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師說》教學設計
設計指導思想
《師說》一文在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的安排中,是屬于“問題探討”的的課型。學生要在閱讀、表達、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尋求問題的答案,從而發(fā)展起理性思維。而對于文言課文,學生還存在著文言知識積淀的問題。如何找一個突破點,把這二者結合起來,就是本課教學時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為此,我以“讀”為本課教學的主線,立足于誦讀和研讀,誦讀要讀準字音、讀懂文句、讀清句讀,研讀要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思考。在誦讀中讓學生掌握本課重要的文言字詞和句式,在研讀中讓學生走進韓愈的情感世界,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內涵,了解韓愈的教育觀點,尤其是對從師問題的論述。這樣,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讓學生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新的意義,獲得對這一名篇常讀常新的體驗,并學會用現(xiàn)代的觀念和發(fā)展的眼光審視這一名篇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從”等實詞的含義;掌握虛詞“之、其、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4.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找出作者的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3.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yǎng)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誦讀文本 (讀準字音,讀懂文句,讀清句讀)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聽說過“推敲”的故事,講的是韓愈幫賈島琢磨一個字的故事,這個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韓愈對后生晚輩一直持勉勵提攜的態(tài)度,他還為名不經傳的李蟠寫了一篇傳世之作《師說》。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2.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yǎng)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3.了解題旨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誦讀課文
1.讀準字音(投影儀顯現(xiàn)文中的生字詞和部分多音字,指導學生在正確發(fā)音的基礎上初讀課文)
傳道(chuaacute;n) 句讀(dograve;u )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aacute;n) 萇弘 (chaacute;ng) 師襄(xiāng) 老聃(dān)
李蟠(paacute;n) 經傳(zhuagrave;n) 巫(wū)醫(yī)
2.讀懂文句(檢查學生對課文中重要字詞和文句的預習情況,指導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1)檢查文中的重要字詞和句式(投影儀顯現(xiàn))
。2)檢查文中的重要文句的翻譯(投影儀顯現(xiàn))
3.讀準句讀(引導學生討論第一段文句的句讀停頓,指導學生讀出課文的輕重緩急)
第一段中部分文句誦讀的停頓示例:
、倩/而不從師
、谌/非生而知之者
③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芷渎劦酪/亦先乎吾
、菸釓/而師之
、薹/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四、課間作業(yè)(請自己整理出文中的重要字詞和句式)
第二課時 研讀文本 (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思考)
一、讀懂文意(指導學生通過研讀,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并加以理解)
1.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理解:“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教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理解: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作者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師的職責。作者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局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進步
3.擇師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理解:這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4.擇師的標準與原則:“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理解:不論年齡長幼,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
5.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理解:作者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倡學問面前,人人平等,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
6.老師和弟子的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理解:這個結論是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二、讀出情感(指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來研讀課文,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來研讀課文。
從寫作背景上可以明確看出作者是為了抨擊時弊才寫的,給門生李蟠不是真實意圖,可以用憂慮的口氣讀出韓愈對當時社會不從師風氣的擔心。還要讀出韓愈對“從師”問題的懇切、深刻的認識,因為在當時“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問題,一方面很生氣,一方面又特想讓別人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太謙虛了不足以表達這種效果,必須讀出莊重、冷靜、深沉的感情基調。
2.結合具體語句,了解作者的情感起伏。
。1)分析第一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開篇的中心句明確提出觀點,要讀出肯定有力的語氣。接著的點明教師的職能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語氣中加入一點自豪的語氣。擇師原因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語氣中加入一點欣慰的語氣。擇師的標準與原則的句子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要讀的短促有力,一氣呵成;后一分句,用反詰句,要讀出強調的語氣。最后從師的原則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結論,要呼應首句讀出肯定有力的語氣。此段的語調較平。
。2)分析第二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第二段開篇要用深沉的口氣讀出作者一種結論性的認識。接著作者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在這三組對比中,每組作者都把著眼點放在后面的對象上,作者都給予了不同的評價。三句的言辭越來越激烈,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此段的語調是逐層上揚。(見下表)
三組對比: 語氣變化: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雖肯定但有請考慮之意
為 子擇師與自己不從師 從古到今 語氣肯定,指出不明智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 反問語氣強烈,批判猛烈
(3)分析第三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第三段開篇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接著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來論證,這要用肯定敘述的語氣讀出來。下面的論說老師和弟子的關系結論句要讀得明白肯定。此段的語調較為平緩。
。4)分析第四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第四段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因此,此段要讀出褒揚的語氣,語調要上揚。
3.結合文段,找出誦讀課文的“拐杖”
。1)層次。在較長的語段中,表達的意思不會那么單一,因此口氣要隨意思的變化而變化,咱們要看看這一段分幾層意思,然后再來決定應該如何讀。比如本文第二段有四個層次:1.總寫當時社會中不從師的壞風氣;2.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3.“愛其子”與“于其身”的對比;4.百工之人和士大夫的對比。根據這來讀出語氣的變化。
。2)句式。①整句散句結合。本文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這樣讀起來就能富有變化。②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標點符號。文章往往會運用感嘆號和反問號來表達強烈的感情。感嘆號能鮮明地流露出作者潛藏的感情,要讀出感慨的語氣,如“其可怪也歟”,就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反問句的問號也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如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時,作者在縱向比較中用反問號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4)語氣詞。如第二段中的語氣詞特別多,我們仿佛能從“嗟乎”“嗚呼”“歟”“乎”以及多達五處的“矣”中聽到作者的聲聲嘆息和呼喚。
三、讀出思考(指導學生根據作者的思想感情來研讀課文,從而引發(fā)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的深層思考)
1.教師的“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三項任務,作者認為哪一項是主要的?
明確: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
2.韓愈為什么給他的學生寫這篇文章?(李蟠有什么地方值得他寫這篇文章?)
明確:最后一段:不拘于時;好古文。
。1)“不拘于時”的難能可貴。(要有“師道”精神,反對“恥師”)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以做官。這就是“恥學”的客觀原因。還有主觀原因就是文中說的“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傊麄兪恰皭u師”,李蟠和他們比的可貴就可見了。作者也是借李蟠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要從師而學。
。2)“好古文”的可貴。(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之人,反對“恥學”,“小學”)
這里所說的“古文”和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有關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明人把他列為之首。因為他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古文運動的內容: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作者說的“道”就是儒家思想,“業(yè)”就是承載這一思想的儒家經典著作,“惑”就是學習這些著作時候碰到的疑難問題!皫煛本褪钦莆铡暗馈钡娜,能“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不分年齡、貴賤。韓愈贊李蟠是因為李蟠的好古文和當時人的“恥學”“小學”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之,李蟠“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澳苄泄诺馈,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tài)度。
3.韓愈把“句讀之師”和“問道之師”區(qū)別開來,究竟有沒有道理?如何認識學習的階段性?“童子之師”與“讀經之師”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嗎?從終生學習的目標看,我們目前的“學業(yè)”起的是什么作用?
韓愈的學習觀,就是倡導從師問道,圣人無常師,要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特別要向他那樣的“經師”學習。“句讀之不知”,在韓愈看來,是基本知識的欠缺,可以由“童子之師”解決;而對“道”的認識,是一般教師解決不了的。韓愈把“知識之師”和“問道之師”作了區(qū)分,不一定有歧視的成分。
4.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但是他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學習時,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求師作對比,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無意中流露出對底層勞動者的輕視,這是社會等級觀念所致。
四、課文總結
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tài)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系。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當然,正是由于對這篇課文的反復誦讀和研讀,才能使我們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來把握住文章的這些觀點。以后請同學們在學習古文時,一定要圍繞“讀”來下工夫。
五、課后作業(yè)
1.根據對課文語氣語調的分析朗讀課文并加以背誦。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當代社會中的老師的看法。
【高二語文《師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莫高窟》教學設計10-09
語文《荷花》教學設計08-06
語文《長城》教學設計04-20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設計04-14
小學語文 《坐井觀天》教學設計03-29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02-28
語文園地一教學設計09-09
語文天地四教學設計08-20
語文《賣白菜》教學設計04-15
語文練習教學設計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