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高職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初探論文

      時間:2021-05-09 11:05:12 計算機等級 我要投稿

      高職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初探論文

        摘要:計算機應用日益普及,且發(fā)展飛速,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對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工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已經成為計算機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針對目前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提出了具體建議。

      高職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初探論文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非計算機專業(yè)教學改革

        0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現代社會對計算機的依賴已經越來越明顯,而計算機應用能力也已成為用人單位考核畢業(yè)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的標準。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對高職教育質量工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解決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刻不容緩。筆者結合自己在高職院校里面講授計算機應用基礎的體會,探討了目前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應對建議。

        1采用任務驅動教學,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

        目前各個高職院校學生均來自全省各地甚至全國各地,受地區(qū)差異、教育環(huán)境和家庭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計算機水平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現象。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體制,相同學制的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進度,而且起點比較低,處于“零起點”的學生容易接受。但是對于基礎好的學生,難免會產生輕視甚至厭學心理。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1]是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個任務,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益在培養(yǎng)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fā)現問題,繼而產生想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教給學生的將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還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計算機基礎課的內容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實用性和新穎性,通過采用富于趣味性的任務可以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在任務完成過程中采用分組協(xié)作的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和能力,并且兼顧各個層面的學生個體;通過任務的最終完成,可以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2重新整合課程資源,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已廣泛滲透到各個專業(yè)領域,計算機技術與眾多專業(yè)的融合大大豐富了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教學內容,同時也對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當前計算機基礎教育中,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教師教授的都是相同的內容,使用相同的手段和方法。這就造成計算機基礎課程知識的內容無法體現相關專業(yè)的特點,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不能與專業(yè)課程緊密結合。因此在選擇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時,除了必不可少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辦公應用軟件、信息網絡知識之外,可以拿出四個左右的學時,針對不同學科的'專業(yè)特點有目的的增設相應專業(yè)的內容。比如,對于法律類專業(yè)的學生除了需要具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之外,還需要熟悉計算機安全、計算機犯罪以及與計算機相關的法律方面的知識,包括國內外信息網絡安全類的法律法規(guī)等;對于管理類專業(yè)學生,應該給他們增加管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統(tǒng)計分析軟件方面的內容;對于農林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在課程設置時讓他們了解數字農林、農林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這樣學生通過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能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和專業(yè)能力。

        3建立多重評價模式,淡化等級考試的影響

        計算機等級考試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學,但是實行教考分離,單一的教學評價模式將計算機基礎教學又變成了應試教育,其次,計算機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展,而計算機等級考試內容的更新速度卻是遠遠跟不上時代節(jié)奏的。因此對于高職高專來說,不以一次考試的成績來判斷學生的水平,而建立多重教學評價模式是解決這些矛盾的有效方法。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試中,加大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考查,將考試成績分為四個部分:平時成績、作業(yè)設計和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統(tǒng)一命題考試成績,其比例設置為30%、30%和40%。其中平時成績考核學生考勤、理論課課堂表現及上機課的實際動手能力。通過給學生布置幾個難易不同、提高處理綜合問題能力的設計任務,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來給出作業(yè)成績。

        4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對于一些晦澀難懂以及抽象的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內容更具體形象更容易理解,這是傳統(tǒng)的黑板加粉筆的方法無法比擬的。但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也帶來一些弊端。首先,加大的信息量會使課件龐大臃腫,不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其次課件中過多的插入圖片、動畫、影音剪輯往往會模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多媒體教學僅僅是輔助教學手段,不能代替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基本職責,更無法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靈魂,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直接的示范作用。所以應該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首先,應該減少課件的容量,突出重點和難點。其次做好師生互動與情感的交流,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再次,授課過程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黑板和粉筆也應繼續(xù)發(fā)揮作用,比如某些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寫出分析過程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記憶更深刻。教學過程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應該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形成以教師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多媒體技術+黑板+粉筆”為輔助工具的教學模式。

        5注重精講多練的方式,重在邊講邊練

        多數高職院校將課程設置為理論課和上機課相結合,目的是希望理論部分講解完成后學生再動手操作加深印象。有的學校安排兩次課時間隔一天或者幾天,還有的學校將課程設置為全部理論課講完之后再集中進行上機實踐。這樣教師講授的演示過程和學生實際的動手操作嚴重脫節(jié),同一知識點講和練的時間間隔太長,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學得的知識經過一天時間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了。因此需要改變課程設置方式,由課堂講授和上機實踐相結合改為全部在機房授課,遵循“精講多練,重在邊講邊練”的方式。[2]所謂“精講”,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講清課程的要點和基礎知識,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綱舉目張。所謂“多練”,即讓學生多上機操作,從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提高操作的準確性、迅速性、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只達到精講多練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將精講和多練結合起來,邊講邊練。

        《計算機基礎》是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在各個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擔任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多媒體的利用及教學評價方式,提出了個人的一些觀點和建議。

        參考文獻:

        [1]薛萍萍.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科學,2004,(22).

        [2]達列雄.大學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2008(30).

      【高職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NIT理念下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初探論文12-08

      淺談中職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初探論文12-28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改革09-19

      高職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探究論文12-29

      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探討的論文12-29

      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改革探究論文12-28

      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剖析論文12-30

      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論文01-03

      高職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教學現狀與對策論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