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傳統(tǒng)十勝節(jié)
十勝節(jié)是歡慶羅摩戰(zhàn)勝十首魔王羅波那的節(jié)日,是印度教三大節(jié)日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印度傳統(tǒng)十勝節(jié),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印度傳統(tǒng)十勝節(jié)1
印度教徒認為羅摩是天神毗濕奴的第7次化身,只要對羅摩表示虔誠,就可國泰民安。十勝節(jié)一共要慶祝10天。頭9天是到處搭臺演戲,節(jié)日的最高潮是第十天晚上,它被稱為“勝利的第10天”。
十勝節(jié)的來歷,還得從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說起。這部史詩歌頌的是羅摩的故事。羅摩是十車王的大兒子,品德高尚,武藝超群,父親準備立為王儲。
十車王的一個小王后受駝背侍女的攛唆,定要國王立她的兒子為太子。由于國王以前受難時得過她的幫助,允諾過無論她提兩個什么樣的要求,他都會答應。
現(xiàn)在小王后提出了要求,國王悲痛難忍,只能踐約。羅摩得悉后不但不懷恨,反而勸慰父王,自己甘愿到森林中去流放14年。
他賢慧的妻子悉多自愿同往,同甘共苦。不料,到森林里后,悉多被十首魔王羅波那劫走。
后來羅摩在神猴哈努曼的幫助下打敗了十首摩王,救出悉多。這時14年已滿,他們返回京城,恢復了王位。
慶;顒
節(jié)日期間,無論城鎮(zhèn)鄉(xiāng)村,人們一連10天搭臺演出描寫羅摩王生平的歌舞劇《羅摩哩啦》,并在第10天焚燒羅波那的模擬像,以象征羅摩的徹底勝利。演戲前,許多地方用牛車或象車載著演員游行。前有樂隊開路,后有善男信女簇擁,孩子們扮成劇中的猴兵猴將奔前跑后,興奮至極。節(jié)日的最高潮是第10天的夜晚,即“勝利的第十天”。
傍晚日落前,人們聚集在各地的廣場上觀看《羅摩哩啦》中羅摩戰(zhàn)勝羅波那的最后一段歌舞。廣場的一端豎立著3個巨大的紙人,每個有10幾米高,個個青面獠牙、面目可憎。中間最高的就是惡魔羅波那,兩旁是他的弟弟和兒子。他們?nèi)┲噬堃,里面裝了許多煙花和爆竹。
待日落的一瞬,戲中的羅摩便彎弓射火箭,將豎立在廣場的3個巨大的惡魔像射中。只聽“轟”的一聲,惡魔腹中的爆竹被引燃,頓時火光四起,焰火騰飛,呼聲連天,不一會兒惡魔像便灰飛煙滅了。
人們歡呼雀躍,拍手慶賀,體味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古訓。印度教徒認為羅摩是天神毗濕奴的第7次化身,只要對羅摩表示虔誠,就可國泰民安,因此節(jié)日十分盛大、隆重。
節(jié)日節(jié)目
首先的節(jié)目是要上演《羅摩衍那》,扮演劇中人物的演員們盡管不像在舞臺上那么穿戴齊整,但也一個個披紅掛綠,有的騎馬,有的坐牛車,在樂隊的伴奏下繞場游行。
接著,他們又表演羅摩最后戰(zhàn)勝羅波那的故事。與此同時,有名的說書人坐在高高的臺子上,以渾厚的嗓音通過高音喇叭講述著故事情節(jié)。
也是在高臺之上,有印度婦女身穿紗麗,面戴輕紗,頭頂燃著的疊層油燈,跳起了傳統(tǒng)舞蹈。日落時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扮演羅摩的演員成了全場注目的中心,只見他一身英武,動作瀟灑,彎弓搭箭,瞄準了巨魔,箭頭是一個小小的火球。說時遲,那時快,三支火箭“嗖、嗖、嗖”地向三個巨魔飛去。在人們目不轉睛、屏息靜氣之中,“轟、轟、轟”三聲,三魔全部中箭,觀眾一片喝彩。
頓時,爆竹齊鳴,焰火沖天,火樹銀花,光彩一片。三個龐然大魔在騰騰烈焰中頹然倒下,凄凄慘慘,化為灰燼。羅摩大獲全勝,善終于戰(zhàn)勝了惡。此時,廣場四周的觀眾為羅摩的勝利歡呼雀躍。
印度傳統(tǒng)十勝節(jié)2
印度節(jié)日之十勝節(jié)慶;顒
十勝節(jié)是印度宗教節(jié)日,每年9、10月舉行,持續(xù)10天。按照印度傳統(tǒng),9月份有15天祭祖日,其后的第十天即為十勝節(jié)。該節(jié)是為慶祝羅摩戰(zhàn)勝十首魔王羅波那而設的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前9天到處都在舉辦歌頌羅摩事跡的盛會,從羅摩降生始,一直演到羅摩最后徹底戰(zhàn)勝羅波那。這種活動被稱之為“羅摩里拉”,一般都是在露天舉行。
在悠揚的印度民族樂曲聲中,觀看一次生動的“羅摩里拉”,的確是一種難得的享受。這種演出一演就是三個小時,甚至時間更長,舞蹈節(jié)奏格外的慢,如果對印度舞蹈語言不是內(nèi)行,很難領會其中奧妙?墒牵《扔^眾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盡管對“羅摩里拉”的劇情可以說早已爛熟于心,每年前往觀看的人仍然是絡繹不絕。
到第10天晚上,慶祝活動進入最高潮,人稱“十勝第十日”。好多地方都會選一個大大的空地,上演十勝節(jié)的壓軸戲?盏厣蠒钇鹑齻巨大的紙做兇神,分別代表作惡多端的十首魔王羅波那以及與他同流合污的弟弟和兒子。各地的紙人大小不一,有的甚至有幾十米高,它們被打扮得花花綠綠,兇相畢露,身體內(nèi)部塞滿了火藥和爆竹。三魔一手持劍,一手握盾,齜牙咧嘴,形象可憎。
藝人伴隨著緊密的鑼鼓聲,表演著羅摩最后戰(zhàn)勝羅波那的那段歌舞,只見揮舞鐵錘的“十首魔王”被手持弓箭的羅摩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周圍觀看的人群中不時發(fā)出陣陣喝采聲。表演接近尾聲時,扮成羅摩的人彎弓搭箭,一支燃著火頭的利箭勁射而出,直接穿透了中間那架紙糊的羅波那。
只聽“轟”地一聲,“十首魔王”軀體內(nèi)的.爆竹被引發(fā)了,緊接著,左右兩架紙人兒也被相繼“擊中”,隨著聲聲巨響,煙花騰空而起,光焰輝映大地,三個魔王頓時葬身火海,不一會兒便一一倒塌,化作灰燼。此時此刻,廣場上的喜慶氣氛達到了高潮,人們無不拍手稱快。
十勝節(jié)的由來傳說
十勝節(jié)的由來,要從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說起!读_摩衍那》主要是敘述古印度英雄羅摩的生平事跡,羅摩是國王十車王的大兒子,品德高尚,聰明勇敢。十車王年老力衰之際,欲傳位給他,可是,一個小王妃要求國王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因為十車王早年患難時刻得到過這位王妃的幫助,當時曾答應她,日后可以隨意提出兩個要求,自己一定滿足她。
當她提出要求時,十車王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諾言,只好忍痛將羅摩放逐森林,長達14年。羅摩賢慧的妻子悉達自愿陪伴丈夫,與夫君同甘共苦。不料剛到森林后,悉達就被長有10個頭、10雙手的魔王羅波那劫走。后來,羅摩在神猴哈努曼的幫助下打敗了“十首魔王”,救出了悉達。這時,14年的放逐期已滿,他們返回都城,恢復了王位。
根據(jù)印度教的說法,羅摩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毗濕奴乃“護國之神”,可以保佑國泰民安。他說,印度的孩子們在嗷嗷待哺的搖籃時期,就開始聽父母講述羅摩的故事,因而,羅摩在印度人的心目中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歡樂的時候、驚慌的時候、悲痛的時候、分別的時候,他們口里總要念叨幾遍:“羅摩,羅摩”。
【印度傳統(tǒng)十勝節(jié)】相關文章:
印度教節(jié)日大壺節(jié)08-11
印度教節(jié)日屠妖節(jié)05-29
觀看《印度舞蹈》有感04-25
第三節(jié)印度教學設計08-22
清明節(jié)十大傳統(tǒng)習俗01-14
印度電影的觀后感08-20
印度電影觀后感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