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短文》教學設計

      時間:2021-07-01 18:37:5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短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短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短文》教學設計

      《短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讀書觀,激發(fā)學生讀書熱情,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讀書習慣。

        3、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精辟的句子。

        教學重點:

        1、課文中出現(xiàn)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讀過那些書?讀書的過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讓培根教給我們更多更好的讀書方法吧。

        二、授新:

        1、簡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峨S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chuàng)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2、讀一讀,記一記:

        怡情傅彩藻飾矯情詰難尋章摘句咀嚼狡黠倫理味同嚼蠟滯礙睪闡證吹毛求疵

        3、理解文章內(nèi)容,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4、作者認為讀書的目的有那些?

        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

        5、“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jīng)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這段話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論證;說明讀書可以補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6、讀書的作用是什么?

        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7、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時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歸納說理、舉例論證。

        8、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qū)除一樣。這里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類比論證、舉例論證。

        9、文中還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正反對比論證。

        三、教師小結:

        本文主要為我們闡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讀書的方法以及讀書的作用。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說理論證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論證是論證更加形象透徹;語言精辟,句句經(jīng)典。

      《短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了解說明的內(nèi)容,理清說明的順序。

        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

        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科普文章的準確、生動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o查工具書,給加點的字注音,

        解釋詞語。

        正確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思考閱讀提示和課后練習。

        可查閱有關恐龍的科普讀物,收集整理關于恐龍的知識。

        教師:O制作課件!顿_紀公園》片段、光碟《中國冰川》中大陸漂移示

        意圖。

        準備多媒體教學平臺。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教學《恐龍無處不在》

        教學步驟

        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片段)

        大家看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吧,一定會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畫面所震

        撼。那么你們知道恐龍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么卻在6

        500萬年前滅絕了呢?

        恐龍的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

        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板書課題及作者)

        ■整體感知

        學生閱讀,檢查預習。

        遺骸(hai2):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nèi)有毒腺,俗稱癩蛤蟆。

        褶皺(zhe3zhou4):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

        討論: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么它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

        明確: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項科學理論——

        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

        研讀探究

        請同學快速閱讀一遍課文。(小組討論)

        問題提得不正確

        這篇短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按什么順序說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結論的?

        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涉及到哪兩個學科?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強著稱。你能找出語言表達平實而又生動的句

        子嗎?

        明確:

        發(fā)現(xiàn)問題: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

        個大陸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

        “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nèi),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qū)舒適地生活——后來“泛大陸’’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得出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jù)。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恐龍的滅絕)生物學——(板塊構造理論)地質(zhì)學,道理正如課文第一段所說:“在一個

        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弊髡咧饕捎昧伺e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

        明白己的觀點,行文嚴謹。本文的準確性與條理性已經(jīng)看出來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用人們常見的青蛙和蟾蜍來舉例,體現(xiàn)了科普作品語言淺顯易懂的特點。

        “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蓖ㄟ^看地圖證明南美與非洲的相離,更使人信服,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jù)。

        b.課文中多處使用了設問句。這樣既將中心內(nèi)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

        如面對面交流。

        “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qū)生存呢?”引出恐龍如何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引出板塊構造理論。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語言既生動形象又明白如話。

        加.“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狈浅P蜗罂筛小

        ■拓展延伸

        說說學了本文之后的啟示。

        明確: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結合具體的實例說說對“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教學《被壓扁的沙子》

        教學設計

        舊課導入

        《恐龍無處不在》通過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的例子,提出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的

        問題,引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從而證明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

        影響“這一觀點。那《被壓扁的沙子》是否也與恐龍的謎案有關系呢?讓我們先來閱讀一

        遍這篇短文。

        質(zhì)疑討論

        出示問題:

        o在《被壓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你能找出來嗎?你贊成哪一種,為

        什么?

        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據(jù)又是什么?

        明確:

        “撞擊說”和“火山說”。(可將自己查找的資料整理成論據(jù)加以證明。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弊C據(jù)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

        年代的巖層中,發(fā)現(xiàn)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jù)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fā)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

        恐龍。

        ■對比閱讀

        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

        比較)

        a.說明順序: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nèi),將抽象的

        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

        b.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

        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侗粔罕獾纳匙印分信e“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chǎn)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

        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qū)別。

        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shù)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

        c.說明的角度:《恐龍無處不在》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

        d.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

        拓展練習

        分組自由討論:

        由本文的學習,科學家的哪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有所啟發(fā)?

        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需要哪些思維能力?

        明確:(2)多角度看問題,聯(lián)想與想像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板書設計

        《恐龍無處不在》

        佐證

      《短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兩篇短文的主要內(nèi)容。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nèi)容。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劉禹錫)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jiān)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于“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采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人帶青:映人。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里借代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么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边\用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tǒng)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huán)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芍弥腥艘彩且粯拥母哐拧

        7.提問:“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边@兩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迸c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diào)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1.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ㄒ唬┙忉屜铝芯渥蛹狱c的詞語。

        A斯是陋室()B.推吾德馨()C.談笑有鴻儒()D.可以調(diào)素琴()

       。ǘ┲赋鱿铝芯渥舆\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無絲竹之亂耳。()

        4.孔子云:何陋之有?()

       。ㄈ┌严铝形拿ぞ渥幼g成現(xiàn)代文。

        l.無絲竹之亂耳,無案讀之勢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附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湍芴煜侣劽;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nèi)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梢詮椬嗨貥愕墓徘,瀏覽珍貴的佛經(jīng)。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的呢?

        第二課時 愛蓮說(周敦頤)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謚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稅凵徴f》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cè)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jié)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 !翱蓯壅呱蹀闭撸航Y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皶x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世人甚愛牡丹”甚:很”“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板鍧i而不妖”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爸型ㄍ庵薄保海ㄇo)中間通透,外形筆直!跋氵h益清”:香氣遠播,越發(fā)清香。益:更加!翱蛇h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焉:助詞,可不譯。“予謂菊”謂:認為。“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疤蘸篚r有聞:鮮:少。(xian3)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討論并歸納:兩個“獨”字,都表現(xiàn)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tài)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么呢?討論并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討論并歸納:

        (1)從生長環(huán)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zhì)樸;

       。2)從體態(tài)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zhì)的象征。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討論并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tài)度分別是什么?討論并歸納:愛不同的花象征一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艷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tài)。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這篇短文

      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zhì),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征、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驕散交錯運用,讀起來控骼悅耳,頓挫有致。

        五、板書

        菊花正襯蓮花菊花——隱士——陶后鮮有聞牡丹反襯蓮花牡丹——富貴人——宜乎眾矣蓮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四。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ㄒ唬┙忉屜铝芯渥又屑狱c的詞語。

       、傧氵h益滑②亭亭凈植③宜乎眾矣④陶后鮮有聞⑤水陸草木之花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ǘ┨羁

       、俦疚闹杏脕肀扔骶蛹炔慌c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的句子是__,而最能概括蓮的高貴的品質(zhì)的一句__是___②本文中作者拿___ 和__與蓮對比,前者是____,后者是____,作用是突出____。

       。ǜ阶g文)

        水上、地上的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又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污染,經(jīng)過清水洗過卻不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香氣遠播越顯清芬,筆直的潔凈的立著,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愛好,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

      《短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了解說明的內(nèi)容,理清說明的順序。

        2、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

        3、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科普文章的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難點]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恐龍無處不在》

        一、激趣導入

        大家看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吧,一定會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畫面所震撼。那么你們知道恐龍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么卻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呢?

        恐龍的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整體感知

        學生閱讀,檢查預習。

        遺。╤ai2):遺留下來的骨骸。

        褶皺(zhe3zhou4):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

        討論: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么它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

        明確: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項科

        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

        三、研讀探究

        請同學快速閱讀一遍課文。(討論)

        1、這篇短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按什么順序說明的?

        作者如何得出結論的?

        明確:發(fā)現(xiàn)問題: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它們

        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

        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

        境內(nèi),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qū)舒適地生活——后來“泛大

        陸’’又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得出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

        證據(jù)。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

        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2、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涉及到哪兩個學科?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ǹ铸埖臏缃^)生物學——(板塊構造理論)地質(zhì)學,道理正如課文第一段所說:

        “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

        作者主要采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白己的觀點,行文嚴謹。

        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強著稱。你能找出語言表達平實而

        又生動的句子嗎?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

        “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蓖ㄟ^看地圖證明南美與非洲的相離,更使人信服,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jù)。

        b、課文中多處使用了設問句。這樣既將中心內(nèi)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如面對面交流。

        “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qū)生存呢?”引出恐龍如何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引出板塊構造理論。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語言既生動形象又明白如話。

        如、“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

        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

        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狈浅P蜗罂筛。

        四、拓展思維

        討論:以本文為例,說說科學家們在科學研究中發(fā)揮了哪些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提示:聯(lián)想、想象。由南極恐龍化石聯(lián)想到恐龍的遷移,由生物界的恐龍遷移想象

        到地質(zhì)界的板塊漂移,使問題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科學假設、推理。發(fā)現(xiàn)問題后,根據(jù)已有的理論進行大膽的設想(這一問題的答案

        是:是大陸的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的遷移),然后進行科學地推理(“板塊會將所有的大

        陸匯聚在一起”,“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xù)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開”),進而

        證實所提出的假設。

        多角度思考問題。對于同一個問題——南極為什么會出現(xiàn)恐龍化石,從生物學和地

        質(zhì)學多方面進行思考,把各學科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融合在一起,在開闊的視野中綜合思考

        問題,于是在科學研究中出現(xiàn)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第二課時

        《被壓扁的沙子》

        一、舊課導入

        《恐龍無處不在》通過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的例子,提出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引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從而證明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這一觀點。那《被壓扁的沙子》是否也與恐龍的謎案有關系呢?讓我們先來閱讀一遍這篇短文。

        二、篩選重要信息,整體把握主要內(nèi)容

        默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對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提出了哪兩種科學假說?

        假說一:“撞擊說”。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對地球的毀滅性的撞擊,是導致包括恐龍在內(nèi)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假說二:“火山說”。地球突然經(jīng)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使得包括恐龍在內(nèi)的大量生物滅絕。

        2、文章是怎樣引出“撞擊說”的?找出有關段落并朗讀。

        提示:由“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fā)現(xiàn)了稀有金屬銥”推論,“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也許是導致所有包括恐龍在內(nèi)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3、文章是怎樣引出“火山說”的?找出有關段落并朗讀。

        提示:“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jīng)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fā),那么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4、“為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jù)來驗證這兩種理論!笨茖W家們是怎樣驗證的?從文章中找出所列舉的證據(jù)。

       。1)文章為什么要舉斯石英和金剛石的例子?

        提示:分別用來作為證據(jù)和佐證。

        證據(jù)一:“斯石英”的化學、物理性質(zhì)。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壓的狀態(tài)下變成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狀態(tài)下經(jīng)歷數(shù)百萬年的反彈,又會恢復為沙子。在實驗室里,用攝氏850度的高溫把“斯石英’咖熱30分鐘,會變?yōu)槠胀ǖ纳匙印?/p>

        佐證:“金剛石”的形成與斯石英相類似。用人們較為熟悉的“金剛石”進行類比,使一般人明白這個道理。

        推斷: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現(xiàn)的地方肯定發(fā)生過巨大的撞擊,形成過高壓,而且肯定沒有發(fā)生過火山活動。

       。2)為什么舉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石例子?

        證據(jù)二:在一些地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jù)顯示這些地區(qū)曾經(jīng)受到巨大隕

        石的撞擊。撞擊所產(chǎn)生的巨大壓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證: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石層的年齡為6500萬年,與恐龍滅絕的歷史相同,研究者從里面檢測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證明這里有“被壓扁的砂子”。

        推斷:6500萬年前地球曾經(jīng)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撞擊所產(chǎn)生的巨大壓力形成斯石英。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濺起到平流層中,造成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導致地球生物滅絕。而斯石英出現(xiàn)的地方不可能發(fā)生過火山。

        結論:“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語言學習

        下列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1)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提示:用一句半開玩笑的話說明天文學研究的意義。括號中的文字起強調(diào)說明的作用。

       。2)即非常純的沙子。

        提示:強調(diào)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作“二氧化硅”,括號中的補充說明,使表述更嚴謹,達意更準確。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提示:括號中的文字起類比說明的作用。以金剛石經(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奶迹惐人故⒔?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通俗易懂。

        四、對比閱讀

        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比較)

        a、說明順序:(與短文《恐龍無處不有》相比,兩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提示:都是先提出問題,然后作出假設,經(jīng)過推理論證之后,作出結論。不同之處是,第一篇短文由一個問題提出另一個問題;第二篇短文是提出兩個假設,通過論證否定了其中的一個。)

        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nèi),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

        b、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

        《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chǎn)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qū)別。

        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shù)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

        c、說明的角度:《恐龍無處不在》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

        d、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作業(yè)

      《短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 突出本文以論證為主的特點。

       、 解釋學生的疑問,糾正他們理解上的偏差。

        2、能力目標:

        教學生學會運用論證的方法。

        3、教育目標:

        教學生正確對待恐龍及其他科學問題。

        【重點難點】

        教學生學會運用論證的方法;確立正確的世界觀。

        【策略和方法】

        朗讀法、查資料。

        【教學媒體】

        錄音機、投影儀。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給他們講恐龍滅絕的故事。正好有一個同學帶來了一本關于恐龍的書。那麼就讓他們邊看書,邊了解恐龍生長環(huán)境、滅絕原因等其他問題。這樣,在未學這篇文章之前就讓他們對恐龍有一個大體上的了解。

        二、整體感知

        1、檢查學生查字詞的情況,并且聽錄音。

        《恐龍無處不在》

        2、這兩篇短文以論證為主,那末,請找出這篇用什麼來論證了什麼?

        (在此之前,必須向他們介紹什麼是論證,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它。簡單地說,就是用一個或多個事例來證明一個道理,這同舉例子有相同的地方,應注意區(qū)別。他們一個僅就事實來講的,一個是事實道理一塊講的。)

        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板塊構造學說。

        3、這麼說本文主要是寫什麼的?

        板塊構造學說的。只不過是把恐龍當作是一個例子罷了。這一點必須對學生先交待清楚。

        4、本來恐龍與板塊構造學說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但作者說了一句話使他們之間及其他不同領域的科學之間都能有某種聯(lián)系,你能試著找出這句話來嗎?

        第一自然段: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這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善于聯(lián)系,往往會在別人不經(jīng)意的地方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

        5、下面,咱們再來分析一句話,如果把這個發(fā)現(xiàn)與南極大陸聯(lián)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的多。這句話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思維方式和提問方式常常是解決問題的先導。這對我們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都應有所啟迪。

        其思維觸角已伸向另一個領域。

        6、在第8、9、10、11自然段中,你明白了什麼概念及原因?

        板塊構造學說,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

        7、最后一段有什麼作用?

        照應開頭。

        三、布置作業(yè)

        1、把生字詞以及文學常識寫一遍并且背過。

        2、預習《被壓扁的沙子》。

        第二課時《被壓扁的沙子》

        一、復習舊知

        1、檢查上節(jié)課字詞及文學常識的背誦情況。

        2、聯(lián)系上節(jié)課的有關內(nèi)容,為這節(jié)課打下鋪墊。

        二、整體感知

        1、大家看看本文要論證的對象是什麼?(或者,本文是用什麼來論證什麼的?)

        (有了上一篇短文作鋪墊,這一個問題就比較好回答了。)

        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

        再一次印證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這句話。

        2、看看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論證的?

        提出兩種學獲撞擊說和火山說──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形成及其原因──性質(zhì):有兩方面;──為排除火山說確認撞擊說提供科學依據(jù)──進一步確定:有斯石英則以前肯定發(fā)生過撞擊;反之,則沒有。──結論:恐龍滅絕起因與撞擊而不是火山活動。

        (這個問題開始是需要我們?yōu)閷W生點出來的。但是,后面的這些就不需要了,他們自己總結的非常棒。也就是說,對于說明文的概括內(nèi)容的這一部分,許多同學已經(jīng)掌握了其中的要領了。)

        3、這篇課文的特點是什麼?

        邏輯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說理充分。

        4、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是選用的材料卻不同,所說明的問題也不同,你能找出他們的不同點嗎?

        各自說明的對象和說明角度不同。

        相同點: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

        不同點:

        ⑴ 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 恐龍的滅絕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jù)。

        5、處理課后練習。

        三、布置作業(yè)

        1、鞏固本課所學的有關知識。

        2、預習下一課。

        【課后記】

        本課由于最先講述了論證這種方法,會引起一些孩子的興趣。而且加上這篇課文本就很簡單,也無需花太大的精力去引導他們。只需把幾個重要的問題講明白了就可以了。但是,這卻需要老師對恐龍以及板塊構造學說有一個明確而廣泛的認識。

      《短文》教學設計6

        一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把握課文的基調(diào),注意語音的輕重、語調(diào)的抑揚、節(jié)奏的快慢。要在朗讀中增強感受,幫助記憶。

        略。

        二 《金黃的大斗笠》用三個鏡頭表現(xiàn)風雨的變化。試根據(jù)下列提示,從課文中找出這三個鏡頭來,指出它們的起訖。

        第一個鏡頭:風小,雨稀。

        第二個鏡頭:風疾,雨急。

        第三個鏡頭:風雨交加。

        本題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大意。

        第一個鏡頭:從“風來啦!莊稼的葉子翻過背”到“似乎能數(shù)得清”。

        第二個鏡頭:從“風來啦!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樹”到“光著腳丫跑得噼里啪啦的”。第三個鏡頭:從“風來啦!雨來啦”到“看看下面遮著什么”。

        三 領悟下列句子表現(xiàn)的情意。

        1。姐姐,你怎么知道雨來啦?

        那團烏云走過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姐姐,你怎么知道風來啦?

        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訴我的。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來,哪怕晚送一會兒,我正好淋個澡?上А

        啪(是一只手打在另一只手上)。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道練習旨在幫助學生領會課文中一些優(yōu)美、深刻的句子所蘊含的情意。

        1。寫出姐姐聰慧,識風雨,寫得含蓄,有情致。又寫出弟弟的天真,可愛。最后寫出姐弟的友愛之情。

        2。寫出作者的使命感。

        四、把下面這篇文章同《散步》相比較,看看它們蘊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送小龜回家

        楊進

        一把花傘下,擁擠著我、妻、五歲的兒子,還有一只小龜。這是一個溫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動著七色傘。

        兒子在我懷中,小龜在兒子懷中,而妻,則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龜原是妻從市場買給兒子玩的。那天,兒子很驚奇很高興地和小龜做了一天的游戲,可小龜不吃也不喝。晚上,兒子擔心地問我:“小龜不吃飯,餓嗎?”我想了想回答:“小龜大概想念爸爸媽媽了!眱鹤勇犖疫@么說,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媽媽帶著小龜去找它的爸爸媽媽。

        于是, 我們一家三口在這秋雨紛紛的夜晚,帶著小龜,來到了城西的河邊。

        到了。我們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嫵媚,兒子很莊嚴。河水無語,秋雨在微風中飛舞吟唱。河上,幾條撈沙的木船上亮著燈,那跳動的火焰映出幾條漢子粗獷的臉。他們在喝酒哩。一只水鳥很孤獨地在水面扇動著翅膀。

        “小龜?shù)募以诤永飭?”兒子認真地問我。

        我彎下腰對兒子說:“是的。小龜?shù)陌职謰寢尵妥≡诤永铩!?/p>

        兒子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龜放在河邊,輕輕向前一推:“小龜回家吧!

        小龜縮著頭一動也不動。我們耐心地等著。小龜終于伸出了腦袋,瀟灑地搖搖頭,像是向我們致謝,又像是向我們道別。水面出現(xiàn)一圈美麗的漣漪,小龜潛入水中,走了,永遠地走了。

        兒子很興奮的擁入我的懷抱,又擁入妻的懷抱,歡呼:“小龜找到爸爸媽媽啦”

        我和妻相視一笑。我們給兒子編了一個多么動人的童話啊! 我突然感動得要流淚。

        而妻,真的流淚了。

        《散步》寫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流露出對生活的使命感,強調(diào)的是一種理解和體諒精神。《送小龜回家》充滿童話色彩,父母陪同兒子送小龜回家,寄寓著不能人為地制造骨肉分離的思想,有一種思家、團聚之情。

        教學建議

        一、要注重朗讀。《金黃的大斗笠》一文,主要通過朗讀,從圖畫中看故事,感悟姐弟倆天真活潑的可愛形象及其情義!渡⒉健芬晃,從朗讀中,體會祖孫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

        二、對含意深刻的句子,優(yōu)美精彩的句子,要引導學生著重體會!渡⒉健芬晃闹,“我”對于生活的使命感,是個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要適當加以點撥。

        三、本課不必進行分段、歸納段意等等,著重引導學生整體感悟全文,進入作品意境,受到感染熏陶,對課文中一些精彩優(yōu)美的句子有所體悟,即達到目的。

        四、可以設計一些課件,配合學生的朗讀。

      《短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會認識課文中出現(xiàn)的4個新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通過學習課文,培養(yǎng)學生觀察、表達的能力。

        重點難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注重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和表達。

        教學準備:錄音機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說說我們家鄉(xiāng)廣場的噴泉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引入課題

        二、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想象文中的內(nèi)容。

        2、說說課文寫了什么。

        三、自讀課文,借助插圖,理解內(nèi)容。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詞,初讀課文,讀通每句話。并標出自然段,畫出生字新詞,多讀幾遍。

        2.指名逐段讀課文,檢查自讀效果,并予以評價。

        3.細讀全文,請學生說說你能讀懂什么?沒讀懂的用“?”標出,先小組解決,如果小組解決不了再說給大家聽,一起解決問題。

        四、朗讀積累。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3、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大觀覽車”幻燈,引導學生認識。并請玩過的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2、引入課題

        二、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想象文中的內(nèi)容。

        2、說說課文寫了什么。

        三、自讀課文,借助插圖,理解內(nèi)容。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詞,初讀課文,讀通每句話。并標出自然段,畫出生字新詞,多讀幾遍。

        2.指名逐段讀課文,檢查自讀效果,并予以評價。

        3.細讀全文,請學生說說你能讀懂什么?沒讀懂的用“?”標出,先小組解決,如果小組解決不了再說給大家聽,一起解決問題。

        四、朗讀積累。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3、認讀課后生字,并了解其意。

        4、 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加歸整體,感受寫法。

        1、回顧短文兩篇的內(nèi)容,說說它們相同的了方,學習作者善于抓住特點觀察身邊的事物。

        2、找出文中讓你喜歡的句子再讀一讀,想想為什么喜歡它,體會修辭手法和想象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

        讀一讀:小水珠們像一群小仙人,各著旋律,在歡快地舞蹈。它們忽而輕盈飛升,忽而裊裊落下……

        它像火車,請我們坐進一節(jié)節(jié)車廂。它像飛船,載著我們向高空飛去。它像多臂機器人,一只只巨手穩(wěn)穩(wěn)地捧著我們……

      《短文》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和意思

        辯斗盤盂滄滄涼涼探湯嗟來之食機杼稽廢時日懿德

        2.了解文學常識知識。

       。ǘ┠芰τ柧汓c

        1.培養(yǎng)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并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ㄈ┑掠凉B透點

        1.學習古人探求自然,大膽質(zhì)疑和務實的精神。

        2.啟發(fā)學生注重品德的修養(yǎng),要潔身自愛。

       。ㄋ模┟烙凉B透點

        1.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xiàn)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膽質(zhì)疑的求真美。

        2.《樂羊子妻》中所體現(xiàn)的樂羊子妻的廉潔正其與才識過人的質(zhì)樸美、人格美。

        二.學法引導

        1.這兩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學中,可以先利用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后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復述故事,并結合練習一、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nèi)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jù),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學生可以自己搜集資料,課堂交流;教師也可將教參提供的有關材料印發(fā)給學生。

        3.掌握“東游、故、去、車蓋、盤孟、嗟來之食、跪、感其言”等詞語的意思。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是朗讀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導學生在熟讀基礎上復述故事情節(jié),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nèi)涵。

        可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復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zhí)著探索精神。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錄音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作者作品介紹膠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學生制作生字新詞和重點句子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復述的程度。

        3.在對故事內(nèi)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

        七.教學步驟

        導語

        同學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祖先留給我們許多文化遺產(chǎn),為了繼承、發(fā)揚這些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就要求同學們學好文言知識。今天我們所讀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來考考大家: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是早晨離我們近呢?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復雜的科學知識,那么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文章。

        (-)明確目標

        l.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ǘ┱w感知

        1.分別范讀,或放課文錄音,給學生掃清生率障礙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學常識

       。╨)《列子》

        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后漢書》

        東漢紀傳體歷史著作,南朝范曄撰,本書是他根據(jù)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東漢的歷史著作,歸納總結而成,自成一家,人們將它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ㄈ┲攸c、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兩小兒辯日》

       。╨)請同學們自讀文章,對照課后注釋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幾個詞 辯、斗、滄、湯、為)

       。2)請一位同學來串講文章,其他人給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雙方各持己見展開爭論。(經(jīng)過)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決斷誰是誰非。(結果)

       。3)兩小兒觀點相反,各自依據(jù)是什么?

        明確并繼續(xù)提問(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近,日中離人遠,根據(jù)形狀大小來判斷的;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遠,日中離人近,根據(jù)溫度來判斷的),二人的爭執(zhí)雖都不正確(早晨太陽大是人眼的一種錯覺,中午溫度高是由于太陽直射),但是這一行為表現(xiàn)了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樣的精神?

        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fā)現(xiàn)了這種自然現(xiàn)象,并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獨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學習《樂羊子妻》

       。1)學生自讀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遺、捐、趨、引、累、稽、亡(同無)、懿(yì)

        (2)這是一篇人物傳記,為了表現(xiàn)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作者共選取了幾件事?

        兩件,樂羊子的妻子用“不飲盜泉之水”,“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勸諫丈夫改正行路拾遺的污行;樂羊子妻以織為喻,規(guī)勸丈夫積學求知。

       。3)通過這兩件事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樂羊子妻規(guī)勸丈夫拾金不昧和積學求知,贊揚了樂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啟示讀者注重品德的修養(yǎng),要潔身自愛。

       。ㄋ模┛偨Y、擴展

        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過游于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yǎng),學習古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

       。ㄎ澹┎贾米鳂I(yè)

        熟讀背誦課文,復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鍟O計

        作品

        作者

        朝代

        出處

        主旨

        兩小兒辯日

        列御寇

        戰(zhàn)國

        《列子》

        獨立思考,大膽探索

        樂羊子妻

        范曄

        南北朝

        《后漢書》

        品德修養(yǎng),潔身自愛

      《短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學習散文詩優(yōu)美的語言,蘊含著哲理。

       。病⒗斫庾髡邔θ松、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中的聯(lián)想與想像。

       。病⒗斫庾髌返闹黝}。

        【教學時數(shù)】

       。闭n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旸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é)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臺:曬臺。

        旸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yáng,日出。

        二、導入

        無數(shù)人詠嘆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對著這永恒的星球發(fā)出了自己的感嘆。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中寄托著深意;而寒夜里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作者簡介:巴金(1904~),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后赴法國巴黎學習;貒箝L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后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家》、中篇小說《憩園》和隨筆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語言優(yōu)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三、朗讀課文,初步體會作品的主題

        讓學生交流讀后心得。

        四、精讀《日》

        學生朗讀《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這篇散文詩僅僅250余字,卻濃縮著豐富的感情,它像一團火,炙烤著讀者的心靈。

        開頭兩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贊美飛蛾,因為它是為追求光和熱而被燈火燒死的,接著又懷念夸父,因為它是為追趕日影而渴死暢谷的。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頌的是追求光和熱的執(zhí)著態(tài)度,是為了得到光和熱不怕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飛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

        三、四兩段,對追求光和熱的獻身精神正面展開議論,指出了生命是可貴的,但為了追求光和熱應該不怕犧牲,并且還指出追求光和熱的目的是為了給人間爭得光明與溫暖。這里滲透著進步的價值觀、生死觀的理論原則,言簡意賅,發(fā)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進一步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決心。自己愿作人間飛蛾,為了追求光和熱,飛向日球,失去知覺,化為灰燼,在所不惜。這是作者莊嚴的宣言,具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熱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著熾烈的熱情的佳作。作者歌頌了不顧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為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思想,表達了為國家、為人民發(fā)光、發(fā)熱,直到燒成灰燼的決心和意志。它蘊含著哲理,奔涌著熱情,堪稱“字挾風霜”、“聲成金石”的藝術精品。

        五、指導學習《月》

        學生以小組形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月》。

        學生自由朗讀《月》,提出問題,共同解決。

        提問: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xiàn)的意境,能使你聯(lián)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月亮在文章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

        相關的描寫句子有: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筆下的月給人的是寒冷、陰冷,讓人冷靜,不同于日帶來的熱情洋溢。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1、月,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保ɡ铎稀断嘁姎g》)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保ɡ畎住抖汕G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保ǚ吨傺汀对狸枠怯洝罚

       。、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保ㄌK軾《水調(diào)歌頭》)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场⒃,包含著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保ㄐ翖壖病段鹘隆罚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保ɡ畎住对孪陋氉谩罚

        六、組織學生講神話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小組之間進行比賽。

        七、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建國前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它散發(fā)著作者憂郁而熱情的青春氣息。

        《日》表現(xiàn)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表現(xiàn)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

        《月》則表現(xiàn)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贊頌妲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這兩篇短文都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業(yè)

       。薄⒀杏懪c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短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文學常識以及寫作背景

        2、理解短文的思想主題

        3、體會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培養(yǎng)追求積極奮發(fā)、堅韌向上的理想人格。 自主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

        旸( )谷 姮( )娥 浸( )在油中 瞬( )間 皓( )月 撮( )2、了解作者

        巴金 原名( ),字( ),現(xiàn)代著名的( ),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 》、《 》、《 》)《愛情三部曲》(《 》、《 》、《 》) 《日》《月》兩篇短文原載于散文隨筆《 》,寫于1940年至1941年。 3、了解寫作背景

        結合寫作時間,談談當時中國的局勢,、、、、、、

        自主學習

        一、在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主題 1、在《日》一文中,作者通過( )( )事例,贊美他們( )的精神,表達作者自己( ) 2、《月》主要通過我對冷月的( )寫現(xiàn)實世界的( )贊頌了( )精神。 合作討論

        1、人們常說“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飛蛾長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為何作者卻對它大加贊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為什么卻異常的.“懷戀”? 2、、在敘述完夸父、飛蛾之后,為什么作者筆鋒忽然一轉(zhuǎn),說起了“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

        3、在《日》中,作者并沒有具體描繪太陽,卻去寫“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且對飛蛾、夸父進行了高度評價,這與太陽有關嗎?談談你的看法。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處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

        5、月亮在文中帶給作者的突出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xiàn)的意境,

        能使你聯(lián)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6、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題有什么深意層的理解?

        拓展理解

        7、如何理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8、“月亮的光是死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9、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甭(lián)系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10、如何理解“日”、“飛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義?

        總結理解

        《日》表現(xiàn)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體現(xiàn)了巴金細膩幽靜的另一面。雖然風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卻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撲向燈火的飛蛾,還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還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現(xiàn)狀的姮娥,他們都代表著一種力,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是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拓展積累

        積累寫日和月的詩詞名句。

        作業(yè)與預習

        你喜歡滿月還是殘月?仔細觀察一下其情景,將其描寫下來。

        教師寄語

        人經(jīng)過努力可以改變世界,這種努力可以使人類達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沒有人僅憑閉目、不看社會現(xiàn)實就能割斷自己與社會的聯(lián)系。他必須敏感,隨時準備接受新鮮事物;他必須有勇氣與能力去面對新的事實,解決新問題。(美國總統(tǒng) 羅斯福. F.)

        閱讀練習

        被遺忘的稻草

       、倌谴a得整整齊齊的一垛稻草被人遺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澆了冰后丟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們拖回家去,墊欄或者喂牛,灶里的濕柴燃不著時,也會抽一把塞進去,然后哄的一聲躥出火苗——但是這一垛稻草卻被人們遺忘在田埂上了;蛟S是一板車拖不下了,那板車上的稻草已經(jīng)裝得像一座山。人們預備著過幾日再來將這些稻草挑回去。 ②但是那塊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們該忙的已經(jīng)忙完,那一垛稻草卻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氣中,秋天的陽光抹在田野,也抹在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黃的稻草透出一層明黃,像已經(jīng)熟透了的季節(jié)。耕牛從田埂上一路啃食而來,這一垛稻草就會興奮地在微風中顫動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動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來,對著那顫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為堤旁地上的黃草比她有汁漿。

       、芴锢锏挠筒嗽陨狭耍忠惶焯斓厣L,枯瘦的油菜葉漸漸豐腴而肥碩,田里的草也長了出來。終于盼來人們到田里為油菜除草——說不定人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一垛被遺忘的稻草。人們歇息時,會從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墊在堤上,坐下來抽一根煙,或者吃著送到田里的午飯,這時才突然記起來似的說:“噢,還有一垛稻草!”稻草便會為人們記起她而高興,墊在堤上的稻草會咔咔作響,讓人們墊坐得更舒適一些。然而人們留下一些煙灰,撒下幾粒米飯,散著一團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見蹤影。

       、菽且欢獾静菀褳槿怂z忘。風吹,雨淋,金黃的稻草漸漸變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間白了須眉。

        ⑥無遮無攔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爛。高高的如盼望著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場大雪,欲將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盡的稻草,卻將壓了厚厚一層雪的田埂撐起一個曲線,如一顆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弑┫冢掏灵L出了如針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還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著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報曉這春天的到來。 1·文中的哪些具體內(nèi)容可以說明稻草被人遺忘了?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2·第③段中加點的詞語“顫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大雪之后,稻草“將壓了厚厚一層雪的田埂撐起一個曲線”說明了什么?

        4、文章第⑥段寫道:“高高的如盼望著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苯Y合全文內(nèi)容,說說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

        5、作者在文章結尾寫“腐草中己種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

        溪流

        我愈來愈愛著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縱縱橫橫的溝岔一樣,就像山地里有著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樣,我一寫山,似乎思路就開了,文筆也活了。

        甚至覺得,我的生命,我的筆命,就是那山溪哩。雖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憐,細得傷感的一股兒水流。

        我常常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許會成洪波,但它來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涼涼地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說山是莊嚴的,幾乎是死寂的,其實這是錯了。它最有著內(nèi)涵,最有著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著很大很大的海的,永遠在蘊涵的感情,永遠是不安寧,表現(xiàn)著的,恐怕便是這小溪了。

        或許,它是從石縫里一滴兒一滴兒滲出來的;或許,是從小草的根下一個泡兒一個泡兒冒出來的。但是,太陽曬不干、黃風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瑩,氣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來,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尋著自己的道路要流動了。

        正因為尋著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艱辛的。然而,它從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銅的韻味的聲音;它從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練般的顏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測的深沉。

        它終于慢慢地大起來了,要走更遠的道兒;它流過了石川,流過了草地,流過了竹林,它要拜訪所有的山嶺,叩問每一次石頭,有時會突然潛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A于是,輕風給了它的柔情,鮮花給了它的芬芳,竹林給了它的涼綠,那多情的游魚,那斑斕的卵石,也給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著,流著。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給了它的生命,它該是充實的,富有的;B或許,它是做一顆露珠兒去滋潤花瓣,深入到枝葉里了,使草木的綠素傳送;或許,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脫了一從腐根呢。那么,讓它流去吧,山地這么大,這么復雜,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這么想的,C我提醒著我,我鼓勵著我,我便將它寫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這本小書的小序了。 ⒈試理出文中對于山溪描寫的順序。

       、舱勔徽勏骶哂性鯓拥男蜗筇卣?

       、匙髡邽槭裁匆敿毜孛鑼懴鳎

       、次恼伦铒@著的特色是什么?

        5. 品析語言:請從文章A、B、C三處中任選一處,并結合語境作點賞析。

        我來賞析( )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仿寫:生命像奔流的溪水,由孱弱到強大,把甘露奉獻給大自然。

        7.“讀了《溪流》一文后,你想說些什么呢?請聯(lián)系生活實際或社會實際,簡要談談你的感受或領悟。(30字以內(nèi))

      《短文》教學設計11

        教學重點:

       。薄 積累文言字詞,正確翻譯課文;

        2、 熟讀《兩小兒辯日》;

       。、 多角度理解兩篇短文的內(nèi)涵。

        學習資料:

        《列子》,相傳為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稘h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晉人根據(jù)古代資料編著的。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基礎知識:

        1、 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盤盂(yú) 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滄涼(cāng) 決(jué)

       。、 解釋下列劃線字:

        孔子東游(向東) 辯斗(爭辯)

        問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離)

        探湯(熱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決(判斷)

       。、 說出下列兩組一詞多義的含義:

        ① 一兒以日初出遠(認為)

        此獨以跛之故(因為)

       、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為汝多知乎(認為)

       。础 翻譯下列句子

       、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譯句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

       、 孰為汝多知乎? 譯句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學過程

        一、課文內(nèi)容把握。

        這篇短文寫兩個小孩兒對太陽在早上和中午時離地球上人的遠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爭執(zhí)不下,連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斷,以此說明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無窮盡,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這篇短文還反映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

        本文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爭辯,然后擺出兩小兒的不同看法,繼而提出兩小兒所持看法的依據(jù),最后寫孔子不能作出判斷而受到譏笑。全文僅一百多字,語言簡潔,層次分明,主要通過對話來表現(xiàn)人物,展開情節(jié)。

        二、問題探究。

       。、對于兩小兒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據(jù),你能否根據(jù)已掌握的科學知識,對這兩種現(xiàn)象解釋一下。

        2、對兩小兒的“辯斗”你有什么看法?

        兩小兒喜愛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觀察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并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

       。场ⅰ皟尚盒υ弧敝械摹靶Α笔鞘裁匆馑?你認為他們該不該笑?

        “笑”是譏笑,若從作者為道家,孔子是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若從下文孔子的態(tài)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為孔子實事求是。

        4、 面兩句話,分別贊揚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贊揚孔子不恥下問的精神。

       、 孔子不能決也。

        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精神。

        5、 你讀了這個故事,得到那些啟示?(從不同角度)

       、 從兩小兒的辯斗的角度:看問題要透過表象看實質(zhì),要發(fā)揚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 從“孔子不能決”的角度:宇宙是無限的,知識無涯,學無止境,人不能盡知,應當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拓展遷移。

        莊子欲刺虎

        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北迩f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

        注釋:

       、龠x自《史記.張儀列傳》。②莊子:此指卞莊子,春秋時魯國的勇士。③館豎(shù)子:旅館的童仆。④須:等待。

        1.解釋加有下劃線的詞:

        (1) 莊子欲刺虎(想要)

        (2) 館豎子止之曰(勸阻)

        (3) 兩虎方且食牛(吃)

        (4) 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名聲)

        (5) 兩虎果斗(果然)

        (6) 一舉果有雙虎之功(功效)

        2.翻譯文中句子。

        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

        卞莊子認為這話對,就站著等待它們。

        3.閱讀這個故事給你什么啟示?

        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譯文

        孔子往東方游學時,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子或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清涼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熱得像把手伸向熱水里。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距離遠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夠斷定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短文》教學設計12

        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認識10個生字,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

        從美入手,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受花的美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生字詞。

        難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義。

        教法與學法

        教法:質(zhì)疑、引導、點撥。

        學法:讀議結合,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 提問引入課文

        1、同學們見過野花嗎?你見過的野花是什么樣兒的?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8課《短文兩篇》中的《野花》。

        3、板書課題。

        二、 自讀課文。

        1、 請各自輕聲讀課文,把讀不順的句子多讀幾遍。

        2、 分自然段指名讀課文,檢查生字情況。

        3、 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認讀。

        三、讀書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野花盛開的季節(jié)是在什么時候?

        (2)齊讀課文。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文中所寫的野花出現(xiàn)在哪里?這些花開得怎么樣?

       。2)誰了解菊花?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讀讀這一自然段,想一想:野花有哪些顏色?

       。2)想象一下當時草地上會出現(xiàn)一幅怎么樣的畫面?

       。3)誰來有感情地朗讀一下這一段。

        4、開滿野花的草地多美呀,讓我們再去經(jīng)歷一回,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5、看到這么美麗的花,“我”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樣的?

       。1)齊讀第四自然段。

       。2)想一想:文中的小朋友說野花真心真意地開放花朵,給大地增添美麗,你覺得這種說法恰當嗎?

        四、總結課文

        1、朗讀課文。

        2、小結引申。

        第二課時

        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認識5個生字,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

        從美入手,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受花的美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生字詞。

        難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義。

        教法與學法

        教法:質(zhì)疑、引導、點撥。

        學法:讀議結合,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填空:()樣的野花

        2、今天我們學習一種花兒——水仙花

        3、簡介水仙花。

        二、自讀討論

        1、各自輕聲讀課文。

        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討論作者是怎么樣來描寫水仙花的。

        3、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來回答問題。

        三、初讀感受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讀準生字。

        2、同桌互相合作、交流,力爭把課文讀得準確。

        3、朗讀展示:我最喜歡哪個自然段,讀出來給大家聽聽。

        四、再讀解疑。

        1、為什么作者愛水仙花?

        2、觀看水仙花那的圖片,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

        五、布置作業(yè)。

        1、畫出你心目中的水仙花。

        2、說出水仙花的美麗。

      《短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愛蓮說》,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zhì),培養(yǎng)“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主旨。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詠蓮詩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培養(yǎng)興趣,強化動機

        1.欣賞蓮花圖片,師生共同給它們命名或配以詩文名句。

        2.由許多人都喜歡蓮花,引出課本!霸诠湃斯P下,蓮花,或與天真純潔的少女結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脫俗的象征,或被贊為百美并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對蓮的喜愛,可以說已成為我國人民一種文化心態(tài)!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shù)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任務

        1.讀課文,標出生字詞。

        2.注音:頤 蕃 淤 濯 漣 褻 鮮 噫

        3.口述課文大意,翻譯下列句子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予謂菊,花之隱逸也。

       。6)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盡量譯出每一個字;(2)補出省略成分;(3)通暢,準確。

        然后每個“老師”(即學生)一句,先朗讀,再口譯,再解答“學生”(即老師)一兩個問題。問題以字詞解釋為主。同時師生評判、討論、辯誤。

        教師重點講學生難懂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眱删渑c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為“愛菊”!吧徶異邸薄ⅰ澳档ぶ異邸迸c此相同!昂巫镏小、“惟利是圖”也與此相同。

        四、齊讀課文,正音

        教師指導語氣、語調(diào)、停頓、快慢。

        五、深入閱讀,理解文旨

        1.寫“愛蓮”,為什么寫“愛菊”和“愛牡丹”?

        明確:是襯托手法,其中,愛菊是正襯,愛牡丹是反襯。

        2.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義?

        明確:主要象征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jié)操。

        3.作者將菊花、牡丹、蓮花一一擬人,表達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2)用具有高潔品格的“蓮”自況,表示自己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節(jié)操的生活態(tài)度。

        六、拓展練習

        你喜歡什么花草樹木?為什么喜歡?請口述一篇“愛______說”,要求有思想,有知識,有文采。

        七、朗讀并背誦本文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

        2.完成課后練習。

      《短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jīng)驗。

        3、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解兩篇短文的深刻內(nèi)涵。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fā)音、停頓、重音、語調(diào)、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墮落(duò)點綴(zhuì)苦熬(áo)貪婪(lán)姊妹(zǐ)

        冉冉(rǎn)牙齦(yín)雛形(chú)豐碩(shuò)稀疏(shū)

        累累(lěi)沉甸甸(diàn)玲瓏剔透(tī)

        墮落:淪落;流落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貪婪:渴求而不知滿足.

        雛形: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雛,幼小.

        玲瓏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結構奇巧.

        不可磨滅(痕跡、印象、功績、事實、道理等)經(jīng)過長時間都不會消失。

        三、整體感知

        1、自讀,發(fā)現(xiàn)問題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diào)動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2、討論,篩選、整理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fā)現(xiàn)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nèi)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fā)言。

        3、課堂討論,確定思考題

        小組代表發(fā)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diào)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1)行道樹的形象體現(xiàn)了什么精神?

       。2)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yè)是什么事業(yè)?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xiàn)在什么方面?

        提示:神圣的事業(yè)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zhì),這便是“深沉”。

       。3)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四、研討與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1、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2、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3、“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xiàn)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狀?

        提示:保護環(huán)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4、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a.與同類的優(yōu)越處境對比;b.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5、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教師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五、拓展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xiàn)實和自己的經(jīng)歷,談學習感受。

        1、現(xiàn)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2、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xiàn)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fā)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fā)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4、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fā)?

        六、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yè)

        2、預習《第一次真好》。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第一次真好》

        一、導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難忘的經(jīng)歷!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shù)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感悟課文內(nèi)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課堂集中討論、解答,引導學生學生探究性閱讀,整體把握,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明確:“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B、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明確: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tài);后者寫的是動態(tài)。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xiàn)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D、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明確: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xiàn)“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充實。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無益的。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屬于哪一種?為什么?

        明確: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fā)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以上問題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三、研讀與賞析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結合“研討與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與賞析作品的語言,以求達到對課文內(nèi)容更深刻的理解?勺寣W生提出最感興趣或有疑難的問題,供全體同學討論。

        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qū)別?

        3、“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解釋課文有關內(nèi)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1、為什么第一次的經(jīng)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提示: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2、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jīng)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4、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五、小結

        同學們,現(xiàn)在我要告訴你們,據(jù)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yǎng)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六、作業(yè)

        1、完成“狀元成才路”。

        2、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學反思:

        本課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們的情感儲備。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們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生們通過聽、說、講、練幾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短文》教學設計15

        【學習目標】

        1、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 熟讀課文,識記字詞。

       、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構思文章意境。

        2、教師準備:

       、 網(wǎng)上搜集有關資料備案,開拓學生視野。

       、 制作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學習內(nèi)容

        1、學習《陋室銘》,背誦并默寫課文。

        2、“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習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動植物會給我們帶來啟迪。筆直向上的白楊樹讓我們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勞作的小蜜蜂讓我們想到那些默默無聞、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來抒發(fā)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這種方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兩篇短文《陋室銘》!稅凵徴f》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銘”和“說”,都是古代的文體。銘,用于述功紀行或警誡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腳,讀來鏗鏘有力。說,這種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xiàn)象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寫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潑。

        二、整體感知

        根絕課文題目,思考文章內(nèi)容:

        1、作者為什么要為“陋室”作“銘”?

        2、通過自讀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同學們可以討論交流。

        3、齊讀《陋室銘》,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準確翻譯,然后再闡述理由。

        觀點可能有這樣幾種: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千古名句,又在開頭)

       、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話一言九鼎,在文中作總結)

        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導同學討論,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報復和情操。

        三、研討品讀

        大屏幕出示問題,學生翻譯原句并在小組中思考討論。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痹谖恼轮杏惺裁醋饔?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義?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讓學生在朗讀課文之后進行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當時人們公認的道理,作者通過山水的“有仙則名”“有龍則靈”。類比立論,“陋室”有賢者居之則不陋。它是論點的提出更為自然,使讀者易于接受。

        2、作者寫了陋室這些方面:

       、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huán)境之清幽寧靜,不染浮華;

       、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生活情趣之高雅;

       、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室主超凡脫俗

        3、引用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陽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證明,自居之陋室不陋,從而表明自己超凡脫俗的胸襟,同時又巧妙的回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顯得意蘊含蓄,發(fā)人深思。

        思考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寫作背景)

        引導同學們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負和情操。

        誦讀全文,5分鐘默寫。

        四、作業(yè)

        1、翻譯全文,并正確默寫。

        2、預習《愛蓮說》。

        第二課時

        〖學習內(nèi)容

        1、學習《愛蓮說》,背誦并翻譯。

        2、感受作者潔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學習設計

        一、導入

        (大屏幕顯示白居易的詩《買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想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shù)。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上張帷幕庇,旁織籬笆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誤。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這首詩與《愛蓮說》中的哪句話描寫的情景一致?

        這首詩寫的是文中“自李唐以來,世人盛愛牡丹”的社會現(xiàn)象,啟發(fā)學生思考“世人盛愛牡丹”,為什么作者“獨愛蓮”?

        二、整體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與課文描繪一致的照片)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并用“~~~~”劃出體現(xiàn)蓮高貴品質(zhì)的句子。

        2、齊讀課文,思考:蓮的象征意義,應在學生品味、感悟的基礎上予以總結,提升。再次點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蓮花自比,借以抒發(fā)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讀課文,研讀探究:

        1、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注意掌握文言詞:

        可愛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 褻玩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小組討論交流:

       、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 三種花各象征了怎樣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你認為學習《愛蓮說》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提示:

        1、愛蓮即愛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導學生學習君子之德,在現(xiàn)實中,遵守公民道德規(guī)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導學生背誦

        1、全班齊讀課文。

        2、個人自由速讀兩遍。

        3、全班背誦。

        4、指明背誦。

        四、教師總結

        正是因為作者賦予了蓮這種美好的象征意義,所以文人墨客經(jīng)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樣的句子,同時也成為書畫者的心儀之物。

        (展示同學們的繪畫作品,同學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作簡要評析。)

        播放老師搜集的優(yōu)美圖片,開闊同學們的視野。

        課件播放配樂錄象資料片《陋室銘》《愛蓮說》,同學們根據(jù)圖片齊聲背誦課文。

        五、作業(yè)

        1、總結文言詞“之”在本課中的幾種用法。

        2、默寫《愛蓮說》。

        3、試著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一段話,300字左右。

        〖參考資料

        1、高潔人格的精神折光:

        “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周敦頤,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他的這種高潔的人品,誠如北宋文學大家黃庭堅所譽:“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而他的傳世散文佳作《愛蓮說》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懷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shù)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nèi)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深沉的概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于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tài)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zhì);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jié),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yōu)美簡煉,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余的無用之語。

        2、周敦頤《愛蓮說》賞析:

        周敦頤(1017~1073)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xiāng)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后來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chuàng)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nèi)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先生講學研讀之余,常漫步賞蓮于堂前。后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愛蓮說》這篇作品,它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以蓮花來比喻人格,以物擬人。以物擬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是個常見的手法,是以物來比喻人的某一種品格。這種做法還是一個特有的手法,這個手法一般稱作“比德”,就是拿某一個東西來比喻某一種德行。特別是在儒學的傳統(tǒng)里,這個“比德”還是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手法。比如孔子講“歲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來比喻人的這種“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這樣一種品格、一種堅強。在周敦頤之前,這種“比德”的手法人們用得比較多,但是如果我們看一看在漢民族的歷史上,在周敦頤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蘭、菊這些,通常說“歲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這一類的。但是周敦頤的《愛蓮說》一出,以蓮花來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為一種后來通用的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敦頤在這一點也有一個開山的意義。

        那么周敦頤他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愛蓮說》,為什么要用蓮花來做比喻,用蓮花來做比喻和以往的這種“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這是我們讀這篇文章特別要關注的。一般來說,比如說竹子,它以“直而有節(jié)”來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長青”,特別是冬天“不畏霜雪”這個特點來比喻,都是比較直接的;而《愛蓮說》用蓮花來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層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這一層就把人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加進去了。盡管周邊的環(huán)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環(huán)境或者你生長的環(huán)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這一點是《愛蓮說》的一個特點。當然,他的寫作手法很好,把蓮花的姿態(tài)用很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出來,也使得他的這種構想、這種說法、這種觀點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這里面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周敦頤何以會想到這樣一個用蓮花來比喻君子的人格,從而來說明人和環(huán)境的關系“出淤泥而不染”呢?這個可能又有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剛才我講了,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祖。所謂“理學”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論,三家合一,最后通過整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頤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當時有個說法,叫 “周茂叔、窮禪客”,“禪”呢,就是“禪宗”之“禪”,就是說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蓮花在佛教里是個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底下是蓮花寶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經(jīng)里都有蓮花的喻,比如《維摩詰經(jīng)》里就講,說茂盛的蓮花一定是從淤泥里生長起來的,如果完全是凈水,就不會有一個茂盛的蓮花。再比如,《華嚴經(jīng)》《探玄記》里面特別就有兩段,和《愛蓮說》里的觀點有相似之處。比如說,它提到這個蓮花的特點,它說: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凈──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潔凈的。另外它也有個明確的表述,說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當然不是說周敦頤的《愛蓮說》是從這個里面直接過來的,而是說這個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給他以啟發(fā)。再加上周敦頤自己很強調(diào)人的人格修養(yǎng),理學的核心就是強調(diào)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過自己的修養(yǎng)提升到一個高的層次上,特別是對于真理、對于道德,要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這種哲學的、思想的觀點和歷史的傳統(tǒng),和一種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寫了《愛蓮說》,而且形成了一個很獨特的比喻,用一種很優(yōu)美的文字,得以廣泛地傳播。

        《愛蓮說》很有意思,他把幾種花加以比較:說到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說到菊花,“花之隱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蓮花上,我想這是幾種不同的人格、幾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的比較。比如說“富貴”,你追求一種世俗的名利;比如隱逸,我對社會有一種社會責任的淡化。他強調(diào)蓮花,我想可能是在兩個層面上:一個層面上強調(diào)你和環(huán)境的關系。人周邊的環(huán)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環(huán)境上總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個段落、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里,甚至于可能是惡濁的,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變環(huán)境,但是你可以改變你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想它是有啟發(fā)的。另外就是價值取向。《愛蓮說》通過幾種花的比較,說明作為一個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層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這個價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這一點,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是同樣適用的,甚至可以說它有一種普世的原則。人生一世,你不能夠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總還是應該有一種精神上的凈土、精神上的家園。我想《愛蓮說》今天的意義首先應該在這里吧。

        3、譯文: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和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好,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

        4、劉禹錫《陋室鉻》賞析: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自稱為漢代中山王劉勝的后人。貞元九年進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后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檢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劉禹錫不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學思想家,也是一位有著獨特成就的出色詩人。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jù)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lián)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边@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于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diào)到城北,并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lián):“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diào)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如今,劉禹錫當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縣城中,3幢9間呈品字狀的房屋,斗拱飛檐,白墻黑瓦,典雅古樸,靜謐靈秀。石鋪小院綠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蘊秀,令人似乎嗅到濃郁的翰墨馨香。院內(nèi)東側(cè)小巧精致的亭內(nèi),立有“《陋室銘》碑石”,上刻流傳千年的《陋室銘》全文,字為書法家孟繁青所書,風骨端凝,清秀悅目。主室正中,有劉禹錫立像一尊,瀟灑莊重,上懸“政擢賢良”匾額。陋室占地不廣,踱步其間,似覺人與自然在此得到凈化。

        《陋室銘》通篇81字,情與景會,事與心諧。細讀此銘,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環(huán)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接納文人墨客,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抒發(fā)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zhì)。劉禹錫為官,清廉無私,勤于政務,關心民生;為文,超世出塵,大智大睿,為后人留下許多瑯瑯上口,富含哲理的詩歌和散文。

        《陋室銘》非常短小,全篇僅81字,為什么卻能產(chǎn)生這么大的影響?

        劉禹錫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文學家,但是他當時最大的名聲是在詩這個方面,被稱作“詩豪”。唐詩史上有四個,“詩仙”、“詩圣”、“詩佛”還有“詩豪”,當然如果算李賀呢,還有“詩鬼”!霸姾馈边@個“豪”,可見劉禹錫的風格,也可見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詩專門講到,劉禹錫和我向來齊名。所以他是以詩著稱的,不太以散文著稱。

        《陋室銘》之所以能夠流傳,而且有這么大的名氣,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跟他在詩歌方面的這種造詣有關,他把寫詩的一些本領融合到寫文里面去。還有一個,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內(nèi)涵。實際上我們?nèi)绻麑θ寮业慕?jīng)典很熟悉,比如說《論語》,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論語》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銘》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說基本的框架!墩撜Z》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這么說的:孔子要遷移到一個叫九夷的地方──就是邊遠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說,“或曰:陋如之何?” 說那個地方環(huán)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辦呢?生活很不方便。結果孔子說:“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個君子,面對環(huán)境我的內(nèi)心總是充實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對于我來說都無所謂好與不好,不存在什么惡劣環(huán)境的問題。實際上就連“何陋之有”這句話都是《陋室銘》直接吸用過來的。而《論語》里面類似的題材,粗略地說除了剛才我說的這段,至少還有三、四處,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說他自己“飯蔬食”,說我有很粗糙的飲食,“飲水”,沒有飲料、沒有酒; “曲肱而枕之”,說我連枕頭都沒有,我枕著自己的胳膊睡覺,生活條件很惡劣;“樂亦在其中”,我也會有快樂,也有我內(nèi)心的充實;反過來呢,“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種個人的修養(yǎng)、一種內(nèi)美,對于外在的物質(zhì)環(huán)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說孔子很重視這個話題,反復地講,主要就是說人在人生當中的價值取向問題──是看重于物質(zhì)的享受,看重于物質(zhì)的條件,還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和所達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劉禹錫《陋室銘》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這個思想藝術化的表現(xiàn)。所以一個是文章寫得美、寫得好;一個是它里面表達的這種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經(jīng)典做依據(jù)。所以它就有一種廣泛的流傳,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陋室銘》它是一個“銘”!般憽笔枪糯囊环N文體。按照《文心雕龍》里對“銘”這個文體的一個表述,它的要求是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強調(diào)文字的簡練;一個方面強調(diào)內(nèi)容,境界、層次比較高!堵毅憽窇撜f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幾個字,然而里面的內(nèi)涵很多,同時有很多詩化的句子。那么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獨特的地位。不過呢,它也不是簡單地把《論語》里的意思搬過來,

        我想至少有兩點變化,這個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就是他把原來一個說理性的東西給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說環(huán)境好與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過對他這個陋室的一種描寫──這個描寫是聲情并茂、有聲有色的──就把一個比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來了。第二就是他的這篇散文整個的重心有所轉(zhuǎn)移,不是完全講條件的好與差,而是講雅與俗。實際他所描寫的這個“陋室”我們看不出怎么“陋”來,他無非就是強調(diào)他遠離紅塵的喧囂,是一方凈土,強調(diào)格調(diào)的高雅。那么他這樣地一轉(zhuǎn)呢,更適合讀書人、士人的這種興趣和他們的價值取向。這個也是他成功的一個原因。

        那么是不是說要想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放棄物質(zhì)上的需求呢?

        現(xiàn)在的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讀了這個以后可能會有疑惑:是不是我事業(yè)的成功和我個人品格的修養(yǎng)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過來說,我只要強調(diào)我自己內(nèi)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棄一個好的生活條件,就非得住一個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為高尚的人?也有這樣的一種困惑。我想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這么來看:現(xiàn)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樣,實際劉禹錫他也不是住在一個非常破的房子,他畢竟還是在一個相當?shù)穆毼簧稀D敲此^“陋室”呢,也是一種相對而言。我想現(xiàn)在對于我們來說,一個成功的人生,說我既有一個高尚的情操、一個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時呢,我又有一個相對的比較好的生活環(huán)境,我想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發(fā)生了沖突,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怎么辦呢?那就“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種情況下,我想住一個小房子,求得內(nèi)心的安寧可能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吧。

        5、譯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梢詮椬鄻闼氐墓徘,閱讀珍貴的佛經(jīng)。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鬃诱f:“有什么簡陋的呢?”

      【《短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短文教學設計03-03

      《關雎》教學設計03-24

      初冬教學設計04-03

      《海燕》教學設計04-03

      《zcs》教學設計03-26

      草原教學設計03-11

      《景陽岡》教學設計03-05

      蝗蟲教學設計03-05

      《蛇》教學設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