄變成了爆發(fā),直點“思”字,而且迭用兩個思字,將前三句都綰合起來,點明詩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詩詩格與原作一樣,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與原詩不同,開篇便用對句,而且對仗工穩(wěn),不僅具有形式整飭之美,也加強了表達力量。因為,在內(nèi)容上,這兩句同時寫雙方,用了對句,就表現(xiàn)出雙方感情同等深摯,相思同樣纏綿,形式與內(nèi)容和諧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對局開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嚴謹中有變化,也就增加了詩的聲情之美。
《望驛臺》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創(chuàng)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元稹以監(jiān)察御史身份出使東川按獄,往來鞍馬間,寫下《使東川》一組絕句。元稹組詩中的《使東川》云:“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臺。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這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的最后一天,為思念妻子韋叢而作。元稹夫人韋叢住長安靖安里。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是詩人的揣測之辭。他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等他重聚,而現(xiàn)在竟無法實現(xiàn),表達了極其悵惘之情。稍后,白居易寫了十二首和詩,《望驛臺》便是其中一首。
古詩詞鑒賞15
引子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
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詩詞鑒賞】
曲子一開頭就對男女情愛發(fā)出慨嘆,這同第一回里說的“大旨談情”是一致的。但我們不能據(jù)此就把《紅樓夢》視為一部言情小說。如果僅僅是寫愛情故事,作者為什么又有“誰解其中味?”的`擔心?這首曲和以下諸曲中,都隱含著一種對命運不可知的唱嘆,說明作者有更深廣的寄托。
《紅樓夢》的內(nèi)容是復雜的,主題也是多層次的,其中之一就是表現(xiàn)了作者的婦女觀。作者認為,婦女無論就天資、才干等任何一方面說,都不讓須眉,只是那個社會把她們的聰明才智壓抑埋沒了。特別是隨著封建家族的衰落,那么多無辜的女孩子隨著一齊毀滅,這是作者痛惜不已的。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紅樓夢>是一曲女兒們的頌歌和挽歌。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鑒賞09-14
古詩詞鑒賞01-06
《稻田》古詩詞鑒賞10-22
《精衛(wèi)》古詩詞鑒賞11-09
《立春》古詩詞鑒賞02-03
《寒食》古詩詞鑒賞12-29
無題古詩詞鑒賞12-29
《關雎》古詩詞鑒賞01-02
《遣興》古詩詞鑒賞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