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教研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

        由于經常有政治教研方面的文章見諸報刊雜志,因此常有同行向筆者“討教”教研論文寫作的“方法”。筆者才淺,自然拿不出所謂的“方法”來“奉獻”給這些同行。但由于經常作為評委參與論文評比活動,較多地接觸我們政治老師寫的一些文章,所以對老師們在撰寫教研論文的過程中所存在問題有比較直接的認識。本文試對老師們在教研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談一些看法,希望對那些在尋找論文寫作“方法”的老師有所幫助與啟示。

        一、“臨時抱佛腳”——言之無物,積累不夠

        一些老師往往是到論文評比或職稱評定時才想到寫論文的。于是硬著頭皮,復制粘貼,東拼西湊,雖勉強為文,但最終難免給人留下“言之無物”、“不知所云”的感覺。這種“臨時抱佛腳”式的寫作,首當其沖的問題絕非所謂的“方法”與“技巧”,而是老師自身的積累。

        厚積才能薄發(fā),要寫好教研論文,離不開在教學教育過程中的長期積累。故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的建議是:加強積累,做到三“多”。

        首先是多讀。廣泛閱讀是教師增進自身積累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教師應該閱讀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書籍,以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增強自己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經常閱讀學科教學方面的專業(yè)期刊,了解學科教學研究的現狀,把握學科教學研究的動向,關注并收集學科教研中的新觀點、新材料,博采眾長,為己所用。

        其次是多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教師實現自我積累的重要條件。教師應努力養(yǎng)成對具體的教育教學事件、問題、現象、困惑等自覺進行思考的習慣,致力于探求前因后果、總結經驗教訓。這不僅是促進教師的自我積累、不斷提高教學教育水平的內在要求,也是增強教師的教研意識、不斷提高教研能力的必由之路。有思考才會有發(fā)現,基于自己的思考與發(fā)現而撰寫的文章,才可能是內涵豐富、有生命力的文章。

        再次是多記。光有多讀與多思是不夠的,還應強調多記,教師要把自己在閱讀和思考過程中的“偶有所得”、“靈光一現”及時記錄下來。須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不及時記錄,它們可能會逃離你的記憶使你再也找不到它們。當然,你記錄下來的可能僅僅是一個片段,是“思維碎片”,但你不能因此而忽視它們。因為你記錄下來的任何一個片段,都有可能成為你撰寫某篇論文的“引子”,也有可能成為你撰寫某篇文章的重要素材。其實,它們正是一顆一顆的珍珠,但珍珠多了,你才有可能把它們串聯成一串串美麗的珍珠項鏈。

        二、“畫龍未點睛”——面目可憎,擬題不夠

        忽視擬題,或者輕視擬題,也是教師撰寫教研論文時常見的一個問題。常有老師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精心構思,細心打磨,不辭辛勞終于寫出一篇論文,卻不愿在“取名”上花一些心思,只是隨意甚至胡亂地給“按”上 一個題目了事,讓人讀來不知所指,有的甚至文不對題,讓人徒生面目可憎之感。

        其實,文章的題目不亞于人的眼睛,給一篇精心打磨而成的文章擬一個適切的題目,其效果無異于“畫龍點睛”。為此,筆者建議:重視擬題,力求三“要”。

        一是要“明”。教研論文的題目應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要使讀者能從題目中,就能大概明了文章的主旨,明白文章所探討的問題。如筆者所寫的《相融 相濟 相輔 相隨——我讀2007年高考全國卷Ⅰ文綜政治試題》(發(fā)表于《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7年第10期)一文,題目就是力求向讀者展示2007年高考全國卷Ⅰ文綜政治試題的特點:基礎與能力相融、微觀與宏觀相濟、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輔、知識與熱點相隨。

        二是要“小”。如果文章的題目太大,貪大求全,但分析不全面,就易使文章顯得空洞;如果分析面面俱到,則又難以深入,全使文章顯得膚淺。因此,教研論文的題目宜小不宜大。如從一個較小的角度切入,則小題大作,有利于把問題講深講透,從而提高文章的深度。如筆者寫過《知識體系構建的N種模式》一文,專門討論高考政治復習中構建知識體系的方式問題,總結了概念輻射式、邏輯遞進式、要點提煉式、問題引領式、熱點關聯式五種構建知識體系的模式。由于題目小,角度集中,使得文章內容充實、指導性強,后來發(fā)表在《求學》(文科生版)2008年第2期上。假使把本文的題目換成《高考政治基礎知識的復習方法》甚至《淺談政治學習方法》之類的大題目,雖內容依舊,但給人的感覺已截然不同也。

        三是要“新”。我們在給文章擬題時不能太“通俗”、太“平鋪直敘”,有時不妨換一種“說法”,追求一種新意,給讀者一絲新奇。這樣,能更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如筆者寫過《教研組網站建設三“味”談》一文,分析了教研組網站建設應該具有“教”味、“研”味和“組”味,文章的題目就頗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該文在2008年浙江省教育教學優(yōu)秀論文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并發(fā)表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年第5期上。

        三、“腳踏西瓜皮”——東拉西扯,布局不夠

        不注重論文的謀篇布局,也是教研論文撰寫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不少老師撰寫論文常常是信馬由韁,下筆千言、行云流水,雖自我感覺良好,但實則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形散而神更散。該詳寫時惜墨如金,該略寫時卻又濃墨重彩,論文寫作整個是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質量自然受到影響。

        文章的結構尤如人的骨架,結構合理,整篇文章才能“筋骨強健”,才會更具說服力。因此,教研論文的撰寫必須十分重視謀篇布局。而謀篇布局的關鍵在于列好提綱,故筆者建議:列好提綱,做好兩點。

        首先是要給文章的每一部分擬定適切的小標題。其一,小標題應是本部分內容的簡練概括和集中反映;其二,平級提綱的小標題應做到字數相近(最好是字數相等),內容相稱。這樣精心擬定的小標題,更有利于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其次是要盡量使同級提綱下的各部分篇幅大致相近。如果同級提綱下的各部分篇幅相差過分懸殊,不但影響文章整體的結構美,更會影響文章內容布局的合理性。為此,寫作之前就要對文章每一部分所要運用的素材、所要提出基本的觀點等作出統籌安排。

        如筆者在寫《情景材料處理應把握的四個“度”》(發(fā)表于《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年第12期)一文時,所列的提綱為四部分:“一、強調信息挖掘的充分度;二、提高教學主體的參與度;三、突出問題設計的探究度;四、力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這個提綱中各部分的小標題既做到了字數相等、內容相稱,又是各部分內容的高度概括。提綱所列的每一部分都配以筆者精心挑選的一個情景材料處理的典型案例,加以必要的分析與點撥,一篇內容充實、結構合理的教研論文便寫好了。

        四、“采得百花不釀蜜”——堆砌材料,提煉不夠

        有的老師平時也積累了不少很好的素材,但當他把這些素材綜合起來寫成文章的時候,效果并不理想。這與我們一些老師只會做螞蟻的工作——“搬運”,而不會做蜜蜂的工作——“釀造”,有很大的關系。一篇教研論文如果只是一味地堆砌材料,只“敘事”而不“研究”,把教研論文寫成“記敘文”,無疑會失去教研論文應有的高度與深度,也不可能會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效果自然不會理想。

        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是撰寫教研論文的主要目的所在。為此,在教研論文寫作中務必走出“采得百花不釀蜜”的誤區(qū)。對此,筆者建議:分析提煉,指導實踐。

        有好的素材并不等于就有好的論文。要真正發(fā)揮自己所占有的材料的作用,關鍵在于對素材的剖析與解讀,從中發(fā)現、提煉出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或理論價值來。如面對“教訓型”素材,我們應該思考如下問題:為什么會這樣?這會造成什么后果或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應該怎么辦?面對“經驗型”素材時,則要思考:成功的關鍵在哪里?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從中有哪些做法和經驗值得今后借鑒?等等。教研論文成功的關鍵不僅在于素材的積累,更在于作者對于這些素材的思考與分析。

        例如,筆者寫過《以變求新 常變常新——例談課本材料的處理藝術》一文(發(fā)表于《政治課教學》2003年第7期),其中在寫“角色轉換,力求人材關系的親近性”這一部分時,引入了這樣一則素材:

        教材在“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這框內容中有一則“議一議”的材料:“‘我的理想是能騎上一輛嶄新的山地車’,‘我特別希望能到香港玩一趟,這就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考上重點大學’。這些想法分別屬于什么理想?”(高二思想政治下冊第86頁,老教材)筆者是這樣處理這一材料的:先請一些學生談談自己的理想,并把學生的理想在黑板上列出來,然后再請其他同學來分析這些同學的理想分別屬于什么理想。

        如果文章僅寫到課本材料的具體處理方法這一層次,顯然還不能成為一篇成功的教研論文。我在介紹了課本材料的上述處理方法后,接著對這種處理方法作了具體的分析:一是分析學生游離于材料之外的“觀眾”的角式定位的缺陷;二是分析轉換學生角式,使之由“觀眾”變?yōu)?ldquo;演員”的好處;最后得出結論:上例中“對課本材料的處理,妙就妙在并不是單純地叫學生審視材料,而是讓學生轉換角色,進入材料。這樣的處理,既使學生有話能說,有話要說,調動了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又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了人生理想教育。”這樣,對素材的分析提煉就比較到位了,文章的現實意義也更強了。

        五、“初級產品出口”——效益低下,修改不夠

        我們知道,國際貿易中,發(fā)展中國家出口的多以初級產品或半成品為多,價格低廉;這些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或半成品經過發(fā)達國家的加工制作,再返銷到發(fā)展中國家時,已是身價倍增了。簡單的“初級產品出口”使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吃盡了“剪刀差”的虧。我們有不少老師在教研論文的寫作中,其實也經常吃著 “初級產品出口”的虧:論文一寫成,還未細看,便匆匆忙忙地投寄到報刊雜志社去了,結果往往是泥牛入海,效益自然低下。殊不知,這篇泥牛入海的論文,如果加以必要的“加工制作”——修改和完善,其命運可能就會完全不一樣呢。

        剛寫好的論文,就如剛造好的毛坯房,而文章的修改潤色,尤如房屋的裝修。裝修一新的房屋看起來舒心、住起來舒服,哪里是毛坯房能相提并論的。故筆者對這一問題的建議:重視修改完善,堅持自我批評與征求他人意見相結合。

        首先,要嚴格進行自我批評。文章寫好后,無論是整體結構、素材運用,還是遣詞造句,甚至是標點符號的運用,都要進行認真的推敲與斟酌。但是,要自己給自己挑毛病又是何其的困難,因為作者寫作時肯定認為是正確的才寫上去的,也即作者在寫作時其實已經作了“最佳”選擇。為此,筆者建議,文章寫好后先放上十天半月“冷處理”,自覺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離,等自己從寫作的興奮期中解脫出來了,再作進一步的修改,這樣更易發(fā)現文章中所存在的問題。曾有人說,“在寫作時,要能鉆進去;在修改時,要能跳出來。在寫作時,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時,要‘吹毛求疵’”。教研論文的寫作也當如此。

        其次,要善于征求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教研論文中一些作者自己很難發(fā)現的問題,旁人卻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因此,在具體修改過程中,如有可能,應盡可能多請同事或同行審閱指正。當然,在征征求別人的意見建議時,有兩個問題還是需要注意的:一是誠懇虛心,只有誠懇虛心,別人才會以誠相待,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二是清醒慎重,對別人的意見建議要加以理性、客觀的分析,抱定“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的心態(tài),對合理的,吸納修改,對不合理的,則須堅決放棄。

      本文已影響6827
      上一篇:淺談如何寫好畢業(yè)論文 下一篇:教育論文寫作常見問題與處理

      相關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