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亚洲最大|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object id="4ihfc"></object>
      
      
    1. <object id="4ihfc"></object>
    2.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

      時間:2022-10-24 12:30:00 民俗風情 我要投稿

      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

        習俗就是習慣,風俗;個人或集體的傳統(tǒng)、傳承的風尚、禮節(jié)、習性。形成風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習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細小。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guān)于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

      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

        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

        1.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之賽駝

        蒙古族賽駝是蒙古族傳統(tǒng)體育競技項目之一,是歷史繼承下來的駱駝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調(diào)查、考證,駱駝被馴化并用于生產(chǎn)、生活及軍事中以后,賽駝活動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馴服使用駱駝最早的民族,他們不僅把駱駝用于生產(chǎn)、生活中,而且把駱駝引入競技比賽,形成了傳統(tǒng)的體育運動項目——蒙古族賽駝。起初,駱駝主要被用于馱運,而賽駝則交融在走親訪友的追逐游戲中。后來,蒙古族人民群眾在祭祀敖包、舉辦廟會、舉行那達慕等群體活動時開展賽駝,并逐步形成規(guī)模,傳承延續(xù)下來。

        2.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之駝球

        駝球競技項目源自于馬球競技項目,一次比賽分上下兩場,一支球隊每場比賽出6名隊員,每場比賽時間從10分鐘到20分鐘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國參加比賽,由于受國際動物檢疫條例的約束,參賽隊只能派隊員,而賽駝則由邀請國提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隊員的正常發(fā)揮。

        2005年7月,烏拉特后旗從蒙古國引進了駝球競技項目,并從蒙古國邀請了教練員,通過嚴格挑選和訓練,這個旗組建起前達門、西尼烏素兩支驍勇善戰(zhàn)牧民駝球隊,已有40多名駝球隊員。烏拉特后旗牧民駝球隊組建雖然只有兩年多時間,卻已在內(nèi)蒙古參加了40多場賽事,并兩次代表中國應(yīng)邀出席蒙古國舉辦的國際駝球比賽。駝球競技已成為這里廣大干部群眾喜愛的群眾性體育項目,烏拉特后旗也被譽為“中國第一駝球之鄉(xiāng)”。

        3.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之之駝具制作工藝

        駝具制作工藝包括駝羔籠頭、騎駝籠頭、騎駝繩、馴駝繩、駝系繩、擠奶繩、拴繩、縻駝繩、套駝繩、馱駝繩、駝延絆繩、駝鞍、鞍片、鞍屜、塔塔、吊帶、肚帶、駝鐙、梢繩、鞍扇子、架桿、橫擋繩、駝奶罩、駝絆、駝蹬子、駝搭褳、駝印工具、駝鞭子、駝鈴等多種。

        蒙古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先民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既有以物質(zhì)形態(tài)為主的“有形”文化遺產(chǎn), 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zhì)形態(tài)存在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們充分展現(xiàn)了我們祖先充沛的創(chuàng)造力、特有的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2008年6月,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入選國務(wù)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蒙古族的習俗

        1.蒙古族年節(jié)

        蒙古族的年節(jié)亦稱白節(jié)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guān),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guān)于蒙古年節(jié)傳說不一。據(jù)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jié)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jié)的由來。蒙古族年節(jié),雖然與漢族春節(jié)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tǒng)習俗。農(nóng)牧區(qū)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車的伴奏,結(jié)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2.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tǒng)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nèi)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yè)的生產(chǎn)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顒觾(nèi)容除了傳統(tǒng)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jīng)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3.馬奶節(jié)

        蒙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以贊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nèi)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qū)。通常在農(nóng)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并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蒙醫(y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jù)傳,那達慕盛會即源于此。

        4.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qū)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游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后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jù)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nèi)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色經(jīng)旗或綢布條。包內(nèi)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shù)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并列構(gòu)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cè)(或周圍)的要大些。

        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nóng)歷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jié)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jīng)祈禱,眾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并懸掛新的經(jīng)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后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zhuǎn)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jié)束后,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shù)葌鹘y(tǒng)體育活動。

        5.燃燈節(jié)

        燃燈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shù)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jié);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jié)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tǒng)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1.多彩的服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2.首飾

        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huán)、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制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zhì)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后在右側(cè)挽一個小結(jié),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后,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俗始于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jié)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qū)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fā)套兩部分組成。不僅制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shù)百顆珊瑚、數(shù)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huán)、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瑯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余斤。據(jù)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shù)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3.蒙古袍

        在內(nèi)蒙古、新疆等地牧區(qū),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lǐng)、右衽,多數(shù)地區(qū)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lǐng)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云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臥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蒙古族的禁忌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辟邪的圣潔物,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忌蹬門檻,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農(nóng)區(qū)、半農(nóng)半牧區(qū)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踏蒙古可汗宮帳的門檻,即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臟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臟物。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忌摸頭、忌別人打狗、忌產(chǎn)婦住處外人進入探訪。

        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cè)掛一根繩子,并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cè),說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白節(jié),蒙古語稱查干薩日(白月、正月),意為新年、春節(jié)。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jié)為白節(jié)。白節(jié)在正月初一。過白節(jié)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jié)。臘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節(jié)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后晚輩向長輩獻哈達或磕頭、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jié)束。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農(nóng)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貴族和臺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禮上還要祭火。

        蒙古族過年風俗

        蒙古族牧民稱馬、牛、山羊、綿羊、駱駝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給“五畜”過年是蒙古族歷史沿襲下來的習俗。

        除夕之夜,牧民們都要把自家的圈牛犢的地方和羊圈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點清自家的牲畜頭數(shù),如有缺的必須找回來。當然也不允許別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讓全部牲畜飲足水,吃飽草料后,牧民們便圍著畜群點燃一些松柏和卓拉(即用黃油燃燒的佛燈,也稱“長明燈”),開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過年”儀式。

        初一早上日出之前,牧民各自帶著節(jié)前準備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牽著馬趕著勒勒車,車上拉著臨時帳篷,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鐵鍋支起來,隨后大家把帶去的茶葉放到剛剛?cè)诨谋镏竽滩琛?/p>

        等人們到齊后,長者們便點燃松柏枝,手里端著奶茶和奶制品,誦念祝福詞:“千頭羊,萬頭馬,千千萬萬,萬萬千千,膘肥體壯!比缓蟠蠹揖垂┥n天,敬供大地,敬供東西南北等各個方位。

        完成儀式后,各個牧群的人從畜群旁邊走過來,大家相互問候:“牲畜過年好嗎?畜群好嗎?”“好!好!畜群過年好!”互相問候完,大家就按著年齡的大小并排坐在牛皮墊上。

        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敬蒼天,敬佛主,敬祖先,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風調(diào)雨順,陽光普照,鮮花盛開,綠地蔥蔥,牲畜興旺。隨后,大家動手煮餃子,蒸包子,在羊肉湯里煮小米粥。

        吃喝完畢,長者帶頭提著套馬竿上馬,青少年們緊跟其后,每個人手里握著招福劍、招福袋、哈達、奶制品等。青少年們跟隨長者們一起誦念:“獲來!獲來。ㄕ懈V猓糜泄(jié)奏的韻律說唱)福星高照!獲來!獲來!五畜興旺!獲來!獲來!”大家同聲喊唱。

        祝福儀式后,牧民們還進行娛樂,他們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賽馬,給優(yōu)勝者頒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盡情娛樂,放歌縱酒,直至夕陽西下,才各自把家里的頭馬頭羊和坐騎等牲畜趕回家。

        參加慶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時候,留在家里的人要出門迎上前去問候:“五畜過年好嗎?”答曰:“過年好!”“今年生的牲畜一定興旺、健壯!對不?”“仔畜肯定更茁壯!”一問一答,表達了牧民們對賴以生存的牲畜的祝福和期盼。

        給五畜過年這一習俗至今蒙古族還保留著,只不過那種群體式的敬拜儀式已不多見,F(xiàn)在給“五畜”過年都是各戶單獨進行,那種十幾戶牧民聯(lián)合起來,選擇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舉行慶典的歡騰場景已成了回憶。

        “五畜過年”習俗是一種游牧文化,也是一種特定行為模式和道德規(guī)范。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牲畜的尊重,不僅有力地約束了人類肆意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也把人類和自然本身同化為一個整體。

        蒙古族祝壽賀詞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喂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jīng)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xiàn)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過本歷年的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1.蒙古族祝壽——儀式

        祝壽和過本命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準備設(shè)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xù)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眾鄉(xiāng)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shù)。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蒙古族也有過本命年的習俗。六十一歲以前過本命年規(guī)模較小,也叫過壽年,但不搞聚會慶賀,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朋好友、近鄰舊居,為某個人過本命年,提前準備好禮物,正月贈送表示祝賀即可,當年紀到六十一以后的本命年,慶賀活動的規(guī)模較大些。

        祝壽的小輩要送綢緞袍面、棉毯、糕點、瓶裝灑等。祝壽的小輩要送綢緞袍面、棉毯、糕點、瓶裝灑等。

        2.蒙古族祝壽——壽宴

        慶賀“長壽”和“本命年”的活動內(nèi)容基本相同。首先子女們商議為老人祝壽,征得老人同意之后,到寺廟請喇嘛或找卜卦的先生給選擇吉日,多數(shù)選在正月。確定日期后,給親屬、朋友、鄉(xiāng)親們傳遞信息。被通知者按時到達,贈送祝壽禮品,接受長壽老人的祝福。禮品種類通常是哈達、酒、全羊(活羊也可)、袍料、上衣或坐墊等物品。老人接受禮物的同時,根據(jù)每個人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美言祝福。有時也說:“你們也和我一樣長壽、過百年!

        壽宴開始前,親屬、朋友、兄弟姐妹及子孫們把長壽老人簇擁到上位。輩份大的長輩人左右相陪,其他人依次落坐。子女們首先用銀碗給老人敬酒祝壽,有的也敬鮮奶茶拜壽。其他人也為老人敬酒祝壽,長壽老人也斟酒對親戚朋友表示謝意,同時也祝福他們平安長壽,酒碗酒杯由子女遞過去。接受老人祝福的人都表現(xiàn)的興高采烈、歡樂異常,使老人非常高興。

        壽宴在歡樂的氣氛中進行,大家喝奶茶、飲酒,吃手把肉(過去給老人祝壽是全羊席,現(xiàn)在多數(shù)是手把肉),唱歌敬酒助興,使長壽老人感到場面喜慶,心情舒暢。

        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家要回贈一些禮品,如果是孩子,就給一些糖果、月餅或一二元錢等。

        蒙古族的傳統(tǒng)婚禮

        族的婚禮跟漢族的婚禮大同小異。只不過因地區(qū)不同,所以細節(jié)略有差別。首先是定親。

        定親。一定要有一個媒人提親,以示鄭重。定親一般媒人先找一個合適的人選陪同。兩個人帶著禮品,來到女方家,跟女方的父母講述定親的意愿。然后在從禮品里拿出酒來,給女方雙親敬酒,敬完酒后要把酒連瓶子交給女方。然后向女方家里介紹男方,特別是女婿的情況。獲得女方家長的同意還不算,一定要姑娘本人也同意,才算初步達到了求婚的目的。

        初步求婚目的達到之后,媒人再選擇良辰吉日,要帶著特定的禮物,比如:哈達、蒸熟的整羊、兩盤餅、一瓶酒等其他禮物來到女方家。這時候女方家里也一定要有一些親朋在場,以示鄭重。拿出禮物后,女方家里便要出來一個人將蒸熟的羊象征性品嘗一口,然后端起盤子正轉(zhuǎn)一圈兒放下。再由媒人向女方長輩每人敬一回酒,便開始飲酒用膳。在吃飯過程中,大家確定聘禮的數(shù)量和結(jié)婚的日期。這樣正式定親就算是完成了。

        包之后就送人拿出給新娘的首飾和衣物,請。

        迎親。迎親的隊伍通常在傍晚時分出發(fā)。新郎穿著盛裝,有主持人和祝頌人陪同,然后在場的賓客都會合唱草原上的迎親歌。草原上的迎親歌送親歌等都是蒙語歌,想聽原汁原味兒的蒙語歌,這時候是個好時候。在唱完迎親歌之后,隊伍便策馬揚鞭向新娘家馳騁而去。

        迎親隊伍到了新娘家所在的蒙古包兒先騎馬繞新娘家跑一圈兒,然后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馬。等候在新娘家的娘家親友便迎上前來招待迎親隊伍。迎親的祝頌人還沒下馬的時候,他手捧的哈達就會被新娘家的一位廚師用燒火棍接過去。這時新娘的親友在新娘的蒙古包外圍成一個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得樣子。還有還用一條絲帶將迎親者攔住。于是新郎家祝頌人便高唱蒙古語歌問新娘家。女方家再用蒙語歌回唱。直到最后有伴娘收起彩帶放迎親車進蒙古包。

        進了蒙古包之后,祝頌人拿出送給新娘的首飾和衣物,請新娘家長過目,并敬獻上奶酒和全羊。新娘家也舉行盛宴招待來迎親的人們,大家開懷暢飲到深夜。當年長的客人走后。少女會端上一盤兒羊頸骨要新郎從中掰斷。這時候新郎要注意了:伴娘往往會作弄新郎,在羊脛骨內(nèi)插進一根兒筷子。如果新郎識破這個伎倆,抽出筷子,把羊頸骨掰斷和新娘分著吃,就表示全心全意的愛情像羊頸骨那般牢牢緊扣。

        第二天,新娘要離開娘家時,往往會淚如雨下,似乎很傷心,其實這是蒙古族的一個哭嫁習俗。這時候,新郎家人要領(lǐng)著新郎去搶親,而陪親的姑娘將新娘保護起來。男方首先要好言相勸,女方一定要拒絕。然后男方就擠進人群搶新娘,場面十分熱鬧。當然,最后一定要讓搶親的人獲勝才行。否則這熱鬧就變得尷尬了。

        搶親之成功之后,新娘和親人們依依惜別,送親的人們唱起送親歌。伴娘用紅紗為新娘蒙上頭,然后上馬繞自家的蒙古包轉(zhuǎn)一圈兒,便策馬向新郎家馳去。一路上,雙方親友相互追逐嬉戲,看誰先到達最后,往往是男方搶先到達。當然,必須要讓男方搶先到家,因為這是習俗。

        到了男方家蒙古包,新娘下馬后,先在蒙古包前舉行跳火儀式,取興旺的意思。新娘跳完火之后進入蒙古包,祝頌人要向新郎的父母發(fā)問:新媳婦兒蒙頭蓋臉能不能見人露面?回答完后,婆婆要揭開兒媳的蒙頭紗,然后在贈送禮品,并給新娘起新的名字。接著,全羊宴開始一直持續(xù)到天亮。

        到了第二天清晨,新婚夫婦舉行送客酒宴。來參加婚禮的人們,至少都要暢飲三杯。然后躍馬揚鞭,各自回家。到這兒才算是一場婚禮完整的圓滿結(jié)束。

        蒙古族女方出嫁講究一個哭嫁。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哭嫁并不是單純的哭,而是要唱。在過去,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往往兩個家相隔幾十里上百里,路途遙遠。那么新娘在哭嫁的過程中,唱的哭嫁歌一定要長。有一次,在和蒙古族朋友聚會飲酒時,其中一個朋友興起,舉起酒杯,開始吟唱蒙古歌曲。剛唱了一句半,同桌其他的蒙古族朋友也跟著一起合唱。那第一刻,雄壯而又渾厚的聲音,瞬間回蕩在整個包房,讓人氣血噴張。

        那一次,我喝醉了。睡到不省人事。后來問其中的一位朋友,他們唱的是什么歌?朋友們告訴我,那就是他們蒙古族的嫁女兒歌。而且據(jù)說那首歌兒有40多段。當時我也問他為什么會有這么長的段落呢?她就是這樣告訴我的:當初,兩家相隔距離十幾里,上百里都有可能。騎著馬,一首歌來回的唱,太乏味了。所以嫁女兒的歌通常段落都很多、歌曲都很長。

        現(xiàn)在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技越來越昌盛了。蒙古族也改變了以前游牧的習慣,F(xiàn)在牛羊都已經(jīng)圈養(yǎng),甚至不少牧民在城里都有家。迎親娶親,也是開著汽車,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騎馬了。隨著蒙古族與漢族的不斷通婚,他們的風俗也越來越像漢族傾斜了。

        夏天的時候周末去草原玩,看見蒙古健兒策馬揚鞭,來去如飛。閑下來跟他們閑聊,他們告訴我,他們現(xiàn)在的騎馬是為了旅游項目的需要。跟以前起碼為了放牧,打獵,完全不同。而且他們現(xiàn)在僅僅是騎馬而已,射箭也和以前大不一樣了。會射箭、射箭好的人越來越少。

        回憶起來還是小時候參加過幾次傳統(tǒng)的蒙古族的傳統(tǒng)婚禮,近些年來參加的蒙古族朋友的婚禮,都是越來越現(xiàn)代化,越來越漢族化。在這里我只能把我記憶中的蒙古婚禮介紹給大家。因為時隔久遠,可能不是那么太詳細了,請大家原諒。

        蒙古族都有哪些舞蹈

        蒙古族民間的舞蹈都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很多的舞蹈都是動作非常的矯健,動作都是活潑多樣,很多的動作都是模仿動物。當?shù)氐拿耖g舞蹈很多都是節(jié)奏非常歡快,富有豐富的草原風格的舞蹈,音樂文化寬廣。

        1.安代舞

        流行于內(nèi)蒙古哲里木盟地區(qū)以及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和吉林省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等地區(qū)。由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演變而來。其最初產(chǎn)生時有驅(qū)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義。與薩滿教有密切關(guān)系。集體表演時,隊形呈圓形,每人手持一條手巾或彩帶,一人領(lǐng)唱,眾人相和,載歌載舞,節(jié)奏多為□拍,無樂器伴奏。最初舞蹈動作簡單,主要以歌為主,所以也稱“唱安代”,F(xiàn)已發(fā)展到曲調(diào)有三十多種,舞蹈動作也達二十幾個。

        2.摔跤舞

        流行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是一種模擬性面具舞。由一人表演兩個人摔跤的拼搏場面。舞蹈動作生動、靈巧、幽默、滑稽。表演者身背一長型木制架,架上用布縫制兩個木偶形象的摔跤手,兩者身著各色官服,頭戴雁翎纓帽,兩只假臂相互緊抱,各做摔跤狀;木架下遮布幔,用套上馬靴的雙手當作腳,四肢踏地,四靴靴尖相向。飾者隨鼓樂節(jié)奏,摔打起舞。表演動作主要有抱、踢、鉤、蹁等。

        3.育呼爾舞

        流傳在呼倫貝爾盟布利亞特蒙古族聚居地區(qū),傳統(tǒng)節(jié)日或喜慶的場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時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橫排或圓形,載歌載舞。主要動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跑跳步”等。身體動律自然和諧,時而左右搖擺,時而前俯、后仰。并隨著歌聲和“育呼爾”的呼號聲逐步推向高潮。該舞爽朗、流暢,有著自由、舒展的特色。

        4.燈舞

        是節(jié)慶歡宴、親朋相聚時所跳的一種女子獨舞,主要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清陸次云在他所作“滿庭芳”一詞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態(tài),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汀竹,擊節(jié)堪聽。旋復回風滾雪,搖絳卉,故使人驚。哀艷極色藝心誠,四座不勝情”。其溫雅婉約的技巧,可見一斑。

        5.盅碗舞

        稱打盅子,流行于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草原。舞者兩手各握兩個酒盅,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每一拍碰擊一下盅子,擊打出快、慢、碎、抖等聲音。腿部有跪、迂回步等動作。舞者起立,雙手邊碰擊盅子邊舞,雙腳一前一后踏動,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腳步穩(wěn)”的典雅優(yōu)美的舞姿。伴奏樂器有三弦、揚琴、四胡、笛子等。曲調(diào)采用當?shù)亓餍械拿窀瑁袝r頭上還頂碗、頂燈。

        6.筷子舞

        多為男子獨舞。舞者右手執(zhí)一把筷子,打手、肩、腰、腿等部位,有時旋轉(zhuǎn),有時跪下,敲擊地面,節(jié)奏由慢漸快。伴奏樂器有三弦、四胡、揚琴、笛子等,F(xiàn)也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體舞。

        7.牛斗虎舞

        斗;⑽柚饕橇餍杏诔喾迨幸粠В@個舞蹈已經(jīng)有上兩百年的歷史了。主要是表演形式是四個人進行表演,一人來頂牛頭一個人來頂牛尾巴。然后全套分為四套來進行表演,舞蹈表演都是要四個人默契的配合。

        小結(jié):蒙古族的民間舞蹈有很多,比如像是安代舞、摔跤舞、燈舞、筷子舞,這些都蒙古族的舞蹈。安代舞主要是運用手臂的力量,摔跤舞主要是表演者架上木偶來進行表演,然后來進行表演,隨著鼓樂進行表演。

      【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相關(guān)文章:

      蒙古族的婚禮習俗01-13

      蒙古族的春節(jié)習俗01-17

      蒙古族端午節(jié)習俗06-17

      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生活習俗  01-07

      蒙古族清明節(jié)習俗有哪些呢01-17

      旗駝讀后感范文01-04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06-03

      蒙古族的春節(jié)風俗02-11

      蒙古族春節(jié)風俗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