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語言學的語境理論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詩史互證法并置、比較的目的是,探究二者的相似與相異之處,也許對比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雙方都有啟發(fā)意義的所在,分析之后有望發(fā)現(xiàn),雙方可以互相吸取有益內容,從而得到豐富和發(fā)展。語境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論闡釋力;詩史互證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源遠流長的重要的研究方法;語境的研究范圍頗為廣泛,而詩史互證所涉及的所指。則是相對較為集中的。
語境重要性的原因在于語境概念自身的獨特性。“大約1960以來,語言學模型在文學文本描述中的直接或間接運用取得新發(fā)展”、“總而言之,詩學的許多問題也就是話語和語言的問題,反之亦然”換言之,詩學的問題即語用學的問題,“語用學研究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意義和語境”,作為語言學重要概念的語境是和文學研究緊密相關的。
古典詩歌是脫離了具體環(huán)境的文本,其闡釋主要依賴語言語境,而在一般觀念中可信度較高的歷史文本則成為古典詩歌研究經(jīng)常參閱的重要資料,最為典型的是古典詩歌研究界盛行至今的“詩史互證”法,就是在預設了歷史文本的真實性后對古典詩歌進行研究的一種重要的方法。
語境與“詩史互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相去甚遠:前者是語言學的概念,后者是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重要方法,實際上二者在文學研究中有著密切關系的概念。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的“詩史互證”法與語用學中的語境概念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這在本文的比較研究中將會得以體現(xiàn)。
一、語境概述
語境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區(qū)分語境為兩類:“情景語境”、“文化語境”;語境是語言學的核心概念,語境概念的重要性還體現(xiàn)在語言學家給語用學下的定義之中,如,語用學研究話語與言辭情境相關的意義;語用學研究由社會語境確定的人類使用語言的條件;語用學研究怎樣運用語境來推斷出意義;語用學是研究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的(yule,1996:3)。從以上幾種語用學的定義可以看出:雖然在具體的用詞上略有差異,但主要觀點是一致的:從語境的角度研究語用學,充分肯定了語境在語用學研究中核心概念的地位。
《語言與語言學詞典》routledge dictionary 0flanguage and lingustics語境的定義,語境指交際情景的所有因素: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特定的言語情景語境和發(fā)話者和受話者間關系、他們的知識和態(tài)度的社會語境。
動態(tài)性是語境的重要特性之一,徐盛桓強調語境是個動態(tài)的概念,語言是在社會語境中形成的,語境決定了語言的運用;朱永生及其他學者的對語境動態(tài)性的研究表明:動態(tài)性是語境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動態(tài)性就其實質而言,是從歷時角度對語境研究的深入;歷時性與共時性是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中對語言研究的著名的幾對區(qū)分中的一對。動態(tài)性是在時間變化著的歷時性中的動態(tài),動態(tài)性與歷時性關系密切,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是索緒爾歷時性觀念在語境研究中的具體化。
二、詩史互證概述
關于詩史互證傳統(tǒng)的形成及對于該種詩歌研究方法的具體研究,郝潤華的博士論文《(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作了歷時的、系統(tǒng)的、深入細致的研究,該論文從古代經(jīng)疏到詩注方法的嬗變過程、論述了以杜詩箋釋為主的宋代詩歌詮釋學的發(fā)展、探討明清詩歌詮釋與詩史互證法的確立,認為詩史互證法成熟的標志是《錢注杜詩》的產(chǎn)生,《錢注杜詩》是詩史互證方法的典型范例。
“詩史互證是我們優(yōu)良的學術傳統(tǒng)。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黃宗羲則提倡以詩補史,曾說:‘今之稱杜詩者以為詩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詩者,但見以史證詩,未聞以詩補史之闕,雖曰詩史,史固無籍乎詩也。’”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有鑒于此,從事 “以詩證史”研究,他的《元白詩箋證稿》學術價值很大,深受學界推崇。通過辨?zhèn)未嬲娴?ldquo;以詩證史”,可補史書之缺,從而有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
語境視角對于儒家文論的看法,儒家文論的根本點在于“過于看重文學的功利性,看重其政治、倫理、教化方面的美刺諷喻作用;雖然也認識到文學與情感的關系,體會到文藝的審美性能,但都放在次要地位。”從語境的視角來講,認為儒家文論對文學與語境的關系有過分強調之嫌,過于強化了文學的社會服務一面,而對文學與其它元素的,如與情感、審美的關系則是過于弱化了;實際上,社會因素只是語境的組成成分之一,但絕非唯一的成分。由此可見,語境的視角有助于從系統(tǒng)化、學理化的層面透視默寫傳統(tǒng)的文論觀念。
三、語境與詩史互證對比
本部分是對于語境與詩史互證的比較。
1.定義的比較。語境即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英國的人類學家malinowski的貢獻在于“構建初步的語境理論,并把這種理論引入人類學研究和翻譯研究”;倫敦學派的領袖j.r.firth把語境概念引入語言學,并使它成為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后,眾多的語言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發(fā)展和細化了語境的概念。但大都是以malinowski的語境概念為基礎的,語境最初的概念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學術研究新天地,因為語境這個概念包含的內容實在是很豐富的,語境概念從出現(xiàn)的最初即帶有比較強的闡釋功能。
以史證詩是中國詩學的傳統(tǒng),鄧小軍認為“以史證詩,是考察詩人的本事、詩中的時事或歷史背景以釋證詩歌。”這種方法最佳的研究對象是寫實性詩歌;以史證詩、以詩證史,是一個問題的兩各方面,即,通常所說的“詩史互證”,從文學立場說,主要是以史證詩。以史證詩研究中所關注的詩人本事、詩歌文本中涉及的時事或詩歌文本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可以認為就是本文所提出的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共時語境。“以史證詩”之中的“史”是有范圍的:從內容上要求的是與研究的詩人、詩歌文本相關;從時間的維度對于“史”的要求就是詩
歌文本同時代的詩人本事、詩中的時事或歷史背景。簡言之,“以史證詩”之中所指的“史”與語境相比,所指是比較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