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觀察出各種不同的葉片之間存在的共同之處。
2.培養(yǎng)學生比較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3.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葉片存在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
枝條、各種不同的葉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枝條。
為了今天的觀察,老師特地向一位園藝工人要來了一些樹枝。
展示一根葉片完整的枝條。
你們覺得可以觀察哪些內(nèi)容?
引導學生從數(shù)數(shù)枝條上有幾片葉,看看葉與枝條的連接處有什么特點等方面進行觀察。
小組觀察實驗組中的枝條,并作簡單記錄。
全班交流,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會觀察到每張葉與枝條的連接處都有芽。
二、觀察一片完整的葉。
這是一張完整的葉嗎?(出示一張無葉柄的葉)
學生思考并進行討論。
學生反饋。
在實驗組中選出你們認為完整的葉來。
完整的葉是由哪幾部分構(gòu)成的?通過比較歸納得出:植物的葉由葉片、葉柄構(gòu)成。
三、觀察各種不同的葉片。
找一找小組內(nèi)有幾片完整的葉?仔細觀察,它們是不是都長得一樣呢?
學生觀察各種不同的完整的葉。
葉片上有什么?
這些葉的葉柄都一樣嗎?
學生匯報交流觀察結(jié)果。
教師適時給予學生一些概念,幫助學生進行表述,如葉脈、葉緣、葉基等。
四、給樹葉分類。
在眾多不同的葉片中你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相同之處嗎?
小組商量把相同的葉放在一起。(分類的依據(jù)可以是顏色、形狀、大小等)
交流反饋。
五、作業(yè)。
比一比,課后誰搜集的不同葉脈、葉緣和葉柄的樹葉多。
《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本課是《科學》中三年級植物單元的最后一課。教材在這里安排了對一片葉的觀察和描述。其中,葉子的描述涉及到葉子的顏色、形狀、大小、葉緣、葉基、葉尖、葉柄等內(nèi)容,讓學生在描述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復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在科學活動中建立有結(jié)構(gòu)知識體系,建構(gòu)起科學觀察研究的方法。
同時學生對樹葉的觀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較長的時間,教材中觀察的內(nèi)容非常多,而讓學生動手做的內(nèi)容并不多,這節(jié)課組織學生對樹葉進行拓印,就是在觀察研究活動中讓學生動手活動。激發(fā)他們對樹葉(植物)研究的興趣。
教學要求:
1.觀察一片完整的樹葉。
2.能運用簡單的歸納研究方法,對自己所選的樹葉進行描述。
3.拓印一片完整的樹葉。
4.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jié)構(gòu)的描述活動中,鞏固自己在以前觀察活動中得到的關(guān)于葉的顏色、形狀、大小、葉脈、葉柄等方面的知識。
5.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fā)他們對大自然的研究興趣和熱愛情感。
教學活動準備:
落葉、水粉顏料、水粉筆、觀察記錄本、白紙
教學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研究。
師:小朋友們我想與大家一起欣賞一張照片,愿意嗎?
生:學生欣賞落葉。
師:漂亮嗎?這是什么?
師:現(xiàn)在秋天到了,落葉非常美!看過落葉嗎?它在空中是怎樣飄落的?
你能用撿到的樹葉模仿落葉飄落的樣子嗎?
生:學生模仿落葉飄落的樣子。
二、描述一片葉的特點。
師:這么美麗的樹葉我們用什么辦法描述它們呢?假如現(xiàn)在你的手中有一片葉子,你描述它哪些內(nèi)容?怎樣進行描述?我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描述哪些內(nèi)容?怎樣進行描述?
生:小組匯報討論的結(jié)果。
師:根據(jù)我們大家討論的結(jié)果,自己選擇一片葉子練習描述,說給同組的同學們聽一聽。
生:學生互相說,互相聽。
師:我這里有一片樹葉,誰能上來描述給同學聽聽?大家做評委,說說他描述得怎樣?
生:學生描述,評價。
師:現(xiàn)在我們來做個游戲,黑板上有很多種樹葉,我們選擇其中的一片,但不告訴其他同學是哪一片,然后對樹葉進行描述,請其他同學猜猜你描述的是哪一片葉子?我們有2分鐘準備。
生:進行游戲。
三、拓印一片美麗的樹葉。
師:樹葉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觀察研究的內(nèi)容,也給我們的生活曾添了很多美麗的色彩,請你選擇一片你認為最美麗的樹葉。
師:你想把美麗的`樹葉拓印下來嗎?回憶以前拓印樹皮的方法,你覺得拓印樹葉用什么方法最好?
生:用水粉的方法最好,用較濃的水粉畫顏料,均勻地涂在葉的背后;蓋上白紙;用手掌按壓,使顏色附著到白紙上。
生:開始拓印,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科學描述的延續(xù)。
我們能在今天回家后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樹葉,描述在觀察筆記上嗎?
《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顯性目標:通過觀察懂得“一片完整的葉”包括葉片和葉柄二部分,比較歸納出各種不同的葉之間存在共同之處;學會拓印一片葉;培養(yǎng)學生比較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隱性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趣和審美的能力、發(fā)展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個性和自信,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組織教學:教師檢查學生的學具,學生唱首歌等待上課。
2、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粯佣Y物——一顆小樹苗,我要送給這堂課表現(xiàn)最好的小朋友,讓他栽在校園的生物角或家里,與小樹苗共成長。在小樹苗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把它下面的枝條剪去,以便它更好的生長。今天老師特地向一位園林工人要來了一些剛修剪下來的樹枝,我們平時可不能隨便去折樹枝。
二、新授:
1、教師給學生講解觀察樹枝的要求并作觀察記錄。突然一學生示意他們組的樹枝上有一小蟲在吃樹葉,女同學都躲到了一邊不敢觀察,老師要求學生不要打擾小蟲吃樹葉,由男同學拿起樹枝繼續(xù)觀察。
2、全班分組匯報觀察結(jié)果,學生得出結(jié)論。
3、教師要求組長從一信封中取出三張桑葉,判斷它們是否一片完整的葉。學生匯報觀察結(jié)果。
4、師:學生學會在自己組的這根樹枝上摘下一片完整的葉,再請組長取出另一信封,把自己在課外收集的葉拿出來,連同剛摘下的葉相互比較一下,哪些葉是完整的?哪些葉是不完整的?把它們分成二堆,并將不完整的葉放在邊上。
5、由四人小組長組織討論,看看這些完整的葉還有什么相同之處,若按其中的一個相同點的葉放在一起,可以分成幾堆,最后說說它們有哪些相同之處?
6、拓印一張美麗的葉
師:葉漂亮嗎?喜歡嗎?
生:葉很漂亮,我們都很喜歡它。
師:過去我們拓印過樹皮,你想拓印葉嗎?
生:想。
師:由組長負責挑你們認為最漂亮的一張葉進行拓印,要求所選的葉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拓印在老師發(fā)下來的紙上。先討論拓印的方法,完成任務后寫上組號后,由組長粘到黑板上的大紙上,先完成任務的組邊看作品邊進行評比,思考他們是怎樣拓印出來的。
分四人小組合作完成拓印葉。第五小組迫不及待上臺第一個粘上自己的作品,但組號忘記寫了,立即又上臺補寫。最后大家總結(jié)一下,共有五、六種拓印方法,但效果都不太好,比較明顯的是第十組的作品最好。
在掌聲中,第十組派代表介紹拓印經(jīng)驗,“教”老師拓印一張葉,教師重復講解拓印方法。
師:每人挑你認為最漂亮的一張葉進行動手拓印,比一比誰最快、最好,完成任務就上臺將自己的作品貼在大紙上,邊看作品邊進行評比。
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有一女生輕聲地問老師:把葉子拓印成好幾種顏色行嗎?
師:你自己看著辦吧。
評比結(jié)束后已接近下課時間,同學們評價的意見不一,最后老師挑一位女同學的作品作為優(yōu)勝獎。
師:你們同意老師的獎勵給她小樹苗嗎?請這位女同學上臺領(lǐng)獎。
生:同意。
生:不同意。
許多生:(舉著雙手)我們堅決不同意。
女同學站在邊上不敢上臺領(lǐng)獎。
師:既然大家的意見不統(tǒng)一,那么請派幾位同學把你們的作品從實驗室拿到教室中展出,現(xiàn)在大家望上來也看不太清楚,到教室中近距離看清楚后再投票產(chǎn)生優(yōu)勝者,你們說“好不好”?
生:(大部分)好。
7、課外延伸:
。1)評比出拓印葉的優(yōu)勝者。
。2)收集各種不同的葉,比一比,看誰收集得多。
教學反思
回顧這堂課,我充分感受到了“過程”開放和學生解放所帶來的變化,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學生也不是操縱在教師手中的“木偶”。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對老師來講,也充滿了挑戰(zhàn),以下是我的幾點思考:
思考1: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采用表揚、創(chuàng)設情境、交流和動手操作等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注重現(xiàn)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jié)合,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學生個體自我發(fā)展的需要,辯證地處理好“學中玩”和“玩中學”的關(guān)系,讓學生在“玩葉子”中學習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另外還強調(diào)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jié)合,要求學生在觀察樹枝作記錄時應實事求是,對于“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問題,本堂課主要表現(xiàn)在:教育學生平時不能亂折樹枝和隨便采葉、挑自己認為最美的葉、“拓美”、師生共“選美”和不打擾蟲子吃葉等方面。關(guān)于“不打擾蟲子吃葉”這樣處理是否欠妥?一方面教育學生要珍愛生命,不打擾小動物,另一方面象這樣的“害蟲”,受到這樣的“優(yōu)待”是否有“愛憎不分明”之嫌?至今我還在矛盾之中……
思考2:現(xiàn)在的課程單元教學系列感強,課時安排較自由,而且向綜合方向發(fā)展,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以人為本,開發(fā)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要加強不同學科間的融合,本堂課在科學課和美術(shù)課的整合上作了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甚至上課到最后時已分不清是科學課還是美術(shù)課。但目前在課程整合方面還較難實施,原因在于普遍性的大班化教學,教師非包班教學,還有嚴格的上課時間限制。在農(nóng)村的村小學,基本上屬于教師小班化包班教學,但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和教學硬件設施還跟不上。
思考3:科學內(nèi)容要與科學過程相結(jié)合。對小學生而言,我認為過程往往比結(jié)論更重要。小學科學課中的“結(jié)論”基本上等學生長大了大部分自然會知道,為什么還要學?原因就在于讓學生經(jīng)歷一次典型認識事物的過程。要知識,更要體現(xiàn)出過程,主要也是居于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的結(jié)合。有時曲折的過程比順利會更好,吃一塹會長一智,拓印葉時,讓學生去嘗試“錯誤”,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拓印葉的方法,又“教”會了老師,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但教學時間上會不太允許?傊,講是代替不了做的,要讓學生在做中體驗到科學知識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思考4: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女生問我:拓印顏色不同的一張葉是否可以?可惜該學生的想法沒有付諸于行動,這跟我的“不作為”有關(guān),教師一旦
發(fā)現(xiàn)學生有大膽的想法時,應得到及時肯定?茖W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應及時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凡是想做的事情一定得嘗試一下。
思考5:在本課結(jié)束前對優(yōu)勝者獎勵小樹苗的設計,應該說是我的滿意之處,這樣首尾呼應,兌現(xiàn)剛上課時的承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又可以開展“與小樹苗共成長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研究的堅持性,但最終還是出了“意外”。從同學們的“不同意”聲中給了我啟示:干脆把這一環(huán)節(jié)全部延伸到課外,或者若再多準備幾枝小樹苗就好了,至少先可以獎勵給這位女同學一枝,再課外延伸處理就比較好,既消除了這位女同學的尷尬局面,又使學生能夠在課外充分欣賞到自己勞動果實的美。其實在評比中的誰是誰非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感悟到自己的價值和對美的追求,從而體現(xiàn)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各種各樣的葉》教學設計06-16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
《燈光》的教學設計06-12
趙州橋的教學設計04-23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與葉有關(guān)的成語09-13
《黎明的通知》教學設計08-07
上天的螞蟻教學設計04-06